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風險管理存在三大問題。
01.缺乏全生命周期風險控制的理念,缺乏基礎信息,工藝安全管理難以推進。
不了解全生命周期的企業往往沒有工藝安全管理的概念,尤其是建廠較早的企業。根本原因是他們錯過了工藝安全管理中最具技術性和最有效的風險控制階段——可行性研究和設計階段。
從上圖可以看出,裝置的全生命周期分為可行性研究階段、基礎設計階段、詳細設計階段、施工階段、調試驗收階段和運行階段。工藝安全管理4.1中的大部分工藝安全信息是在可行性研究和設計階段輸出的,包括響應評價、相容性矩陣、HAZOP、SIL、QRA等。
但是很多中小企業沒有保存設計資料的習慣。搬家迷路,退休後沒有交接,水泡,老鼠咬...可能導致這些過程安全信息的丟失。也有企業自覺保留安全預評價報告、安全設施設計篇、驗收評價報告等資料,但多以這些資料作為行政許可,認為這是中介機構和設計單位的事,而不是認真核對每份報告中的工藝安全信息,或者不具備審查報告的能力。沒有基礎資料,在這樣的企業進行工藝安全管理並不容易。
02.未發現重大風險,且未在不同級別管理風險。
企業管理再細致,硬件上也有重大薄弱環節,出事只是時間問題。因此,當務之急是先找出最薄弱的環節。
目前企業比較熟悉的是安全儀表系統的HAZOP分析和SIL評估,是發現裝置固有安全漏洞的有效手段。但有些企業的HAZOP分析報告存在很多問題,基本上不能識別裝置存在的重大風險。
而且對重大風險的判斷也沒有仔細分析。如果有的企業簡單的認為重大危險源就是重大風險,危險工序就是重大風險。這種分類沒有效果。企業不再使用風險識別工具識別風險,企業負責人要控制工廠內的所有風險,也就是說沒有進行風險分類控制。
03.工藝危害分析過程中存在很多漏洞。
壹是企業在設計階段對工藝危害分析的參與不足。
可行性研究和設計階段是工藝危害分析的關鍵階段,該階段輸出大量文檔,是支撐企業生命周期風險管理的基礎。在很多企業中,技術人員很少參與設計階段。設計扔給設計院,評估扔給評估公司。甚至有些企業安全管理人員看不懂PID圖,壹切都是為了完成工作,通過考核。這種情況下,大量的風險隱藏在設計文件中,在裝置建設期實施,到了運營階段,處理成本幾何級上升,只能放在壹邊。
二是運營階段的工藝危害分析流程存在漏洞。
在操作階段,最常規的過程危害分析是用於識別設備和設施的SCL檢查表,以及用於分析操作過程中風險的JHA/JSA分析表。很多企業的流程是,負責人給部門發任務,部門給車間,車間給班組,班長扔給操作工,然後壹級收。整個過程缺乏統壹的識別分析方法和風險基準。操作人員有豐富的現場操作經驗,但對標準的掌握和理解能力較差。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流程危害分析過程中辨識的全面性、風險發生的概率和可能後果的嚴重程度都不會準確。風險管理需要全員參與。在流程設置上,需要明確決策層做什麽,技術層執行層做什麽,運營層做什麽。
第三,安全管理部門在風險管理中的職責錯位,專業部門不知所措。
在工藝信息管理和工藝危害分析的整個過程中,企業賦予專業部門什麽樣的職責,決定了企業工藝安全管理的效果。如前所述,在操作階段,有些企業的工藝危害分析的流程是負責人-安全部門-車間-班組,沒有專業部門。很多中小企業的專業部門都是為了隨時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哪裏壞了哪裏修。另外,企業很多專業部門對安全的基本理論不了解,不掌握失效概率、後果模擬等風險識別的基本方法。
目前應該先做哪些改進?
工藝安全信息和工藝危害分析貫穿於企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加強工藝安全管理方面,企業首先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在過程安全信息管理中盡快“還賬”。
安全債遲早要還,不存在休眠賬戶和壞賬。響應風險評估和HAZOP分析要重新檢查,問題要重新做,措施要落實,人員要培訓,缺失的數據要補充,丟失的設計數據要重新提交給設計院。同時建立工藝信息管理的相關流程,完整保存資料,讓企業人員學會使用,特別是不要丟失。
把握重大風險的“控制”。
建議向企業負責人詢問壹些問題。妳認為事故最有可能發生在哪裏?會造成多大的傷害?妳是怎麽得到它的?事故的第二個可能部分(環節)是什麽?第三種可能,第四種可能...幫助企業負責人樹立重大風險意識。針對重大風險,根據工程、技術、個人防護和保護層的要求,制定各種控制措施。
最關鍵的壹步是將最大的風險分配給最高領導者來實施控制措施,將第二大風險分配給第二領導者,以此類推。並明確這些責任人多長時間進行壹次調查,多長時間模擬壹次因控制措施失效而導致的事故演練,如果調查失敗將承擔什麽責任,如果失敗將承擔什麽責任...這些要求必須寫入系統,並在安全委員會或員工會議上通過。
盡快梳理風險識別的流程,人員抓緊“補課”
壹是抽調人員成立風險識別小組,由主要負責人牽頭。成立團隊的目的是統壹企業風險的可接受基準、風險識別和分析工具的選擇、風險分析的輸出內容以及員工需要掌握的標準。要對鑒定內容、方法和基準進行集中培訓,對基層車間上報的鑒定結果進行集中審核批準,並對工作完成情況進行考核。
二是把風險識別還給專業部門。專業部門要牽頭識別專業部門風險,排查治理專業部門隱患,承擔專業風險管理責任。常規做法是安保部門培訓識別方法,專業部門組織地方單位進行風險識別,安保部門匯總分析,找出規律,審視措施,向決策層提出建議。這項工作要求企業在風險管理中明確分配責任。
三是培養企業自身的技術實力。壹些風險識別企業很難具備的能力,如SIL評估和HAZOP分析。但企業至少要能看懂報告,能參與報告的編制,能對中介報告提出建議和找茬。畢竟妳對企業最了解的還是企業自身的技術實力。不要把自身的安全完全交給別人。學會閱讀評估報告。安全預評價、狀態評價、驗收評價、安全設施設計等報告有相對嚴格的編制程序,涉及很多企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風險識別的結果和方法,更適合推廣。
備註: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