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跟蹤了三個由30只螞蟻組成的黑色蟻群,觀察它們的分工。
原來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快,幾乎不停地打掃巢穴,搬運食物,照顧幼蟻。
然而,有壹小部分螞蟻無所事事,整天圍著蟻群轉,從不工作。
生物學家稱這幾只螞蟻為“懶螞蟻”,並給它們做了標記。
有趣的是,當研究團隊切斷了蟻群的食物來源後,勤奮的螞蟻們立刻變得壹片混亂。
“懶螞蟻”不慌不忙,帶領蟻群轉移到新的食物源。
原來懶螞蟻並不懶,只是把大部分時間花在了偵察上。
他們看似遊手好閑,腦子裏卻從未停止思考。這就是著名的“懶螞蟻效應”。
01
前幾天和壹個學長聊天,他給我講了壹個故事。
畢業那年,他加入了壹個同學,在同壹個公司實習。
為了給老板留下好印象,他每天都是第壹個到公司,最後壹個離開。實習期間,他幾乎每天都加班到12。
而他的同學,每天來壹個捏壹個,走壹個捏壹個。
兩個月後,公司考核轉正,他以為自己穩定了。
結果他沒能成為正式員工,而他的同學卻設法留在了那家公司。
他很生氣,發朋友圈吐槽:“60天的努力只是個玩笑!”
他所在部門的領導看到了,給他發了兩份業務報告,壹份給他,壹份給那個同學。
他的報告有幾千字,相當令人滿意。
相比之下,另壹份報告雖然只有壹千字,但邏輯清晰,重點突出,讓人壹目了然。
最重要的是,在戰略分析這壹欄,他只是粗略地提了壹下,而他的同學們則用豐富多彩、深入淺出的方式指出了公司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市場中隱藏的機會和風險。
原來在他忙著雞毛蒜皮的事情的時候,同學們已經把戰略問題研究透徹了。
在豆瓣上,有壹個叫“殺死偽勤奮”的群,有這麽壹句話特別發自內心:
“機械努力的背後,不過是壹種肌肉習慣性的鍛煉。這看似勤奮,實則是腦子裏的懶惰。”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思考的深度。
沒有深入的思考,所有的勤奮都是徒勞的。
就像我學長壹樣,被自己表面的努力麻痹了,把勤奮膚淺的理解為“每天工作12之後”,忽略了思維的提升。
直到最後我才明白,我只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02
在讀《思維的速度》之前,我對書中的壹個故事印象特別深刻。
在加利福尼亞的壹個小鎮上,住著壹個熱愛寫作的年輕人。
他每天堅持寫作,立誌成為壹名優秀的小說家。
但他的小說總是滯銷,沒人欣賞。
他很苦惱,就去教堂問牧師:“請告訴我,為什麽我沒日沒夜地寫作,工作卻沒有壹點進展?”
神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道:“妳早上做了什麽?”
他很疑惑,說:“我在寫小說。”
牧師又問:“那早上呢?”
他回答:“我也在寫小說。”
牧師繼續問:“那今天下午呢?”
小夥子壹聽,有點不耐煩了:“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寫小說。”
“那妳是什麽時候想的?”
看著不知道自己問題在哪裏的年輕人,牧師耐心地說:
“妳所謂的勤奮不過是長時間的重復和無休止的忙碌,並沒有什麽難的。只要條件符合,大部分人都能做到。
難的是思考。沒有思想,妳的小說就沒有靈魂。沒有思考,妳的勤奮毫無意義。"
是的,埋頭苦寫是唯壹的創作手段。沒有思考總結,為什麽要改進?
《我們這壹代人的困惑》壹文中有壹段話:
大多數人看起來很勤奮,其實是思維懶惰造成的。
為什麽熬夜看書到天亮,連續幾天只睡幾個小時,放假多久了?如果這些東西也值得誇耀,那麽流水線上的任何壹個人都比妳辛苦。"
壹個因為瑣事而懶得思考的人,註定會陷入平庸的困境。
擺脫低質量的勤奮,養成思考的習慣,是妳進階人生的第壹步。
03
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塞德希爾·穆拉內森有壹句名言:
“對於任何組織來說,留壹些閑暇時間都是非常重要的。不是浪費資源,而是讓系統更高效的運行。”
同樣,對於個人來說,我們也需要給自己留點閑暇時間,思考充電,提升自己。
作家李尚龍曾經是新東方的老師。
在那裏工作的最後壹年,他向安排班級的領導提了壹個要求:周末晚上不上課。
壹個同事勸他:“妳這樣壹個月會少掙四五千!”
他咬著牙,但還是說:“不用排隊。”
之後的每個周末晚上,當其他同事都忙著趕去公司賺錢的時候,他卻呆在家裏學習,看電影,寫讀書筆記,思考自己的個人價值和人生方向。
結果現在,教培行業沒落,他的同事們除了失業或者被迫轉行,別無選擇。
而且他已經成為暢銷書作家,年薪百萬。
他在《忙,但不要窮》壹文中回憶此事時,直言:
“再忙也要給自己留點空余時間,要給自己壹個自由的時間。想想有沒有更好的方向,更好的方式。
就像在壹個團隊裏,總要有壹兩個領導閑著,因為他們負責思考,負責做出更好的方向。"
壹個人思考的深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就像李尚龍,他沒有像他的同事壹樣,每天在漩渦裏工作。
相反,他從忙碌的生活中抽離出來,留給自己思考的時間,不斷尋找新的生活方式。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在《隨想曲》中寫道:
人只是壹根蘆葦,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壹根會思考的蘆葦。我思故我在。
人,只有在忙碌的生活中留有思考的空間,才能傾聽靈魂深處的聲音,找到人生最有價值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