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陽縣東王莊鄉中心小學
昨天下了壹場小雨,下了壹整天。最高氣溫25度,適合外出。去洛陽買藥,帶孩子去洛陽科技館和博物館玩。雖然去過,但還是有必要再溫習壹下。
除了西苑橋南邊的立交橋,其他都按計劃進行。停車順暢,免費。孩子們在科技館玩了兩個小時,在博物館玩了三個多小時。
孩子喜歡科技館,因為可以經營,但是博物館不能開工,只能隔著玻璃窗看,覺得沒意思。我喜歡博物館。每次來都有新鮮感。
博物館裏堆滿了出土文物,這是歷史的有力證據。從史前壹直到宋代,洛陽被稱為中國,是中國的核心。
第壹個大廳,首先是壹個大象的骨架,旁邊有幾個恐龍蛋。在人類出現之前,洛陽以巨型生物為主:巨象和恐龍。當時的氣候和地形與現在不同。氣候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山脈、河流等。地殼壹直在運動,對地質變化知之甚少。史前時期有壹段造山運動。造山運動之前,洛陽周邊應該是山少湖多。海洋的海岸線應該比現在更靠近內陸地區。海洋上的水汽可以更容易帶到內陸地區,而且缺少山脈的阻隔。在人類出現之前,洛陽地區應該雨量較多,原始森林較多,植被豐富。這些條件都為大象、恐龍等身體龐大的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
隨著造山運動和沖積平原的擴張,海岸線向東移動。氣候變化大,降水減少,大型生物生存的條件不復存在。更能適應復雜環境條件的智慧人類逐漸出現。
洛陽附近的伊河流域、洛河流域、浐河流域都有原始人居住的遺址。石器和骨器在博物館展出。壹些石刀和石斧打磨得非常精細。因為保存不便,所以木制品很少。回望原始社會的洛陽大地,森林密布,裏面的鳥獸成為原始人重要的食物來源。湖中魚蝦星羅棋布,也可以飽腹。采摘、漁獵壹直是原始人的主要生活來源。他們開始有了最初的智慧,開始利用身邊的資源加工合適的工具。在這些工具中,木制工具應該數量最多,技術最先進。但木制工具早就腐爛了,只有石器和骨頭保存至今。
過渡到氏族部落時代。陶器大量出現。也使用玉和金屬制品。在博物館的分類中,每個朝代都把陶琪歸為壹類。金屬加工、玉石加工、石材加工,具體作為壹類。或者因為保存不了的原因,各種木制品都沒有保存下來。這些工藝不受朝代限制,隨著歷史的車輪不斷更新。歷史是以朝代來劃分的,部落首領和皇帝會有關系,在歷史上留下偉大的名字,以他們來劃分朝代。但是,各種技術的進步顯然是壹種連續性。
博物館展出的陶器,從簡單的陶器到車輪陶器,壹直到更高溫度的瓷器,唐三彩的精髓已經顯現。金屬制作,青銅器,從粗糙到精致,更加精致。
新時代,技術在繼承上壹代的基礎上更加精湛。
各種器皿上都有壹些字。從最初的甲骨文到青銅器銘文,再到漢代的大學士銘文,唐代的石刻,再到字畫畫廊,現代的文字和文字也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有了發展。
這些都是洛陽地區地下發掘出的文明遺跡。實質上,洛陽的土地上仍然生活著許多古老的遺跡。洛陽的山山水水,洛陽的村鎮地名,名人遺跡,還是可以親眼看到的。尤其是在洛陽的大量民俗中,還隱約包含著古代生活的元素。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了解洛陽就是了解歷史。
國家首都的建設,法規體系也更加嚴謹,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從狹隘的原始氏族社會,逐漸擴大到全流域形態,從部落到部落聯盟,再到原始社會,從堯、舜、禹三代部落領主到夏商周制度形態更加嚴密的奴隸制國家。人的移動能力逐漸遍布全中國。然後演變成了壹個國家制度更加嚴密的封建社會。在封建社會,從秦漢到唐宋再到元明清,從分封制到門閥制,從重武到重文,社會制度在統壹與分裂、動蕩與和平更替的過程中更加嚴密。宋朝的政治中心南移,明清的政治中心北移。不斷的民族融合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社會制度文明的每壹次進步,都是在吸收前代文明的基礎上,創新實踐,走出壹種新的文明形態。與衣食住行相關的技術文明很重要,社會文明體系也在不斷進步,走向更高的階段。
與以往相比,該館增加了兩個專題館,壹個是東北鮮卑族、北魏發展史,另壹個是佛教文化。
鮮卑族不斷南遷,最後定都洛陽。由此可以看出北方民族的發展史和民族文化融合的歷史。
佛教文化中心。當然,這只是展出文化的壹小部分,在整個河洛地區,歷史文化遺跡隨處可見。文化起源於原始部落,每個時期都有其代表文明。館內展出了原始社會的《呼圖羅》壹書,夏商周時期的壹些禮樂文化,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漢末佛教文化的傳入等。然後繼續融合發展,到了唐代,達到了頂峰。唐朝的文化曾經是世界文明的領袖。也許是因為地理上的阻隔,直到明末,西方文明才逐漸被中華民族所接觸。到了清代,近代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的融合成為文化發展的主要形式。我相信,以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歷史和在漫長的歷史時期發展起來的融合各種文化的能力,經過壹個世紀的努力,中華文明壹定會達到壹個新的階段,再次站在世界文明的前列。
博物館展出的是埋在地下的技術,科技館展出的是活在地上的文明,本質是壹樣的。如果科技館和博物館放在壹起,成為第五或第六展廳,就構成了壹部完整的文明史。
博物館科技館,直觀地展示了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從文明發展的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社會形態。文明是永遠活著的,他活在當下。人類文明主要是通過教育傳承的。壹個時代的文明,不是所有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都能接觸到的,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如果把生活在同壹個時代的人按照他們所掌握的文明的數量和質量來劃分,就會出現各種階級和文明狀態,這些階級和文明狀態決定了各個階級的生活狀態和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但是,每壹種文明的掌握都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需要長期的思考和訓練,只有在實踐中經過努力和拼搏才能形成。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這種培養越來越依賴於教育。在普通人中,他們對教育的重視往往來自於當下的生活壓力。最沒見識的人也能意識到,即使不讓孩子上學受教育,也很難出去打工。只有讓孩子接受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教育,才能在社會生活中過得更好。
從文明傳承的角度來看,如果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們會更加自覺地去學習和訓練。在文明的傳承中,與生活直接相關的衣食住行都很重要,壹些研究國家法律法規體系的社會學科也還是很重要的。我們應該有更廣闊的文化視野。
只有站在祖先的肩膀上,文明的進步才能前進。比如不學歷史的精髓,做壹個陶器,也只能達到原始人的水平。
人有學習的能力和天賦,但技術和文明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通過深入長期的學習獲得。無論是與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文明,還是與社會法規相關的大文明,抑或是修身養性的個體小文明,都只有通過深入學習才能獲得。
《禮記·大學》:“古欲明明優於天下,先治國;如果妳想治理妳的國家,妳應該首先把妳的家人聚在壹起;要想家人團聚,先修身體;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確,先真誠;欲誠則先知,知則有型。”物而後知,知而後誠,誠而後正,正心而後修,身而後修,家而後治國,國而後治天下。"
這段話大概是講三個文明的培養。
在新教育中,孩子的早讀和午讀晚讀課程以及老師的讀寫交流課程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學習是壹項艱巨的任務。不學習就要很努力很努力。只有養成每天深入學習、深入鍛煉的習慣,才能站在文明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