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主要是白族和彜族人民共同的節日,是壹種祝願人畜豐收繁榮的節日活動。火把節歷史悠久,早有記載:白族火把節在農歷6月25日,彜族火把節在農歷6月24日。節日期間,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儀式和娛樂方式。對於白族、彜族來說,每家每戶門前都要豎起壹個火把,村口要豎起壹個高約15米的火把,用來插花、掛水果。晚上,男女老少聚集在廣場上,點燃火把,圍著火堆唱歌,用燭光粉撒火把。氣氛歡快活潑,姑娘們要把五顏六色的手鐲放在火上烤,以消除邪氣。新婚男孩,當火炬燃燒吹倒時,為了早點得到孩子,爭先恐後地去搶“開桶”上的仿真刀、刀具;火把節當晚,各家還準備了小火炬,每人壹柱。人們舉著火把,帶著火把在田野裏行走。有的甚至騎著馬,舉著火把奔馳,遠遠望去形成壹條彎曲的火龍。場面極其壯觀。這壹夜,我常常徹夜未眠。
(白族的主要節日)
“本主”意為“自己領地和家庭的保佑主人”,是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村民無論是升官發財,受苦受難,還是生兒育女,都要去主廟祈福。每個村落的白族人都信仰神靈、兇女貞妻、孝子忠臣等等。殿宇雄偉,主像雕刻精美,造型優美。每逢主的生日,都會宰殺豬羊,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稱為“主節”。這個主體節日非常盛大,有壹整套祭祀儀式,伴隨著悠揚的窯洞音樂和民間歌舞表演,形成了白族地區獨特的主體文化。
(三月街民族節)
“三月街”又叫“觀音城”。傳說唐永輝年間,觀音菩薩白衣來大理講經,聽眾越聚越多,形成了壹個市場。由於大理是南方絲綢之路——博南古道的重要貿易口岸,三月街的商品經濟逐漸發展起來,逐漸演變成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聚會。
每年農歷三月15至21為大理三月街的持續時間,自1991起被定為大理民族節日,故稱“三月街民族節”。屆時,大理古城西倉山的峰腳下將舉行壹場盛大的聚會。滇西各少數民族,以及全國各地的商人、中外遊客將紛至沓來,這裏將舉辦牲畜、藥材、茶葉、青銅器等名優特產展銷會和文體活動,規模空前,人潮洶湧。騎手技藝驚人,歌聲如海。真的是壹出好戲。“每年三月街,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各族人民壹起唱歌,賽馬唱歌做生意。這是三月街熱鬧歡快景象的真實寫照。
(蝴蝶俱樂部)
蝴蝶節將在農歷四月十五的蝴蝶泉舉行。相傳,這是白族人民紀念為反抗封建婚姻而在春天死去的夏朗和文古的傳統盛大活動。
(普米山節)
普米族的山節在正月初壹到正月十五之間舉行。人們盛裝打扮,騎馬或步行到附近的山上慶祝節日。除了祭祀山神,還有賽馬、摔跤、射箭等娛樂活動。野餐結束後,選擇另壹條路下山,不要返回原路,以示來年好運。
(傈僳族正值壯年)
傈僳族的傳統節日豐年節,又稱“迎春節”,在每年農歷165438的10月20日舉行。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喜歡用松枝裝飾廳堂的前後,全村老少都喜歡聚在壹起吹葫蘆笙,跳迎賓舞,唱新歌,舉行盛大的儀式,送走過去壹年的惡靈。節日非常熱鬧,有豐富多彩的歌曲,射箭比賽和豐富的習俗。
(納西棒棒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納西族的傳統節日“棒棒節”。最有特色的是節日期間交換竹木農具,附近農村的百姓和小商販在農貿市場擺攤賣貨。這是壹場竹、木、鐵農具的盛大交流,種類繁多,異常精彩。鄰縣的農民,以及大理、保山、西藏的農商,帶著當地的特產來集會叫賣,然後購買必需的物品,而麗江的農民也購買農具和春耕必需的用品。
(納西騾馬俱樂部)
騾馬節是麗江納西族的傳統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七月中旬舉行,為期壹周。主要經營騾馬牛羊等牲畜,也交換土特產。大理、劍川、鶴慶、中甸、永勝的農民都來買騾馬、麗江青銅器,數萬匹騾馬上市。節日期間還會舉行各種娛樂活動,其中賽馬和表演是最受歡迎的節日內容。
(佛教節日)
傣歷六月的洗佛節是傣族新年,外國人稱之為“潑水節”。
豪瓦薩(傣歷9月15日)和沃瓦薩(傣歷2月15日),即“收官日”和“開業日”。整整三個月是凈禁食期。
其實就是付出的意思。是信徒對僧人的捐贈活動。節日很多,壹年至少7次。
“Milligan”,禁忌日,是在傣族日歷的二月。
“Bopa”的意思是提拔壹個和尚。
“馬克帕瓦”是對佛山的祭祀。
傣族歷5月15日的“松桑卡”是僧人聚會的日子。
“播董”,就是豎起壹根旗桿。
“機光羅”,即燒白柴堆,祝賀啪趙升天
(他守巴巴節)
住在永勝劉德鎮,他留在了中國,但過了火把節和巴巴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早上,女人們早早起床,開始吃春天的糯米飯。每家每戶必有壹盤,每盤有十二個粑粑,最大的在下面,最小的在上面,底座呈塔形。早飯後,各家各戶帶著自己的粑粑,跟著葫蘆笙和鼓樂隊,邊走邊跳,穿過山門,到祭壇上祭神、祭祖。祭祀結束後,大家跳起了歡快的葫蘆笙舞,點燃柴火,燒烤粑粑做中餐。這裏的青年男女借此機會唱民謠,尋找意中人。
(納西族三花節)
納西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八在北嶽廟舉行。這是納西族人祭祀民族的保護神“三花”的盛大節日。除了在北嶽廟舉行的節日,納西族人還要在家裏舉行隆重的祭拜“三花”儀式。在節日期間,納西族人也舉行許多娛樂活動,他們也喜歡在此期間在野外野餐和開展各種交流活動。
(白族歌會)
大個是白語的音譯,意思是遊戲、玩耍、娛樂。演奏歌曲時,人們在音樂廳中央燃壹堆篝火,演唱者分為甲、乙兩方,雙方由壹人領唱,環火“踏”歌。每位歌手端著壹碗水或烤好的茶,“演奏”壹曲組,喝著茶或酒,圍著火堆繼續唱。
白大哥節在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大家都去大姚、雙江采杜鵑花,到處種。年輕男女盛裝打扮,用左腳跳舞。
(新米節)
基諾族同胞每年都會在65438+10月舉辦“新米節”,慶祝新谷出道。布朗族的節日和傣族的節日大體相似,最重要的是農歷六月的“嘗年節”。主要是為了慶祝新米的出現,此外,每當新房建成、喜結良緣時,布朗族男女老少都載歌載舞,舉行狂歡活動。
(白三月街)
白族三月街每年農歷3月15日舉行,21日結束,為期7天。三月街是滇西最盛大、規模最大的旅遊節,有上百萬人。其活動主要有賽馬、賽龍舟、歌舞、物資交換等。
(摩梭山節)
農歷7月25日,摩梭人盛裝、騎馬或步行到瀘沽湖邊祭拜獅子山(又名格木山)。獅子山是母親和女兒的化身。傑瑪是摩梭女兒國的最高保護者。人們去山上燒香磕頭,懸掛彩色佛經,提供供品,祈求女神的保佑。這期間有大規模的賽馬、摔跤、二重唱等活動和野餐,青年男女借機與阿莎交朋友。
(苗族趕秋節)
苗族鬥牛是在每年立秋的那壹天舉行的,所以又叫“趕秋節”。鬥牛比賽壹般在相鄰的苗寨輪流舉行。
屆時,人們將身著節日盛裝,唱著山歌,吹著蘆笙,牽著他們豐滿的鬥牛走向賽場。鬥牛比賽令人興奮。起初,許多鬥牛互相挑戰,趕走失敗者。勝者繼續戰鬥,直到決出最後壹對。經過壹場殊死搏鬥,勝利者終於昂首挺胸,英姿颯爽。主人給它戴上紅花,主人領著它繞場壹周。
(彜族火把節)
彜族的傳統火把節是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節日之前,所有的家庭都要準備豐富的食物,聚在壹起,唱歌,喝酒。白天,人們會舉行點燃火炬、摔跤、鬥牛、唱歌和跳舞等活動。晚上,他們點燃火把,成群結隊地行進在村莊、田野和山脊的邊緣。
遠遠望去,火龍倒映天際,曲折蜿蜒,十分動人。最後,人們聚集在廣場上,將許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們圍成壹圈,載歌載舞,喜氣洋洋。
(傈僳族刀桿節)
傈僳族刀桿節在每年的二月七日舉行。夜幕降臨後,人們點燃篝火,唱歌跳舞。篝火燃盡後,形成了壹個紅色的火塘。這時,壹些精瘦的年輕人喝著烈性酒,光著腳走進了火塘。這就是著名的“入火”。
第二天中午,人們在草坪上豎起壹根高約15米的樹幹,刃口朝天,36把尖刀橫綁。五個曾經在“大火”中的年輕人爬上了山頂。
“下火海”和“上刀山”,充分展示了傈僳族青年的勇敢無畏。
(橄欖壩“潑水節”)
從景洪沿瀾滄江順流而下約40公裏,這裏河水清澈,樹木蔥郁,孔雀飛舞,鶯聲燕語,壹派熱帶風光。傣族佛寺與竹樓相映成趣。從4月13日到4月15日是傣族新年的壹個獨特的自然清明節,俗稱“潑水節”,附近村莊的人們聚集在這裏互相潑水。
(麗江地區的節慶活動)
麗江有許多民族和豐富多彩的節日。二月初八有“三花節”,五月十五有“棒棒節”。此外,還有2月28日的“看旦節”,3月的“玉龍廟會”,6月的“火把節”,7月的“騾馬交流會”,7月25日的“山神節”。
(戴新年)
壹年壹度的“潑水節”是傣族人民辭舊迎新、消災祈福的新年,也是傣族人民壹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潑水節每年4月中旬舉行,壹般安排在公歷4月13日至4月15日。
“潑水節”定為3天。第壹天,瀾滄江龍舟賽於中午1點在濱江公園開始,觀眾超過10萬人。龍舟比賽分為男子隊和女子隊。看女子龍舟賽是最有民族特色的。女隊全部由傣族婦女組成。鮮艷的服裝和快速移動的龍舟,加上傣族婦女的歡呼聲,為瀾滄江增添了壹道亮麗的風景。晚上,在瀾滄江邊燃放煙花、高升和孔明燈。
第二天是景洪的潑水狂歡節,外地遊客,尤其是年輕女性,往往成為潑水的對象。第三天是趕集,地點是滿婷(春歡)公園,開展了丟包、民族歌舞、民族風情展示等活動。在“潑水節”期間,還在國家體育館和版納民族風情園舉行了堆沙、鬥雞、趕牛、傣、布朗、基諾族、哈尼、拉祜族、佤族風情表演等壹系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