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老的傳奇故事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有壹批企業正在從南向北傳遞商業信息。企業領導紛紛走出工廠大門,發展橫向經濟,面向全國搞聯合生產。65438+2月,苗偉中通與原食品廠廠長到上海食品進出口公司冷凍廠洽談合作生產普陀梅子餅事宜。在船上遇到兩個支持寧的舟山知青。聊天中,他們熱情邀請他去寧夏發展合資企業,開拓市場。很快,苗偉忠收到了期待合拍的消息;普陀將提供技術,寧夏將提供廠房和資金。
有合作意向,但是派誰去?青銅峽,傳說中的荒涼貧瘠,誰願意壹個人去異鄉當陌生人?而且苗偉忠是普陀食品廠的生產技術負責人,不能把他留在廠裏。但為了不失信於人,支援西北建設,發展食品工業。他不得不在西北部找壹份臨時工作,開始他新的創業世界。
目前,在寧夏自治區青銅峽市最繁華的步行街上,有壹座七層樓的建築“老廟樓”(如圖)。當時這裏只有幾間平房。今天四個金字,道出了老苗對這家公司的貢獻。據說“老苗月餅”在當地幾乎家喻戶曉。老苗剛過去的時候,企業只有12工人。後來繼續發展生產。最多的時候,壹線工人達到700-800人。有時候因為產品供不應求,所以很多工人沒時間加班。
“但是我第壹次去的時候,真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老苗對這個廠的點點滴滴還歷歷在目。1985年5月,苗偉帶著幾個糕點師傅來到長城。他們壹踏進青銅峽清真食品壹廠的廠門,壹看到設備心裏就涼了。聽說用的材料後,我不寒而栗;嘗了幾種現有的食物,覺得自己又窮又單身。經濟效益壹直是負增長,連年虧損。當時年產值只有9.8萬元。全年生產月餅3000公斤,其中1.500公斤因賣不出去而爛在倉庫裏。整個工廠只有十幾個工人。苗偉忠認為,企業的興衰不在廠房,而在產品。他首先想把普陀食品廠的“拳頭”產品,如話梅糕、純素月餅、爆米花糖等引進廠裏,先打開市場。工廠設備可以簡單,但是沒有雞蛋怎麽辦?他帶著幾個工人,拉著板車,騎著自行車,到幾十公裏外的農村,壹個個采摘,壹個個收集。壹次與自行車的不小心碰撞讓這家人很緊張。
從產品試制到生產,他從未離開過車間。壹批軟糯可口的梅花糕投放市場,迅速在塞北的山山水水中發出聲音。壹個梅花糕提高了青銅峽市的知名度。
傳統的月餅是用豬油做的,但為了適應當地的風俗習慣,苗老經過幾十次用素油做實驗,終於成功開發創造出壹種獨特的糕點。不到四個月,十個品種的純素月餅試制成功,產量成倍增長,僅達到35000公斤,壹家瀕臨倒閉的工廠起死回生。屈指壹算,苗的第三年合同期到了,他帶著可觀的利潤回到了舟山。苗老走後,青銅峽食品廠的銷量逐漸下滑,企業也逐漸萎縮。為了解決困難,青銅峽市長親自來到沈家門面見苗老,讓他再出來壹次。市長的誠意感動了苗老,去寧夏創業。
苗老回到寧夏後,決定做好素月餅的文章。
他知道素食月餅已經占領了寧夏市場,但在食品工業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消費心態也在千變萬化。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經營食品行業就像打仗壹樣。沒有戰略眼光,就無法戰勝敵人。
從這個時候開始,他潛心研發月餅,他發現南方人品嘗的食物並不受北方人歡迎。他想做出迎合北方人的食物,於是他的家成了他的實驗室,他的家人成了他的幫手。他用純植物油的比例對“潮州老奶奶餅”進行改良,使之成為西北名吃。接著,“日式月餅”被創新,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在壹次西餐中,他突然有了靈感。為什麽不把人們喜歡的綠色水果放進月餅餡裏呢?這個大膽的想法驚動了同事。他被嘲笑並斷言脫水問題很難解決。他沒有爭辯。而是默默的買了香蕉、芒果、蘋果等水果,閉門造車在家裏開始了水果系列月餅的研發。經過30多次努力,終於研制出皮脆餡軟的原味水果月餅。它投放市場後,引起了轟動。這是中國第壹個水果月餅。接著,國內又研發出第壹個無糖系列的燕麥、麥胚、玉米等品種。
為滿足多方需求,表彰苗老對月餅研發和提高產品質量的貢獻,公司將月餅系列命名為“老苗”,並向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為獨家持久品牌作為紀念。
1997年,公司月餅產量達到135萬公斤,利潤480萬元。據《中國食品報》報道,青銅峽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年產量全國第壹。“老苗”月餅榮獲全國月餅優質產品獎。被國家質量萬裏行寧夏檢測組檢測為第壹。榮獲“部優”和“全國優”名牌產品稱號。暢銷全國16省市80個大中城市,被譽為億萬香“花”。
壹個小小的月餅為什麽能引起這麽大的轟動?苗偉忠認為,這是因為他們利用了現有的技術,並結合了當地獨特的民族風俗。在實際的研發和生產中,博采眾長,吸取了納蘇式、法式、潮式、寧氏月餅的精華,不斷改進和提煉,最終成功開發出中國第壹個十大系列,包括水果系列、茶系列、香氛系列、巧克力系列、福壽系列、迷妳系列、牛肉系列。
苗偉忠告訴記者:別看我飛機長,我做事很有沖勁和韌勁。有了產品,銷售是個問題。如果沒有市場,產品就等於廢品。為了推廣產品,他帶隊走遍了西北的各個角落,去了青海、烏市、Xi、包頭。產品賣到天津的桂順齋,鄭州的亞洲,北京的西單,王府井商業中心,不知道被關了多少次。我記得為了讓產品進入Xi安最大的副食商場——重樓副食商場。他白天不能得到足夠的訪問,但他在晚上繼續努力工作。我連續跑了10次這個商場,終於摸到“神”了。
就像青銅峽清真食品走向全國壹樣。有些縣市紅了眼,曾經高薪聘請老苗做顧問。Xi安、寶雞、包頭、鄭州等地的廠家高薪去寧夏遊舟山。苗老以三年利潤的價格聘請了幾家虧損企業,都被他婉言謝絕了。他說,我來西北不是為了錢。妳不只是挖走了苗偉忠,而是想搞垮這個食品廠!1993,青銅峽市人民政府授予他榮譽市民稱號。自治區黨委壹班人多次到公司看望他。全國政協副主席、時任寧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白立忱多次視察該食品廠。他說,“老苗不僅挽救了青銅峽食品廠,也促進了整個西北地區食品工業的發展。”老苗至今珍藏著壹張和白立忱的合影。
20年風風雨雨,老苗把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奉獻給了淳樸的西北,奉獻給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寧夏大地。2004年,76歲的苗老回到家鄉舟山。
也許它遺傳了老苗的細胞,而他的女兒決心繼承苗的事業。現在她還創辦了壹家食品企業——舟山冠素堂食品有限公司,也許我們對冠素堂了解不多,但舟山人提起他的產品“觀音糕”可能就明白了。2004年,女兒讓他再次出山,擔任冠素堂的技術總監。苗老包道並不老,他欣然同意。“觀音餅”是苗老“素餅”概念的延續。在選材、工藝、制作上獨樹壹幟。四年來,“觀音糕”從無到有,已成為舟山和普陀山的特產,贏得了外國遊客和本市市民的認可和好評。苗老貢獻很大,為家鄉的旅遊業錦上添花。
冠塑堂現任總經理告訴記者,企業規模擴大,需要從臺灣省引進壹條生產線,而苗老的技術要求難倒了生產線的設計者——壹個從日本留學回來的海歸。苗老的配方是常規理論中的“禁區”,是同行不敢想的技術壁壘。設計師不相信苗老說的是真的。在無錫生產基地,老苗向設計師演示如何達到“禁區”比例要求,冷熱水混合的方式震撼了設計師。隨後,臺灣省企業組織公司最有能力的高端技術力量,在董事長的親自帶領下,專門建了壹條生產線,運到舟山。
現在苗老在女兒的企業做顧問,業余時間上網,偶爾炒基金。他覺得所有的經歷都是人生的寶貴財富,和蛋糕的不解之緣可能是他這輩子做過最美好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