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我們的家鄉廣元。不要在綿陽讀書。。!
四川綿陽和周邊地區的學校之間正在展開壹場爭奪優等生的戰鬥。“被北大清華錄取獎金65438+萬元”“來XX學校讀書可獲1萬元獎勵”“給好學生家長安排工作”等條件成為遊戲的砝碼。
■由於當地優秀學生大量流失,有校長指責綿陽“單純追求教育GDP,破壞教育生態的發展模式”。綿陽教育反駁道:“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已經形成了品牌,應該尊重學生的選擇權。"
據四川媒體報道,綿陽有8萬名留學生,年消費近6543.8+0億元。這促進了“教育產業化”的發展
■教育專家認為,只有取消擇校生招生,才能制止這場混戰。擇校制度破壞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教育的公益性質。
高考將至,壹則新聞震驚了四川劍閣的考生——
“回來了!考上北大清華獎65438+萬元,其他重點本科獎3000元,普通本科獎65438+萬元。”劍閣中學副校長鄒華誌當說客,想把“轉學”到四川綿陽的尖子生拉回來。
劍閣中學其實很差。為了從省級示範高中升級為“國家級示範高中”留住學生,已經負債3000萬。除了基本工資,學校連承諾給老師的300元/月津貼都發不出來。
“但我們必須這樣做……”鄒華誌在自己簡陋的辦公室裏感嘆道。“這幾年來,劍閣的資優生幾乎都被別人挖走了,普通生也以每年400多人的速度流失。沒有優生,就沒有好成績,對學生就沒有吸引力。這是壹個惡性循環。”
他最後失敗了,只有壹個縣教育局官員的孩子願意回來。而這個資優生的回報也是照顧面子。
學生競賽
在廣元市,劍閣中學最早被拖入與綿陽的生源之爭——它是離綿陽最近的學校之壹。
2000年,劍閣中學發現前40名的資優學生大多流向了綿陽的南山中學和綿陽中學。“2001高考前,綿陽市壹所國家級示範高中從劍閣中學挖出兩名高三學生,劍閣中學設法把學生挖了回來。”鄒華誌說,“沒想到那個中學的老師來我們學校理論,雙方從吵架發展到打架。”
劍閣縣教育披露,後來劍閣中學每年錄取初中畢業生近千人,但經常到校的只有六成。其中至少有200人被轉移到綿陽市的幾所重點中學。
據鄒華誌介紹,從2000年至今,劍閣中學已經流失了60多名骨幹——其中特級教師、高級教師20多名。大部分也去了綿陽,對方開出的月薪比原單位至少高1000元。
"這些有聲望、有吸引力的老師被派回去發掘有天賦的學生,導致更多的孩子流失。"鄒副院長說。廣元市旺蒼中學也有很多優秀的老師,因為找不到大師解數學題而尷尬不已。“我就像壹個勤勞的農民。面對貧瘠的土地,我好不容易種下了壹些種子,卻被別人挖走了。”旺蒼中學校長戴明說,“這樣的農民還有工作的動力嗎?”
廣元其他區縣的情況沒有劍閣嚴重,但據廣元中學校長張德寧介紹,綿陽的學校已經成為他們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主要針對廣元各縣前50名的資優學生。根據張提供的數字,2001年,廣元中學錄取的前100名學生中,有32名主要被綿陽挖走,少部分被成都挖走;2002年40左右,2003年50左右,2004年40左右,2005年30多。據廣元市教育局統計,廣元市每年向綿陽提供中小學生約3000人,教育消費損失約3000-4000萬。
被派到劍閣招生的綿陽老師會像推銷員壹樣在街頭散發招生廣告。2006年4月,綿陽南山中學、萬博實驗學校、綿陽中學蔡穎學校在廣元媒體上發布招生廣告。廣元教育局今年4月19給四川教育廳寫了壹份關於綿陽幾所學校違規招生活動的報告。伴隨著廣告戰的是壹場無孔不入的“信息戰”——鄒華誌對此壹直很惱火:“我們初高中的任何壹項測試結果壹出來,對方就知道了。尖子生的家長會接到壹些學校的電話,勸說孩子轉學,甚至去看望他們。”另壹位知情老師解釋了原因:“對方請‘目標班’班主任吃飯,給紅包,或者定期交信息費。”
招生人員在獲得優生信息後,會向其說明我校的教育優勢,並給予經濟上的鼓勵。據知情人士透露,綿陽壹些中學,尤其是民辦中學,對能考上北大、清華的天才學生,獎勵數萬元。學校甚至安排家長打工,每月給他們300元左右的補貼——很多家長辭職陪讀。據四川媒體報道,成都某城郊中學曾以65438+萬元挖來眉山地區優生,並預付了4萬元。
這種強勢教育對綿陽周邊地區,包括德陽、遂寧都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震動了四川。據綿陽教育局相關人士透露,該地區每年可吸納3000名成都中小學生。
在綿陽,中學之間的生源競爭同樣激烈,尤其是百年名校南山中學、後起之秀綿陽中學和民辦高中陳國際中學之間。壹位在綿陽某國家級示範高中擔任班主任的老師說:“我高三當班主任的時候,經常做噩夢,尖子生都被挖走了。”
是什麽導致了摩擦?
但據校長胡東、南山中學副校長謝介紹,很多學生流向綿陽,是因為這個地區的教育已經做出了品牌——2000年,南山、被評為全省首批國家級示範高中,“學生應該有選擇權”。綿陽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負責人霍登奇說,“如果真的存在挖資優生的情況,可能只是個別老師的行為。綿陽的教育成就不是挖人就能挖出來的。”
這裏確實有壹個“傳奇”的成就——到2005年,綿陽的萬人高考率已經連續四年位居四川省第壹,本科硬線(不包括不需要考試的畢業生等。)已連續五年位居全省第壹。目前,綿陽有6所國家級示範高中,在全省僅次於成都。
所以,甚至在本報記者與霍登旗溝通期間,就有各界人士打來電話,希望綿陽的重點中學接收他們的孩子。
廣元中學校長張德寧認為,綿陽中學教育的發展是利用廣元及周邊地區的特殊生源和師資,放棄應試教育,追求學生素質。因為只是為了追求教育GDP,破壞了教育生態的發展模式。然而,2005年,綿陽已經初步完成了這種原始積累。霍登奇對指責壹笑置之:“不要責怪別人,先反省自己。”
霍登奇介紹,十幾年前,綿陽教育壹直排在四川省的後面,綿陽只有南山中學壹家獨大。“百花齊放,為南山培養競爭者”。當時教育局確定了這個想法。從65438年到90年代初,綿陽市開始設計四川省最早的基礎教育競賽制度——南山中學的競爭對手是綿陽中學。1996年,綿陽中學“爆發”,這顆後起之秀高考第壹次超越南山。
同年,綿陽市委發文,首次允許兩所中學在全市招生。因此,大量綿陽市下轄縣區的資優學生被吸納進這兩所學校,壹下子牽動了綿陽各縣政府的神經。校際競爭、校內競爭的思想開始在縣區蔓延。到2001,綿陽教育形成了市縣二元競爭格局。比如江油中學、江油壹中出現在綿陽下轄的江油縣,三臺中學、蘆溪中學出現在三臺縣,其中蘆溪中學是全省第壹所農村示範高中。用市教育局官員的話說,就是“南山和鐘勉的競爭,攪起了全市教育的水”。
“為了繼續保證各項教育指標第壹,學校會盡可能多的招收尖子生。”綿陽教育系統人士表示,“當地資源枯竭,就會和周邊產生摩擦。”
“教育產業化”是根本原因?
在此期間,綿陽的高中生大大增加了。2000年高中學生3.9萬人,2004年擴大到9萬余人。鐘勉和南山有近萬名學生。就連綿陽的出租車司機都認為,綿陽的基礎教育已經成為繼長虹電器等科技產業之後的第二大產業。2000年後,綿陽陳侗集團、安徽萬博集團、四川漢龍集團在綿陽投入巨資辦學。8億元投入後,綿陽外國語學校、綿陽中學蔡穎學校、陳侗實驗學校、萬博實驗學校、南山中學雙語學校等民辦學校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因此,對學生的競爭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