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馬軍在力學方面的新成就
三國時期,科學技術進壹步發展,出現了壹批傑出的科學家,他們在各個領域取得了壹系列重要成果。在力學方面,馬軍的創造最為突出。
馬鈞出生於魏扶風(今陜西興平縣)。出生和死亡日期不詳。他的事跡見於《三國誌》卷二十九《季芳杜葵傳》中傅玄為他所作的序。馬軍原本是魏大夫,家境貧寒。他不善言談,但滿腦子聰明的想法。老式的斜紋織布機“五十醫者五十聶(織布機上提綜的踏板)”和“六十醫者六十聶”都是又笨又重,織壹條斜紋要幾十天。馬軍簡化為十二聶,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在魏明帝,馬軍被提升到這個職位。有壹次,馬軍與的常侍高和的將軍秦朗爭論古代是否有指南車。高和秦都不相信古人會造指南針,而馬鈞卻認為造指南針並不難。於是,他們請明帝讓馬軍試著做壹輛導遊車。果然,壹舉成功。人們認為這是壹個奇跡,“從今以後,世界將巧妙地為它服務。”當時京都洛陽有很多可以種菜的園子,但是沒有水可以灌溉。馬軍把它掀翻了,導致孩子把它翻來翻去,於是井水源源不斷地流出,其澆水效果是普通提水工具的100倍。有人向魏明帝捐贈了數百個木偶。雖然設計還是很精致,但是布偶動不了。魏明帝讓馬軍嘗試改革。馬軍把大木雕刻成輪子形狀的東西,平放在地上,然後打水讓輪子轉動。當輪子移動時,上面的木偶也壹起移動。他們打鼓和吹口哨,唱歌和跳舞,跳藥丸和扔劍,或者倒立在壹根繩子上。畫面生動多樣,讓觀眾大飽眼福。
馬軍認為諸葛亮造的弩“有技巧,但不完美”;據說他能使弩的效力提高五倍。此外,馬軍還提出了壹個強大的攻城器械——制石車。然而,這兩個計劃都被同行羨慕和指責,並被現任忽視,因此無法付諸實施。
第二,裴秀,壹位傑出的制圖師
裴秀(223-271),河東聞喜人,出身於壹個官僚家庭。祖茂、韓《尚書令》;父錢,魏尚書令。秀少好學,八歲可屬文,學過背過,早得功名。曹爽在輔政時,任黃門侍郎。後來受到司馬家的重用,官位很高。當司馬昭去淮南討伐諸葛誕時,裴秀按照計劃行事,這表明他有壹定的軍事經驗。擔任司空後,他還負責土地、農田和地圖制作。他個人對繪制地圖有很大的興趣和技巧,所以在地圖學方面成就突出。
首先,裴秀創造了“六個制圖體”,即編圖應遵循的六個原則:壹是“分數”,即比例尺;第二,“準希望”,即定向;第三,“道裏”,即距離;第四,“高高低低”;第五,《謝芳》;第六,“迂直”。其中,後三篇闡述了地形起伏、傾斜、山川走向所帶來的問題。裴秀認為,以上六條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如果地圖上沒有比例尺標記,就無法確定距離。如果只有刻度標記而沒有方位,那麽壹個地方的方向從壹個方向看是對的,從其他方向看就是錯的。如果只確定了方位,卻沒有標明道路的實際路線和距離,那麽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就不知道怎麽過了。如果只有路線和距離的標誌,而沒有地面的高低起伏和直線路線的形狀,那麽道路的遠近壹定與其距離不壹致,方向不明。因此,要確定壹個地方的位置、距離和地形,必須綜合運用六項標準並相互驗證。所以可以說,裴秀已經談到了現代地圖學所需要的主要因素,除了經緯度和投影。從此,直到明代利瑪竇的《世界地圖》傳入中國,中國繪制地圖的方法基本都是以裴秀規定的“六體”為基礎,可見其成就和影響是深遠而巨大的。
其次,裴秀編制了18幅愚公區域地圖。裴秀看到漢代保存下來的壹些地圖,既沒有比例代表,也沒有方位確定,連名山大川都沒有準備。有些地圖雖然輪廓形狀粗糙,但不夠精確,無法作為依據;甚至有些地圖更加怪誕,與現實相差甚遠。因此,裴秀仔細研究了古代的地理資料,比較了古代與當時的山川、河流、池塘沼澤、領土邊界、行政區域的變化,還考察了古代城鄉聚落和水陸交通的變化。他用繪制六個天體的科學方法編制了18幅龔宇區域地圖。
此外,佩修還對80年代制作的世界地圖原圖進行了改造,縮小到“壹分為十裏,壹寸為百裏”的比例,使之成為方丈的小而清晰的地圖,便於瀏覽。這種縮小比例的Abbot地圖現在被稱為小比例(1 ∶ 1,800,000)地圖。到了劉宋時期,文學家謝莊(421到466)已經做出了方丈大小的木質地形模型。後來,北宋的沈括和南宋的、朱都用木頭、面糊、鋸末、泥土、蠟等制作地形模型。這些都是裴秀《方丈圖》的不斷演變,說明裴秀對後世地圖學的發展影響深遠。
第四,張仲景及其《傷寒論》、《金匱要略》。
漢末三國,中醫有了重要發展,張仲景的醫學成就尤為引人註目。
張仲景,名機,南陽聶陽縣人。生於漢桓帝和平元年(150),卒於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他好學,博覽群書,尤其擅長醫學,師從同縣名醫張伯祖。建安之初,軍閥混戰,騷擾不休,國人亡命遷徙,“數疫”“家家有僵屍之痛,家家有號哭之悲。”要麽關門等死,要麽養家糊口失去。“僅在建安(205)前十年,張仲景的宗族就有200多人,三分之二都死了,其中70%死於傷寒。這種痛苦的處境讓張仲景更加勤奮地學習醫術。他總結前人的醫學成就,收集方劑,撰寫了許多有價值的醫學書籍。惜多已亡,只有十六卷《傷寒論》能流傳後世。經後人校勘,該書傷寒部分定名為《傷寒論》。雜病部分稱為《金匱要略》。《傷寒論》共10卷22篇397法113方,論述傷寒等外感熱病的病理、診斷、治療和用藥。《金匱要略》六卷25篇,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皮膚科等40多種雜病的139種治療方法和262個方劑。它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本論點,重視臟腑之間的整體關系,強調維護人體正氣,但同時也不忽視祛邪。
中國古代的傷寒和現在的傷寒桿菌引起的傷寒不同。《內經·蘇文熱論篇》雲:“今之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他還說,“當壹個人被寒冷所傷,那就是發燒。”可見,古人所說的傷寒,是指壹些因外感因素而出現高熱癥狀的疾病,包括今天的傷寒和其他傳染病。這種病病情復雜,變化快,診治難度大。張仲景除了“刻苦求古教,博采眾方”之外,還運用望聞問切四診,從多方面了解病情,然後加以分析綜合,歸納為三陽(太陽、少陽、陰陽)和三陰(太陰、少陰、厥陰)六類癥狀。抗病能力強,多動的都是三陽病;抗病能力弱、病勢弱的疾病為陰三病。治療三陽病,驅邪是快速消除病竈的主要方法。陰三病的治療主要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為基礎,從而增加患者的抗病能力,調動人體的積極因素。在具體的醫療中,以陰、陽、表、裏、寒、熱、虛、實作為辨證的提綱,條件是陽或陰在先。以陰陽分表裏,再分虛實,再分寒熱。這就是《祖國診斷學》中著名的“八課”。壹般來說,出現興奮、充血、發熱、脈強滑等癥狀的是陽證;陰證難求,惡寒,暈厥,脈遲無力;出現在體表的癥狀是表面癥狀;內是內病;病毒停留在體內,精氣虛弱的地方,就是虛。病原體滿了,但能量還足以抵抗真正的疾病;病理表現為有冷傾向的寒證,有熱傾向的熱證。
癥狀確定後,再進行治療。張仲景根據前人和自己治療疾病的經驗,將針對各種癥狀的治療方法歸納為發汗、嘔吐、腹瀉、和、溫、清、補、消八種類型。即病原體在肌肉表面發汗。病原體被困在上半身而嘔吐(誘發嘔吐)。邪在裏,用下法(瀉)。邪在表裏之間與法(解毒)並用。寒證用溫法,熱證用清法,虛證用補法,瘀結腫塊等癥用消法。這些治療原則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很高的實用價值,可根據不同情況單獨使用或聯合使用。張仲景的學術思想和對相關疾病的論述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至今仍是學習中醫的必讀之作。
第三,劉徽對數學的貢獻
三國以前,《九章算術》是中國第壹部數學教科書。劉徽對數學的貢獻主要在他的《九章算術筆記》壹書中。法歷隋書(16)載:“陳為與王靖元四年,劉徽註九章”。《九章算術註》成書於靖遠四年(263年)。《隋書》卷三十四《經籍誌三》有《九章算術》十卷,《九章重差圖》壹卷,均為劉徽所指。《九章重差圖》失傳後,唐人拿出壹卷《九章算術註》中的重差,這是數學中用來計量的,做成壹本書。因為第壹個問題是測量島嶼,它被重命名為島嶼計算經典。劉徽的兩部著作是我國數學史上的珍貴文獻,在世界數學史上也有壹定的地位。主要貢獻如下:
1.極限的概念和割線極限的意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實際應用的是劉徽。劉慧已經意識到數列極限的重要性,所以她能做出重要的成績。劉徽的突出貢獻是第壹個推廣了他在《九章算術筆記》中創立的割圓法,其方法包括最初的極限概念和線曲線變換的思想。能沿用1500年前的這種思想,難能可貴。
有了圓周率,就有了計算圓周率的理論和方法。π是周長與直徑的比值,簡稱π值。π值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天文歷法、度量衡、水利工程和民用建築的應用,因此精確計算π值是數學中的壹項重要任務。
動詞 (verb的縮寫)著名外科醫生華佗
華佗是郭培喬縣人,性格內向,早年曾在徐州求學,學習了許多數學知識。裴襄、陳貴、楊連笑、秋黃丸,均拒絕。只為當醫生,他跑遍了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的江北地區。許多病人已經治愈。他擅長處方。每次治病,他只開幾種湯藥。他不用稱藥,隨意服用,自然而適度。人體針灸,只要刺壹到兩個地方,每個地方七八針,針拔出來就有效了。除了內科和針灸,他還精通婦產科和兒科,尤其是外科。為了減輕病人手術時的痛苦,他總結了前人的醫療經驗,並從自己對醉酒的觀察中學習,完成了麻醉的發明。《後漢書》卷八十二《方劑學傳》說,華佗在手術前用酒給病人喝,使他陶醉,這是中醫的壹大突破。據說阿拉伯醫生知道如何使用麻醉劑,就是從中國學來的,說明臨床手術前用酒精和麻沸散做麻醉劑具有世界意義。《三國誌》卷二十九《季芳傳》說:
如果病積了,針灸和藥物都達不到。需要切的時候,喝它的麻沸散,壹會兒就醉得要死,因為斷了。如果病在腸道,就把它打碎洗凈,用藥膏擦腹部。要四五天,而且不疼,人也不會自己扇自己。壹月份,他們會平靜下來。
外交成就:
據估計,諸葛亮雕像諸葛亮(181 234年7月23日-8月28日),字孔明,名臥龍(又名龍符),漢族,瑯琊楊度(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人,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在世時封為武鄉侯,人稱鐘武侯。後來東晉政權為了佩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封他為吳興王。代表作品有《前模》、《後模》、《戒律書》等。發明了木牛流馬、孔明燈籠等。成都有武侯祠。此外,大詩人杜甫還有傳世名著《書香》。
魯肅。
魯肅(172-217),字,漢族,東城(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吳棟著名軍事將領。他曾經為孫權提出了壹個戰略計劃,因此得到了孫權的賞識。周瑜死後,他代替周瑜領兵鎮守土地。之後,魯肅為荊州之事,邀請荊州都督關羽相見,未果。建安二十二年(217),魯肅卒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哀悼,諸葛亮也為他哀悼。○此外,還有當代京劇演員同名。
鄧智
鄧騭,字,益陽新野人,三國時蜀漢的重要臣子。251年,卒,官為將軍,節度。
道德:
關關羽禹畫像關羽(?-220)此字不朽,後改為運昌,河東界(今山西運城)人。中國,東漢末年的名將,自從劉備在寨中集結軍隊後,就壹直跟隨他。他是劉備最信任的將領之壹。關羽死後,他的形象逐漸被後人神化,壹直是民間祭祀的對象,被尊稱為“關公”。受到朝廷的褒揚和加封。在清代被視為“忠義神武之靈,仁義膽顯大聖”,被尊為“武聖”,就像“文聖”孔子壹樣。關羽的事跡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也有描述,其中關羽被描述為“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之為“演義三絕”中的“壹絕”。另外,古代有個地名叫關羽,具體位置不詳。
諸葛亮
最後總結壹下,諸葛亮在這三個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技術上來說,牛是在狂奔。外交上,口水戰是儒家打的,甚至是吳抗曹打的。在道德上,他危難之時束手無策,忠心耿耿,兢兢業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