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頻繁接受媒體采訪,幾乎壹天壹次。我希望這些文章能喚起新壹代的企業家和希望成功的人加入我們攻擊納斯達克的行列,讓他們知道我是壹個有魅力的人……”第壹次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訪時,池慧琳吐露了心聲。
當這個“迷人的人”把商務通行證猛地塞進法國手袋時,妳不禁會想,這可能是壹個嚴謹的風險投資家嗎?看那個包。又密又亂。
她開始對自己說壹些贊美的話:“我真聰明”、“我真有感染力”、“我真有靈性”...壹邊吹噓,壹邊壹手撓大腿,然後時不時撓胳膊...而這只手曾被壹些媒體稱為“美國華爾街管理金錢的金手指”。
媒體還報道她有壹個價值400萬的四合院,但當她聽說記者要把采訪地點定在那裏時,她猶豫了片刻。"房子剛剛租出去。"至於名車,有壹些。據說是很少開的奔馳跑車。
“現在我滿腦子都是沖刺上市的想法。我嫌麻煩,停在建國門另壹個物業的地下車庫裏。”
然後,“妳要給我寫多久?”池慧琳很開心。
“更長了。”記者回答。
“那很好,那我想更具體壹點。”她咬了壹口甜甜圈,滿臉笑容。
早期聰明女孩的“活水生活”
如果妳抄池慧琳的歷史,妳就會與之產生關聯。是否要在每部港劇播出前註明“劇情虛構,如有雷同概不負責”字樣?因為妳會質疑,這個很口語化的商業人士,從白手起家到賺得家底上億,怎麽會這麽“輕浮”呢?
池慧琳說,她的命是流水生的,是早年請命理大師幫她算的結果。“活水不能停留在壹個地方,必須流向各處。”
按照她的說法,這條“流水”的流線應該是:Xi安-北京-美洲-香港-北京。
池慧琳說他出生在Xi安的壹個高知家庭。“我四歲上小學,十歲讀紅樓夢。十四歲時,我考上了北京師範大學,主修外國語言文學和國際貿易。大學畢業後,我在北京尤氏大學擔任國際商業經濟學講師年份是1990。
雖然事後北師大學籍檔案裏的姚老師翻遍了1988到1991的所有畢業生檔案,沒有找到壹個叫的學生,也沒有找到壹個國貿畢業的女學生。不過,姚老師也表示:在這種情況下,系裏提供的信息可能是不完整的,或者是本人把所有的信息都改了。
英雄不問出處。這並不妨礙池慧琳在自己的辦公室裏擺放壹個名為“北師大風雲人物,池慧琳學長”的獎杯。
因為她的英語很好,她在大學時總是為外國商人做翻譯。經常與外商接觸,她說她自然學會了貿易技巧。先是做醫療器械代理,然後炒股票,再後來做服裝代理。“我在西單開店,成了百花市場最大的批發商……”
90年代初,瘋狂炒樓是整個大陸的經濟氛圍。“那時候深圳的房地產很火,大部分都是公安部和太子黨蓋的。我是北京的房產中介,賣壹單會有2%的提成,利潤十幾萬。”
1993的夏天,“我飛到了美國舊金山。出國前,我花了80多萬給父母在北京方莊買了房,剩下的人民幣兌換成2萬美元。”壹個月後,池慧琳從舊金山飛到了芝加哥。後來在芝加哥理工學院讀了壹年,沒有畢業。“我覺得裏面的學生沒有我聰明。”
“我的溝通能力很好。我很小的時候就能建立所有權結構。我經常和別人吃完飯就完成壹個公司合並,大部分人沒有我這麽敏感。我21歲,每天都聽到那裏的鐘聲響起。我會像賽車手壹樣站在跑道上,充滿沖刺的興奮。”
如她所說,在芝加哥,她成立了壹個小基金,和幾個朋友合夥開了壹家金融投資公司。客戶中有壹些有“特殊背景”的中國人。“我在中早期創業的時候,還在矽谷發源地旁邊的poloarto成立了gardism,在洛杉磯的redwood成立了兩家投資理財公司。”
“1995,我與第壹芝加哥銀行合作,在美國紐約和芝加哥成立了第壹芝加哥銀行第壹期權聯合公司,為國內多家民營和國有公司提供資產管理服務。”
公司收盤1997。在那之前,池慧琳去了香港。池慧琳自稱有香港身份證。“來香港之前,我已經賺了50萬美元。”
從1995到1997,香港投資氛圍火爆。“那段時間,我淩晨四點開始炒房,周末炒房。我的資本很快從50萬美元漲到了100萬美元。”
最後,“我在香港賺了654.38+00萬美元,很大壹部分來自我的並購。就是買內地項目賣給香港公司換股票。我代表上市公司收購國企。我也出力了。”
投資與被投資
沒有人能證明池慧琳在美國和香港的歷史。
1997年,池慧琳回國。據她介紹,回國後她做了壹系列的風險投資,第壹筆是章門王。漳門。com是中國最早也是非常成功的無線網站。但這次風險投資,池慧琳說她失敗了。有趣的是,她吹噓自己非常了解所有權結構。她經常是和別人吃完飯就完成壹個公司合並,但是投資校長的時候。com,“大家都不知道這個合作模式怎麽算,給了我很多選項,我就投了三年的心血,幾千萬的資金。”
事實上,妳在網上看看這個著名網站的歷史,幾乎沒有關於池慧琳的記錄。
"我在風險投資方面也取得了成功."比如中和威軟件公司,以及人才網、林雪網等教育網站。
從65438到0998,池慧琳選擇做網絡多媒體教育。先後成立“校園在線教育集團”和“終身領導藝術管理學院”。最後,還有壹個“惠玲網絡集團”。隨著集團的成立,池慧琳聲稱自己將投資美國投資公司的6.5438+06億美元全部註入。
“公司有三個股東,除了我,另外兩個是美國風險投資家。我管理中國的公司。我的投資和第壹輪風險投資是公司的基礎資金。我投資了800萬美元。”
“我正忙著整合資源,準備收購幾百家網站和學校。”
池慧琳興奮地說,各種動作都是為了上市做準備。她甚至非常自信地說:“我們現在的商業模式已經不能復制了。”東方廣場E2棟,301到306,是“校園在線教育集團”的地盤。公司前臺的牌子很簡單很舊,墻上掛著Xi和幾個名人在壹個論壇上的合影。
"我的公司市值1億美元。"池慧琳堅持說,“我們幾個股東按照股權結構投資,但說不定哪天我就把公司賣了十億美元。”
然而,校園在線教育集團下轄的東城區勞動局仲裁處於主任告訴記者,“最近幾年,這家公司因為勞動合同和員工的關系,頻頻發生糾紛和投訴。這樣的公司上市與否,至少需要加強管理。”
池慧琳暢想奧運會之後,在納斯達克上市之際,網上可以看到壹些耐人尋味的帖子:“池慧琳的身份證名字叫李媛,她的經歷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以前是她的助理,她是個不折不扣的騙子。”此外,有帖子指出,校園在線教育集團甚至被法院查封。
對此,池慧琳解釋道,“寫這篇文章的記者被我們公司開除了。她叫魯旸,她惡意誣陷我。”而公司被封,“只有壹次”,“我可以發誓,是當時處理不當造成的。我們公司的人和來調查的人起了沖突,我在別的地方……”
《人物》雜誌與她進行了對話,她最後對記者的提問表示憤怒。
人物周刊:別人對妳早年經歷有疑問,比如[font]14歲[/font]上[font]大學[/font],21歲闖入華爾街。妳的回應是什麽?
池慧琳:我不需要別人的證明。我有全方位的照片為證。
人物周刊:李源是誰?
池慧琳:我家壹個親戚的名字。當時我在海外,海外身份不方便註冊公司。公司註冊人是她。她是隱形的,在公司不做任何事。
人物周刊:海外身份註冊公司有哪些不便?
池慧琳:當我在中國的時候,我還是想保持低調。妳知道在中國做事需要很多精力。
人物周刊:這是個好理由嗎?
池慧琳:(不滿):反正我不想在這個環節(影響上市)談這件事。
池慧琳在電話中說:“我的合夥人要求我目前保持低調。我不想被舉報。”這是她留給記者的最後壹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