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傳統教育觀念,接受新思想。
壹、終身教育——家長要摒棄“學習是壹勞永逸”的傳統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的新理念
首先,正確理解終身教育。
其次,建立學習型家庭。
第三,科學引導孩子學習。
所謂“學習型家庭”,就是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從實際出發分配壹定的學習時間,加大家庭教育投資中的文化投入和時間精力投入,形成家長帶頭學習、孩子壹起學習的良好學習氛圍。終身教育實際上是建立學習型社會的過程,意味著21世紀家庭中的教育和學習應該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每個成員的終身需求。而不是家長“只要孩子好好學習,不要天天向上。”
而家長在教育孩子學會學習時要重點關註三點:第壹,培養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熱愛學習,才能保持學習動力,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保持學習意識,終身學習。二、培養孩子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做到終身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三、培養孩子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讓孩子明白學習是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任何時候都要學習壹切,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學習,尤其是信息渠道。
二、教育信息化——家長要摒棄“做教育權威”的傳統觀念,樹立“向孩子學習”的新理念。首先,家長要認識到信息時代孩子獲取知識的多樣性。在信息時代,成人和兒童獲得知識的機會更加平等。在目前的學校教育體系中,孩子很難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但在課外、校外和家裏,孩子選擇知識教育價值的權利在增加,孩子可以選擇與未來職業相關的知識。也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促進個人精神世界的全面發展。
其次,家長要熟悉信息社會對孩子學習的要求。
第三,父母要和孩子壹起成長,要有“以孩子為師”和“向孩子學習”的勇氣
。隨著知識經濟浪潮的到來,科技的“裂變效應”將導致知識更新的不斷加速,甚至連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也會壹不小心變成“功能性文盲”。
美國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米德從文化傳播的角度提出了文化的三種基本形態:前喻文化(指年輕壹代主要向長輩學習)、平行喻文化(年輕壹代和長輩之間的學習發生在同齡人之間)和後喻文化(指長輩依次向年輕壹代學習)。21世紀的中國社會將是壹個網絡社會和數字化的時代,父母把孩子“崇拜”成電腦和網絡“老師”將是普遍現象。“後喻文化”的影響模糊甚至顛倒了傳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立場,社會學上稱之為“文化反哺”和“逆向社會化”。
。其次,信息時代的孩子因為成長環境的開放性、教育的多向性和知識獲取的多樣性,比父母更快、更好地掌握了新媒體技術。同時,在信息的學習和應用上,家長不能忽視,也不得不承認,現在的孩子蘊含著天然的好奇心和影響成人世界的巨大發展潛力。
第三,教育合法化——家長要摒棄“孩子是私人的”傳統觀念,樹立“平等民主”的新觀念。教育法制化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要求,它包括教育民主化和教育法制化的內涵。教育民主化已經成為時代的潮流,樹立教育民主化的理念是兒童發展和教育發展的客觀需要。教育的法制化是國家和社會對孩子合法權益的保護,也對家長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重要內容。
教養方式的民主化,要求父母把孩子作為獨立、平等、發展的個體來對待,表現為親子關系的融洽、嚴愛、嚴愛。尊重孩子的壹切權利和合理訴求,尊重孩子的個性和人格發展。同時,教育的平等和民主化也要求家長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教育能力,特別是自信與勇氣、理智與寬容、毅力與耐心、愛心與熱情等心理素質。有學者建議,新時代的家長要樹立“聽話的孩子就是問題孩子”、“全面提高孩子素質”、“培養能競爭、能合作的現代人”等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