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校的老校友在得知母校即將搬遷後,都以各種方式向學校和老師表達了對母校的懷念。校友們希望母校搬遷時,能留下建校初期的傳統建築,讓他們利用老建築捕捉當年校園的點點滴滴,懷念逝去的純真歲月。同時,對於在人南校區工作了幾十年的老領導、老教師來說,這裏是他們奮鬥過、奉獻過生命的地方。他們對學校的發展歷史有著深刻的記憶,對保持著深厚師生情誼的老校區有著特殊的感情。
為了保存學校歷史的傳承,尊重往屆校友的鄉情,學校決定按照人南東校區的傳統建築風格,對西南空軍氣象樓(行政樓)、教學樓(含禮堂)等房屋以及新校區的道路、中央花園進行重建。根據學校總體規劃和項目搬遷計劃,仁南東校區將搬遷至機場校區大氣觀測場東側的新征地範圍內。搬遷內容主要包括3087平方米的行政樓、3669平方米的教學樓(含禮堂)及其之間的道路和中央花園。校名、校徽、校徽(2015版)設計來源:由學校的中文名、英文名、英文簡稱和地球圖案組成,是校訓生動形象的體現,寓意“牢記世界,讓世界聞名。”校徽(2008版)校徽(55周年校慶)的設計解讀:校慶的標誌圖案包括學校的中英文名稱、校名的英文簡稱、學年。中英文校名列在標識的上下,彰顯中華文明的地位;
亮黃色的圓塊代表著充滿希望和活力的地球。中間是學校的名稱、英文簡稱和下面的學年,突出了學校的地位、歷史和影響。
兩條白線是行星的運行軌跡,表示地球正在運行,充滿活力;
三個圓錐形的長條預示著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熠熠生輝,同時也暗示著地球文明正處於信息爆炸的時代,符合學校的宗旨。設計含義:處於信息爆炸時代的地球,是浩瀚宇宙中壹顆閃耀的文明之星;擁有55年歷史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是傳播地球信息文明的領導者。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和地球壹樣,充滿生機和希望,成為傳播信息和文明的重要國際高等學府,必將在地球人類文明中大放異彩。校徽(2004版)整體標誌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校名中的漢字“信”為基本設計元素,代表“信息”、“誠信”、“信心”、“信念”。校徽圖案右側是“Xi”二字的變形,凸顯學院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
整個校徽造型如下:1。飛翔的信鴿。信鴿是信息傳遞的使者,象征著溝通和交流,也代表大學生展翅,體現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致力於培養信息技術人才的特色。第二,翻開的書象征著教育,代表著以教育為主的學校,代表著多學科、綜合性的學校教育。第三,握緊拳頭。象征著團結、自信、熱情、創新,彰顯了學校“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精神。校訓(2000版)是世界上最好的校訓之壹。“身處大氣層”有兩層意思。第壹,意味著學校因為大氣專業,壹開始取得了壹系列的成績。第二,主要是指辦學、做人、做事做到了大氣精神,成功了大氣品質。大氣精神主要是指對奮鬥方向的確定、對事物大局的把握、對發展大勢的把握的氣度;海納百川,兼收並蓄;自強不息、求真務實、奮發向上的大無畏精神;幹大事、創大業的氣魄。大氣品質主要是指胸懷寬廣,思想開放,態度積極,大愛,責任重大。其次,“信達世界”最基本的要求是做人,即以誠取信,以良好的信用和信譽通達天下;其次,這意味著程心大學和程心人必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在信息時代開拓和走向世界。成功的人,成功的人,是胸懷大誌、心胸寬廣、心胸開闊、誠實守信、寬容和諧、有抱負、有奮鬥精神的人,是以社會為己任的人,是為小我服務的人。
再次,校訓包含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簡稱“程心”和諧音“誠”,也包含了學校從氣象學院到信息工程大學的發展歷程。校旗校名+校徽
校風、愛、責任和行動
愛:關愛是人類的基本屬性,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特殊動力。孟子雲:“仁者愛人...愛別人的人會永遠愛別人。”愛讓自己和他人、學校和社會都充實、快樂、溫暖、和諧。
責任:責任是和諧社會和文明生活的本質體現,強烈而沈重的責任感會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責任是道德建設的基本要素,是自律和他律的結合體,是建立在人的良心、信仰、意識和制度基礎上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各盡其責,泰山可移”,有責任感的人是被尊重的,是被愛戴的,是讓人放心的。
行動:“點燃壹支蠟燭勝過詛咒黑暗”意思是行動勝過壹切。老子說:“抱之木,生於終;九層臺,累土起步;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被鄙視。從細節做起,求真務實,身體力行,共同成就大事。教風是愛生、敬業、求實、創新。
愛學生:愛學生是教師“愛”的具體實現。老師的愛心和真誠的關懷是陽光,溫暖著每壹個學生的心。熱愛學生使教師在傳授知識中塑造和諧的人格,在追求真理中充滿熱情和激情。
敬業:敬業是教師“責任”的最好體現。“教書育人,育人為本”是教師的天職。教師服從職業的召喚,熱愛自己的職業,在投身職業的過程中兢兢業業,甘於奉獻,必將收獲職業的輝煌。
求真:求真就是求真務實,這是壹個教師“行動”的靈魂。學為人師,為人處世。教師是務實的,只有誠實、樸實、務實、求實,才能把愛心附在落實上,把奉獻落實到行動上。實事求是是事業成功的起點,也是高尚人生的基石。
創新:創新是壹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教育事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教師“作為”的本質。面對未知的領域和科技前沿,教師必須用創新的理念和創新的思維訓練自己的頭腦,這不僅照亮了自己前進的道路,也點燃了學生創造的火花。學風尊師,好學,勵誌,持之以恒。
尊師:尊師是學生愛心的體現。尊師重道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改革開放時代的精神美德;尊師重道,既是大學生對老師惡心熱血刺激回報的感恩親情,也是大學生人格自我塑造的應有之義。
好學:好學是學生“責任感”的最好體現,是人生發展的必然。荀子曰:“不可不學。”前人從雪中取經,聽雞起舞,從墻頭偷光,從懸梁刺股,為後人作出了“好學”的絕佳詮釋。現在的學生應該在知識經濟時代勤奮好學,學以致用,因為“學無止境”。
勵誌:勵誌就是磨煉意誌和誌向。古人雲:“秀才不能不自強,任重而道遠。”“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沒有遠大的誌向(理想和抱負),就沒有奮進的目標和靈魂;沒有堅強的意誌,就無法實現既定的目標。
杜興:這是學生對“行動”的理解。“篤”專壹、忠誠、堅定;“做”就是實踐和行動。古人雲:“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忠實。”沒有“恒心”的“學思維”,都是坐而論道;沒有“頑強”的理想和抱負是空中樓閣。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千萬條,但有壹條是必經之路,那就是堅定不移、持之以恒的行動和實踐。“中國氣象防災減災誌願者”活動和“中國氣象防災減災誌願者”活動由中國氣象局、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學會聯合主辦,成都信息工程大學、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科普中心牽頭。
宣傳隊深入廣大農村、中小學、城市社區、企事業單位等。,宣傳臺風、暴雨(雪)、寒潮、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幹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霾以及泥石流、山洪等次生災害的預警防禦知識,宣講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在廣場、車站、碼頭等人員密集場所舉辦防災減災知識圖片展和講座,發放科普宣傳資料,播放科普短片,在群眾中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知識調查。
此次活動是《國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09-2020年)》和中國科協“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之壹。自2007年以來,活動規模不斷擴大,已有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十余所985、211高校參與。2007-2014期間,* *有13000多名誌願者,1100多支隊伍到各地開展氣象科普,到達7369個行政村,2213所學校,392家企業,發放65438。本次活動是國內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專項科普服務活動。先後獲得2009年中國氣象局創新工作特別獎、2011年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特別獎、教育部第八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2015年四川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壹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