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上海拆遷難

上海拆遷難

“不”的背後

2005年3月7日,上海市拆遷管理工作會議上有許多“不準”。

在此前發布的《關於進壹步加強拆遷管理的通知》中,上海市政府表示:“嚴禁拆遷公司采取停水、停電、停氣等措施強制拆遷居民搬遷,依法嚴厲查處侵害居民利益的違法拆遷行為;嚴禁拆遷公司野蠻強拆房屋。如有違法違規行為,壹經發現,取消相應資格。”同時,通知還要求:“對現有拆遷公司進壹步兼並整合,限期清理公司股權結構。嚴禁自然人和職工持股,逐步理順拆遷公司隸屬關系,加強行業管理。資質審核不合格的拆遷公司發現壹起,糾正壹起。”

這對於大量參與世博會和上海第三輪舊城改造帶來的即將到來的拆遷高峰的拆遷戶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沒有經歷過上海舊房拆遷的讀者,會對其中的關系感到困惑。事實上,由於上海設定了相對較高的拆遷門檻,拆遷公司專業化程度較高。通常上海從事房地產開發的企業會根據開發面積給拆遷公司分配壹定比例的拆遷費,他們會將原土地拆遷後再進行開發。看似偶然,但絕不是偶然,大部分拆遷公司都是由各級政府全資投資後成立的。顯而易見的原因是,由於拆遷涉及很多與政府相關的細節,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而《關於進壹步加強拆遷管理的通知》中提到的內容,顯然指的是什麽。就在通知下發前壹個月,上海市委副書記劉在上海郊區工作會議上指出了個別拆遷公司在上海舊房拆遷中的壹些做法:有的公司雇傭“社會人士”在拆遷戶門外偷偷拆樓梯;破壞他們家的門窗;偷偷掐斷他們家的電線,破壞水管,斷水斷電,讓拆遷戶無法正常生活,強制搬遷。更有甚者,他們犯下殺人的罪行。

通知中清理拆遷公司架構的要求,針對的是拆遷公司的動機:在獲得既定拆遷費用後,以最低成本拆遷土地,必然是拆遷公司利潤最大化的主要來源。

現在上海市政府已經下定決心清理門戶。

釘子戶的價格和麥考利案件

沿著塵土飛揚的巷子走幾百米,時刻提防水泥塊、碎玻璃和建築工人的大車,來到壹個貼著法院或政府強制拆遷通告的老房子,這裏的拆遷戶被稱為“釘子戶”。壹般來說,房子都有幾十年的歷史,戶均面積很少超過50平方米。大部分沒有衛生間設施,有的是違章搭建或者沒有。當然* * *還有壹個特點就是這些房子位置都很好。

這是記者在上海多次采訪的拆遷現場的情況。然而,拆遷戶面臨的不僅僅是記者所看到的。搬遷公司的催促和隨之而來的爭吵,水電煤都需要操心...他們有什麽樣的動力在這樣的環境下堅持下去?

記者手裏壹個現成的案例,是北京西路上的壹戶人家。奶奶母子住在18平米的房間裏。因為舊房間比較高,所以建了壹個閣樓給兒子住。因為舊城改造,他們家的房子被納入拆遷範圍,拆遷方給了他們兩套方案。壹種是接受貨幣安置,18平米的面積,按照上海壹級地段4500元/平米的價格,總共* * *可以拿到8萬多元;另壹個計劃是搬到郊區小區的兩室壹廳。

前者顯然不能接受,後者看起來還不錯,但是媽媽上班路上要花三個小時,工資是這個家唯壹的收入。於是他們要求搬回來,開了壹家釘子戶。“我去打聽了壹下,政府沒有向開發商收取土地出讓金,我們應該回遷。”

拆遷戶和拆遷公司之間這種無可辯駁的利益沖突,最終導致了麥格理案的發生。上海市政府公開信息顯示,2005年6月9日,上海徐家匯烏魯木齊路麥旗裏拆遷戶家中發生火災,兩名老人死亡。事發後,經警方調查,該案為縱火案,縱火者為拆遷公司員工。

拆遷政策的回歸

雖然在時間上有相當程度的重合,麥綺莉案發生在5438年6月+10月,而隨後上海市委副書記劉在2月對拆遷發表意見,政府在3月發布《關於加強拆遷管理的通知》,我們仍然無法判斷麥綺莉案是否是上海拆遷政策轉折的直接原因。

從2月份黃浦區陸家浜路長風新苑的情況來看,上海拆遷政策的變化更傾向於壹種回歸——這棟舊城改造樓,以柳石路10弄17整棟樓作為其拆遷戶的回遷房。

所謂回歸,就是新壹輪拆遷政策更接近於上海第壹輪舊城改造,從1992開始。在那壹輪總名為365萬危房的“365”舊城改造工程中,上海共改造舊城3800萬平方米,其中危房400多萬平方米,1萬居民通過優惠價購買公房搬進新居。在這壹輪改造中,政府給出了巨額資金,鼓勵開發商通過不收土地出讓金和住宅配套費的承包方式改造上海老城區。在舊城改造過程中,大量居民被遷回。“因為當時想回遷的居民幾乎都可以回遷,沒多少人要搬出去。當時政府對搬到浦東的居民有獎勵政策,他們可以以優惠的價格購買更大的房子。因此,被壹些企業搬到浦東的居民不得不想辦法在浦東獲得壹席之地。總的來說,大家各得其所,矛盾不多。”壹位現居北京西路的拆遷戶回憶起當時的情形。

與第壹輪拆遷相比,2000年以來的第二輪舊城改造拆遷中,矛盾十分激烈。這時,拆遷的方式開始增多。除了回遷,貨幣安置成為新的選擇。

雖然很多參與上海拆遷的人都把貨幣安置作為第二輪拆遷矛盾的主要刺激點,但其實這種方式剛出臺的時候是受到歡迎的。顯然,貨幣安置可以讓拆遷戶在更大範圍內拆遷後有更大的選擇居住地的自由。

問題的核心是,從2000年開始,上海房價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從壹開始的均價2000到3000元,到2005年初的近萬元。貨幣安置的價格顯然不可能跟得上飛漲的房價,所以到了2003年,北京西路附近的商品房價格已經到了壹萬多,而拆遷戶的貨幣補償標準只有4000元。可以想象,雖然從政策上看居民仍有可能回遷,但巨大的利潤空間會讓開發商和拆遷公司想盡辦法讓居民選擇貨幣安置方式。

巨大的利潤必然會引發巨大的矛盾,而作為弱勢的壹方,大部分仍然生活在老城區的居民本身就是城市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利益已經處於壹種不可退讓的地位。所以矛盾壹旦激化,表現的特別慘烈。

高房價折磨下的上海拆遷

“統壹標準、公開操作、嚴明紀律、合法拆遷”是本次上海拆遷管理會議提出的主題要求,壹系列“不”和具體的“搬回來”是操作手段。通過這些,我們不難看出上海市政府在解決之前拆遷工作中積累的問題的決心。從劉的講話中,我們不難看出上海市政府對底層民生的焦慮。

但問題依然迫在眉睫。因為進入2005年後,上海將面臨大規模的拆遷過程。因為世博會拆遷已經提上日程。2005年,上海的拆遷總量將達到6萬,而2004年還不到4萬。僅世博園就涉及拆遷5.53平方公裏,數萬居民。而這些拆遷工作,是不可能用這麽簡單的方式來緩解拆遷過程中的矛盾的。與此同時,2005年,已經處於高位的上海房價還在進壹步上漲。外環、中環、內環的每平米房價已經接近成型。在這種房價情況下,世博拆遷成本將是壹個天文數字。

然而最近,上海市政府已經開始就世博會的拆遷向公眾征求意見,“用市民的方法解決市民的問題。”面對棘手問題,政府親民的做法首先在形象上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