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杭州有哪些雄偉的古建築?

杭州有哪些雄偉的古建築?

壹、季翔寺石塔

在湖熟季翔廟巷,原季翔廟(今杭州交通器材廠)。該塔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原來是東西雙塔,現在東塔已經毀了,只剩下西塔了。

季翔寺塔是壹座八面九層仿木結構的亭式建築。須彌座比較高,每層都有平座、塔身、檐,疊為壹體。平座加護欄。八角形的塔上雕刻著斜柱。每邊中間是壹個火焰狀的壺門,不用鋪頭,門釘和金字清晰可見。在門邊雕刻佛、菩薩或經文。屋檐上雕刻著飛椽和水桶。飛檐雕筒板有棱有鉤滴水,翼角老嫩,上翹短檐不深。

二、龍興寺景莊

位於延安北路燈芯巷,原龍興寺內。

該建築建於唐開成二年(837),是浙江省現存最早的石建築,也是杭州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外觀八面,高4米,由須彌、巖石、腰檐、樓體、短柱組成,古樸凝重。現在所有的巖石都埋在地下,八角形的巖石上刻著單鉤孔,上面刻著壹朵雲,支撐著扁座。坐具每邊寬0.47米,刻有勾欄,勾欄花板刻有如意、勾片、斜等圖案,渾厚蒼勁。巖石上是中心,高1.76米,兩邊各寬0.27米。唐代著名書法家胡所刻《佛頂勝達拉尼咒》壹書,字跡清晰,雕刻精美。經文最後寫道:“五月八日,重修和尚道,內有舍利子五十四件,用玻璃瓶裝著。”腰檐仿木,翼角傾斜,檐下雕有筒板脊。短柱四面有佛龕,內雕佛、菩薩、力士等塑像,形象豐富,姿態各異。柱上屋頂系統的後代被添加以保護建築。

第三,寶塔

西湖北岸,抱石山。原名應天塔,又名寶鎖塔、包書塔、寶初塔、寶石塔。

據《建築小品》和《武林外傳》記載,此塔為吳越王的嶽母吳所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趙茂才在寶石塔下發現建塔殘石,上面有34個字,無法通讀。第壹句話就是“在這座山上看到拐角很酷。”文章中的“雙”應該是吳,而“嬌”和“康”是星星(壽星)的名字。這座塔剛建成時有9層樓高。在宋先平統治期間,當永保和尚重建它時,它被降低到7級。元末毀,重修僧慧火炬,明清數次毀修。現存磚塔,重建於民國22年(1933),為八面七級實體塔,高45.3米,底邊長3.26米。塔剎的鐵構件都是明朝的。20世紀70年代中期後,對塔的基座進行了翻修,對石脊進行了修復,並增加了圍欄。

寶塔雖然失去了檐和座,但其形體優美,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典範,所以城市人把它比作西湖和城市的象征。

第四,鳳山水城門

位於鳳山路柳埠橋南,東西橫跨中遊。元代張士誠為動員民工而建,浙西有五郡。元十九年(1359)建杭州城,二裏升為城南。宋代紫禁城設城外,城延至東河以東。墻上設置了十個幹門和五個水門。鳳山門是河南端的水門,與鳳山門(旱門)並列,原與古城墻相連。辛亥革命後,城墻和城門相繼被拆除。

鳳山水門是杭州僅存的古城門。水城門樓已毀,尚有單拱洞。大門剩余長度9.95米,剩余高度3.8米,寬度12.8米。門洞由兩座跨度不同的石拱門組成,分塊垂直並排疊放,其中南拱門高2.8米,跨度5.7米,北拱門1.92米,跨度4。南拱票裏還有壹個石頭方門槽,門後有壹個石頭門臼。原來有兩扇可以開關的木門,現在沒有了。門口大門南北兩側的墻都是磚砌的,裏面是夯土。現在磚墻已部分修復,成為中河綠化帶上重要的文化景觀。

五、月關巷吳宅

位於新華路月關巷8號(原4號)。

它是明朝萬歷年間由舒氏兄弟建造的。之後就被高賺了。崇禎十二年(1639)四月,房子歸翁凱所有。清乾隆十年(1745),又為孫弼所得,孫氏在吳宅建圖書館,名“壽松堂”。鹹豐二年(1852),雲貴總督吳鎮購買,擴建成南北長108米,東西寬67米,占地5700多平方米的封閉式大庭院。院內建築分為中、西、東三部分。沿縱軸,中央部分布置有會計室(已毀)、轎子廳“壽墩廳”、二廳“道孚廳”、三廳“趙信廳”和壹座石庫門建築。廳堂寬敞高大,用料考究。其中昭信堂高約10米,是五寨最高最大的兩層建築。石庫門塔高5.3米,寬3.37米,厚0.44米。背面門檻上方雕有花卉、麒麟、雙獅球、雙龍珠、雲鶴等磚雕圖案,極為精細。

玄關、思逸軒、載德堂、西知堂沿縱軸位於武宅東側。門廳的額頭和欄桿雕刻精美。“思逸軒”原為書房,前有假山水池,小巧幽靜。西廳由壹個花園、壹個“華藝館”(花廳)、壹個“補杉小屋”(小花廳)和壹個竹園組成。園中水木避風,亭臺小橋建在池石旁,悠然自得。可惜今天部分被毀,只剩下華藝閣壹座單體建築。

三組院落之間有寬度為1.35米的巷(巷),兼具防火和巡邏功能。各廳結構多為穿鬥吊梁混合。硬頂上,中間“昭信堂”的梁架是兩個擡梁,屋頂用掛鉤連接,俗稱“鴛鴦堂”。天華,屋內的廳堂,做成各種形式的玄關,美觀大方,造型多變。大殿前後均有天井,天井兩側各有廂房。整個庭院被高高的堤岸圍墻隔離,錯落有致的建築布局,格調高雅。是江南地區明清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住宅群體之壹。

6.陳宮大橋

位於拱墅區橋龍街,東西橫跨大運河。

據清光緒年間出版的《杭州府誌》(修訂版)卷七記載,該橋建於明代崇禎四年(1631)。清順治八年(1 651年),康熙五十壹年(1712年)開始重建,五十六年十二月完成。雍正五年(1727)又重修。鹹豐十年、十壹年(1860 ~ 1861年)期間,由於太平軍在橋心築起堡壘,橋沒有支撐,直到光緒年間,橋才會坍塌。光緒十壹年(1885)重修石橋,即現在的陳宮橋。該橋為三孔石拱橋,全長92米。橋身由壹條條石頭交錯拼接而成,長長的鎖石貫穿其中。橋面柔軟彎曲,南北有石階,中央鋪設民國時期的混凝土面。橋面兩側圍有長約3米、寬0.5米的素石柵欄橋。在橋的中間,欄桿上有“陳宮橋”的字樣。欄桿之間有48個大小不壹的崗亭,柱頭上雕刻著蓮花。橋墩自下而上逐層分割。橋的拱腳與石頭垂直並列,分段建造。中央拱券跨度12.37米,高9.2米,兩側拱券跨度6.9米。拱壁頂部浮雕“雙龍戲珠”,中間拱券也浮雕蓮花。拱墻上有高問,但不清楚。陳宮大橋簡潔、穩定、宏偉。它是杭州現存最宏偉的古代石拱橋,也是通往杭州的古運河終點的標誌。

七。胡慶余堂

吳山東麓,大井巷內。

清同治十三年(1874),由胡雪巖組織,光緒四年(1878)正式完成。店鋪* * *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是經營場所,第二部分是藥廠。兩個入口用防護墻隔開,中間是為了長壽。建築根據商業需要,吸收江南民居園林的優點,巧妙利用空間,精心配置小景。用銀杏,銅超,鐵超木等。建壹棟兩層小樓。大殿寬敞,橫梁雕龍鳳,鬥拱精雕細刻,格柵圍裙浮雕吉祥圖。二樓屋檐用吊柱裝飾。店堂對聯、牌匾、門對、招牌都是金色的,金碧輝煌。交易櫃臺、商店陳設、藥品容器都保留了晚清模式,大部分物品都是當時的遺物。更有價值的是制作珍貴藥材的金鏟銀壺、胡雪巖藏書的“不欺”牌匾以及大量文物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