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南昌主要靠什麽專業經濟發展?

南昌主要靠什麽專業經濟發展?

1978以來的30年,見證了中國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體制改革、對外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宏觀經濟指標強勁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經濟大國地位基本確立。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依托全國經濟騰飛的東風,南昌銳意改革,銳意進取。經濟在突破總量的同時實現了質的飛躍,在調整結構的同時實現了全面發展,在擴大規模的同時提高了效益,走出了壹條體現時代特征、具有南昌特色的發展道路。

壹、改革開放以來南昌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

(壹)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在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中,市委、市政府帶領南昌人民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穩定發展。2007年,南昌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89.89億元,是1978的29.5倍,年均增長12.5%。2007年,南昌短短三天半就能創造1978的GDP。全年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0460元,比1978增長19.6倍,年均增長1.0%。按照現在的匯率,人均GDP已經超過4000美元。

(二)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在經濟總量翻番、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的同時,南昌經濟結構調整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格局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的29.3:49.2:21.5“213”變為2007年的6.2:54.3:39.5“231”。與1978相比,第二產業年均增長13.4%,比重提高5.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4.9%,比重提高18.0個百分點。同時,南昌第壹產業走上了現代農業和特色農業的道路。2007年,第壹產業增加值83.4億元,比1978增長4.1倍。

工業內部結構越來越合理。產業結構由“輕重型”向輕重工業協調發展轉變。從1979到2007年,輕工業總產值平均增長12.6%,重工業總產值平均增長12.0%。輕重工業比重由1978的50%變為2007年的54.3%和45.7%。農業結構由“以糧為綱”轉變為農業與經濟同步發展、各產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2007年,純農業比重從1978的85.4%下降到39.9%,而畜牧業和漁業比重從11.8%和1.4%上升到33.7%和23.2%。

所有制結構穩步調整。改革開放徹底改變了南昌國有經濟壹統天下的格局,逐步切斷了所有制對生產力的束縛,形成了國有經濟持續增長、民營經濟迅速崛起、外資經濟日益增多的局面。從65438年到0978年,在南昌的GDP中,公有制經濟的比重達到95%以上。到2007年,公有制經濟比重下降到45.1%。非公有制經濟在南昌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縣域經濟特色鮮明。南昌縣、新建縣、青山湖區逐步建成以工業化為基礎,內需和外向型經濟並重的綜合強縣。作為老城區,東湖區和西湖區占據了南昌壹半以上的消費品市場,正在進壹步強化南昌的“商貿中心”地位。青雲譜區的樓宇經濟、旅遊經濟、物流集群發展迅速,將成為南昌的商業副中心。進賢縣、安義縣、灣裏區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已成為南昌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成為南昌的工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形成了電子信息、光機電壹體化、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支柱產業。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了空調、造紙、汽車、電子信息等配套產業。紅谷灘新區利用山水優勢,初步建成了以行政辦公和居住為主,集文化、商務、旅遊、休閑為壹體的城市新區。上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醫藥產業基地雛形初現。英雄經濟開發區正在發展成為集休閑度假、科技會展、生物科技、生態農業為壹體的現代化工業園區。

(3)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南昌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儲蓄連年增長,生活從溫飽進入小康,正在走向富裕。2007年,南昌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076元,比1980增長了37.6倍;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5034元,比1978增長39.9倍。收入的增加使得居民家庭財產不斷增加。到2007年底,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744.57億元,人均儲蓄存款從29年的1978元增加到16000元。

居民消費支出大幅增加。2007年城鎮居民年人均消費支出為10064元,比1981增長了26.2倍。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972元,比1978增長26.5倍。消費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居民耐用消費品擁有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截至2007年底,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彩電145臺,冰箱102臺,空調165438臺,電腦51.33臺,電話87部。每百戶農村家庭擁有110彩電、45臺冰箱、25臺空調、40輛摩托車和72部電話。

居民生活環境日益改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的降低,是城鄉居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標誌。1980年,南昌市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59.6%和63.0%,2007年已降至39.9%和50.2%,分別下降了19.7個百分點和12.8個百分點。2007年底,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1980年的4.88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7.27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也從1978的7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42.32平方米;每萬人衛生技術人員數量從1978年的0.6人增加到2007年的51人。社會保障快速發展,形成了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

(D)財政和金融增長。

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南昌財政收入快速增長。2007年,南昌市財政總收入達到19061億元,是1978的76.2倍,年均增長16.1%。其中,壹般預算收入達到87.22億元,比1978增長33.2倍,年均增長13.0%。有6個縣區財政總收入超過6543.8+0億元。收入質量不斷提高,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由1978的79.2%提高到91.7%。金融業快速發展,存貸款余額快速上升。2007年末,銀行存款余額達到654.38+0763.22億元,貸款余額達到654.38+0742.33億元,而654.38+0978的銀行存貸款余額僅為2.75億元和9.92億元。

(五)工業的快速發展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工業從獨立自主、自我發展的封閉體系中逐步走向市場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汽車、空調、醫藥等十大產品制造基地初步形成,光電子、新材料、通信設備等高新技術產業也迅速崛起,方興未艾。2007年,全市工業增加值532.75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8.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031.5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9.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39家,工業總產值12765438+8000萬元,比1978增長68.5倍,年均增長15.8%。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大大增加了。2007年與1978相比,鋼材增長了40.2倍,年均增長13.7%。汽車增長70.4倍,年均增長率15.9%;發電量增長4.6倍,年均增長6.1%;卷煙增長3.1倍,年均增長5.0%;水泥增長50.7倍,年均增長14.6%。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2007年,南昌市萬元產值GDP能耗為每萬元0.955噸標準煤,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8.2%,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2.328,利潤53.23億元,稅收74.46億元。

(六)投資規模空前擴大,投資結構不斷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把擴大有效投資作為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提升產業層次、增強競爭實力、增強發展後勁的重要手段,著力加大對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重點生產性項目的投資,緩解交通、郵電、能源、原材料等“瓶頸”,投資規模空前擴大,投資結構不斷優化。2007年,南昌市固定資產投資81.989億元,比1.978增長670.5倍,年均增長25.2%,其中非國有企業投資531.54億元,占全社會投資的64.8%,比1.978增長4.5%。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7412億元,其中非國有投資完成495.44億元,占城鎮以上投資的64.0%;非國有投資中,外國投資者、港澳臺投資11559萬元,個人投資165438+2000萬元;三次產業投資比例調整為0.1: 39.6: 60.3。

(七)卓有成效的招商引資。

2007年,南昌進出口總額達31.95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達23.36億美元,比1.980增長了1.97倍。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的招商引資為南昌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改革開放以來,南昌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使南昌成為國際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承接產業梯度轉移的熱土。三十年來,南昌市累計簽訂利用外資合同項目2886個,合同外資79.7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0.1.5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在南昌主要經濟指標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外商投資企業成為推動南昌經濟快速發展的主力軍。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外商投資企業完成264.38億元,占全市的20.8%;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外商投資和港澳臺投資占14.9%。南昌的對外旅遊也發展迅速。2007年,南昌接待境外遊客89654.38萬人次,比1983增長14.8倍。旅遊外匯收入達2555萬美元,比65.438+0.983增長65.438+0.72倍。

(8)城市面貌煥然壹新,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南昌圍繞建設現代文明園林英雄城市和現代區域經濟中心城市這“兩篇文章”,不斷加大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壹大批交通、通信、能源、市政、環境工程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南昌承載能力顯著增強。公路形成了以南昌為中心,5小時通達周邊省會城市的“5小時經濟圈”。城鄉公路網四通八達,村村通公路。

城市功能布局不斷優化。老城區、新城區、拓展區、生態區規劃建設齊頭並進,開啟了南昌“壹江兩岸、雙城撐河”的城市框架;南昌大橋、新八壹大橋、米生大橋、繞城高速公路、“八湖兩江”等壹大批城市基礎設施重點工程相繼建成。壹個歷史名城、山水之都、現代化新城的新南昌已經崛起。僅“十五”期間,南昌就完成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654.38+078.43億元,比“九五”期間增長654.38+06.8倍;2007年,南昌市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達到654.38+00.645億元,占全社會投資的654.38+03.0%;道路總長度從0980年的65438+261公裏增加到2007年的917公裏;道路總面積從1980年的208萬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696萬平方米;城市橋梁數量從1980年的24座增加到2007年的133座。三環十壹射的城市立體交通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城市路燈由1980的5357盞增加到2007年的45763盞;郵電通信發展迅速。2007年,南昌市電話交換機總容量為221萬門,移動通信交換機容量達到41.3萬門。郵電業務總量從65,438+0,978年的469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43,765,438+0.84萬元。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不斷加強。自來水日生產能力達到141000立方米,管道燃氣日供應量達到206000立方米,公交車由1980輛增加到2007年的2448輛。

2007年,南昌市公園面積已達736公頃,公共綠地面積1712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08平方米。

二、改革開放以來南昌經濟社會發展的啟示

(壹)貫徹黨的基本路線是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

1978正好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50多年分成了長度大致相同的兩個時期。兩個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差異很大,產生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令人信服的評論,但根本原因是中國在改革開放30年來全面、正確、積極地貫徹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實踐表明,中國之所以能夠保持社會政治穩定和經濟快速發展,就是堅持了“壹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正確路線。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地位,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註入了不竭動力。

堅持“壹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正確路線,給南昌帶來了勃勃生機。通過中央體制改革措施的配套實施,經濟社會運行管理體制不斷完善,政府效率不斷提高,市場機制和政府管理機制有效融合;通過對外開放引進各種生產要素;通過各種要素提高市場競爭的效率;通過非公有制經濟從無到有;通過建立高科技產業集群;通過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和濃郁贛皖文化特色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南昌逐步建立起全新的、充滿活力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支撐體系。

(二)造福人民,為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人是生產力構成要素中最具革命性的決定性因素,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改革開放大大提高了綜合國力,為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質基礎。實踐證明,當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得到更多的實惠,人們就能夠自覺地、全心全意地投身於經濟建設,從而為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改革開放30年來,南昌廣大人民群眾通過誠實勞動獲得了巨大的實際利益,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市人民投入經濟建設偉大實踐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今後仍需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壹位,在制定政策時多考慮惠民,充分發揮人民的巨大力量。

(三)增加投資,為經濟增長提供充分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0年來,南昌各項經濟技術投入加速,大投入產生大產出,充分保障了經濟騰飛的動力基礎。客觀地說,目前我市仍是投資拉動型經濟,投資的增加仍將對經濟增長起主導作用。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例。自1978以來,南昌市投資增長不斷加快,投資規模躍上新臺階。從1978,南昌市固定資產投資只有120萬元。1995突破50億元;2000年不到80億元;2005年突破500億元,2007年為81.989億元。

巨額投資對改變南昌的面貌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南昌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居民生活環境和城市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城市主要設施水平躍上新臺階,有效改變了城市投資環境,為國內外投資者在南昌創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居民的居住條件也在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農業方面,開展了以治理大江大河和門塘水庫、增加有效灌溉面積為重點的水利建設,為農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保障。工業投資壹直是投資的主要組成部分。2007年,南昌工業投資超過300億元。通過加大投入,南昌工業經濟不斷轉型優化,適應市場需求的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壹批工業園區崛起,成為南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四)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是南昌加快發展的基本動力。

改革開放之初,南昌工業經濟基礎薄弱,整體技術水平落後,支柱產業少,工業總規模較小。工業是制約南昌整體經濟快速發展的瓶頸。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市壹直重視把壯大工業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南昌全面實施工業興市強市戰略,工業經濟發展迅速。2007年,南昌工業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2007年,工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8.3%,居各行業之首。加快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的進程,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做大做強支柱產業,是實現南昌在中部崛起的基本途徑。

(五)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提升南昌綜合實力的關鍵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市服務業發展迅速,年均增長率1978-2007年達到14.9%,2007年服務業增加值549億元。服務業的內部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和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傳統產業比重逐漸降低,新興產業比重迅速增加。南昌服務業不僅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而且在優化產業結構、解決就業壓力、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6)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為整體經濟增添無限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非公經濟逐漸支撐起經濟社會發展的半壁江山,非公經濟為南昌發展增添了無限活力。2007年,全市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613700人,股份合作制、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等其他經濟單位從業人員654380+054200人。非公有制經濟成為南昌就業的主體。2007年,南昌市規模以上工業939個,其中非公有制經濟私營企業340個,外商和港澳臺商企業134個。此外,340家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有相當壹部分是非公企業,因此非公產業已成為南昌工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市場批發零售方面,除出售石油產品等少數商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外,其余均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在投資領域,2007年民間投資比重占49.2%;在服務業領域,2004年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南昌市法人單位中,國有集體單位426家,占服務單位總數的22.8%,私營企業主、港澳臺商占77.2%,個體經營服務戶9.26萬戶。

實踐證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非公有制經濟是整個經濟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非公有制經濟緊跟市場需求,在競爭中發展壯大,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無限活力,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非公有制經濟的競爭性發展就是明證。南昌要抓住機遇,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最大限度地發揮全社會生產要素的作用,加快經濟發展。

(7)加強對外開放是加快發展的重要途徑。

對外開放,擴大進出口業務,加大引進國內外資本的力度,是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南昌對外貿易從無到有,穩步發展。2007年,南昌進出口總額(海關口徑)為3654.38美元+0.95億美元,其中出口23.36億美元,進口8.59億美元。2007年實際利用外資1.231億美元,省外實際利用內資323億元。

通過對外開放,引進資金、技術、管理理念、人才等生產要素,大大加快了南昌現代化的進程,外向型經濟的地位變得舉足輕重、不可或缺。南昌必須不斷解放思想,通過各種方式提高自身素質,增加對外開放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