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文武雙全,在天、中、宗瑞三朝為官。他兩度出任宰相,並兼任兵部大臣。他參與了龍政變,但後來因為拒絕依附太平公主而被貶為刺史。
唐玄宗登基後,任命姚崇為兵部尚書、和平大臣、刺史官、梁國公。他提出十件事要說,實行新政,輔佐唐玄宗開創盛世新世紀,被稱為救世宰相。
姚崇在位三年,與方、杜如晦、宋z並稱唐代四大聖賢,721年(開元九年),姚崇病逝,被追贈揚州都督、文學。
早期經歷姚崇年輕時灑脫,講究氣節,勤學習武,以打獵自娛。20歲後,他刻苦學習,以孝順仆人的身份步入仕途,並被授予周浦司庫壹職,遷居夏館。
公元696年(萬歲元年),契丹忠臣李任丞相,孫萬榮作亂,奪取河北數州。當時軍務繁忙。
姚崇處理得恰到好處,有條不紊,深得武則天賞識。他被提升為夏關侍郎。
公元698年(陽歷元年),姚崇與鳳閣、鑾臺壹起被提升為平章,出任丞相。後被任命為鳳閣侍郎,兼任相王府宰相。
704年(長安四年),姚崇因母親年事已高,要求辭去官職。武則天被解除了宰相的職務,但保留了宰相的職務,讓他贍養母親。不久,武則天讓姚崇做夏關尚書,與奉閣鸞臺同學說。姚崇推辭曰:“夏管軍權,吾乃項之臣。”。王祥當夏官是不好的。武則天深以為然,於是任命他為春官尚書。
當時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欲從長安大德寺抽調十名僧人到定州充實私寺,引起僧人呼籲。盡管張易之多次出面調解,姚崇還是阻止了這件事,因此他得罪了張易之,被貶為四清,但仍然保留了宰相的頭銜。9月,姚崇離開靈武鎮,出任靈武路行軍總管兼綏靖使,並推薦秋官侍郎張建誌為丞相。
705年(神龍元年),張謇、桓等人在神龍發動政變,擁為帝,復辟唐朝。姚崇此時剛好回京,得以參與政變陰謀。因為工作的原因,他給了絕梁縣侯壹個二百戶的真印。不久,姚崇被釋放為亳州刺史,後又任松州、常州、越州、徐州。
710年(景雲元年),唐睿宗繼位。姚崇被召回朝鮮,任兵部尚書,升任兵部秘書。姚崇和宋Z齊心協力,革除了中宗時期的劣政,任用忠臣,放逐邪靈,賞罰分明,杜絕求人之風,使壹切法度得以恢復整理,朝野都相信國家有貞節之風,國徽永存。
當時,太平公主幹涉國家事務,國王掌握軍事權力,對皇太子李隆基構成威脅。711年(景雲二年),姚崇和宋Z演了壹出的密戲,建議把李憲和隋王李守禮當作刺史,把範麗和葉莉由林玉將軍改為東宮官員,把太平公主遷到東都。太平公主大怒,指責李隆基。李隆基沒辦法,只好奏稱姚崇疏遠了宗室。因此,姚崇被貶為神州刺史,後歷任揚州刺史、淮南按察使、通州刺史。他政法樸實,為官管理清晰,得到了百姓的稱贊。
輔政開元713(開元元年),唐玄宗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殺死太平公主的黨羽,隨後到新豐(今陜西臨潼東北)視察軍隊。當時姚崇正在同州做刺史,離新豐不到三百裏,按規定要去見車夫,唐玄宗也叫姚崇過來。姚崇到達後,他與唐玄宗討論世界事務,侃侃不知疲倦地交談。唐玄宗打算任命他為首相。姚崇接著提出十項政治主張:
實行仁政,廢除苛法。
別打了,要求不要副業。
執法是嚴密公正的。
太監是不允許幹預政治的。
拒絕在租約之外捐款。
金門及親屬不得擔任臺灣省官員。
對朝臣的禮遇。
心胸開闊,善於接受訓練。
不再有道觀和佛寺。
以漢朝外戚的威權為戒。
唐玄宗欣然接受了。第二天,姚崇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授與中書三品,封梁國公,後來升為魏紫階。
拜丞相後,姚輔佐治國,革故鼎新,大力推進社會改革,興利除弊。他從整頓制度入手,消除冗職,選拔官員,壓制皇權、國家利益和英雄勢力,註重發展生產,為開元的繁榮奠定了政治經濟基礎。
716年(開元四年),山東發生蝗災。百姓只知設祭祭拜,不敢殺蝗,任其啃苗。姚崇曰:“詩經曰:‘擒賊先擒王,付之壹炬。’“漢光武帝曾經寫過壹封信,說‘順從時局,勸農桑總督。去找飛蛾,蟑螂和小偷。“這些都足以證明消滅蝗蟲是必要的。蝗蟲怕人,容易趕走。所有的田地都有主人,所以他們會努力拯救他們的莊稼。晚上燒個火,在旁邊挖個坑,邊燒邊埋,蝗蟲就能消滅了。古代有蝗蟲不能消滅,只是因為沒有盡力。於是他派出帝國作為捕蝗者,督促各地消滅蝗蟲。
當時朝鮮國內激烈討論蝗蟲不適合捕殺,唐玄宗猶豫不決。姚崇勸:壹個讀書人,不靈活,不變通。事物的發展往往是逆經典而順應潮流的,也有逆潮流而順應權宜的。古時候有蝗災,但是因為他們不肯殺蝗蟲,所以鬧饑荒,百姓自相殘殺。現在飛蝗遍地,反復繁殖,河南河北都沒有糧食。如果沒有收成,人民就會流離失所,這關系到國家安全。就算不能徹底消滅,殺了蝗蟲也比留下來形成災難好!唐玄宗對此印象深刻。
雖然唐玄宗被說服了,但官員們還是心存疑慮。黃門監獄長盧懷申說,蝗蟲是自然災害,人類是不可能消滅的。此外,殺死太多的昆蟲是有害的。姚崇說,楚惠王吞水蛭治慢性病,孫帥因殺蛇獲賞。現在蝗蟲可以被趕走了。如果不加控制,食物就會被吃光。那時人們會做什麽?如果有天降之禍,我姚崇來承擔,絕不會把責任推給妳。盧懷申無言以對。
當地官員仍然反對蝗蟲控制。汴州刺史倪若水說:天災只有能除,前趙、劉聰治蝗不力,危害更大。他拒絕禦史的命令,拒絕消滅蝗蟲。姚崇上書責備:劉聰篡君,德行無敵。聖賢陛下,所向披靡。古代各國戒備森嚴,蝗蟲不敢入境。如果修德可以免於蝗災,那麽發生蝗災是否不道德?倪若水無法反抗,只好配合殺蝗蟲。在姚崇的堅持下,蝗災的危害降到了最低。雖然蝗災連年,但並沒有造成大面積的饑荒。
晚年,容崇居無定所,住在王濟寺,又患瘧疾臥床不起。唐玄宗每天都派幾十個使臣去探病,每次遇到嚴重的軍務,就命黃門獄源去征求他的意見。後來,唐玄宗采納了甘源曜的建議,命令姚崇搬進四方閣,並允許他的家人照顧他的病情。姚崇認為四方閣載有公文,不是病人居住的地方,強烈謝絕。唐玄宗說,設立四方亭的目的是為官員服務。為了國家,我安排妳住在裏面。如果可能的話,我等不及讓妳住進皇宮了。不要拒絕!
雖然姚崇是個聰明人,但他沒能教好自己的孩子。他的兒子姚逸、姚壹光交遊受賄,為輿論所詬病。中國書法大師趙輝接受了胡人的賄賂,因揭發此事被唐玄宗判處死刑。姚崇也想盡辦法搶救。玄宗對此很不高興,在赦免京中囚犯時,特意在奏章中註明將趙輝流放到嶺南。姚崇為此憂心忡忡,幾次辭職,並推薦廣州巡撫宋Z繼任丞相。不久,姚崇被革職為宰相,被任命為開福儀器公司第三司。
唐玄宗雖然罷黜了姚崇,但仍對他非常器重,每五天就讓他上朝壹次。遇到重大政治事務也向他請教。720年(開元八年),唐玄宗封姚崇為少保親王,但他因病沒有接受。
721年(開元九年),姚崇去世,享年七十二歲,被追授揚州都督文書,謚號。729年(開元十七年),唐玄宗追贈姚崇為太保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