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黑龍江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黑龍江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國家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壹、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的基本情況

黑龍江省地質環境監測站現有職工95人,其中在冊職工116人(含離退休職工19人),其中在職職工94人。市級監測站7個(主站直屬5個,市國土局直屬2個)。主站專業技術人員64人(高級職稱24人,中級職稱30人,初級職稱10),其他52人(見表)。

從左至右:副站長李莉、站長、副站長董宏誌。

黑龍江省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和隊伍現狀表

黑龍江省地質環境監測站成立於1979(龍變[79]40號文件),隸屬於原省地質局。當時叫“黑龍江省地質局環境水文地質站”。1981根據地質部改革精神,與省地質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黑地崗[81]60號文件)合並,保留省環境水文地質站機構,實行壹套隊伍兩塊牌子。5438年6月+2000年10月,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成立。經省編委批準,省地質環境監測站及其7個分站全部歸省國土資源廳管理(黑編發〔2000〕169號文件),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

2001年4月,省編委以黑編[2006 54 38+0]62號文件下發《關於確定黑龍江省地質環境監測站等機構領導職數的通知》,確定該站人員編制為100人(含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雞西、黑河、五大連池監測站)。到2005年底,主站完成了所轄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五大連池監測站的接收工作,其中五大連池分站以副處級機構編制(核定編制10人)轉入主站。

二是監控網點建設

黑龍江省地下水環境監測始於20世紀70年代。2008年,黑龍江省繼續開展了城網和區域網地下水環境監測,並對監測網和監測工作進行了適當調整。目前,監測網覆蓋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等主要城市和松嫩平原東部,總控制面積109492.45km2,其中區域網控制面積8.65萬km2,城市網控制面積4729km2。地下水環境監測點460個,其中地下水監測點445個,地表水監測點15個。地下水位監測點445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265個。重點控制第四系松散巖類的孔隙水,同時壹般控制新近系金奎大組和白堊系裂縫的孔隙水。松嫩平原孔隙潛水控制深度第四系40m,承壓水40 ~ 100~250m,新近系100~250m,白堊系50 ~ 200m。多年來,地下水環境的監測方法壹直是人工監測為主,自動儀器監測為輔(8臺自動監測儀)。地下水監測頻率:水位監測頻率為國家監測點每月6次,省級監測點(重點)每月3次,省級監測點(統壹監測點)每年1 ~ 2次;裝有地下水動態自動監測儀器的監測點每天記錄1次數據;水質監測頻率為每年1 ~ 2次。

目前,全省已查明地質災害隱患1113處,其中崩塌255處,滑坡38處,泥石流178處,地面塌陷153處,地裂縫7處,不穩定斜坡293處,塌岸96處,水土流失93處。

目前,全省有32個市(縣)、鄉(鎮)、村三級群防群治監測網絡,沒有專業監測點和監測預警示範區。地質災害監測點305個,其中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點298個(壹級縣(市)網1監測點,二級鄉(鎮)網48個監測點,三級村網249個監測點),漸進性地質災害監測點7個(均為二級鄉鎮地裂縫地質災害點),監測區域為全省山地丘陵區。監測內容主要是觀測地質災害點的動態變化,檢測方法主要是簡單的卷尺和目測。

三、監控設備(器材)配備現狀

黑龍江省地質環境監測站擁有監測設備30余臺(輛、套),監測設備資產近200萬元。其中:監測車3臺,地下水自動監測儀26臺,全站儀2臺,高精度GPS接收機1臺,普通GPS接收機18臺,光譜儀1臺,地質災害野外數據采集器6臺,均運行良好。

地下水位自動監測儀

全站儀

自動監控數據接收終端

四。信息化建設

自2003年以來,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壹直通過電話或傳真接收。在專家咨詢確定地質災害預警級別後,省級辦事處通過電話或傳真向相關城市發布預報和預警信息。2003年至2008年,* * *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40條,成功預報6次,避免人員傷亡近200人。

黑龍江省尚未建立地質環境空間數據管理平臺。根據工作項目要求,省站先後完成了1:50萬水、工業、環境地質圖空間數據庫、21水文地質圖和1:20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數據庫建設。2007年7月,在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信息室的協助下,建立了地下水動態自動監測系統,實現了地下水位和水溫的遠程自動監測。

動詞 (verb的縮寫)主要監測結果和服務

分別於1991年、1996年和2001年提交了《黑龍江省地下水環境質量報告書》,1991 ~ 65438年。近年來,為適應新時期環境地質工作的要求,每年向地方政府報送本地區地下水動態通報和預報,全省已有50個市(縣)進行了水情通報。

2000年以來,完成了牡丹江、雞西、雞東、穆棱、七臺河市、雙鴨山、鶴崗、伊春、黑河、海林市、尚誌市、綏芬河市、巴彥、木蘭、通河、依蘭縣、方正縣、五常市、東寧、寧安等20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和區劃報告。

2002年提交了《黑龍江省地下水資源評價》報告。2005年提交了《黑龍江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報告。2006年提交了《黑龍江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報告。2007年提交了《松花江重點斷面地下水汙染調查評價報告》和《東北地方病重災區(肇源縣、肇州縣)供水安全示範工程報告》。2008年提交了《黑龍江省主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報告。

2004年、2006年完成了“國道301阿城段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國道301尚誌段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2004-2008年完成“大慶及周邊地區地質環境監測”項目;2005年至2007年,完成了“五大連池市交德堡礦泉水調查”項目。

多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其中《黑龍江省地下水資源評價》獲2005年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6年“黑龍江省典型礦山生態環境定量評價研究”獲國土資源部“十五”二等獎;《黑龍江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獲2006年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不及物動詞法制建設

1998經黑龍江省人大審議通過,《黑龍江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正式頒布實施。該條例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土地復墾和尾礦處理作了明確規定,對小型礦山企業實行閉坑抵押方式,對勘查開采礦產資源造成地質環境破壞或者誘發地質災害不按期恢復治理的行為作出了相應的處罰規定。

1999,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準,《黑龍江省地質環境管理辦法》於9月2日正式頒布實施;1999年7月6日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廳以黑地發[1999]40號文件發布了《黑龍江省小礦山閉坑抵押管理辦法》。1999雞西市地質礦產局發布實施《雞西市礦泉水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嘉蔭縣頒布實施《嘉蔭縣恐龍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1998。阿城地礦局和嫩江地礦局分別制定了《阿城礦山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和《礦山企業排土、排水、排廢、尾礦管理規定》。2006年9月1日,哈爾濱市人民政府發布《哈爾濱市地質環境管理辦法》;2005年4月20日,雙鴨山市人民政府發布《雙鴨山市地質環境保護管理辦法》;2006年6月20日,《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保護條例》經黑龍江省人大審議通過,438年6月65日+2007年10月65日實施。2007年8月1日,黑龍江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局聯合發布了《黑龍江省礦山地質環境保障制度》,自發布之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