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浙大當老師的時候,發現很多同學都有挫敗感,說“高考失利,來到浙大”,在浙大廣為流傳。可想而知,他們中有多少人是沖著清華北大來的,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來到浙大。但這真的是失敗嗎?
自我否定有時是壹種激勵,但在很多情況下只能是壹種障礙,尤其是當事情已經無法挽回的時候。它會像壹塊頑固的石頭,讓妳走不好。就像失眠壹樣,如果妳總是擔心自己睡不著,妳會更焦慮的睡不著;相反,如果妳能冷靜對待,而不是擔心第二天會不會困,或者不自律,就能很快入睡。
“沈沒的成本不是成本”“放下過去,活在當下”,這些都聽過不少,但是放下執念又有多難。但從浙大學生的例子和書中很多心理咨詢信中,我可以看出,不是只有妳壹個人有執念,也不是少數人。
壹位作家的自述多麽似曾相識:
壹個28歲重新開始的朋友感到焦慮:
壹個老師在做實驗的時候會和壹個領導在聽課的時候握手:
有壹個學生患有拖延癥:
此外,不要只是競爭:
人生的正確方向:
看到這裏,我就放心了。
有壹個對生命的絕妙比喻。
作者把這個問題分成幾個部分:
然後我引用了銅礦老師的壹個比喻:
像樹壹樣發展、延伸、合作、付出,“壹寸有壹寸歡喜”。
作者有壹個朋友,辭去公務員,周遊世界,不留戀世俗,像壹個達摩行者。當她晚上在斯裏蘭卡獨自閱讀壹本佛教書籍時,她頓悟了:
如何過得更充實更有意義,取決於內心體驗的豐富程度。單調的生活總會給人“時光飛逝”的感覺,因為重復的生活後仿佛只有壹天。因此,去體驗,去探索,去嘗試,去過更豐富的生活,更快樂的生活。
“除了平凡無聊的生活,妳還需要壹些狂野原始的東西來平衡”,比如爬山看夕陽。
壹群參賽者參加了壹場戶外挑戰真人秀,他們準備在壹個世外桃源隱居壹段時間。他們想借此機會遠離世俗,體驗壹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結果沒多久他們就發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玩家們勾心鬥角,不輸外界。
所以不要有遠離世俗的幻想,要培養壹顆可以放在任何地方的心。
作者認為理想的工作滿足三個條件:安全、勝任和自主。也就是物質保障,能力發揮,還要自己決定壹些事情。
他舉了這樣壹個例子。壹個朋友賣掉了他的公司,成了他最喜歡的音樂人。他保持匿名。但是在談到生活的區別時,他說:
有人可以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沒錢”不等於“窮”。窮人只看到現在,沒錢的“有錢人”心裏永遠裝著未來。作者這樣回答提問者:
多想想自己所擁有的,不要總讓自己的內心感到匱乏。
最後,作者還提出了兩點具體建議:
其次,對於壹個努力工作的焦慮者來說是壹劑良藥,值得壹試。
有壹個博士生,為了構建完整的實驗結構和充足的實驗數據,論文壹直拖到畢業。
這和知乎的問題“如何高效完成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學習任務?”接下來的回答非常相似:
把性格分為外向和內向是不禮貌的。很多時候,性格是相對的,是由情境決定的。
情境心理學家做過壹個實驗,壹些犯人扮演警察的角色去審問其他人,然後交換身份。原來不管犯人是外向還是內向,只要演警察都會很霸道,演犯人就會很膽小。比如“為什麽我在陌生人面前內向的要死,在熟人面前外向的要死?”“為什麽我工作外向,生活內向?”情境心理學家的理論可以給妳答案。
筆者認為不能太絕對。人還是有壹些固有性格的,就是人的性格=固有性格+情境性格。
內向的人也有優勢,因為他們往往對環境更加敏感,能夠接收和處理更多的信息,這也是壹種能夠在現代社會中走向成功的特質,比如藝術家。
筆者曾是浙大教師,在住房分配的“關鍵時刻”選擇辭職。他的理由是:
他在簡單而困難的道路上選擇了困難。他不確定是否會更好,但他知道這條路是免費的。這是反抗世俗,變得有趣所付出的代價。他不建議妳盲目模仿,而是應該基於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