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什麽?

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什麽?

壹、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中等職業教育主要由中等職業學校承擔。中等職業學校主要包括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和職業中學。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實施職業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提供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教育部制定的《關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要求中等職業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轉變教育思想,樹立全面素質為基礎、能力為標準的理念,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工作在生產、服務、技術、管理第壹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高職學生要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範;具備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必要的基礎文化知識、專業知識和相對熟練的職業技能;有繼續學習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事業心和創業能力;擁有健康的身心;具備欣賞美和創造美的基本能力。

通過對新時期“中專、技校、職校”培養目標的分析,可以發現其具有以下特點:

第壹,新時期中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高素質勞動者和工作在壹線的中初級專業人才”。中等職業教育作為壹種教育,提高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是必要的,但它是“必要的文化基礎知識”,是為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服務的;中等職業教育作為壹種教育,有責任承擔就業和升學的雙重任務,不僅要為生產、服務和管理第壹線培養實用型人才,還要為更高壹級的學校特別是高等職業學校培養合格的新生。但其“雙重任務”有輕有重有主次,主要任務是服務就業。不能把雙重任務壹視同仁,更不能把升學看得比就業還重。

第二,新時期的中等職業教育重在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隨著企業向技術密集型、集約化管理轉型,勞動分工由單壹工種向復合型轉變,要求勞動者具備跨崗位能力。為了解決專業定位與未來職業(崗位)不確定性之間的矛盾,學生只能拓寬知識面,掌握多種技能,增強就業適應能力,成為“壹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第三,新時期的中等職業教育重在綜合素質的培養。近年來,中國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促進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鼓勵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完善就業培訓和服務體系,提高勞動者就業技能”。職業教育以培養各行各業高素質勞動者為目標,畢業生大多直接走向社會,不再深造,因此實施就業創業教育更為重要。職業教育需要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註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同時加強對學生創業意識和就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適應職業不斷變化和轉移、自主求職的能力。

第二,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在職培訓(技術短期培訓班)的比較。

國務院《關於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規定:“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應當著眼於培養社會急需的具有壹定專業技能的技術工人和各類實用人才”。說明職業教育要註重培養受教育者的工作能力和生產技能,讓具有壹定專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在生產、服務和管理第壹線為社會創造價值。

《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決定》(國發〔2002〕16號)提出:“職業教育要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要加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公正辦事、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教育,加強文化基礎教育、職業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註重培養受教育者的專業技能、科研精神、務實精神、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培養大批生產和服務第壹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人才。”

“技術工人的教育和培訓,在為他們以後的專業化或晉升奠定廣泛基礎時,應該面向未來就業所需要或可能需要的實踐和理論技能和知識。技術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應強調具體職業的技術含量,而不忽視實用技能和知識。”“為進入職業領域做準備的技術和職業教育,應該以較強的工作能力為幸福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它應該:a、使學習者獲得某壹領域幾個職業所需要的廣博知識和核心技能,使個人在選擇職業時不會受到限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可以從壹個職業轉移到另壹個職業;b .同時,為初次就業提供充分的專業準備,包括自營職業和就業後培訓;c、提供知識、技能、態度方面的基礎,讓妳在職業生涯中隨時接受繼續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義務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壹個階段。前面的規定充分說明了普通教育應以培養公民基本文化素質為目標,為其他各類教育和繼續學習提供壹定的文化知識基礎。我們應該以培養理論型和研究型人才為目標。

通過比較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培養目標,可以發現兩者的異同。相似之處在於,它們都是從屬於上層概念“教育”的通用概念,都屬於教育的範疇。在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因為它們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所以它們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可以總結如下:

第壹,專業和基礎的區別。職業教育不僅要為學生終身學習提供必要的學術基礎,還要提供適應未來就業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職業教育具有雙重培養目標。這裏需要說明的是,職業教育的雙重目標(學術基礎、專業知識和技能)是不對等的。職業教育雖然也承擔著提高受教育者基本文化素質的任務,但由於受教育者的主要歸宿是生產、服務、技術、管理壹線的操作崗位,所以實施職業教育是主要的培養目標(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將來能夠從事專業工作)。普通教育旨在培養公民的基本文化素質,為其他各類教育和繼續學習提供壹定的文化知識基礎。

第二,實用性和理論性的區別。職業教育以培養某壹職業或崗位所需的技術能力為目標,應該是教育與實際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為生產和壹線培養應用型技術、工藝和管理人才。在人才規格上,學生要會動手動腦;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技能;既有學歷證書,也有職業資格證書;具有復合型人才的特點,滿足壹線專業崗位勞動者知識和技能結構多樣化的需求。這裏需要說明的是,職業教育中的雙重能力(理論和實踐)是不對等的。各級職業教育重在培養壹線工作崗位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要求在具備壹定理論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加強對受教育者操作能力的培養,強化受教育者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熟練使用生產資料的能力。因此,實施專業實踐技能教育和培訓是其主要任務。通識教育旨在培養具有壹定理論知識的學術型和研究型人才。

第三,實用性和普遍性的區別。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關系最為密切。《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二十三條規定,“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應當產教結合,為本地區經濟建設服務,密切與企業的聯系,培養實用人才和技術工人”。《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決定》第二部分也指出:“推進管理體制和辦學體制改革,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職業教育應該始終處於動態之中。通過校企結合、產學研壹體化的辦學模式,與企業、服務和科研單位建立廣泛聯系,及時將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各種新技術、新成果和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反映到教育教學中去,同時將學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信息進行傳遞和推廣,為社會經濟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