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易道汽車創始人、順為資本投資合夥人周航在壹場關於人類經濟的講座中,分析了這壹現象背後的經濟邏輯。原子智庫授權獨家發行。演講最後,周航拋出了自己的困惑。現場,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張教授進行了點評和解答。
以下為周航演講全文:
我創業,現在做投資,也是經濟學愛好者。創業其實不需要懂經濟學。懂經濟學就能創業成功,最成功的應該是經濟學家。但是,我們很少看到經濟學家創業成功。相反,很多成功的企業家都不是專業出身,他們沒有經濟學的思維框架。
創業者都有壹種野性的直覺,就是要賺錢,虧了就跑。這才是企業家應該具備的素質。但是創業的時候最好懂壹點經濟學。創業的成功需要想象力和直覺,也需要創新的勇氣和能力,但經濟學的意識可以幫妳少走彎路。很多東西都是有規律的。如果妳偏執,總覺得人定勝天,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如果堅持到最後,還是會失敗。最好從壹開始就尊重規則。
過去幾年,整個O2O浪潮都和* * *享經濟息息相關。大家看到車和房子,都帶著去享受潮流。另外還有* * *睡艙和* * *攝像頭。大家好像都覺得有了手機這麽容易的連接器,什麽都可以享受了。很多人甚至認為,沒有別的,我們也可以過得很好。資本和創業圈不斷鬼混,很多人相信這美好的壹天終將到來。
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
以大家熟知的* * *享單車和* * *享充電寶為例。享受經濟和* * *享受充電寶四大公司均已實現規模化盈利,年盈利能力在6543.8億人民幣以上。* * *騎自行車被譽為四大新發明之壹。現在只有兩三家,而且傷痕累累,不賺錢。
同樣是* * *享受經濟。為什麽壹個生活安逸,壹個不賺錢?
以* * *享單車為例。公司去工廠訂了可以用手機遙控開鎖的自行車,平均成本幾百元左右。制作完成後,它們被絕望地放置在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推出過程中不需要花錢,因為道路屬於免費公共資源。當初這種創新讓我們很開心。我們再也不用買自行車了,也不用擔心丟了。我們只需要花壹塊錢掃壹碼就可以騎自行車了。科技帶來的進步讓每個人都開心。
這麽好的東西,肯定有很多人爭。路上的車越來越多,最後整個地鐵入口都被自行車堵住了。公司之間的競爭,從壹塊錢開始,到沒錢,再變成單車送錢。
* * *享受充電寶就不壹樣了。它的使用場景是私有的,占用的場景要消耗房租、電費、網費,通常不能被其他公司占用。商家必須和充電寶的運營方談租金、人流、收入。在* * *充電寶中,三方都是贏家。商家利用剩余的空間獲得更多的租金收入,用戶也可以獲得壹個非常方便便宜的服務,公司也可以盈利,實現雙贏。
再看* * *享單車,三方只有壹個半贏:消費者無論是只花壹元騎行,還是免費騎行,甚至是賺紅包,都壹定程度上贏了。政府是半個贏家。剛開始是短暫的開心,但很快就變成了頭疼的事情,因為道路公共資源被過度占用,禁止運營商隨意投放,否則將被重罰。這是壹個半的贏家。
經營者、創業者以及背後的資本家無疑是輸家。很多人指責資本的貪婪推動了企業家的非理性競爭。我覺得造成這種現象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空間的使用是否免費。有意思的是,付錢的人賺錢,付錢的人賠錢。
現在很多餐廳都有壹個現象。消費者要充電寶,需要自己去前臺掃碼,不能讓服務員幫著拿。很明顯,就是這樣壹個影響用戶體驗的東西,幾乎所有的商家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其實這也是商家的壹個理性正確的決定。
在享受充電寶之前,有服務意識的商家會洞察用戶這方面的需求,買幾十個充電寶周轉。但是管理起來很麻煩,因為每天都要有人保證充電能用,還得配不同的線。有時候顧客有意無意把充電寶拿走,商家每個月都會損失不少。這種東西對於商家來說是純成本。
如果商家自己掃二維碼,或者直接和充電寶運營商合作,那就不行了,省得客人走出包間去拿——因為掃碼器有返還的義務,增加了商家的成本。追求充電寶的過程會給客戶關系帶來更多傷害。充電寶是剛需,這種情況下用戶自己掃碼,再加上押金、綁定賬戶等措施,用戶退貨的概率高很多。綜上所述,商家在這個過程中做了壹個非常聰明且有規律的選擇。
至於* * *單車,整個市場最多可能有4000萬輛。我們的直覺是真的太多了。北京的每壹個地鐵口,每壹個小區門口都停滿了自行車,不僅堵住了路口、盲道,就連正常的人行道也堵得水泄不通。問題是,多少車合適?誰來決定總量?確定總量後,誰來決定分配?分配的金額也很難計算。平均每2000萬人在北京通勤。50個人騎自行車夠嗎?妳怎麽知道這50輛車放在哪裏?這些還是未知數。
不僅是中國的城市管理者,全世界的管理者都想搞清楚,多少才適合自己的城市。大家都想把車提供給想用的人,讓每輛車的利用率高,又不會對城市景觀造成破壞,更不會造成擁堵和浪費。但是這個理想的烏托邦很難通過計算和經驗獲得,那麽誰來決定呢?中國通常是領導壹拍腦袋就拍板。比如北京已經有50萬輛自行車了,感覺太多了。到今年年底總數必須控制在40萬。決定下發後,將具體執行,不允許新的發布、破壞和補充,就像我們在其他領域的管理辦法壹樣。因為國外是純市場經濟,誰也拍不到這個頭。
有幾種可行的處理方法。
壹個是拍賣總價值。比如今年先投放5000輛,企業競標向市政府繳納壹定費用。畢竟道路作為公共資源,不代表可以免費占用。國外有這樣的模式,但還是沒有解決總量的問題。不管是5000還是10000,也是拍腦袋決定的。
還有壹種方法,不控制總量,而是對每壹個條目付費。某公司在某城市投放1000輛車,平均每輛車100美元。公司向市政府交了65438+萬,市政府才允許放這麽多車進去。如果公司有野心,想快速占領這個市場,也可以壹次性投入65438+萬輛,但先交10萬,有效期壹年,隨競爭環境變化再重新定價。
為什麽總急著在中國做生意?為什麽中國的特點是過度投資?我覺得企業家的思維方式大家都應該懂。不是企業家不理性,也不是資本貪婪,而是中國沒有法律。眾所周知,在法律法規明確之前,必須盡可能形成事實。
先行者的收益是最大的,創業者必須在閘門關閉之前,將投入市場的總量最大化。因為大家都要出這個門,所以會出現踩踏事件。資本也是聰明的,大家都知道,妳快速投資造車,然後放進去,就成了門檻。所以中國很多所謂的瘋狂現象,本質問題可能都來自體制。* * *對於壹些占用公共資源的新型服務形式,最好的治理模式是什麽?我還沒有得出明確的結論。
接下來,我想和妳討論下壹個話題。為什麽會有那麽多不靠譜的* * *享受?
我們的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奇怪有趣的* * *享受經濟,比如* * *享受衣櫃,* * *享受床,* *享受雨傘,* *享受馬紮,* *享受籃球,* *享受男朋友。似乎每個人在某種情況下都會有這種需求。
以* * *享受壹把傘為例。很少有人會每天把傘放在包裏,太麻煩了。那為什麽路邊不能到處都是傘呢?10路口可以有10把傘。下雨的時候,妳可以提起它們離開。當雨停了,妳可以把它們就地放下。如果每次都要付壹塊錢,我也很開心。
我覺得真正適合* * *的,都有價值高,利用率低的特點。雖然創業者對用戶需求的洞察是真的,但他們通常會忽略用戶願意為自己的需求付出多少。任何免費服務都會無限放大需求,自然會導致供給永遠不夠用的局面。
如果看病是免費的,也許我出疹子咳嗽都想看醫生。我看病的需求被大大放大了,但同時供給總是有限的。需求被無限放大,供給有限,自然導致短缺。所以在計劃經濟中,往往免費的東西才是最貴的,就是這個道理。
* * *在享受經濟中,人們往往忽略了很多看起來很美好的東西的成本,即“觸摸成本”。有了互聯網,滿足需求的周期越來越短,也就意味著調用和發起需求的頻率越來越高。但是妳每推出壹個需求,其實都有很多隱性成本。
以叫車為例。如果調用流程被分解,需要承擔哪些成本?拿出手機,輸入上下車位置,選好車型,然後等待。叫出租車可能不成功,需要再試壹次。這是第壹次等待。確認訂單後,車預計幾分鐘後來取,這是第二次等待。由於GPS不夠精確,通常需要和司機通話確認雙方位置;上車後確認目的地和路線,下車後付款。
當然,創業者也想盡了壹切辦法來優化這個流程,包括免密支付、自動位置識別、集合點智能推薦等。他們絞盡腦汁優化每個交互點體驗的每壹個細節。
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怎麽優化,整個過程都是有成本的。很多時候,妳要去醫院,要去開會,要趕飛機。在這個確定性很高的時候,妳還覺得不踏實,還敢用互聯網弄車。或者妳應該為此預留更多的出發時間。這些其實加在壹起,我覺得對用戶和消費者來說都是隱性成本。成本實際上決定了它是否會調用這個服務。
所以我提出壹個可能性假設:影響經濟享受的壹個關鍵問題,其實是壹個進入成本的問題嗎?以上是我在創業和投資過程中發現的壹些事實問題。希望其他老師能給出理論上的解答。
我不知道
* * *享受充電寶算成功嗎?我真的沒看出來。我覺得* * *享充電寶是壹個比* * *享單車更坑的行業。
隨著電池技術的快速發展,手機電池的容量越來越大,快速充電技術也在快速發展。比如我的華為手機用快充插頭充電,不到壹個小時就能充80%左右。這樣手機對充電寶的依賴性就沒那麽強了。大部分公共場所都有免費充電頭可以借用。我覺得大部分人都覺得租充電寶充壹次電不劃算,除非有急事。所以我個人認為* * *享充電寶不如* * *享單車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