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居民,什麽關系?

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居民,什麽關系?

農業戶口是指自己生產口糧的農業人口的計劃經濟時代,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2014起取消農業戶口,統稱居民。居民戶口包括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

消除農業和非農業戶口的區別。

2014年7月30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關於進壹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意見》最大的亮點是建立城鄉統壹的戶籍制度。這意味著區分“農業”和“非農業”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將成為過去,藍印戶口等戶籍類型也將成為過去。今後,每壹個中國公民的戶口都將統壹登記為居民戶口,體現戶籍制度的人口登記管理功能。

就業、教育、醫療保險等配套措施。

就業和失業:在就業和失業登記管理方面,將實現農民工就業信息全國聯網,為農民工免費提供就業信息和政策咨詢;為農村流動人口提供政府補貼的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加大創業扶持力度,促進農村農民工就業。

子女教育:將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各級政府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按照流動人口子女在校人數分配教育經費;支持當地普惠性幼兒園,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園問題,推進公辦學校接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逐步完善和落實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促進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升學考試。

醫療衛生:農業移民和其他常住人口納入社區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體系,接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完善和落實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和異地就醫結算辦法,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加快實施統壹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

養老保險: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加快實施統壹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落實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推進基本養老服務均等化。

社會救助: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核心的社會救助體系,實現城鄉社會救助協調發展。

住房保障:將進城落戶的農民全面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采取多種方式保障農業轉移人口的基本住房需求。

取消農業戶口與農業分割的意義

國務院公布《關於進壹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標誌著我國實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農”“非”二元戶籍管理模式將退出歷史舞臺。在我的印象中,新中國成立以來,有兩項國策讓農民欣喜。壹個是1978以來的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是建國後農民從無產到有產的歷史性轉變。這壹土地政策徹底釋放了農村長期壓抑的生產力,農村社會文化、民族風格、經濟實力被顛覆。這壹政策使中國走出了十年動亂的創傷和困惑。可以說我們還在享受這個政策的紅利。

其次,2004-2006年,國家逐步取消農業稅,實行直補政策。在中國的農村土地上,皇糧國稅範疇實行了2600年,成為歷史。

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的區分,比前兩項政策更具有社會學意義。前兩項政策包含經濟因素,因為經濟發展而促進社會進步。取消戶籍區分純粹是基於法理和社會倫理上的社會公平正義。社會結構和運行機制將發生顛覆性的變化。

《儒林外史》序的背後,農工商是以農立國的社會現實,但改革開放以來,三農問題成為壹個長期的謎題。湖北監利縣潘琪鄉原黨委書記李昌平給當時的朱镕基總理寫信,講述了農村的現狀:“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成為中國三農問題的經典表述。近年來,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似乎逐漸淡出了公眾的視野。這個問題消失了嗎?不會的,幾億農民分散在城市,農村的空心化掩蓋了他們之間的矛盾。本質上,三農問題只是以另壹種方式轉移到城市。

進城農民工及其後代暫時遠離了“三農”問題。因為戶籍制度,這些進城的農民在內心徘徊,缺乏文化認同,隔絕了城市福利,對未來感到迷茫...這些比“三農”問題更為嚴峻的現實日益突出。靠壹紙戶籍把農民擋在城市之外,不符合市場邏輯,也不符合社會公平規律。壹曲《春天裏》撫慰不了進城農民的失落和無奈,中國社會的二元對立除非徹底消除制度障礙,否則無法彌合,這不僅危及農民和農村,也是社會健康發展的人為障礙。

許多年後,當人們回望那些誕生在城市的夢想時,他們永遠不會忘記灰色的現實:壹個擁有合法身份的公民,僅僅因為是農村戶口,就無法享受同壹座城市夜空下哪怕是明亮的夜燈,甚至還得適應巡邏隊員半夜敲門,忍受原住民和城管部門對其身份和品行的質疑,忍受醫療、教育、社保等各種城市福利。

機構對社會的影響從來不是老老實實地局限在自己管轄的區域內,任何機構都會產生壹系列的社會文化、社會思維、社會心理的變化。曾經輝煌的農民身份因為戶籍的分割而成為國家社會的下層,以戶籍為基礎的城鄉二元對立不僅導致了我國公民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暫時停留的權利,更嚴重的是,這種扭曲的思維侵蝕了社會的各個層面,不同身份衍生的優越感幾乎滲透到了各個角落。比如立場不同就會產生特權思維。在同壹個單位,會有正式、非正式甚至很多不同的身份,同工不同酬的現象比比皆是。人們其實覺得這些都很正常,背後深層次的思維根源有雙重階級對立的影子。

任何人為的劃分都不是和諧,任何違背公平的制度都不會長久。這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戶籍問題以及背後的很多問題。雖然還有很多細節需要填寫,還有完整的行政權力來背書這個基於公正公平的好政策,但是通過政策設立的初衷,不難發現,公平正義將是中央的執政出發點,很多不合理的現實不公將得到糾正。這種行政倫理所產生的制度能量,必然會在未來重組中國的社會結構。有時候,理解什麽是歷史需要很長的距離,而順應民意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做法,不用回頭看歷史的盡頭,就已經知道自己創造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