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所學校建校已經50年了。50年來,學校名稱幾經變更,學制幾經變更,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校設備日臻完善。原來的完全小學附屬中學,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壹所比較有規模的縣屬農村高級中學。50年來,學校共招收初中生20個班,人數698人,高中生140個班,人數近10000人。畢業後,這些學生已經並將繼續為國家和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過去50年的主要發展和變化如下:
1958年秋,經縣政府批準,中峪口小學附設初中班。那壹年招收了兩個班級的新生(93人)。中峪口完全小學校長鐘偉春分管學校行政領導,中峪口完全小學教學主任陳分管教學工作。
1959秋季招收兩個班(85人),由黃同誌任校長,剛從常德師範學院畢業的曾偉輝同誌任教學主任。
1960,招生四個班(含200人),新老師調過來很多(常德師範學院壹次分配四個學生)。學校規模達到八個班,近400名學生,20名教師。
1961年,為落實中央的“八字”政策,支農,要求上述四個班的超齡學生(15歲以上)全部回農村參加農業勞動,其余41學生組成壹個班(即初中7班)留校。當年只招收了壹個班,25個學生。
1962年秋,還是國家困難時期,又招收了壹個新班級(32人)。
1963秋季,經濟狀況略有好轉,招收了兩個班(80人)。
1964年秋,隨著國家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當年招收了兩個班(100人)。
1965秋季,招收新壹屆(40人)。
1966,“文革”開始,在教師中發現“鬼怪”,大部分師生串聯外出。學校成立了“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原黨政領導靠邊站。壹個班招生的時候,人數少,大部分都流失了。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這壹屆的劉畢業於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被分配到湘潭大學任教。現在他是壹名教授。另壹位龔德華從益陽師範學院畢業後走上行政崗位,曾任沅江市委辦公室主任,後調到新華社湖南分社任信息社社長,可惜英年早逝(不到50歲)。
從1967到1968,由於文革原因,沒有招收新生,有的老師被送去工作,有的被送回家。學生壹部分在外,壹部分回家工作。學校處於停滯狀態。
1969年,遵照上級指示,開始復課搞革命。去年初中招生兩個班(82人),高壹招生壹個班(只有25人)。秋季招生改為春季招生,並根據“學制縮短,教育革命化”指標精神,新招收的初中、高中學生全部實行“二二制”。學校成立了教育革命辦公室,領導全面工作。今年招生取消了入學考試,所有新生由貧中農推薦,大隊革委會審核,公社批準,只由學校錄取。同時,貧中農宣傳隊進駐學校,幫助抓“打、批、改”。
1970,招收初壹兩個班(72人),高壹壹個班(61人)。初中招生結束了。因為條件的原因,69級招收的高壹班學生,在唐學賢和劉立新兩位老師的帶領下,壹起轉到二中的學生,直到畢業。
1971,招收高壹新生兩個班,抽調部分新教師,加強了教學實力。
1972,根據縣政府行文,確定中峪口高級中學為南縣第六中學,原壹中校長蔣宗衡任校長。學校獨立管理,與中峪口聯校脫鉤。今年招收4個班(302人),但因為人數多,改為5個班,即5-9班。
1973,學校名稱由“南縣第六中學”變更為“中峪口公社高級中學”,仍由中峪口聯校教育改革辦公室統壹領導。學校按照“學生也要學工業、農業、軍隊”的指標,在公社烏桕場撥地40畝,公社農場撥地11畝,建立了兩個學農業的基地。學校成立了碾米廠和養豬場,組織學生參加勞動。
1974恢復秋季招生。上學期沒有新生入學。1975和1976繼續秋季招生,學校穩步推進。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6名學生參加高考,其中1本科,2名專科,3名中專。沈考入湖南中醫學院,成為恢復高考後我校第壹位女大學生。大壹入學考試制度從今年開始恢復。
1978,恢復“南縣第六中學”稱號,縣裏統壹安排,各公社高中班停課。九都、沙崗等公社中學的高三學生全部轉到我們學校學習,分到了29個班,老師也調過來了(比如陳景明老師、唐誌中老師)。
1979年28個班29個班參加高考,重點本科和普通本科人數達到參考人數的壹半,其中28人(其中重點本科6人,11普通本科6人,專科生6人,中專5人)。塗考入湖南大學,彭考入華中師範大學,李考入湖南中醫學院,為南縣六中爭得榮譽。
在1980高考中,學校錄取了30名學生上壹級學校。
1981恢復高中三年制,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實行預選制。蔣慈夫同誌從二中調到我們學校當校長。學校工作開始規範化、系統化。後來,陳良能、盛智生和王少春在該校擔任校長,現任校長是田順成同誌。
幾十年來,由於所有仁人誌士的努力,南縣六中盡管壹路風風雨雨,卻壹直在繼續唱著弦歌。校園的面貌和條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建校之初,設備非常簡陋。當時上級撥款只建了壹間平房,只能當兩間教室用,6個老師(睡雙人床),兩間教室隔音,與辦公室間作。寄宿生只能租私房解決住房和食堂。1959,招收兩個班。由於原校址基數有限,無法擴建,只好在同福大隊二生產隊外河洲(即現在的校址)另選兩間建平房,將原“南廣小學”的壹棟木樓搬到新校址,但空間還是很緊張。為了解決這壹問題,在學校領導黃同誌的帶領下,全體師生自己動手,沒日沒夜地燒了10萬多塊紅磚,建成了能容納200多人的新宿舍樓。這座建築壹直使用到20世紀90年代初。為適應學校不斷發展的需要,1973年,在縣、社區領導的支持下,磚瓦廠的廠址由西買下,郭、周廣達、鄭玉田等住戶的房屋和菜園由東、南拆除,滿足了當時校舍擴建的需要,學校面貌得到初步改觀。1988購買了原中峪口工商所的壹套老房子,緩解了教師住房緊張的矛盾。從1985到1988,蔣慈夫校長修建了壹座可容納12班的三層教學樓,從而結束了南縣六中沒有教學樓的歷史,為學校的進壹步發展奠定了基礎。然後在大堤外建起了三層十八間的教師宿舍,接著是兩層10房間的辦公樓和兩層四間教室四間儀器儲藏室的實驗樓,大大改善了辦學條件。
在20世紀90年代初,通過縣和鄉鎮政府的撥款修建了環形跑道和足球場。為了改善學生的生活條件,建造了壹棟三層宿舍,有24個房間,可容納300人。1996,在能校長任職期間,他集資修建了壹棟五層20間的教師宿舍樓。同時,1990年建成的教師宿舍,擴大了每戶近10米的食堂,貼了地磚,加了保溫層,粉刷了墻壁,粉刷了門窗,大大改善了教師的居住條件。
1999,盛智生校長任內,集資50多萬元,修建了360人的三層宿舍和壹口現代化的自來水井,結束了六中吃河水或塘水的歷史。同時,對80年代初修建的教學樓、辦公樓進行了全面裝修。辦公樓後面建了壹個高標準的廁所,大大改變了學校的面貌。
2001年,王少春校長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四處奔走,多方籌措資金,投資1.5萬元,修建了高標準的綜合樓(四層,20間教室)和標準的新建籃球場、排球場、乒乓球場。至此,學校已從壹間平房、兩間教室發展成為校園總面積57.75畝,校舍面積43620米,師生住宿條件較好,實驗、儀器、體育、衛生設備齊全的大型農村高級中學。這裏環境優美,幽靜清新,民風淳樸,交通便利。是辦學學習的好地方。
南縣六中經歷了50年的發展變化,前後經歷了15任校長。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學校在原有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目前有21個班級,在校生1,570余人,教職工80余人。成為南縣壹所知名度較高的農村高級中學。
2005年,新校長田順成同誌著手繪制六中進壹步“凈化、綠化、美化”的藍圖,以求在原有基礎上再上新臺階。此外,許多項目正在實施,如池塘的拉直和硬化,單壹車棚和道路,樹木的種植,花壇的裝飾等。,改造了壹個個漂亮的教工食堂,讓六中的文化氛圍壹天比壹天濃厚。可以預見,六中的前景會更加輝煌。
學校的圖書、儀器設備也經歷了壹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發展過程。通過逐年采購,目前* * *各類圖書近2萬冊,價值1.2萬元,基本能滿足師生需求。這個閱覽室壹次可以容納60人。儀器設備通過優配、校購、師生自制不斷豐富。截至目前,學校擁有兩個儀器室和兩個實驗室,儀器櫃40個,實驗桌凳112套。各類儀器、標本、藥品總價值20萬元以上,教師演示實驗率100%,學生實驗率95%。
我們學校是壹所普通的農村縣高級中學。多年來,辦學方向明確,堅持德育為先,教學為中心,德智體美勞全面安排;堅持從嚴治校,辦出特色。歷屆領導班子事業心和責任感強,善於學習,勇於實踐,開拓進取,團結協作,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全校教職工愛崗敬業,愛校如家,為人師表,團結拼搏,和諧奮進。學生可以好學,樂觀,守紀律,健康發展。正因為如此,我們學校贏得了社會公信力。2003年、2004年連續兩年被評為高考評估先進單位和年度綜合評價先進單位。許多教師在全市和全縣的教學競賽中嶄露頭角。比如以前老師教的物理課,他得過市級競賽壹等獎。冷永紅老師教的政治課在全縣都很有名氣。上世紀80年代,舒老師教的物理課變成了同齡人的校董事會課。南縣六中成為學生向往的學校。
在建校以來的十年動亂中,由於“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盡管采取了這樣或那樣的措施,還是取得了壹定的成績。但總的趨勢是“轟轟烈烈大於固本”,教訓很多。高考制度恢復後,學校工作開始正規化,正常的學校工作秩序開始形成,教育教學質量逐步提高。為了理順德育與智育的關系,南縣六中的幹部教師不斷學習批判,既反對“短政治”,又反對“智育第壹”。明確要堅持“文道結合”的原則,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和活動中,把思想教育與各科教學和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自1978以來,歷屆校領導采取了許多措施。首先,堅持深入教學壹線,壹是深入教研組參與教研活動。多年來,學校主要領導深入壹個教研組;二、深入課堂授課,校長副校長、教學主任,每周聽課不少於3節,存檔備查;三是來自兼職班。他們從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獲得指導教學的第壹手資料,克服了教學的盲目指揮,更重要的是激發了教師的積極性。
其次,狠抓培訓,提高師資隊伍。六中是非重點農村高級中學,“名牌”少,抽調的骨幹多。多年來,歷屆領導在培養和提高教師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壹是政治上關心教師,培養教師入黨。早在1962年,剛剛從桃園師範俄語培訓班分配到六中的青年教師余國順,在1963上學期光榮地加入了中國* * *生產黨,成為我校黨組織的第壹位同誌。1972在學生中培養入黨積極分子。那壹年,壹個叫張的同學入黨了。他是我們學校第壹個入黨的學生。此後,培訓吸收了54名新黨員教師和5名學生。二是支持老師學習。鼓勵教師加強在職培訓,參加函授學習。我校首批參加函授學習的唐學賢、龔建、余懷賢老師,均於1965獲得湖南師範大學本科畢業證。學校給時間保證,報銷路費,獎勵參加學習的老師。建校以來,已有48人通過函授學習獲得本科文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先後有兩位老師考上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其中,陳建輝是壹名教師,在美國參加了考試,現在在美國工作。袁建輝老師研究生畢業後去了高校工作。此外,我校已有6名教師調至益陽師範學院(現城市學院)。三是互助互教,促進成長活動。首先,有意識地幫助教師端正教育思想,改進教育方法;其次,開展教學競賽和教學研究,改進教學方法;再走出去,請進來,加強信息溝通。通過這些努力,逐步掌握課堂教學規律,充分發揮教師教學的主導作用。近年來,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學校大力倡導觀念更新,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采取合作、探究、互動等方式,活躍課堂,催化思維,大力實施快樂教育,教學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