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跨國公司的優勢和劣勢

跨國公司的優勢和劣勢

(壹)中國民營企業參與跨國公司國際分工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根據我國沿海外向型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情況,民營中小企業在產業分布、企業規模、生產管理水平等方面與跨國企業存在較大差距,形成二元結構,即民營中小企業產業分布集中在紡織行業,企業規模較小,采用傳統的家庭作坊式內部管理方式。而對外直接投資,尤其是近年來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集中在機械電子行業,規模效益明顯,產業管理模式現代化。這種二元結構明顯制約了外向型經濟對中國整體經濟的拉動作用和外向型經濟對中國經濟存量的激活作用。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水平有限,難以滿足跨國企業的要求。

中小企業的體制改革還不到位,企業的管理結構多為家族式企業,向現代企業管理方式轉型尚需時日。從生產水平看,多年來中小企業產品質量問題突出,專業化、標準化生產水平低,難以形成專業化的配套生產體系。此外,中小企業資本運作能力低、再投資能力有限也是制約其發展的原因之壹。總的來說,我國中小企業管理水平低,缺乏現代管理人才,難以適應為技術和資本含量高的跨國公司和國有企業提供配套合作方式。

2.中國中小企業與跨國企業發展配套服務關系存在壹定風險。

現有研究表明,跨國企業選擇當地企業為其供貨的主要動機是降低生產成本,以及提高專業化水平,使技術和產品更好更快地適應當地條件。中小企業為跨國企業提供配套利益是顯而易見的,跨國企業的“溢出”效應可以通過提供配套設施獲得。但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聯系也有負面影響。首先,本土中小企業在與跨國公司的訂單談判中處於弱勢地位。跨國公司有時會壓低供應商的價格,這往往會導致供應商之間的惡性競爭,進壹步降低他們的利潤率。其次,中小企業會承擔壹定的市場風險。如果跨國公司撤資,當地供應商將失去訂單來源。即使跨國公司不轉移,供應商也有被壹些大買家鎖定的風險。

3.我國中小企業很難跨越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產業層次差距。

中小企業主要是為國內市場生產,而外商投資企業,尤其是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基本上是面向國際市場的。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在產業高度上的差距,使得中小企業難以進入國際市場,只能為跨國企業提供配套產品。

5.地方政府吸引外資的政策目標過於單壹。

總體而言,我國地方政府吸引外資的政策目標過於單壹,缺乏擴大“溢出”效應的必要手段。在中國,吸引外資的壹個重要方式是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就吸引外資本身而言,開發區的方式確實取得了壹定的成效。但是,從提高外向型經濟對我國經濟的整體拉動作用,促進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對接融合的角度來看,開發區的政策和運行機制存在相當大的局限性。核心問題在於開發區與地方經濟缺乏有機聯系。

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壹般模式是外商向地方政府租用或購買壹塊土地建廠生產,大部分原材料從國外進口,加工生產後大部分直接或間接出口。由於地方政府在如何提高外資利用效率、擴大外資“溢出效應”、考慮外資對國內產業的沖擊和影響等方面存在壹些觀念、激勵和政策上的問題,難以主動彌合跨國企業與地方中小企業在合作和匹配上的差距。在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或者工業加工鏈條較長的機械行業,如汽車、自行車行業,開發區內企業之間的配套關系往往發生在外資企業之間,而內資企業通常只具備壹般的配套服務能力,很難真正進入其加工生產鏈或采購網絡。

從資源利用方面來看,外資對開發區的各種資源或要素,包括土地、勞動力、資金和各種軟硬件設施都有優先使用權,而民營中小企業則較難享受到相應的優惠條件。目前,在市場化和民營中小企業高度發達的廣東珠三角地區,土地資源短缺已成為影響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中國民營中小企業為跨國企業提供支持應采取的具體措施

1.通過提供配套服務信息,積極嘗試各種機制;大力培育中介組織

服務信息問題顯然是促進中小企業與跨國企業建立聯系的首要問題。各級政府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包括公告、研討會和國際展覽,收集和傳播有關聯系機會的信息,並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各級政府要圍繞配套服務這個中心問題,不斷延伸服務範圍,在轉變政府職能的同時,積極探索多種途徑,建立多種形式的中介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與跨國企業的合資合作提供壹攬子服務和支持。比如,政府可以以舉辦博覽會為契機,圍繞中小企業為跨國企業提供配套服務存在的問題,大力推動中介組織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發展。鼓勵中小企業成立行業協會等協調服務機構,建立信息溝通機制,改革原有的部門公共中介服務,引入競爭機制,促進社會服務資源合理流動,推出培訓、擔保、法律咨詢等壹系列相關服務。

2.以質量認證和產業集聚為基礎,圍繞配套服務構建技術支持服務體系。

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中小企業的技術能力是阻礙其成為跨國企業供應商的主要因素。同時,跨國公司是否在中國采購復雜、高科技的零部件,也取決於國內企業的技術能力。跨國公司特別強調配套企業要有持續跟進和提高質量的能力,認為這種能力在某壹點上比實際質量水平更重要。目前,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要求供應商通過VDA、ISO9001、QS9000、HACCP認證。事實證明,與跨國公司建立供應關系對提高供應商的技術能力是最有效的。政府應實施激勵政策,促使中小企業通過各種質量標準認證,為中小企業與跨國公司建立供應關系鋪平道路。各級政府可以從質量認證入手,通過建立基金持續投入,並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提高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3.加強中小企業人才培訓。

雖然中國越來越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但政府對中小企業和供應商的培訓計劃並沒有落實,跨國公司對配套企業進行培訓的更是鳳毛麟角。從國際經驗來看,壹些國家提供財政支持,鼓勵企業培訓人力資源。韓國在為中小企業培養人才方面給予大公司稅收補償。此外,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在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中國可以采取補貼建立供應商協會、補貼私營部門培訓項目和與國際機構合作等措施,促進跨國公司和中小企業建立培訓聯系。

壹些國家的經驗證明,促進當地供應商學習和提高技能的激勵政策具有很高的最終回報。較好的做法還包括:動員跨國公司的購買者克服資源和組織方面的障礙,開展全員培訓,制定培訓計劃和隨後的定期評估。

4、各地要制定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促進中外合資合作,為本地中小企業提供配套服務。

珠三角、長三角(含蘇南、溫州)、環渤海等外向型經濟發展較快的中國沿海地區,在政策、組織、市場、產業發展環境等方面各具特色。這些差異造成了這些地區在引進外資、對外貿易、外資擴散效應以及外向型經濟與中小企業發展的關系等方面存在不同的模式、潛力和問題。地方政府要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具體研究外資、政府、中介組織和國內中小企業在體制、機制和能力上存在哪些問題。在此基礎上,制定相關政策,促進本地中小企業與跨國公司之間更緊密的產業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