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無國界世界的序言。

無國界世界的序言。

我從寫書寫文章中學到了壹些經驗,其中之壹就是寫管理和運營是沒有安全感的,而談國際貿易必然有風險。從65438到0985,我們出版了《TriadPower》壹書,倫敦《金融時報》稱之為“對產業和產品全球化背後的力量最簡明扼要的介紹”。壹兩年後,英國《金融時報》在標題中稱我為“日本管理大師”。

然而,當我在華爾街日報討論貿易問題時,情況有所不同。有些朋友,甚至是我在麥肯錫公司的美國同事,擔心我會替日本說話,或者我對日本保護主義等問題的評論不夠客觀。甚至有人指責我是日本通商產業省的發言人。上世紀80年代我接受《財富》雜誌采訪時指出,半導體廠商的問題不在日本。事實上,半導體行業已經成為壹個固定成本很高的行業,馬來西亞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成品芯片出口國。

為什麽壹個核工程師會轉行做研究貿易的管理顧問?當然,這並不是因為我想為日本說話,而是想對國際經濟走勢出謀劃策。

產品出口美國的日本企業中,50家大公司占75%。我和我的同事非常了解這些制造商,因為他們要麽是我們的客戶,要麽是他們的競爭對手。壹旦他們的情況發生變化,作為管理顧問,我們也應該改變我們的重點。

壹開始,我們幫助這些公司開發產品、戰略、組織、人員和管理系統,目標是開發好的產品,並以低價推廣。壹旦這壹策略奏效,客戶就可以將這些產品出口到其他國家。然而,就壹般情況而言,我們所考慮的情況沒有超越國界。

然而,金融市場監管的失敗使情況變得更加復雜。日本企業在監管失敗後,除了生產和銷售,還通過不同的靈活渠道在世界主要地區創造財富。為了幫助他們在市場上獲得壹席之地,我們還必須學習宏觀經濟學和貨幣金融市場營銷。

無國界的世界保護主義或反保護主義加速了公司將企業系統的主體從總部分離出來。這壹發展迫使我們從全球視角思考組織和保護主義的本質。我在很多大公司工作過,幫助他們從壹個以出口為主的組織轉變為以區域生產投資和產品開發為主的組織,從單壹總部模式轉變為四區域總部模式。我也在歐洲、美洲、亞洲的不同公司工作過,幫助他們在日本打開了壹片天地,站穩了腳跟。這些公司核心管理者的心理調整速度真的很驚人。這可以從他們接受以下變化的過程中看出,即從地區性到全球性,從采用基於壹國的價值體系到采用普遍適用的價值體系,從單壹的總部到以地區為導向、以市場為導向的決策模式,而“海外業務”、“海外關聯企業”、“海外分公司”等詞匯已經消失。從此再無“海外”之說。我恰好在如火如荼的時候,看到相當壹部分管理者在短時間內做出了這樣的改變。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所有日本人都能做到。

這本書可以說結合了我對企業經營戰略和競爭的理解和體會,以及我對宏觀經濟問題的信念和分析。在這本書的開頭,我談到了國際公司的組織和戰略;接下來就是攻擊我們政府的行政官僚,因為這些人在失寵的同時也犯了壹個大錯誤;在這本書的最後,我描述了我們所轉向的經濟世界。

我說的戰略是指為客戶創造比競爭對手更持續的價值。簡單來說,這是壹個發明和商業化的問題。大公司的人已經忘了怎麽發明東西。這些人知道如何合並企業或模仿競爭對手的產品,但他們無法開發出更好的產品或支持新想法的新企業。

我說的不只是用高科技生產高清電視(HDTV)的大公司,還有生產日用品的公司。比如發明能做出更香更美味咖啡的咖啡壺的公司,或者生產促進皮膚新陳代謝的泡泡浴產品的公司。但是,有幾個只盯著電腦屏幕的產品經理能做到這壹點?這些人過於擔心市場競爭、份額和利潤數字。我個人認為,大公司是時候回去研究發明的藝術了,但這壹次他們應該學會如何將企業的創新全球化,這樣他們才能創造世界性的經濟成就,並將產品銷往各大市場。

公司不得不這麽做,因為在發達國家,客戶變得越來越精明和挑剔。掌控權力的是消費者,而不是賣貨的公司。雖然信息已經顯示出全球化的趨勢,但大多數人可能並不理解上面所說的,他們仍然認為跨國公司可以為所欲為。而如果說這本書除了幫助讀者理解戰略和商業化的根本之外還有其他目的的話,那就是明確指出,跨國公司實際上是為全世界的消費者服務的,客戶才是推動公司在許多國家開發、制造和銷售產品的真正力量。此外,這壹驅動力也促成了無國界經濟。這樣,貿易統計就變得無足輕重了。

如果我說的是真的,是時候把官僚們放在壹邊了,政府的角色將會轉變為保護環境,培訓就業人員,並相應地建立安全便捷的社會基礎設施。原先考慮到外部經濟威脅而制定的保護本國人民和國家自然資源的政策,應該被新的政策所取代,新的政策可以確保本國人民盡可能地選擇來自世界各地的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服務。如果政府在這方面的角色慢慢調整,不僅會嚇跑投資者,還會像過去幾個世紀那樣,苦了人民。更有甚者,政府會把人們孤立於日益成型的世界經濟體系之外,讓他們陷入不斷的噩夢和產業停滯。因為壹旦政府對外資采取偏執多疑的態度,深怕外來剝削者偷走鎮上之寶,無形中就會忽視人民的需求,否定人民所代表的人力資本價值。就政治或經濟領域而言,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公民,人們都無法再容忍政府過時的角色。

當然,官僚在美國和日本都存在。這些人壹個月壹個月地錯算貿易數字,結果就是為各國發動貿易戰提供“武器”。但是,這些人總有被清算的壹天。

鐵三角經濟區(美國、日本和歐洲)的相互聯系的經濟(ILE)以及中國、臺灣省、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的威脅性經濟令人印象深刻。這些經濟體因其實力征服了大多數消費者和公司。於是,傳統的國界逐漸消失,也把官僚、政客、軍隊逼到了窮途末路。

相關經濟體的出現,困擾著那些習慣於比較國家,習慣於用傳統宏觀經濟理論指導工作的國家。它們所依據的理論不再有效。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家將就業機會的增加視為經濟好轉的標誌,但關聯經濟的情況有時會讓他們望而卻步,因為他們可以在海外創造就業機會。如果政府控制貨幣供應,但貸款不斷從國外流入,那麽壹個國家的貨幣政策就毫無意義。如果央行要加息,也可以從其他地方轉移融資,但相關經濟體根據實際需要行動,這改變了傳統央行在利率和貨幣供應中的角色。

在相關經濟體中,與利率相關的產品已經落後於與利率無關的產品,如房地產、股票和貨幣市場。而房地產、股票等吸收了大量熱錢,抑制了通脹。關聯經濟中有大量的熱錢,由於投資的空間仍然廣闊,足以吸收過剩的資金,因此並沒有給普通民眾帶來通貨膨脹的惡果。

壹般來說,融資是無形的。按國家間的貿易差額來看貿易統計的老方法已經過時了,因為相關經濟體的居民已經學會了自由轉讓他們的產品和其他商業服務。老派官僚壹心扭轉貿易失衡,卻做出了火上澆油的決定。他們到處給應該自由流通的商品和貨幣設置障礙,壹些官僚甚至想調整匯率來平衡數字。貨幣具有可交易商品、服務和資產的轉換價值,改變了關聯經濟中的權力平衡,從而重新分配財富,這與以前基於國內經濟的情況有很大不同。

根據傳統的宏觀經濟學,匯率應該隨著人們對可交易商品的購買力,以及相互進行貿易的國家的利率和通貨膨脹進行調整。然而,關聯經濟的出現使這壹概念如同廢紙。資產的交易已經超越了原有的國界,本地公司被不同國家的企業收購轉手是常事,甚至藝術品、專利、房地產交易也是如此。

關聯經濟體人口約6543.8+0億,人均年GDP約6543.8+0億美元。關聯經濟創造、消費並重新分配世界上的大部分財富。對於壹直與自己隔絕的國家來說,參與相關經濟是致富的關鍵。發展中國家只有與相關經濟體建立雙向的良好溝通渠道,才能繁榮發展,也只有通過相關經濟體,這些國家才能實現產品價值的最大化。如今,財富是在市場中創造的,而不是由殖民地或礦產豐富的古老土地創造的。

在這種聯合經濟中,沒有絕對的贏家或輸家。弱勢群體因為貨幣疲軟,勞動力充足,可以有自己的吸引力;另壹方面,由於貨幣和工資的變化,較強壹方的經濟也會下降到相關經濟體的平均水平。

90年代,甚至展望21世紀,相關經濟體的經濟增長肯定會越走越快。它們將包括大多數東歐國家、亞洲的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和拉丁美洲的壹些國家(壹旦這些國家采取了聯系經濟體的政策)。經濟互助互利具有穩定作用,在以軍事為平衡力量的冷戰時代後,這壹定會成為關聯經濟體的思想主流。

聯合經濟的政策是確保信息、貨幣、產品和服務的自由流動以及勞動力和公司的自由轉移。傳統政府必然會建立新的全球管理體系。總之,當務之急是準確理解全球經濟。這也是本書的目的。

壹旦壹個消費者有辦法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產品和服務信息,他就是壹個全球化的人。同壹個人,如果接觸到所有僵化過時的民族情緒,可能會支持保護主義的代言人。即使在今天,學生們仍然在閱讀在相關經濟中不起作用的舊理論。要知道這些理論都是19在20世紀之交發展起來的封閉的經濟理論。大多數統計概念都是按照這個理論做抽樣工作的,以至於宏觀經濟分析連壹個國家的經濟形勢都預測不了,更別說全球了。

這是我們審視相互關聯的世界經濟現實的好時機。我提不出壹個新的適合相關經濟的經濟學術理論。我能做的就是和大家分享我這幾年做咨詢工作得到的壹些看法,希望讀者關註我所說的,以及我們正在走向的新世界的潛在力量。有人可能會提出更嚴謹的經濟理論來解釋關聯經濟的真實情況,也有人會從中提煉出關聯經濟的各種政治含義,根據當今經濟的實際情況提出適合新世界的政治制度。二戰後的政治組織,如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2後的歐盟,要麽是基於冷戰模式,要麽是由南北俱樂部(North & SouthClub)概念延伸而來。這些已經過時,不適用於新的形勢。

如果有人想到以下建議,這並不奇怪。即設立壹個超越政府的框架,將關聯經濟體居民的稅收收入平均分配,即1/3的稅收收入交給關聯經濟體以外的國家,另外1/3交給關聯經濟體的其他鄰國,最後1/3歸國家所有。當然,以上建議也反映了我對世界的壹貫看法和主張,即先做世界公民,再做社區居民,最後做日本人。

讀者可能會為他們工作的公司找到開發產品、戰略和組織的好主意。作為壹個管理顧問和作者,我希望這是生產價值所在。我也期待同學們在聽到那些陳舊的理論之前,先好好學習壹下這本書,避免被局限在刻板印象中而看不清現實或者堅持用陳舊的理論來解釋壹切。

有人難免會認為,如果要從產品開發談國際組織,從貨幣、貿易談發展中國家的問題,這種包羅萬象的話題範圍太廣了。然而,我的感覺是,我們有必要將這些傳統上孤立的主題匯集在壹起,並在壹個無國界的世界中介紹相關經濟的特點。我相信21世紀的到來將使我們有更有利的證據來描述這個比今天的“國家”組織大得多的新的關聯經濟,我們也將在新的關聯經濟中獲得更長時期的合法公民身份。

下面我講的,如果不是預測,至少也是壹種期待,希望在實際應用中超越意識形態。我壹直相信,人作為創新者和見多識廣的消費者,會比墨守成規者更有力量。而墨守成規的角色正是我們所害怕的。

因為這本書最早出版於1990年,也就是在之前的20年裏,日本和美國作為超級大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發生了最為明顯和巨大的變化。毫無疑問,日本在80年代被稱為“奇跡男孩”,但在10年後被美國取代。事實上,美國在過去10年的經濟發展是如此顯著,我想給它的表現打個“A+”。

美國是如何從發展的泥潭中壹躍而出的,其速度幾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和想象,對於那些想要復制其成功過程的國家來說,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同時也讓在跨國公司工作的人感興趣,因為就他們而言,他們可以學習如何更好地參與這個新興經濟體的競爭。因此,我將在這裏考察美國經濟奇跡是如何開始的。在這本書的最後壹章,我會對同壹時代世界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進行分析和打分。同時,我將探討“亞洲金融危機”的根源和日本經濟發展的悲哀,並對未來我們作為壹個國家(日本)、壹個地區(亞洲)、壹個關聯經濟體應該向哪個方向發展做壹個個人預測。

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經歷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失業率持續上升,投資疲軟,股市疲軟。當時,《新聞周刊》發表的幾乎所有封面文章都宣稱“美國世紀結束了”(然而,10年後,同壹周刊發表了類似的文章,宣稱“日本/亞洲的世紀已經結束”。事實上,在1992美國總統大選中壹舉擊敗老布什的挑戰者比爾·克林頓在其執政宣言中就聲稱,中國人要關註壹個核心問題,“經濟是重點,傻瓜”是克林頓當時的競選口號。強勁的經濟發展也是克林頓1996連任的原因。即使在1998莫妮卡·萊溫斯基醜聞爆發後,克林頓也幸運地保持了很高的支持率。

在我看來,90年代美國經濟的復蘇不能歸功於克林頓的發展戰略,而在很大程度上是80年代裏根革命帶來的根本性變革。盡管克林頓的前任羅納德·裏根(Ronald Reagan)既不是壹個有遠見卓識的人,也不是壹個最有分析頭腦的傑出人士,但他對金融機構、公共交通和電信這三個基礎行業的放松管制確實令人欽佩。比如80年代惡性競爭導致的機票打折現象,讓美國航空公司苦不堪言,實際上嚴重威脅到航空公司的生存。雖然在放松管制後的前10年,美國航空業幾乎慘不忍睹,只有衰退和蕭條,多家航空公司相繼倒閉,但今天的美國航空公司卻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航空公司之壹。美國航空公司巨型噴氣式飛機每乘客英裏的平均成本是55美分。相比之下,同樣壹架巨型噴氣式飛機,對於日本兩家受到經濟政策保護的航空公司來說,成本是1。五美元。兩者之所以有三倍的成本差距,是因為保護附加費。

解除對美國銀行業的監管同樣痛苦。裏根改革後,3000多家金融機構宣布破產。然而,那些幸存下來的機構,如花旗銀行和摩根士丹利銀行,變得更加堅不可摧,甚至成為全球金融業的中流砥柱。在我們新的相關經濟中,壹家銀行只有參與全球競爭才能真正成功。

電信是另壹個關鍵領域。放松管制後,電信價格變得更加靈活,同時也加速了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各種有競爭力的電信產品使消費者能夠以固定的價格不受限制地訪問服務器來選擇服務。所以美國很多公司都在公司內部建立局域網,然後連接廣域網,享受電信服務。

事實上,美國對基礎設施的放松管制為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擴張定下了基調。那些管理不當、虧損嚴重的機構,不再無條件地得到保護政策的支持,自然會被現實淘汰,而壹種全新的、健康的、優勝劣汰的新經濟政策成為了當今世界經濟的主宰。美國國內經濟的繁榮及其在全球地位的持續穩定主要依賴於以下幾個原因:1?由於美國聯邦政府相對於地方政府(如州)的職能(和規模)的限制,賦予各地區很大的靈活性。其他國家的中央政府有很強的影響力,但在無國界的現實世界中卻沒有優勢。

2?英語已經成為全球商業、科技、電子商務等領域的通用語言。事實上,80%的網上交易都是用英語完成的。

3?美元被用作國際結算和儲備貨幣。上述三個原因中,只有第三個表現出壹定的脆弱性,即美元作為國際結算貨幣。隨著歐元的出現和類似貨幣東盟(Aesa)的提出,這些新的“超級貨幣”可能會對強勢美元構成威脅,其中的另壹個元素可能會限制其可持續發展,這壹點我將在本書的最後壹章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