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青島李滄區大棗園的王是哪個分店?

青島李滄區大棗園的王是哪個分店?

大棗園村

大棗園村

虎頭石山,老百姓俗稱“虎山”,海拔188。4米,走向由東南向西北,蜿蜒十余裏,遠遠望去像壹具巨型動物的屍體懶洋洋地躺著;虎頭石山上有九座小山,山南人民又稱之為“九頂山”。西北端的小山自然生成虎頭的形狀,明亮的眼睛朝向西北,額頭上的“王”字清晰可辨。虎頭石山的名字就來源於這塊象形石。虎頭石往西約500米,有壹個2000多戶人家的村莊——大棗園村。

大棗園村有著深厚深遠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化景觀。村子中央的牌坊街上矗立著兩座斑駁古樸的石牌坊。建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風雨316。據說它是山東省現存的兩座牌樓之壹。村子東邊的山上也有很多自然景觀。除了栩栩如生的虎頭石,旁邊還有壹座小山叫“石人山”,因為壹塊大石頭突兀地立在山坡上,如壹個人站在那裏,人們稱之為“石人山”;再往前走,山包叫“蠶場山”,北坡有壹塊七八平方米大小的大而光滑平整的青石。相傳漢代淮陰侯韓信曾站在石臺上指揮軍隊,所以人們稱之為“指臺”。

大棗園建村可以追溯到600年前。明朝大規模移民山東時,雲南的臧氏兄弟在永樂初年(1403)移民到即墨,婁山略東的壹片鳳山圍場被開墾為坊子街村。另壹個在虎頭石山腳下長滿刺樹(酸棗)的山坡上“占了山”,建立了刺林村,後改名棗園莊。臧家在村裏住了600年,傳了20代,現在只剩下三兩家了。匡家於清朝順治年間(1644)遷居。據民國二十六年(1937)壹月編纂的《匡氏族譜》記載,“自清初順治年間,始祖於膠州舊海叛亂後,遷居即墨城南棗園村。”義是匡氏家族的祖先,三百多年來繁衍了14代。姓毛、周、賈、孫、陸、畢等。陸續搬遷到這個村莊的人,已經定居了最長的200年,最短的不到100年。這幾年村裏定居的人越來越多,據說姓到了58。

村裏最紅的王氏家族,是明朝萬歷年間15 (1587)從即墨匯海社王家莊遷來的,自稱“焦溪王”。據乾隆三十年(1765)初版、嘉慶10 (1705)重修、元年(1909)修訂的《王氏宗譜》壹章記載,膠西王系青州臨朐人。王家五代之內,三家易家。乾隆年間,率先編譜的第七代孫,為族譜作序,作了壹首感傷的詩:“五代遷時,膠在海老之間,朱陽設社,海崖設田,常為兒孫,使不使村難。”蔡福是大棗園皇族的祖先,有21代的歷史。大棗園村70%的村民都是蔡福的後代。

王氏族譜還記載了萬歷15年蔡福先從膠州入棗園村的冤案。他受浮山千戶之托,舉報王家在浮山當兵。《大明法》規定,對擅自離開駐軍逃避兵役的士兵要嚴懲。此案由膠州知府龔燕審理,機器人的首領被送回他的原籍臨朐。經查明,王才富是青州臨朐人,其父姓郎,祖父倫、祖景均非軍人世家。案子結了,王守弟被判刑了。後來,蔡福的壹部分後裔遷到了樓山後、灣頭、埠頭等村落。康熙年間,大棗園村分出壹個小棗園村,王家興旺。

王家在歷史上曾經顯赫壹時。雖然王財福剛搬進村子時經歷了意想不到的麻煩,但自從他的曾孫60年後,家中人才倍增,200年間聲名鵲起,不計其數。順治年間(1654),孫的長子如琛在鄉試中得了八魁七等獎。第二年,他就試著加入傑傑進士。比如如臣仕途壹帆風順,去廣西視察醫院,學監連加三級。三子如雲,倫子(1672)是家中秀才;二兒子如春在五五鄉考第25名(1678)。王逸,朱瑾之孫,儒臣之子,甲子(1684)第二十舉人,陳武(1688)第六五四三八+004進士,殿試二甲第六五四三八+07,庶吉士第九,康熙任命的國子監。王逸獲獎後的第二年,康熙皇帝聽說王壹家三子壹孫出了名,稱贊他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因王功德被封牌坊,做了士大夫,極為光榮。

今天,大棗園村的老人對牌坊的故事仍然很熟悉。傳說皇帝特地從北京派了兩位風水先生來為牌坊選址,風水先生發現大棗園村得天獨厚。當時地廣人稀。從虎頭石山向西望去,可以看到村子正對著西海的壹個島嶼——毛島。村南有沙嶺河(現在叫李村河),村北有白沙河(當時白沙河的入海口在雙埠村,後來突然壹夜暴雨把白沙河分流到李家峪古村)。兩河遙相呼應,與毛道成“雙龍戲珠”,風水落在大棗園村。更難能可貴的是,村子東邊的虎頭石南北各有壹條山水流出,向西彎曲在大棗園村匯合。它的名字叫“玉帶”,正好環繞著大棗園村的前街,註定村裏出高官。風水先生把牌坊的位置定在了前街。從此,村民們把前街叫做“牌坊街”,村裏的兩條河叫做“玉帶水”,在村裏被視為興旺吉祥之源。

牌坊街東西方向長約200米。中間立著兩座石牌坊,相距約70米。規格為“三室四柱三層樓”。有四根柱子把衡山分成三個洞。廣場頂部分為三個瓦屋頂,稱為“第三層樓”。屋頂飛檐飾以猛獸等檐。東牌樓的額頭上,有“龍章三錫”四個大字,上面,有壹行小字“清康熙二十四歲,醜鐘為”,下面,小字是“士大夫,立今”;中間三次刻了的官職:“文先任山西太原府交城縣知府,後任廣西寺政務大夫,三名中大夫任廣西巡撫,加三級。”西牌樓前段正中橫刻“訓於義”大楷,下方豎刻王三子陳氏兄弟、孫子王壹等歷年功績:“長雄如陳,中得鄉試第七名,次子會試結界進士,曾在廣西任鄉試督路,加三級;第二個男人像春天,在五五農村考試中得了第二十名;三男如雲,三十而立之士;孫、王逸,甲子科鄉試第二十舉人,進士第壹百壹十四名,殿試第十七名,翰林院第九名。”經過300年的風雨侵蝕,有些字跡不太清晰,但“易式練兵坊”四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文革中,牌樓頂部飛檐受損,但整個石雕底座和立柱傷痕累累,卻無法拆掉。2002年,李滄區政府集資總投資50余萬元對其進行恢復。可惜飛檐走壁,百獸檐飾,今非昔比。

說到王毅,老人們每次說起他都會眉開眼笑,話也說不完。從雍正帝的第壹任老師關雎到大理寺做三等村民,鍛造了大棗園的輝煌巔峰,至今讓全村人引以為傲。村裏流傳著許多關於王毅的軼事。據說雍正小時候很倔。王毅罰他“跪著讀書”,被康熙抓住。他苦惱地說:“學是天子,不學也是天子。”王逸大膽冒犯田言,當即回應:“學是堯舜,學是刁民。”康熙嚇壞了,信任王毅,支持他嚴管太子。雍正恨道:“等我當了皇帝,第壹個被殺的就是妳!”王毅在朝為官32年,但康熙五十九年(1720)被貶至新疆巴爾坤邊疆,雍正1723年登基後,發函緊急召王毅回京,意欲請壹位啟蒙老師輔佐朝綱。王毅不知內情,突然懷恨在心地想起雍正說過的話。估計這次去北京是為了跑路,心裏忐忑不安。到了盧溝橋車站,他就把家人送到北京探聽消息。誰知京城的官員看出雍正想靠王益,於是未雨綢繆,先給他家磕頭,依次請他喝酒。壹家人喝得酩酊大醉,錯過了與王壹的約會,但王壹等不到消息,以為災難來臨,吞金自殺。

王毅死後,棺材被運回家鄉安葬。據任申同治年間(1872)出版的《即墨縣誌》記載,侍郎王逸、學道王汝琛之墓位於即墨以南50裏,即今曲各莊。當時雍正下旨,將王逸祭祀於屈(曲)名官鄉葛莊的仙祠。王毅父子的墓地高大雄偉,有石像,有馬匹,有文人墨客,很多70多歲的老人都有記憶。1943年,日本侵略軍擴建機場,影響了200年前壹代名臣。日本人勒令王家限期搬出王壹父子的墳墓。78歲的王樂孔老人參與了此次掃墓。他說,當時膠州王家莊王家成員出錢,大棗園人出去雇了三天大卡車。王逸的棺木為雙層,外棺厚約10 cm,內填松香,棺蓋上的黃緞仍完好無損。棺材很重,幾十個大男孩用木桿擡著。他們壹動手,木桿哢嚓壹聲斷了幾根,棺材卻紋絲不動。最後被挖到棺材前,卷著木頭壹步壹步從墳墓裏搬出來,放到車上。棺材被運回村裏的祠堂停放,壹切按照葬制,安放在村北王家祠堂。

大棗園村有著不同於其他村莊的景觀。王家建了五個“堂”。歷史上中國人民非常重視的殿堂,是祭祀神靈、祖先和進行政治活動的場所。《禮記》中記載“天子令堂明”,自春秋以來興起了建堂之風。古代官署叫“大堂”,百姓農家樂主屋叫“堂”,但“堂”是有編號的,是官員或書香門第的作品。大棗園村的王氏家族,在王壹那壹代被分作九支,至今仍稱“九家”。在這九大家族中,王是最顯赫的。他的房子叫“忠孝堂”,建築精美,雕梁畫棟,占據了風水最好的土地牌坊街,公產40畝留作忠孝堂的開銷。據說“蕭中廳”的牌匾是皇帝賜的,即墨縣令必須下馬,走到廳前。此外,王家還有四個堂屋,分別是村東的“東園路”,後街西的“玉雲堂”,前街北的“石鼓堂”,還有壹個人盡皆知的“孝堂”。

這句“孝能奉堂”被老人們傳誦了幾百年,還被載入了《即墨縣誌》同治年版。這個故事也有好幾個版本。最廣為流傳的壹種說法是,王子欣第三個兒子的長城以其孝順而聞名。父親去世後,他按照古老的儀式,在墳墓旁邊建造了壹座房子,並在三年內沒有涉足這座房子。家族裏的人都非常崇拜他。在他孝順到期的那壹天,他們準備了鼓歡迎他回到墓地。不知道人家的安排,三年期滿就走回家了。我老婆說,妳自己回家,沒人會相信妳養了三年還猜妳已經回來了。致遠聽後回答說:“為什麽不給爸爸再留三年?”他轉回小屋,守了三年,守了六年。在墓園的北邊,致遠每天都用裙子為父親的墳墓收集泥土。六年後,他取土的地方被挖成月牙形的大灣,取名“月牙灣”,人稱“孝子裙”。後來族人為了紀念這對深情的父子,修建了壹座名為“孝可奉”的教堂。

王家的奇聞軼事很多,村民們最喜歡的就是“不查字”的故事。王毅在北京為官多年,人脈很廣。他本人擔任康熙武術分科(1718)入學考試考官,接待過無數學員。據說王家壹次考試中了八個半進士(其中壹半是女婿),是科舉制度以來同榜最高紀錄。有人暗中調查發現,王家孩子試卷上的“葉”字,最後壹個勾都沒標,分明是約好了要作弊。上奏朝廷後,皇帝大怒,派欽差大臣微服私訪山東,嚴懲王毅。王毅在北京得到消息,派千裏馬回老家通知他,他的孩子無論是在田裏鋤草,在園子裏鋤草,還是在路上撿糞,都要捧著書,以示讀書。當欽差大臣到達大棗園村時,我看到所有的人都在用板車挑著貨物,抵抗著為矮牽牛除草,搖著頭讀書,咿呀學語,吟詩作賦。欽差喜滋滋地說:“農村詩書如此之強,鄉民農民無不苦讀聖賢之書,壹榜八子也嫌少。”回到北京,大事化無,大棗園王家卻流傳著壹個“字不勾”的奇聞。——然而在查王家譜時,我並沒有看到壹榜八士的盛況。我聽了這個故事,徒然壹笑置之。

王家二百年風光旖旎,有學問的人才不計其數。第十二世界,有個小康之家,有個獨生子,他的父母壹直很擔心。他的兒子很有詩意,但不想從事職業。每天花很多時間在下棋和書法上,急得父母都很無奈。他父親去世後,他失去了管轄權。沒幾年,他就把家裏6000畝地賣了個精光,最後淪落到以唱漁鼓為生的地步。他在《李存記》上說三國演義和水滸,不是按照通常的說書人的方式,而是按照他爛熟於心的原著情節,細致生動,在滄口壹帶聲名鵲起。他如此落魄,但少爺脾氣不改,依舊揮金如土。每次有人利用他的無所事事,就穿上破衣服跪在他面前說些家裏的苦,或者說他母親死了沒錢安葬,他就撩起自己破破爛爛的上衣,把自己剛當歌手掙的錢拿出來給求他的人。這位少爺迂腐可愛的性格經常成為大眾討論的話題。王家十三代子弟曾經有壹個戲迷,最喜歡的是劉強和京劇。他們在正月裏壹心想著唱戲,走親戚,結果他進了戲院,忘了去執行親戚的“任務”,弄得家裏人和親戚都不高興。在田裏挑莊稼,他抻壹把谷子當鞭子,以山谷為舞臺,唱著不知回家路;他背著家人拜名人為師,玩票玩到很高的水平。他在青島港頗有名氣,被人戲稱為“活包公”。他上臺玩票,唱戲,卻像鐵桶壹樣保守家族秘密。有壹天,他哥哥遇到了他生意上的朋友,朋友說今晚青島某大戲院有著名演員演唱,平日難得壹見。我邀請妳傾聽。哥們興高采烈地去了,可是當那個著名演員上臺的時候,他的哥們驚呆了——原來這個著名演員就是他那個無所事事的哥哥!西洋鏡曝光後,“活著的包公”開始公開唱歌,沒必要煞費苦心地掩飾。

100多年前,村裏住著壹位成年人王。據說這位大人王是安徽人,在西臺做官。他看中了大造園的青山綠水,在牌坊街北街蓋了壹棟房子,全家人都拿過來壹起住。村裏的土地管理員經常去王家出差。這位大人對憲下士也是客氣有加,總是給土地看守人壹個客人奉茶。即墨縣令經常拜訪王大人,經常就壹些業務求教。在王大人的客廳裏,地方官也是客人,與縣長平起平坐;土地管理員去了縣政府。知府見王大人的客人來了,也是熱情接待,不像其他守地人。因為民間諷刺保護官府的狗,北鄉曾經有壹句“大棗園裏的狗比縣官還大”的笑話由此而來。成年的王在大棗園住了十幾年,家裏突然變故。他的兒子不小心從小樓摔到地上死了。成年王把兒子葬在大棗園村外,稱為相公。成年的王失去了心愛的兒子,壹個人在北方生活很壓抑,於是賣掉了房子,離開了這個地方,傷心地回到了安徽。

大棗園的村民受王家多年的影響,很看重讀書。這裏有許多家用於耕作和閱讀,村裏有幾所永久性的私立學校。上世紀初,以陳、王文姬、畢三先生所辦的私塾最為著名,尤以畢的私塾為最。畢先生博覽群書,把孩子教育得很好。他的兒子有的是醫生,有的是“大君子”,德高望重。畢先生位於玉雲堂。他20歲教書,70多歲才掛鞭。他在世界各地教書育人50多年,成功人士很多。清末新政實施,農村私塾逐漸被“洋學”取代。大棗園村重視教育的氛圍得到了官方的支持。據史料記載,1926年,政府在村裏開辦了“公立棗園小學”,並在蕭中堂南面建了壹排12教室,學生125人,教師3人。

大棗園村的王家曾經在厚街西端和坊子街村交界處修建了壹座關帝廟。廟裏供奉的關老爺靈驗之名,在山西、廣東、福建等地廣為流傳。解放前夕,外地人打聽關帝在坊子街村的“九龍廳”。其實真正走近這座“九龍廳”的人都會失望。這個“九龍堂”的面積只有七八平方米,泥塑的關公坐像也只有壹人多高,但殿前立著的兩根旗桿,在別處的關帝廟中並不多見。如果說這座寺廟的名字影響深遠,那是有故事的。大棗園的王家在北京做官多年,村裏九院五廳的名聲在外。據說王家有的是錢,所以招的強盜都是賊動的。鹹豐年間(1851),長毛(太平天國)被擾亂。壹個小偷以“長毛”的名義半夜來到大棗園搶劫,並來到村北青島鋼廠壹帶。霧太大了,他找不到路了。在昏暗的燈光下,他看到壹個大個子站在他面前,橫著壹把橫刀,看起來好像是關大師。小偷是壹群暴徒,他們被嚇得魂不附體。關帝現身護村的故事不脛而走,大棗園的王家更是感激涕零。他們發誓要為關公重建金身,並建造壹個九龍大廳作為關帝的宮殿。在外地做官的王氏子孫把關帝頓悟的故事傳播得更遠,各省紛紛捐錢建廟。但不知何故,關帝廟建成時,遠沒有計劃中的宏偉高大。殿頂用了九排青瓦,瓦片間凸起。百姓稱之為“騎冷”。這個“九楞”雖然不是“九龍”,但卻叫出了“九楞(龍)堂”。廟裏的關公雕像是1948壹個精神病村民擡出廟的。不久後,國民黨軍拆了廟,拿磚頭修碉堡,著名的“九脊堂”就此消失。

大棗園的王家還在現在的石梅庵村前坡上建了壹座觀音寺,名為“娘娘廟”(與石梅庵村的古寺石梅庵不是同壹座廟)。老人們提起這座寺廟也很自豪。他們說寺廟裏香火繚繞,觀音菩薩慈悲有靈性。寺廟前的水溝下有兩棵幾百年的銀杏樹。樹旁溪流如畫,寺廟之美與美景融為壹體。光緒11前後,即墨四鄉村民捐資重修寺廟,請膠州著名畫家宋孝真為寺廟作畫。甚至花,昆蟲和鳥都畫在大殿的東西墻上。最美的畫是那兩叢竹子。在流傳多年的古語中,是“東山墻上壹根雨竹,西山墻上壹根風竹,活活打死了鳥。”據說這兩堵山墻上畫的竹子,栩栩如生,搖曳生姿,仿佛剛從山上搬到墻上,連鳥兒都難以分辨真假。他們想鉆進竹林休息壹下,但是已經發生了鳥被打死在墻上的事件。可惜這座寺廟在50多年前就被破壞了,只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美好的故事和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