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從學習到學習,學會如何實現教育公平。

從學習到學習,學會如何實現教育公平。

從學習到學習,學習如何實現教育公平。

2011-09-22 14:34:09來源:人民日報網絡版。

從學習到學習(從“怎麽看”到“怎麽做”,理論熱點面對面20116)

-如何實現教育公平?

河北邯鄲,壹座有著三千年悠久歷史的古城,如今有了壹張新的靚麗“名片”——“擇校”城市。幾年前,邯鄲全面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但與此同時,“擇校熱”依然十分盛行,很多家長想盡辦法把孩子送到“名校”,這引起了人們對教育不公的強烈關註。面對這壹問題,邯鄲通過聯盟校、合並校、設立分校等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走上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之路,擇校熱潮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邯鄲的探索為促進教育公平,讓每壹個孩子都渴望學習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2009年6月165438+10月,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經驗交流會在河北省邯鄲市召開。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是人生公平的起點。推進教育公平,讓孩子們共享同壹片藍天,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惠及千家萬戶的幸福工程。

目前,我國各級各類高校在校生總數已達31.05萬人,居世界第壹。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6%,接近中等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實現“學習”公平的問題依然突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富民強,教育為先。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國城鄉都實行了免費義務教育,適齡兒童“沒錢上學”。2010年,高中毛入學率達到80%;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已占高中和高等教育總規模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招生機會進壹步增加,2010毛入學率達到26.5%,進入大眾化階段;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逐步建立。2010年資助學生180萬人,資助金額510億元。教育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質,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巨大貢獻。

深度解讀

入學率

升學率是指全國適齡學生入學的比例。計算公式為:某壹層次入學率=某壹教育層次在校生數/全國相應適齡人口總數×100%,是衡量壹個國家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可以分為毛入學率和凈入學率。前者是指公式中計算分子學生數時不考慮學生年齡,後者考慮學生年齡,只計算同年齡學生數作為分母。

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教育還沒有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良好教育的要求,特別是教育公平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無論是很多家長頭疼的“擇校”,還是農民工子女的“城市”苦惱;無論是學齡前兒童“入園難”,還是不同地區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機會不公平...這些都與教育公平密切相關,反映了城鄉、區域、學校之間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同群體接受優質教育機會的不平等。那麽,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是什麽呢?

發展不平衡的影響。由於自然和歷史原因,我國城鄉發展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更加突出。目前,發展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責任主要在於地方當局。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直接決定了教育水平的差距。

政策傳真

增加教育投資

確保2012年實現4%的目標。

1.嚴格落實教育經費法定增長要求,確保財政教育支出增長幅度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財政教育支出在公共財政支出中的比重,提高教育預算中基建投資的比重。

2.2010、12、1起,統壹內外資企業和個人繳納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的制度,教育費附加按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實際繳納稅額的3%征收。

3.全面開征地方教育附加,統壹按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實際繳納稅額的2%征收。

4.20111110起,按照土地出讓收入扣除征地拆遷補償和土地開發費用後的10%的比例計提教育經費。

5.合理安排使用財政教育資金,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進壹步突出重點,優化結構,加強管理,促進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國務院關於進壹步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的意見》

教育投資不足的制約因素。雖然近年來教育投入大幅增加,但與教育發展的需求仍有較大差距。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壹直較低,尚未達到4%的目標。這制約了教育條件的改善和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大。

對資源分配的不合理限制。目前大部分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在城市和發達地區,農村和邊遠貧困地區相對匱乏。即使在同壹個城市,不同學校占用的資源也存在巨大差距。雖然國家取消了重點學校制度,但很多地方名校的“名牌效應”依然存在,加劇了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

2010 7月13日,新世紀以來第壹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29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頒布,描繪了未來10年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宏偉藍圖。

體制改革滯後的制約。目前,我國教育發展中,壹些不利於教育公平的體制機制障礙還沒有完全消除,壹些促進教育公平的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比如,城鄉中小學教師的編制和工資缺乏同壹個標準;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壹體化發展的教師合理流動制度和省級政府統籌管理尚不完善;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造成了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

此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更加重視教育,把教育作為重要的家庭“投資”,都希望孩子能接受高質量的教育。這使得優質教育資源的供需矛盾凸顯,教育公平問題更加突出。

權威的聲音

促進教育公平是教育科學發展的戰略重點之壹。

袁貴仁(教育部部長):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是教育科學發展的兩大戰略重點。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每個公民受教育的權利,教育部負有引導、設計和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責任。要堅持通過加快發展、配置資源、完善經費、規範管理來促進公平,切實解決擇校難、上學難問題,切實實現教育起點公平。

2010年7月,廣大群眾熱切期盼已久的“新教改”方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正式頒布實施。提綱挈領,公平躍然紙上。促進教育公平成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被列為重大工程和改革試點。壹系列促進教育公平的措施讓人們看到了實現教育公平的光明前景。

◇努力促進均衡,有效緩解“擇校熱”

每次開學前都有壹股“擇校熱”。在國內很多城市,中小學擇校現象非常普遍。父母為了讓孩子進名校,信任關系,想方設法,不惜舉家搬遷,支付高額贊助費;孩子也厭倦了上補習班、學“奧數”、練英語、考證書...“擇校熱”持續存在,成為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公平的突出表現。

義務教育作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是最應該體現教育公平的領域。解決擇校問題在於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標,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2010教育部發布《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2011與大部分省區市簽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各地正按照確定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教育公平與“錢學森之問”

“為什麽我們學校總是出不了傑出的人才?”這是錢學森的著名問題。有專家指出,人才培養的根本在於教育,只有給每個學生提供最合適、最公平的教育,才能出人才。雖然學生的天賦、興趣、愛好各不相同,但目前很多學校仍然圍繞升學指揮棒提供“千人”教育,這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實施,也對學生不公平,阻礙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硬件建設標準化。學校硬件標準化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2010年,國家啟動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投入83億元用於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要進壹步加快標準化建設,均衡配置校舍、設備、圖書、場館等硬件。天津、河北等地提出2012年每所學校達到基本標準。

教師雙向流動教師是教育的第壹資源,“擇校”本質上就是“選老師”。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在於教師的均衡配置。要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流動機制,實行區域內中小學教師編制和工資待遇同標準;城市中小學教師評聘高級職務(職稱)必須具有農村或薄弱學校教學經歷;充分配備農村和薄弱學校的合格教師,加大培訓力度,組織教師到優質學校學習,提高教學水平。

規範高等教育招生。按照國家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免試,就近入學。但有些學校為了爭奪優秀生源和自身利益,在招生過程中不按規矩來,這就給擇校創造了空間。要根據適齡兒童少年數量和學校分布情況,科學界定學校服務範圍,合理分配招生名額,不要通過規範招生給擇校留下機會。禁止公辦學校設立“實驗班”、“坑班”,杜絕以任何名義收取擇校費,切斷招收擇校生與獲取利益的聯系。

焦作市實行“五個統壹”

實現優質資源的享受。

河南省焦作市推進城區優質學校和郊區薄弱學校發展,按照壹校兩區統壹管理模式進行重組,實行統壹學校牌子、統壹領導班子、統壹教學模式、統壹考核獎勵的“五統壹”管理制度,在兩個校區之間均衡分配經費、設施、師資和學生,對二校區教師給予優惠政策,提高整體辦學水平。

享受優質資源。優質教育資源總是相對稀缺的,要通過* * *,擴大其輻射區域,發揮其最大效用。浙江的集團化辦學,廣東的“千校支援千校”,為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合理確定現有優質學校的輻射範圍,探索學區管理、結對幫扶等多種模式,發揮優質學校的引領作用。同時借助網絡,提高教育信息化普及應用水平,遠程享受優質資源。

遠程教育已經成為促進教育公平的新手段。

“壹方面‘大鍋’沖天,五洲四海在底盤。有各種各樣的數學和物理,它們與知識的海洋相連。”農村現代遠程教育不僅給教育帶來了壹場新的革命,也為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和維護教育公平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新的手段。

破解父母的“心結”。選擇好學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很多家長解不開的“心結”。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也要看到,教育是終身投資,起步早晚不是決定壹個人發展的唯壹因素。過分強調起跑線上的競爭,會增加孩子的負擔,讓他們在起跑線上“受傷”。家長要理性選擇,樹立“合適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觀念,不要盲目跟風,互相攀比。

◇強化“兩型”公平,惠及“農民工”

“我是‘農民工’,在上海讀書很開心!”2010上海40多萬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全部享受當地免費義務教育。在這裏,“壹片藍天,壹張辦公桌”的夢想照進了他們的現實。

上海為外來務工人員學習創造有利條件。

上海采取了擴大公辦學校招生比例、政府買單(補貼辦學成本)、委托民辦學校免費招收農民工子女等措施,確保“農民工子女”像“城裏孩子”壹樣在窗戶明亮、課桌幹凈的教室裏上學。

目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民工子女超過1100萬人。給他們和本地學生壹樣的學習機會是促進教育公平的壹個主要問題。因此,2001年,國家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重點,以公辦中小學為重點的“兩化”方針,出臺了壹系列措施,有效緩解了隨遷子女的上學問題。

但也要看到,目前仍存在公辦學校入學“門檻高”、部分民辦學校教學質量不高、當地難以接受“後初中教育”等問題。而且,未來5年,中國城市化率將提高4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將有5000萬人“進城”,並將帶來約800萬適齡兒童。這個問題會更加突出。我們必須認真落實“兩個面向”政策,更好地保障流動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政府主導。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凝聚著農民工的勞動和汗水,讓他們的孩子安心上學是當地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將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和區域教育管理體系,引導和督促公辦中小學做好接收就學、教育教學工作。為隨遷子女義務教育提供充足的經費保障,根據在校學生實際人數及時足額向學校撥付教育經費。

在公共場合扮演主角。公辦學校是提供免費義務教育的主渠道,也應該成為流動人口子女接受平等教育的主力軍。擴大公辦教育資源,合理調整和完善學校布局,新建、改擴建壹批學校,提高公辦學校的接收能力。降低入學門檻,簡化入學手續,禁止收取借讀費。

私人填補空白。公立學校容量有限,短期內不可能完全吸納遷入的孩子。因此,私立學校必須發揮拾遺補缺的作用。建立健全以接收隨遷子女為主的民辦學校審批、管理和支持制度,將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納入地方規劃,幫助改善辦學條件。制定具體措施,鼓勵公辦校對人員結對幫扶民辦學校,組織管理人員和骨幹教師輪流授課,鼓勵社會各界向其捐款。

合肥提出隨遷子女上學“五個百分之百”。

2010安徽省合肥市提出受教育率100%,公辦學校100%,免費義務教育100%,省市級示範高中100%,同等待遇高中100%。

紹興將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私立學校重組為公立私立學校。

浙江省紹興市將農民工子女民辦營利性學校改造為公辦民辦非營利性學校,經費由政府按照義務教育學校標準撥付。

障礙必須被打破。隨遷子女由於“身份”壁壘的限制,無法享受“同城待遇”。要穩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吸納符合條件的農民工轉為城鎮居民,讓他們的子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當前,應針對隨遷子女無法在當地參加中考的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後初中教育”問題。比如北京、上海等地,中等職業學校的大門已經打開。2010年,兩地中等職業學校招收16000名子女。

◇加快補短板,大力解決“入園難”

帳篷、行軍床、躺椅和長凳...為了給孩子爭取壹個入園名額,白發蒼蒼的爺爺奶奶和年輕的“80後”家長們有足夠的“裝備”在幼兒園門前排隊,日夜堅守。這種“壯觀”的場景在很多城市不斷上演。“入園難,考公務員難;入園貴,比大學收費還貴。”如今,入園難已經成為影響教育公平的突出問題,也是當前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

專家評論

學前教育影響人的壹生。

馮曉霞(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6歲之前,人腦發育最快,是口腔發育和掌握數學概念的關鍵時期,是行為和人格的基礎,是人壹生中可塑性最強的時期。科學的學前教育可以讓孩子更好的適應未來的學習和生活。

“人生百年,是以童年為基礎的。”學前教育是終身學習的開始,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然而,到2010年,我國學前三年毛入學率僅為56.6%。未來幾年,受人口流動和階段性出生高峰的影響,學前教育資源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

為此,國家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的目標。2010,11國務院發布《關於當前學前教育發展的若幹意見》,提出堅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公辦學前教育體系。目前,各地正在編制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努力緩解入園難問題。

陜西省將學前教育納入公共服務體系,提出到2015年實現全省壹年免費學前教育。

“公”與“民”並重,拓展資源。入園難是因為學前教育資源整體不足,入園機會不足。因此,必須堅持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並重,以多種形式擴大學前教育資源。大力發展公辦園,鼓勵優質公辦園舉辦分園或合作園,支持街道和農村集體幼兒園。鼓勵社會力量辦園,在審批登記、分類分級等方面給予與公辦園同等地位,引導民辦園提供普惠性服務。城市社區要按規定配備幼兒園,新建社區要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

學前教育展望

“十二五”期間,學前壹年毛入學率提高到85%。到2020年,學前教育壹、二、三年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5%、80%、70%。

充實隊伍,加強師資力量。孩子是嬌嫩的花朵,幼兒園老師是護花使者。目前全國幼兒園兒童近3000萬,幼兒園教師只有654.38+0.3萬,缺口很大。未來10年,我國學齡兒童人口將在學齡前三年增加到5000萬左右。要擴大和充實幼兒教師隊伍,完善幼兒教師培訓制度,辦好中等幼兒師範學校和高等師範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建立幼兒園園長和幼兒教師培訓制度。未來三年,教育部將在國家層面培訓1000名校長和幼兒園骨幹教師,五年內各地將開展壹輪校長和幼兒園教師專業培訓。依法落實幼兒教師地位和待遇,切實維護幼兒教師權益。

加大投入,保障資金。目前,學前教育經費占全國教育經費總額的比重壹直徘徊在1.2%-1.3%之間,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3.8%。學前教育經費必須納入財政預算,新增教育經費向學前教育傾斜,未來三年要有明顯改善,為解決入園難鑄造堅實的“資金鏈”。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2011年將投入30億元,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前教育發展。

此外,要加強幼兒園準入、安全、收費、教育質量管理,合理制定公辦園收費標準,加強民辦園收費管理,堅決查處亂收費行為。

各地都加大了建設幼兒園的投入。

海南省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投資6.2億元重建100所學校,建設104所公辦園。每個鄉鎮至少有1所公辦中心幼兒園,解決40%以上適齡兒童的學前教育問題。

江蘇省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扶持民辦幼兒園。到2012年,全省每個鄉鎮至少要辦1所符合省級優質幼兒園標準的公辦中心幼兒園。2011起,新建幼兒園必須按省級優質幼兒園標準建設。

◇資助更多貧困家庭的完美學生享受溫暖。

“不要讓壹個孩子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包括“獎、助、減、免、貸”等多種形式。

目前,在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生免除學雜費,農村和近半城市免除書本費,對經濟困難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撥款約6543.8+08億元,資助學生近6543.8+02萬人,免除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農業專業學生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學生學費。在普通高中,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平均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500元,約占總數的20%。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國家獎學金和助學貸款制度,2010年有499萬學生獲得獎學金。

政策力度壹年比壹年大,力度不斷升級。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制度是使貧困家庭學生獲得最大利益的壹種制度安排。我們必須進壹步完善這壹制度,真正落實各項資助措施,確保每個學生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權利。

實現應該會有幫助。目前,資助體系已經覆蓋了從小學到大學的所有教育階段。要進壹步擴大範圍,向下延伸,建立學前教育資助體系,資助經濟困難兒童、孤殘兒童接受普惠性學前教育;還延伸到了“上層”,完善了研究生資助政策,設立了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深度解讀

獎勵、援助、減免和貸款

獎是指國家在高校設立的國家勵誌獎學金和國家獎學金;

幫扶是指高校有國家助學金和勤工儉學,中職有國家助學金和實習、勤工儉學;

減免是指對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無力繳納學費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實行學費減免政策;

免試是指高校師範生免費教育,中心小學實行“兩免壹補”;

貸款是指在高校建立國家助學貸款和綠色通道制度。

標準動態調整。近年來,國家多次提高標準,探索高校助學金補助標準的動態調整。2010秋季學期起,高校國家助學金標準由每生2000元提高到3000元;對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的寄宿生,其生活補助標準每人每天增加1元。今後要進壹步建立和完善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逐步提高標準。

人民的心聲

在我祖父的時代,沒有書,也沒有筆。在我父親的時代,只有壹塊小黑板;在我們這個時代,只要走進計算機教室,就走出了大山...

◎收入不公影響壹時,教育不公影響壹生。

◎擇校現象自古有之。從“孟母三大運動”到今天的擇校,初衷都是壹樣的,都是為了孩子。

◎好校長就是好學校;好老師就是好班級。

動員社會力量。長期以來,社會力量為確保貧困家庭學生上得起學、不輟學做出了貢獻。例如,截至2009年,“希望工程”已籌集資金超過56億元,幫助建設了654.38+59萬所希望小學,資助了340多萬失學兒童。要繼續弘揚尊師重教、扶弱濟困的社會風氣,完善各項引導和激勵政策,鼓勵社會各界關心教育、幫助貧困家庭學生。

專家評論

需要擴大籌資渠道。

楚(中央教育學院研究員):目前,資助體系還不能完全滿足貧困學生日益增長的需求。除了政府繼續適當增加資助外,貧困學生的資助渠道也需要拓展。比如可以在用人單位和學生之間搭建橋梁,雙方可以簽訂意向性就業協議,讓貧困學生有機會得到企業的資助。

實現教育公平是全國億萬家庭的共同願望,也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可以預見,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步伐的加快,教育公平的陽光必將普照祖國的每壹朵花朵,溫暖每壹個學生的心靈。

(編輯: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