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過自我介紹、減肥前傳、減肥之旅、頓悟時刻、成長故事,介紹自己瘦50斤,與其說是壹本減肥的書,不如說是內心的探索,從意識焦慮、自我接納、輕食、情緒管理等方面展開。
“心理減肥法”就是讓我們不僅要反思和改變導致肥胖的生活習慣,還要通過對自身意識的深度探索和認知,找到成為胖子的心理原因,改變自己的指責和不接受,從而改變各種影響身體健康和身材的不良習慣。
如果妳總是吃得比妳需要的多,那麽這個食物不是妳的胃需要的,而是妳的心需要的。我們的心不需要食物。它需要愛,寬容和接納。妳吃的每壹口食物可能都在填補妳對愛的未滿足需求。
首先,意識焦慮
現在回想起來,這種轉型期的焦慮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可以說是上天的恩賜,讓我們從混亂中清醒,從茫然中堅定,從得過且過中有目的。
當我放縱自己暴飲暴食的時候,我似乎是罪有應得,但我並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欲望和惡習的奴隸。
第二,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的壹個重要部分是接受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而不去批評它們。
強大的自我批評機制使我處於脫離理智和感情的危險狀態。我不接受我的情緒和感受,我不相信我的感受傳達給我的信息。明明感受不到愛,卻要強迫自己相信真的有愛。我明明感受到了受傷後的痛苦,卻不允許自己承認受傷的事實。
學會自我接納,讓我慢慢不為難自己,允許自己有各種感受。沒有什麽該不該,沒有什麽對錯。所有的情緒和感受都值得我們100%的接納和尊重。
不喜歡自己有時候會讓人因為害怕別人不喜歡而改變,但真正的進步不是被不滿和焦慮所驅使,而是被美好的目標所吸引。真正的進步是帶著自我接納去體驗成長的喜悅,而不是那些達成目標後虧欠或傷害自己的人復仇般的快感。
二戰期間,美國著名神學家尼布爾(niebuhr)的壹段安靜的祈禱文廣為流傳,在戰爭中安慰了很多人。我特別喜歡這個祈禱。他說,“願上帝賜予我平靜去接受不可改變的,賜予我勇氣去改變可改變的,賜予我智慧去區分兩者。”
要“接受不可改變的”,我們需要放下自己的固執和不甘,承認人生會不完整,承認任何人都會失望和被鄙視,停止天真地幻想壹切都可以靠努力來拯救。“改變能改變的”,需要有為自己負責的勇氣,要承認自己的疏忽或懶惰造成了生活中的壹些不足,要承認自己的不敢面對耽誤了問題至今。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勇於否定自己的批判性思維,會幫助我們分清兩者的區別。
“晚間焦慮癥”的生物學解釋是這樣的:黃昏時分,人體內用於緩解壓力的激素,如血清素(又稱血清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開始減少,使我們變得更加情緒化和脆弱。
第三,快餐
通過不斷的學習和自省,我意識到我的焦慮源於想控制自己根本控制不了的事情。
壹句關於禁食的話讓我眼前壹亮:“只要妳徹底餓過壹次,就不會再害怕饑餓的感覺了。”這個觀點類似於淹沒療法的心理學治療焦慮和恐懼癥。淹沒療法的思路是:當咨詢師對某件事感到非理性的恐懼時,創造壹個情境讓他充分感受到那種恐懼。這種療法通常有奇效。
很多經常練習禁食的人說,通過禁食,他們可以慢慢判斷自己——是餓了還是無聊了,是餓了還是累了,是餓了還是饞了,是餓了還是渴了。
無聊的時候找點有趣的事做,累了就好好休息,貪吃的時候就用健康低熱量的零食犒勞自己,渴了就喝水——關鍵是妳的身體能識別出它們和饑餓的區別。
禁食或輕度禁食的科學原理是這樣的:禁食時如果長時間不吃東西,血液中的葡萄糖就會被消耗掉。如果妳不通過食物來補充,妳的身體就會使用糖原,即穩定儲存在肌肉和肝臟中的葡萄糖。只有當糖原耗盡時,身體才開始燃燒脂肪。脂肪酸在肝臟中分解產生壹種叫做酮體的物質。這時候大腦用酮體代替糖原作為能量來源。禁食開始時的身體不適是因為身體和大腦的燃料必須從用過的葡萄糖和糖原轉變為酮體。如果身體不習慣使用酮體,就會出現各種不舒服的表現。比如有的人頭暈,有的人情緒變得不穩定,有的人自稱感覺怪怪的,反正就是不舒服。其實這些都是正常反應。
第四,情緒管理
以忍耐來管理情緒,是最下策。壹個忍了壹輩子的“好人”,在醫學上的觀點叫“患癌人格”。
學習情緒管理,首先要學會了解自己情緒的來龍去脈,學會探索情緒下面隱藏著什麽,要表達什麽,然後才能疏導和修復。
1,內心的孩子
根據心理學理論,每個人內心都有壹個孩子。這個所謂的內心的孩子,是我們小時候受傷破碎的那部分,是那個沒有陪我們長大的不成熟的自己。內心的孩子經歷了很多痛苦,比如被指責,被批評,被拒絕,被拋棄,甚至被侵犯,被虐待。其中,最大的痛苦是他沒有被支持做真實的自己,而是被限制成為別人(包括父母、老師、社會)所期待和要求的人。帶著痛苦和恐懼,內心的孩子壹直藏在我們心裏。
要和內心的孩子連接,首先要停止否認自己的羞恥和恐懼,停止壓抑自己的憤怒,而是要直面他們,願意花時間去感受他們。記憶中受到傷害的身心感受以及這些感受對當下的影響是關註的重點。當我們允許自己沈浸在這些感覺中時,我們可以開始重新連接我們的美麗、力量、獨特和珍貴。
在減肥和對抗“晚間焦慮”的過程中,我和自己進行了深度對話,我看到了自己的委屈、抱怨和恐懼。我允許這些情緒出現,並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些情緒因為沒有被壓抑而慢慢釋放。在處理焦慮的過程中,我發現焦慮的根源是控制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我想要的控制越多,我的焦慮就越強烈。
2.“破罐子破摔”理論
所謂“破罐子破摔”,就是壹個人做錯了事情,不是主動去改正或者補救,而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顧,甚至自暴自棄。
在減肥的過程中,要想跳出“破罐子破摔”的魔咒,首先要降低對自己的期望值,不要指望自己是壹個有意誌力的“超人”。壹旦下定決心,就能持之以恒,要允許自己犯錯和軟弱。妳的目標是減肥而不是成為壹個完美的人。
3.停止自責,及時止損。
壹旦出現此類失誤,壹定要做到八個字:不要再自責,及時止損。
4.從“忍受”和“接受”到“享受”
從“忍受”、“接受”到“享受”,這三個階段的進步並不是必然的。很多人壹輩子做很多事情都是在“忍”的階段,有很強的克制和隱忍,或許是出於對目標的渴望,或許是出於對半途而廢的恐懼。雖然他們做的是正確的事情,但他們壹直表現出悲慘和屈辱的負擔。壹則這種狀態不會持續太久,二則即使目標達成也不容易維持。
“接受”的過程不是很痛苦,但是不夠積極。很多人缺乏對自身情緒的探索,缺乏自我成長的動力。他們人生很多年停留在這個階段沒有錯,只是過程的枯燥讓結果不那麽甜蜜。
所以“享受”是對壹件事情最好的態度,比如減肥等事情。從考驗意誌力的“忍”到理智驅使的“接受”,如果能升華為心甘情願、樂在其中的“享受”,妳不僅能堅持做下去,還能提前在過程中獲得滿足感的回報。親身經歷過的人,會學到壹種全新的思維和行為習慣,足以應對各種挑戰,更容易品味幸福。
5.我們想要治療的壹代。
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勛有壹個特別有啟發性的想法。他說:“我們要成為治療的壹代!”他鼓勵我們探索自己的內心,尋找痛苦的源頭,回顧《緣起緣滅》中的壹些創傷性經歷,不是為了報仇雪恨,讓老壹輩為我們的痛苦買單,而是通過這個過程來對待自己,不讓這種不健康的關系和模式繼續影響下壹代。
動詞 (verb的縮寫)成長故事
我看到她在積蓄壹種力量,壹種改變的力量。
安全而充分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包括對親人的不滿和對未來的擔憂,可以極大地緩解壹個人壓抑的情緒。不用擔心這些感覺太消極太消極。其實偽裝的正能量才是最容易讓人瘋狂的。
這就是生命的偉大。如果時機合適,自愈的本能還是挺強的。
漂亮不是給別人看的,喜歡自己比什麽都重要。
人生最大的財富不壹定是妳所擁有的,而是盡可能多地去經歷。妳看起來很有錢,其實很窮,因為妳的人生經歷太差,經歷少得可憐。
六、後記
寫作的過程對我來說又是壹次康復和治療。無論是回憶自己被傷害的場景,還是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我的文字裏都有過很多淚水。發自內心的哭泣讓我感覺很舒服。眼淚過後,我原諒,眼淚過後,我釋放,我的心被眼淚沖走。有壹種雨後的平和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