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次“九五”工作,微機室已在農村中小學普及。但是由於電腦產品更新換代很快,七八年前購買的機器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教學。以我們學校為例。學校機房的機器是十年前教育局統壹配置的,後來升級了。賽揚1.7 cpu,128M內存的電腦,只能滿足OFFICE系列的教學。武漢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教材,七年級、八年級、八年級要求的PHOTOSHOP、FLASH等軟件都很難運行,尤其是關於聲音處理的。而且有些學校機房因為缺乏相關硬件,沒有形成局域網,老師無法直播教學,只能壹對壹輔導,嚴重影響教學效率。
在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的課時壹直是影響教師教學的主要原因。在硬件環境和師資力量較好的學校,壹節信息技術課通常是壹周壹節,而在壹些落後的學校,信息技術課甚至是兩周壹節。信息技術學科本身的特點要求高度的知識連續性。對於既要接受理論知識,又要接受實際操作的學生來說,45分鐘的課是很少的。另外,課間時間太長,知識沒有鞏固。所以每節課的老師都要花壹些時間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導致教學進度跟不上,教學內容滯後。教師無法完成規定的教學內容,學生無法完成實踐內容,嚴重影響教學質量。
其次,信息技術教師專業化程度不高,缺乏對信息技術教學的研究。
信息技術教師短缺曾經是制約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後來通過各方面的努力,信息技術教師的數量得到了很大的補充,但是從其他學科“轉行”到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師卻占據了很大的數量。這確實可以彌補信息技術教師的不足,但也會大大降低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素質。雖然政府和教育局加大了信息技術教師的招聘力度,但由於待遇和工作條件等因素,很多計算機專業畢業生不願意在農村學校任教。
信息技術是壹門強調實際應用的學科,教學內容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要求教師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加工和升華。非計算機專業的信息技術教師,現在都是邊學邊教,沒有精力去鉆研教學內容,更沒有精力和能力去研究教學方法。而且在大多數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不僅承擔本學科的教學工作,還承擔著學校檔案管理員、學籍管理員、課件制作人、網站編輯等角色。由於計算機技術在農村普及不夠,很多信息技術教師成為解決計算機問題的專業人員。當網絡、電腦、打印機、多媒體設備出現故障時,他們就在教室、辦公室、會議室裏忙碌。面對繁雜的工作,信息技術教師無法說不,但同時投入到本學科教學和研究的時間和精力卻大大減少,嚴重影響了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
第三,同壹個班的課很多,重復教學消磨了老師的激情。
雖然信息技術教師的數量比過去有所增加,但在農村中小學,壹所學校只有壹兩名信息技術教師的現象非常普遍。壹個老師負責壹個年級甚至兩個年級的信息技術教學任務的情況經常發生。現在壹些農村中小學壹個年級十幾個班,老師要重復十遍左右同樣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過多重復,消磨了大部分老師的教學激情。另外,班級規模過大(50人左右),機器數量不夠,往往2~3個學生用壹臺電腦。教師需要投入部分精力來組織和管理教學。所以很多老師上了幾節課就精疲力盡,教學熱情降低,教學激情沒了,開始機械地應付教學。
第四,學生信息技術基礎差,起點不同,對信息技術課程沒有正確的認識。
本學期初,筆者對我校兩個年級的十多個班級進行了學生信息技術基礎的調查。結果顯示,半數以上的學生在小學學習過信息技術課程,具有壹定的信息技術基礎;有些學生直到初中才接觸到信息技術課程,基礎為零。但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有壹定信息技術基礎的學生只能正確開關機,很多學生連最基本的拼音輸入法都不會打字,而零基礎的學生對電腦屏幕和鍵盤更是壹竅不通。信息技術的學習是壹個連續的過程,前期學習的內容和打下的基礎對後續的知識學習有直接的影響。在課堂上,老師不可能照顧到每壹個學生,這就導致了分裂。基礎好的學生信息技術越來越好,沒有基礎的學生還是無所適從。長期以來,壹些學生對學習信息技術課程失去了興趣。
還有壹個更嚴重的現象: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缺乏正確的認識。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幾乎有七八成的學生認為信息技術課是用來玩遊戲和休息的課。壹些學生甚至抱怨課堂上的解釋太多,留給他們玩遊戲的時間太少。信息技術在學生心中沒有分量,老師在課堂上的所作所為得不到學生的回應,於是教學變得單方面,老師失去了教學的動力。
五是信息技術課隨叫隨到,沒有有組織的教研活動。
目前,大部分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課仍然是非統考科目,不被領導、老師和學生所重視。因為中考和高考成績關系到壹個人的前途和命運,農村學生更註重文化課的學習。在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之前,信息技術課總是被數學、語文等學科占用。信息技術課教案成了擺設,隨時可以停。到了學校統計報表、錄入學籍檔案、中考報名的時候,信息技術課經常停課,老師被調去借去完成這些工作。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在夾縫中求生存,教師職業前景黯淡。教師態度不積極,被動面對日常教學,得過且過,不求上進,不思創新。
與其他學科不同,信息技術學科可以在年級和學校組織豐富的教研活動,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農村中小學通常只有1 ~ 2名IT教師,無法組織學科內的教研活動。在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中,被評價的幾乎都是非IT教師,給不出切實可行的建議,評價叫好不叫座。沒有有組織的教學交流和教研活動,信息技術教師就像井底之蛙,接觸不到新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經驗,導致課堂教學壹成不變,沒有新意和活力。
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是什麽?筆者在此談壹談自己的拙見。
首先,根據現有條件,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
教師應根據現有條件靈活組織教學,采用分組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在硬件環境不理想、學生基礎較差的農村中小學,要特別重視小組教學,科學合理地將信息技術基礎好的學生和基礎差的學生分組,選派負責任的小組長,賦予小組長最大的權利和義務,幫助教師管理小組成員,督促和監督小組成員完成課堂實踐內容。
此外,還要合理改編教材,適當降低內容難度。因為小學和初中沒有完善的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也沒有適合各地區的通用教材,所以各地區的信息技術教材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信息技術教師根據學生的基礎選擇合適的教材,並在適當的時候對教材進行改編,比如武漢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教材,八年級第十五課《機器人訓練營》要適當修改。這堂課應該變成機器人演示課,而不是研究課,讓學生通過網上搜索和圖片展示了解機器人知識,而不是部署實體機器人。
其次,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素質和觀念。
實踐證明,高素質的教師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信息技術教師要學會運用現代信息傳播手段,加快教育信息的傳播,用現代教育理念洗心革面,徹底摒棄沈默保守的思想,與時俱進。那麽如何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理念呢?首先要明確什麽是信息技術教師。信息技術教師是技術人員,是優秀的教學教師,是管理者,是服務者,是研究者,是實踐者。信息技術教師應該上升到自己的道路,做學科型教師,做研究型教師。職業發展要壹心壹意,不要急功近利,靜下心來分析自己,發掘自己的專長和興趣,把學生的發展放在職業生涯的第壹位,孜孜不倦地學習新知識。其次要在教學上下功夫,虛心求教,在教學的方式方法上向同行和其他學科的優秀老師求教。我們要善於讀書,讀壹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大師作品,經典著作,通過讀書來加深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教養。最後,特別是農村信息技術教師要有職業信念,堅定不移地走信息技術教育的道路。
再次,讓信息技術教師回歸課堂,優化信息技術課程的課程結構。
信息技術教師雖然是技術型教師,但主要工作還是課堂教學。雖然信息技術在農村還沒有完全普及,電工短缺,但是學校可以通過招聘來解決電工短缺的問題,而不是借用信息技術老師來填數字,而是要把信息技術老師還給課堂和學生。
而如何優化信息技術課程結構,筆者知道以下幾個方面。
1.在課程本身上下功夫。根據國家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小學和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課時不少於68學時,但目前大部分學校都沒有達到這壹標準。在此,各級領導需要對信息技術教育有壹個充分而正確的認識,肯定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強調和落實素質教育的方針,根據實際情況最大限度地履行《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的規定,增加信息技術課程的課時。
2.在課程結構上下功夫。如武漢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信息技術上冊,活動內容分為WORD文字處理、POWERPOINT幻燈片制作、PHOTOSHOP圖形處理三個活動單元。教師在設計三段式教學課程時要考慮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科學設置三個模塊的課時,避重就輕,在學生容易感興趣的內容上增加課時,在難度大、對計算機硬件要求高的內容上適當減少課時。
3.應采用適當的評估方法。學期初采取診斷性評價,通過問卷、訪談等調查方式了解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我們應該在平時的作業管理中采用形成性評價,發現學生的錯誤,鼓勵他們學習。在壹個學期結束時,采取終結性評估來檢查學生對本學期所學內容的理解。
第四,加強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理解,努力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為適應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而開設的必修課程。是以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的指定學習領域,具有可操作性、實踐性、探究性(創新性)等特點。對培養國家建設和國際競爭所需的信息技術人才,提高全社會的科技文化水平,起著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
以及如何讓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有壹個正確的認識?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壹,社會、學校、教師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性要有足夠的認識。目前,農村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政策已經全面實施,每年暑假都有專門的信息技術培訓,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向每壹個學科的每壹位教師宣傳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各個學科的教師對信息技術課程都有正確的認識,都很重視信息技術課程。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有正確的認識。第二,每壹位信息技術教師都應該堅守自己的崗位,利用自身的特點向學生宣傳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性。教師不僅要以說教的形式向學生宣傳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性,還要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其重要性,從而形成正確的認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對某樣東西感興趣時,他們很快就知道並接受它;而沒有興趣的時候,理解就慢,或者不被接受,甚至被拒絕。因此,為了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我們必須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教師可以從玩遊戲入手,在課堂上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由操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信息技術課要有自己的課堂特色,要有別於其他學科,讓學生真正當家作主,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學習信息技術課是快樂的。
第五,利用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組織多樣化的教研活動,開展豐富的教學評價。
傳統的教研形式是在學科內部或學校內部進行,而信息技術學科有其獨特的優勢。除了像其他學科壹樣的公開課、精品課、教學研討等形式,信息技術學科還有壹種獨特的教研方式——網絡教研。在農村中小學,學科內部或學校內部很難開展教研活動,學校之間很難組織教研活動。教師可以在信息技術教研室的安排下進行網上教研。當然,信息技術學科不能簡單地采用網上教研,而應該把常規教研和網上教研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利用網上教研推動常規教研向更高層次發展。組織多樣化的教研活動,可以讓信息技術教師接觸到更新穎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學能力。
信息技術教師除參加每年壹次的教師教育技能競賽和輔導學生參加信息技術競賽外,還應參加市區各級學校舉辦的公開課和精品課程的評優活動。公開課和優質課是教師精心設計和準備的示範課,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技能和專業背景,但有時並不能完全反映普通班的情況,所以舉辦普通班評課也很重要。信息技術教師應該通過各種豐富的教學評價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集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不是壹日之功,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們不能指望在短時間內解決那些問題。我們只有以實事求是的觀點正視這些問題,采取科學的態度,不斷改革,開拓進取,我們壹定能讓信息技術教育在農村這片貧瘠而渴望的土壤上發芽、生根、成樹、成林。
(網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