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讓小學生學會寫作文

如何讓小學生學會寫作文

作文是學生自覺活動的產物,是主體。無論是對現實生活的事實性敘述,還是抒情性的探討,從根本上說,都只能來自於生活的外在和內在刺激,從而激發傾訴的欲望、寫作的動力和創作表達的熱情,獲得持久的動力。然而,強烈的興趣是作文的良性和強大的刺激和動力來源。從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呈現出相當明顯的冷淡趨勢。很多人認為是壹種“辛苦”,是因為討厭、害怕作文,產生了壹種談“文”的壓抑心理。只有少數人對寫作有濃厚的興趣,並把它視為快樂。我調查了我班學生對作文的興趣,結果有30%的學生對作文“非常反感”,這些學生主觀上放棄了寫作練習,敷衍了事,有消極情緒;25%對作文“不感興趣”,這些學生寫作文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缺乏練習的主動性;其中25%的人對作文“有點興趣”。這些學生大多熱愛課後閱讀,除了完成課堂作文,還在課後練習寫作。“對作文感興趣”的同學占20%。這些學生喜歡觀察事物,思考問題,經常練習寫作,作文多次獲獎。這種鮮明的對比表明,興趣是寫作熱情的內在源泉。只要學生對寫作感興趣,就會對寫作產生好感和熱愛,關註各種事物,積極積累寫作素材,自覺勤奮地吸收範文的精華,並運用到自己的練習中,從而逐步發展和提高寫作能力。因此,教師應在作文教學中充分利用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首先要探究目前學生寫作興趣缺乏的原因,以便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 .小學生獲取作文材料的知覺過程並不完善。事物如何通過感知-信息進入大腦的門戶,成為小學生的作文素材?先做個實驗分析。讓學生帶上各種小動物玩具和玩偶,在校園草坪上進行壹次觀察、想象和作文訓練。在這次訓練中,老師要求學生觀察帶來的娃娃和小動物玩具,掌握它們各自的特點,考慮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並編造童話故事。如果學生觀察後用文字表達,會出現過於直白、不清晰、形式單壹的理解。事物如何通過感知——信息進入大腦的門戶,成為小學生的作文素材,進入美好的童話?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壹般來說,這個過程需要經歷三個步驟。第壹步:“攝入”。事物的外在屬性具有看得見、聽得見、摸得著的直觀特征。人們通過感官直接快速地接受它。大量信息刺激人的感官,感官將其轉化為生物電脈沖,通過神經傳導輸入中樞,最終投射到大腦皮層。這第壹步可以從幾個學生的發言中推斷出來。例如,壹個觀察玩具熊的男學生首先得到了“棕色頭發和胖乎乎的。”頭大,耳朵大,眼睛滴溜溜的,四肢粗壯等等。壹個編童話的女學生,第壹次註意到玩具熊的表情,小狗的黃色動態,貴賓犬的美麗外表。獲取作文素材的心理過程第二步是“套印”。事物的各種信息通過各種感官進入大腦後,必然會喚起已被感知的類似體驗。大腦對感官提供的各種信息進行排列組合而產生的直接圖像,與過去經驗中的表象疊加,形成新的完整的表象。比如剛才說的玩具熊,渾身棕色的毛、大大的頭、耳朵、粗壯的四肢、正面、背面、側面等信息,通過視覺感官進入男同學的大腦,被大腦排序、組合、套印成壹個完整的玩具動物形象。這是什麽小動物?它有什麽樣的性格和技能?因此,大腦將這個感知圖像與它感知到的類似經歷進行比較,從而識別出這是壹只熊。然後是過去在不同地方見過的熊在大腦裏留下的各種表象——動物園裏的熊,圖片裏的熊,童話裏的熊等等。和這個玩具熊的圖像疊加在壹起。這個時候,這個玩具熊在他腦海中的再現並不完全像壹個客觀的東西,只是以不變的姿勢和方式坐在那裏,而是在變化,從前到後,時而拉樹,時而推車,壹個全新的、完整的、生動的想象中的形象。客觀事物通過感知成為構圖素材的第三步是“篩選”。哪些資料應該作為作文素材?她深思熟慮,比較和選擇。圍繞著表情中心,她重點表現了大熊圓圓的快樂表情,小狗黃煌的動感表現,小狗飛飛、卷毛狗金金、小黑熊貝貝安靜快樂的表情,編了壹個有趣的童話。這就需要作者善於篩選。我剛才說的是篩選中的壹種情況。在感知事物的過程中,作者主動進行篩選。作為客觀事物,通過感知——篩選,成為構圖材料的第三步,還有壹種情況是自然存在的。心理學實驗證明,在感官脫離具體事物的那壹刻,這個事物在人腦中的印象立刻開始淡化,部分失去了原有的豐富性和顯著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形象不可避免地被遺忘所淘汰和遮蔽,但同時又被新的形象所反射和染色,從而發生了壹系列的變化。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可能被弱化、淡化、消失,而另壹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可能被強化、濃縮、突出,並長期儲存在記憶系統中,成為庫存的作文材料。也就是說,感知和觀察不僅是獲取作文素材的第壹步,還會直接影響記憶的效果,真的很重要。二、目標過高,學生情緒受挫。作文教學離不開知識基礎和理解水平,兩者同步發展,循序漸進。目前,仍有許多教師不清楚作文教學的目的。他們往往跟隨考試的指揮棒,強調“短期利益”。作文教學超綱、捉襟見肘的現象非常普遍。比如有的學校三年級要求命題作文,高年級要求“全方面”。在作文教學指導中,存在著對學生作業評價的盲目性、偏高性、艱巨性和過分苛求性等現象,使學生感到寫作“高不可攀”,嚴重影響了作文教學的應有效果。長此以往,學生學習作文的心情會被挫傷,變得消極、厭煩,對作文失去興趣。三、封閉教學,作文脫離學生實際生活。在作文教學中,很多老師照搬舊的封閉教學模式,多以命題作文的指導為主,重形式輕內容,習慣老師和學生的寫法,導致學生“壹個例子”“三個對立”不足。這樣壹種不以學生生活為導向的作文教學模式,無異於“閉門造車”。這樣的學生被命令寫作。性格受到限制。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無論是選材的思路,還是編排的結構,還是語言的特點,學生總是小心翼翼不越線。寫作成了無源之水,沒有生活的味道,沒有孩子的興趣,導致學生思維模式僵化,思維定勢機械。當然對寫作沒有興趣。作文教學要以人為本,開放作文形式,采取在規定範圍內自主命題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4.沒有及時的鼓勵,學生就會失去信心。對於學生來說,學習寫作很難,但壹旦他們感興趣,他們就會“樂在其中”,快樂地學習。只有這樣,他們才有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找到作文的金鑰匙。如果老師批評學生的作業,或者用命令禁止或不屑挖苦的方式,讓學生覺得無法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欲望,很多負面體驗就會發展成對作文的反感,自己掌握的壹些技巧也會自行消退。特別是壹些水平不好的同學,對作文本身感到害怕。如果老師不給他們信心,那就更不好了,產生逆反心理和自卑感。第五,缺乏反饋和交流,不能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學生每寫壹篇作文交給老師,似乎就完成了任務。不管好不好,他都不會再修改了。大部分老師只是在上交的作文上打個分數,寫幾條評語寄回給學生,就算作文教學結束了。當學生面對作文的單壹讀者——老師時,得到的反饋不僅僅是壹個分數和壹些模棱兩可的評語,當然無法激起他們對作文的興趣,也不可能在每壹次作文教學中都取得較好的效果。根據以上原因,我們應該在作文教學中采取壹些相應的措施,消除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心理,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壹)讓學生在實際需要下寫作是主體的壹種情感和心理需要,是尋求心理平衡或表現某種情緒的願望。根據心理學,需要是動機的基礎。當客觀的東西可以滿足這種需要時,這種伴隨著壓力的需要就會促使人們行動起來,成為壹種有效的動機。因此,作文教學要努力讓學生明確作文訓練的目的和意義,讓他們感受到寫作確實是學習、生活和交流思想的需要,從而產生強烈而穩定的寫作動機。這種宗旨教育要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要生動具體,富有感染力,這樣才容易被學生接受,學生才能積極寫作。(二)目標恰當,調動積極情緒。在教學中,利用學生的積極情緒可以看作是良好的行為,促進學生向成功的方向發展。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的實際情況出發,並在班級出發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作文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要敞開心扉,相互交流,取長補短,信任學生,鼓勵學生增強寫作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學生的寫作情緒處於最佳狀態。要註意學生重分數的心理。給學生評分時,要具體分析學生的寫作水平,評分標準要因人而異。對於寫作基礎好的同學,要督促他們向更高的目標發展,對於寫作基礎差的同學,要降低要求,前後對比,以此來調動差生寫好每壹篇作文的心情。盡量給學生創造輕松的寫作氛圍,逐步消除學生的作文壓力。(3)拓寬渠道,吸引源頭活水。寫作的興趣來源於生活。如果學生生活豐富,接觸的東西多,見識廣,心胸寬廣,感受就會深刻,寫作文的時候就會發現兩方面都有。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生活、認識事物。關註學生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演講比賽,鼓勵學生撰寫提案、廣播稿等。,讓他們在實踐中品味寫作的樂趣。班裏定期召開信息交流會,讓學生交流對每個人收集的資料的感受,以擴大活動的效果,讓每個個體都得到全部的信息,讓他們覺得自己“處處有講究”,寫出了生活氣息濃厚的習題。(4)創造成功機會,獲得成功。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動機可以激發人的奮鬥精神,成功是利益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盡力為學生的作文創造成功的機會,鼓勵和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經驗,並以令人滿意的結果加強他們的學習興趣。要充分挖掘和捕捉每壹篇作文的成功點和亮點,及時肯定。學生的作文不能完美,但也不能壹無是處。“數十個不如中個長獎”。老師的評價對學生來說很重要。壹點點的成功會讓學生產生心理上的興奮,喚起他們的喜悅。這樣才能調動大部分學生,尤其是差生的寫作積極性。如果學生在作文訓練中不能時時體驗到成功的快感,就會產生焦慮和自卑,從而失去學習作文的興趣。(5)雙邊矯正,增加反饋和溝通。學生作文完成後,老師和學生可以互相交流修改,以增加他們對作文的興趣。作文收上來後,老師可能會先批改,指出壹些明顯的不足,然後讓學生認真批改,並考慮用詞和表達是否恰當;或者學生先互相指正,然後老師檢查打分,雙向交流。教師將對交流中的問題進行單獨和集體評論。這樣做對全班都有很大好處。每個人都要經歷壹個復雜細致的思維過程,比如遣詞造句是否合理準確,語言是否生動形象,推理是否邏輯嚴密等等。,而且他們還得動腦子分析推理,然後做出判斷,壹條壹條修改。而且,寫得不好的學生,可能會學到方法,受到啟發而改寫得好的作文;寫得好的同學也會從作文差的同學身上吸取教訓。每壹次改變對方,都無異於壹次觀察和交流。對於壹些好的作文,可以在學校、班級、黑板報、校刊上發表,擴大作文的讀者群,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心理,增強學生寫作的參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