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元古代戰略要地
* * *選取了三個有利區,即黨壩凹陷帶、京西地區和冀中北部地區(圖6-1-3)。根據疊加單元類型、生烴條件和保存條件,將黨壩凹陷帶評價為壹級區,河北中北部和京西凹陷為二級區(表6-1-5)。
1.當巴凹陷帶
冀北黨壩凹陷帶主要包括寬城斷陷、壽王墳斷陷、新城子斷陷和平泉高杖子斷陷,被凸起分隔,總面積3000km2,其斷陷面積1052km2(圖6-1-4)。
圖6-1-3京冀地區中新元古代含油有利區評價圖
表6-1-5中元古代地塊基本參數及評價表
圖6-1-4燕山地區冀北坳陷綜合成果圖
(1)勘探概況
冀北坳陷寒武-奧陶系和中元古界已發現91油苗,平面上分布於淩源、平泉、寬城、承德、興隆五縣,縱向上涉及五系10組。平面和縱向的分布規律非常明顯。
從平面上看,油苗主要集中在黨壩坳陷帶,91油苗中有69株分布在黨壩坳陷帶,占油苗總數的75.8%。在黨壩凹陷帶,油苗集中分布在化皮背斜和雙孔背斜帶,兩個背斜共有油苗59株,占油苗總數的64.8%,占黨壩凹陷帶的85.5%。說明背斜是油苗富集的地方。
在垂直方向上,油苗集中分布在中元古界薊縣系,* * * *有69株油苗,占總油苗的82.4%。主要集中在3個群(系),其中鐵嶺群55個,占油苗總數的60.4%;霧迷山組13處,占14.3%;下寒武統12,占13.2%。油苗集中在產油區的上部。在鐵嶺組的55個油苗點中,有42個分布在鐵嶺組二段(上部)。霧迷山組有13個油苗點,上部有12個油苗點分布。
發現了雙東、化皮、張家臺子、蒲河等背斜構造帶,其中雙東背斜帶出露了密山組,破壞了雙東古油藏。寬城斷陷地殼構造高點出露鐵嶺組,儲層也受到壹定程度的損害。此外,斷陷帶其他地區被侏羅系覆蓋,中元古代保存完好。而侏羅系火山巖覆蓋區的地下地質構造,除了已在凹陷內發現的雙洞、化皮、張家臺子等背斜構造外,其他尚不清楚。該區勘探程度低,僅在寬城做了壹條長18km的地震測試剖面。結合電法勘探,發現了蒲河背斜,需要進壹步落實。
(2)生儲蓋組合
烴源巖:主要為洪水莊組和下馬嶺組的頁巖和霧迷山組的碳酸鹽巖。下馬嶺組頁巖有機碳含量在承德縣以西的雙東背斜和大營鄉為兩個高值區,總有機碳含量大於2.0%。化皮背斜帶為低值區,總有機碳為0.51% ~ 0.89%。黨壩向斜其余為1.0% ~ 2.0%。從整個區域來看,大部分地區都是良好的烴源巖。洪水莊組頁巖中有機碳含量也有兩個高值區,寬城花皮背斜及其周邊地區總有機碳含量最高,平均約為4%。雙東背斜為第二高值區,總有機碳含量大於3.0%。當巴向斜中,總有機碳含量大於2.0%。烴源巖熱演化受火山巖影響,演化不均勻。洪水莊組Rb在0.63%-2.66%之間,平均值為65438±0.07%。約85%的樣品Rb小於1.30%,處於生油階段。淩源市和承德縣火成巖附近的樣品已達到幹氣階段。中元古代生烴強度為(500 ~ 600) × 104t/km2。
儲蓋組合:本區中元古界保存完好。下馬嶺組和洪水莊組的泥質巖是華北北部最好的蓋層。泥質巖主要為暗色頁巖,滲透率壹般小於10-9μm2,具有良好的抗滲性。有三套完整的儲蓋組合,即霧迷山組儲層-洪水莊組生蓋、鐵嶺組生蓋-下馬嶺組生蓋和奧陶系儲層-石炭系生蓋。
(3)成藏特征
中侏羅世沈積之前,新元古代中期存在擠壓褶皺作用。中侏羅世沈積了約1.200m的地層,使烴源巖Ro值達到約1.0%,進入大量生烴階段,是新元古代中期的主要生烴期,也是主要的運聚期。此後主要是擠壓隆升,儲層處於保存調整階段。其油氣藏屬於壹次生烴型。
(4)資源前景
中元古代生烴強度達到600×104t/km2。根據初步計算,資源量為2.1×108t,資源豐度為7×104t/km2。
2.京西地區
位於北京西郊,東北部被第四紀覆蓋,西南部被中生代和古生代覆蓋。隆起區是壹個ⅲ級疊加單元,凹陷區是壹個ⅱ 2級疊加單元。中元古代保存完好,勘探面積2000多km2。
公認的構造是昆明湖背斜構造。此外,西部山區還有壹些由古生代組成的背斜構造。比如昆明湖構造的西南延伸段,可能就是這個背斜的最高點。但這些地區只在地面做過測繪,勘探程度很低,是石油勘探的空白區。
(1)生儲蓋組合
主要生儲蓋組合位於中下寒武統泥頁巖之下,中、新元古代兩套區域性儲蓋組合保存完好。頁巖平均有機碳約為1.5%,烴源巖演化程度高,上部達到濕潤階段,中下部可能達到甲烷氣階段。下馬嶺組作為蓋層,厚度超過200米,保存條件良好。
(2)資源潛力
中元古代生烴強度大於1000×104t/km2。根據初步計算,資源量為1.6×108t,資源豐度為8.0×104t/km2。
3.河北省中部和北部
包括河北中北部的廊固凹陷、武清凹陷和楊村斜坡,勘探面積6000km2,是壹個中元古代的埋藏區,以I型疊加單元為主,生儲蓋組合完整。有利區帶有兩個:桐柏鎮斷層上升盤,面積約550km2;該帶位於武清凹陷東部,面積約400km2。
梅廠潛山是武清凹陷東部壹個完善的圈閉,圈閉面積30km2。閉合振幅300米,高點埋深5000米
(1)生儲蓋組合
主要蓋層為寒武系饅頭組、毛莊組、徐莊組的淺海泥坪相沈積地層,主要為頁巖夾泥灰巖,厚度大於200m,可與下伏的伏軍山組白雲巖、青白口井兒峪組灰巖、長隆山組砂巖形成1套儲蓋組合。下馬嶺組頁巖是由烴源巖、下伏鐵嶺組儲層和洪水莊組烴源巖組成的第二個完整的生儲蓋組合。霧迷山組生儲層與上覆的洪水莊組生蓋層形成第三個生儲蓋組合(圖6-1-5)。該帶可能的不利因素是燕山期烴源巖演化程度較高(Ro大於1.6%),而圈閉多形成於燕山末期和古近紀,構造形成期與生烴高峰期的匹配條件較差。
圖6-1-5井新元古代生儲蓋組合柱狀圖
(2)資源潛力
中元古代的生烴強度為(400 ~ 500) × 104t/km2,最大可達600×104t/km2以上。初步估算資源量為2.4×108t,資源豐度為4.1 × 100t。
(2)古生代戰略區域
古生界* * *分五個區塊:冀東北中部、黃驊中南部、臨清(東西)、東濮凹陷、濟陽坳陷(圖6-1-6,圖6-1-7,表6-1-6)。二級區2個:冀中、冀東北和濟陽坳陷。
1.河北中部和東北部
位於滄縣隆起西部,廊坊-永清線以東,面積約5500km2(圖6-1-8)。武清凹陷是壹個ⅰ型疊合單元,蘇俏-文安地區是壹個ⅱ2型疊合單元。
(1)生儲蓋組合
主要烴源巖為奧陶系灰巖和石炭-二疊系煤及泥巖。中上奧陶統烴源巖厚約60m,殘余有機碳含量約為0.12%,屬於差烴源巖。石炭系山西組煤層厚約20m,暗色泥巖厚200m,暗色泥巖有機碳含量為2.5% ~ 5.0%。儲層為奧陶系風化殼和二疊系石盒子組砂巖。上覆石炭-二疊紀煤系泥巖為蓋層。
(2)油氣生成
奧陶系具有二次生烴條件,燕山期生烴強度為(10 ~ 20) × 104t/km2,喜馬拉雅期生烴強度為(40 ~ 80) × 104t/km2。總生烴強度:石油120×104t/km2,天然氣280×104t/km2。
石炭-二疊系煤系烴源巖燕山期生烴強度為(50 ~ 100) × 104t/km2,喜馬拉雅期生烴強度為(100 ~ 250) × 104t/km2,總生烴強度為250 × 65434t/km2。
圖6-1-6華北東部下古生界綜合評價圖
圖6-1-7華北東部上古生界綜合評價圖
表6-1-6古生界區塊基本參數及評價表
圖6-1-8冀中坳陷前古近系綜合成果圖
(3)保存條件
奧陶系風化殼頂部鋁土礦厚度壹般大於5m,最大為18m。泥巖蓋層厚度為150 ~ 200米,屬於良好蓋層類型。逆斷層具有良好的封閉條件,凹陷中心附近的蘇俏潛山和四村店碼頭構造帶的封閉條件較好。
(4)成藏模式
為二次成藏的I型疊加單元,主要成藏期為喜馬拉雅期,與構造形成期相匹配,可形成奧陶系風化殼構造油氣藏、石炭-二疊系構造油氣藏和巖性油氣藏。
(5)資源潛力
預計寒武-奧陶系資源量為0.4×108t,資源豐度為0.7× 104t/km2。石炭-二疊系資源量為0.9×108t,資源豐度為1.7×104t/km2。總資源量為1.3×108t。
目前已發現四村店-碼頭構造帶。四村店潛山下古生界圈閉面積80km2,閉合範圍700m,高點埋深6300m..
2.黃驊中南部
從孔店凸起南部到東光,從東到西到黃驊坳陷邊界,面積4100km2(圖6-1-9)。吳橋和南皮凹陷為ⅰ型疊合單元,滄東凹陷為ⅱ2型疊合單元,孔店構造和徐黑構造帶為ⅱ1型疊合單元。
(1)生儲蓋組合
烴源巖為奧陶系灰巖和石炭-二疊系煤及泥巖,其中上奧陶統烴源巖厚120m,有機碳含量0.2%,石炭-二疊系煤層厚12 ~ 30m,平均約20m,暗色泥巖厚80 ~ 120m。暗色泥巖有機碳含量大於2.0%,Ro為1.5%。主要儲層為奧陶系頂部風化殼和二疊系砂巖,蓋層為石炭-二疊系煤系泥巖。
(2)油氣生成
燕山期奧陶系烴源巖生烴強度為(40 ~ 80 )× 104t/km2,喜馬拉雅期為(40 ~ 100 )× 104t/km2,總生烴強度為(120 ~ 200 )× 6550。
石炭-二疊系煤系烴源巖燕山期生烴強度為(100 ~ 200) × 104t/km2,喜馬拉雅期生烴強度為(100 ~ 150)×104t/km2,總生烴強度。
(3)保存條件
奧陶系風化殼頂部鋁土礦厚度壹般在5m以上,最高達20m,泥巖蓋層厚度為150~250m ~ 250m,為良好蓋層。該構造帶孔西、王官屯、五馬營構造無大斷層,斷距小,以逆斷層為主,封閉性好。
(4)成藏模式
屬於ⅰ型疊合單元二次生烴成藏類型,部分屬於ⅱ2型疊合單元二次生烴成藏類型。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生烴量相對較大,喜馬拉雅期生成的油氣更有利於成藏。五馬營和王官屯屬於繼承性古隆起,燕山期剝蝕較弱,可以捕獲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生成的油氣,而孔西構造主要形成於喜馬拉雅期,燕山期聚集的油氣大多被破壞。例如,孔古3井的瀝青是由早期形成的古油藏破壞形成的。
(5)資源潛力
寒武-奧陶系資源量估算為1.3×108t,資源豐度為3.2× 104t/km2。石炭-二疊系資源量為1.3×108t,資源豐度為3.3×104t/km2。古生界總資源量為2.6×108t。
目前已發現王官屯、孔西、五馬營、徐黑等有利潛山構造帶,其中孔西構造帶孔古3井已獲得奧陶系壹次工業油流。
圖6-1-9黃驊坳陷古生界綜合成果圖
3.臨清坳陷
構造位置屬於渤海灣盆地南部,新河-隆堯隆起南部,內黃隆起北部,魯西隆起西部,太行山隆起東部,包括莘縣、冠縣、邱縣、大營鎮、南宮、巨鹿、南和、邯鄲8個斷陷,以及堂邑、武城、館陶、明華鎮、新河、廣宗隆起和雞澤、成安低凸起。面積18000km2,其中臨清東部面積6800km2,臨清西部面積11200km2(圖6-1-10)。從古生界油氣顯示來看,東部好於西部。西部18探井中,只有巨1井見0.25米油斑,巨2井、新巨5井、館陶1井在奧陶系見熒光顯示,館陶1井測試後出水,見少量可燃氣體。唐義隆起東部油氣顯示活躍,已鉆12口井(高古1、4、7、康古1、2、4、塘沽1、3、4、5、新3、華4),其中7口井有油斑,有油。
莘縣、冠縣、邱縣、巨鹿、邯鄲、南宮、大營鎮凹陷為ⅰ型疊合單元,唐義、館陶、廣宗凸起為ⅱ 1,其他地區為ⅲ型疊合單元。
圖6-1-10臨清坳陷前古近系綜合成果圖
(1)生儲蓋組合
臨清東部奧陶系烴源巖厚120 ~ 150 m,有機碳含量為0.2%。臨清西部烴源巖厚約45m,有機碳含量小於0.18%。石炭-二疊系煤層厚10 ~ 17m,暗色泥巖約100m。區域儲層為奧陶系頂部古風化殼,產層多集中在奧陶系頂部附近,遇到風化殼的井往往會漏失。如深3井奧陶系漏失2130 ~ 3370.5m * * *泥漿+06m3,華4井奧陶系漏失2869.438+05 ~ 2908。石炭-二疊系儲層物性最好,其次是下石盒子組砂巖,山西組和太原組砂巖也有壹定的儲集能力。根據常規分析,高古4井太原組泥質細-中粒巖屑砂巖孔隙度為3.8%,水平滲透率為0.047×10-3μm2。蓋層為石炭-二疊紀煤系泥巖。
(2)油氣生成
臨清東部奧陶系生烴強度為(40 ~ 80) × 104 t/km2,喜馬拉雅期生烴強度為10×104t/km2,在莘縣凹陷可達80×104t/km2。總生烴強度為(65438)臨清西部奧陶系生烴強度為(20 ~ 40) × 104t/km2,喜馬拉雅期小於10×104t/km2。邯鄲凹陷較大,總生烴強度約為50×104t/km2。
臨清西部石炭-二疊系生烴強度為100×104t/km2,主要生烴期為燕山期。臨清東部石炭-二疊系生烴強度為120×104t/km2,主要生烴期為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
(3)保存條件
奧陶系風化殼頂部鋁土礦厚度壹般為5 ~ 8m,泥巖蓋層厚度為100 ~ 200m,屬於良好蓋層類型。而館陶隆起和唐依隆起斷層較大,斷距較大,主要沿斷層,封閉性差。但唐伊隆起東西兩級構造帶在古生代保存較好,斷層封閉性好。石盒子組小府河段發育泥巖,厚度80 ~ 150 m,約占地層厚度的70%,可作為良好的區域性蓋層。此外,石炭系煤系集中段的泥巖也可作為下伏砂巖儲層的直接蓋層,高古4井太原組氣藏的直接蓋層是太原組本身的泥巖層。
(4)成藏模式
主要為ⅰ型疊加單元二次生烴成藏類型,館陶隆起和唐義隆起頂部為ⅱ型1疊加單元二次生烴成藏類型。
(5)資源潛力
臨清地區寒武-奧陶系資源量為2.4×108t,資源豐度為1.3× 104t/km2。石炭-二疊系資源量為1.3×108t,資源豐度為1.5×104t/km2。古生代總資源量為4.7×108t,資源豐度為2.8×104t/km2。
唐義構造帶和館陶構造帶相對堅實。前者油氣顯示活躍,但保存條件差,斷層破壞嚴重。後者匹配條件差:廣宗-巨鹿地區屬於印支期古隆起,圈閉形成早,但烴源巖未進入生烴高峰期。邱縣凹陷-館陶凸起烴源巖在燕山末期達到成熟,而構造圈閉主要形成於喜馬拉雅期。館陶東構造和堂壹東構造保存條件較好,但構造有待進壹步落實。
4.東濮凹陷
東濮地區面積3500 km2(圖6-1-11)。石炭-二疊系17井見油氣顯示,溫孤2井獲工業油氣流。在開33井、開35井、溫孤1井和白56井獲得低產油。23口井在寒武-奧陶系見到良好的油氣顯示。劉文和戶部寨石炭-二疊系天然氣發現於古近紀和中生代。
本區無侏羅-白堊系分布,主要為ⅱ-4疊加單元,內黃隆起為ⅲ級。
(1)生儲蓋組合
上奧陶統烴源巖厚160米,有機碳含量為0.30%。石炭-二疊系煤層厚度壹般約為13m,暗色泥巖厚度壹般約為150m,泥巖平均有機碳含量為1.7%。主要儲層為奧陶系、石炭-二疊系、中生界和古近系。除了古生代蓋層本身,古近紀發育的石膏也是優質蓋層。
圖6-1-11東濮凹陷古生界綜合成果圖
(2)油氣生成
奧陶紀印支-燕山期生烴強度為(50 ~ 100) × 104t/km2,喜馬拉雅期為(10 ~ 40) × 104t/km2,總生烴強度為100 × 654t/km2。
印支-燕山期石炭-二疊紀煤系烴源巖生烴強度為(100 ~ 300) × 104t/km2,喜馬拉雅期生烴強度為(120 ~ 200) × 104t/km2,總生烴強度為300。
(3)保存條件
奧陶系風化殼頂部鋁土礦厚度壹般為4 ~ 8m,泥巖蓋層厚度為100 ~ 150m,屬於良好蓋層類型。但是所有的構造帶都有大的斷層,斷層距離大,所以古近系的封閉性非常重要。除中央隆起帶外,北部的濮城、南部的馬廠、西部的胡清和高平構造帶古生界側向封閉條件相對較差。
(4)成藏模式
屬於I型疊加單元的二次生烴成藏類型,喜馬拉雅期是成藏的關鍵時期。
(5)資源潛力
寒武-奧陶系資源量為0.4×108t,資源豐度為0.9× 104t/km2。石炭-二疊系資源量為1.0×108t,資源豐度為2.9×104t/km2。古生代總資源量為1.4×108t,資源豐度為3.8×104t/km2。
該區劃分為6個有利區,總面積767km2。其中,在中央構造帶的劉文鼻狀背斜構造中發現了石炭-二疊系古近系儲層的煤成氣田。馬廠斷塊構造帶面積100km2,已鉆井20口,僅馬古5井獲低產氣流。東濮凹陷中央隆起帶北部以背斜和斷鼻圈閉為主,圈閉面積60km2以上,勘探程度低,是有利的構造帶。
5.濟陽坳陷
濟陽坳陷包括惠民、東營、車鎮和沾化四個主要凹陷。惠民凹陷和沾化凹陷在古生界具有最好的成藏條件。石炭-二疊系總資源量為3.0×108t,其中石油1.0×108t,天然氣2.0×108t;;寒武-奧陶系總資源量為1.0×108t,其中石油0.5×108t,天然氣0.5×108t。古生界總資源量為4.0×108t,其中石油1.5×108t,天然氣2.5×108t。
(1)惠民區
位於濟陽坳陷西南部,魯西隆起北坡,面積2000km2。曲古1井斷塊從石炭系到二疊系古近系沙河街組獲得工業氣流。惠民南坡是始新世-漸新世形成的向北傾斜的斜坡帶。由於夏口、齊河、白橋、曲笛等次級或次次級斷裂的持續活動,南斜坡被劃分為三大構造帶:夏口緩坡帶、曲笛地塹帶和王居登潛山帶。由於沈積間斷、地層剝蝕、斷裂構造發育以及各種砂體和火成巖分布的相互作用,在南坡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圈閉。主要是I型疊加單元。
1)生儲蓋組合。寒武-奧陶系烴源巖厚度大於40m,有機碳含量約為0.12%。石炭-二疊系煤層厚14~34m,平均約20m,暗色泥巖厚約14 ~ 34m,泥巖有機碳含量2.5% ~ 3.0%。古生代儲層包括奧陶系白雲巖、頂部風化殼和二疊系砂巖。發育兩套區域性蓋層,即石炭-二疊系暗色泥巖和煤系地層及中生代下侏羅統煤系地層。
2)生烴。寒武-奧陶系生烴強度為50×104t/km2;燕山期石炭-二疊紀煤系烴源巖生烴強度為(100 ~ 150)×104t/km2,喜馬拉雅期為(80 ~ 150) × 104t/km2,總生烴強度為300。
3)保存條件。奧陶系風化殼頂部鋁土礦厚度約4m,泥巖蓋層厚度100m,為良好蓋層類型,正向斷層較發育,側向封閉條件較差。總的來說,古生代保存條件壹般。
4)成藏模式。為I型疊加次生成藏,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是重要的生烴期和成藏期。
5)資源潛力。寒武-奧陶系資源量為0.5×108t,資源豐度為2.2× 104t/km2。石炭-二疊系資源量為1.4×108t,資源豐度為6.6×104t/km2。古生代總資源量為1.9×108t,資源豐度為8.8×104t/km2。
(2)沾化地區
位於濟陽坳陷北緣,面積2200km2。該區已發現孤北低潛山有利含油構造帶,面積160 km2。區內已落實4個含氣構造,圈閉面積50平方公裏,幅度800米,已鉆井13口,其中孤北132口、136口、1口井獲得工業油氣流。
1)生儲蓋組合。上奧陶統烴源巖厚100米,有機碳含量為0.12%。石炭-二疊系煤層厚29m,暗色泥巖厚300m,暗色泥巖有機碳含量2.36%。儲層為奧陶系風化殼和二疊系砂巖;蓋層為石炭-二疊紀煤系泥巖和中生代煤系泥巖。
2)生烴特征。寒武-奧陶系生烴強度為50×104t/km2;石炭-二疊系煤系烴源巖燕山期生烴強度為10×104t/km2,喜馬拉雅期生烴強度為(100 ~ 150)×104t/km2,總生烴強度為150× km2。
3)保存條件。奧陶系風化殼頂部鋁土礦厚度壹般為5 ~ 15 m,泥巖蓋層厚度為200 ~ 250 m,屬於良好蓋層類型。圈閉形成早,控制圈閉的斷層在古近紀晚期停止活動,具有良好的封閉條件。
4)成藏模式。為ⅱ-2型疊加次生成藏,主要成藏期為新近系,圈閉形成早於大量生烴期,匹配條件良好。
5)資源潛力。寒武-奧陶系資源量為0.1×108t,資源豐度為0.5× 104t/km2。石炭-二疊系計算資源量為0.7×108t,資源豐度為3.3×104t/km2。古生代總資源量為0.8×108t,資源豐度為3.8×104t/km2。
(3)中生代戰略要地
根據中生界疊合單元類型和生烴條件,選擇了三個戰略區。第壹類區為遼河東部,第二類區為渤海中西部和沾化-黃河口(圖6-1-12;表6-1-7)。
圖6-1-12華北東部中生界綜合評價圖
表6-1-7中生代區塊基本參數及評價表
1.遼河東部
遼河東部面積3300km2,是壹個狹長的窪地(圖6-1-13)。基底最大埋深9000米,自北向南有四個負構造帶:青龍臺-長潭凹陷、於家房子凹陷、賈張寺凹陷和二街溝-蓋州潭凹陷。凹陷屬於ⅱ2型疊加單元,東部隆起帶屬於ⅱ3型疊加單元。
圖6-1-13遼河斷陷中生界綜合成果圖
凹陷內斷層發育,均為NE向正斷層,***10,有兩條壹級斷層,營口斷層和佟二堡斷層,為與東部凸起的分界斷層;次級斷層8條,分別為二界溝斷層、黃溪斷層、慈溪斷層、慈東斷層、榮西斷層、嘉東-界西斷層、嘉西-黃育熱東斷層和界東斷層,其中二界溝斷層為遼河斷陷中央隆起的邊界斷層。中生界僅分布在慈東斷裂以東,即東部坳陷以東。
(1)源巖
中生界上部為下白堊統梨樹溝組(相當於西部凹陷的九佛堂組),以湖相暗色泥巖為主,主要由深灰色泥、頁巖、褐灰色油頁巖、灰巖和砂巖組成,是東部凹陷的主要烴源巖。梨樹溝組幹酪根主要為ⅰ型和ⅱ型。龍11井存在ⅲ型幹酪根,通2井以ⅲ型幹酪根為主。總的來說,根據其類型指標,應屬於ⅱ2型幹酪根。
(2)水庫
主要是奧陶紀石灰巖。王詵1井奧陶系馬家溝組灰巖孔隙度為2.8% ~ 7.4%,平均為4.43%。最小滲透率為1×10-3μm2,壹般為(3 ~ 9 )× 10-3 μ m2。石炭-二疊系砂巖物性差,具有低孔隙度、低滲透率的特點。平均孔隙度大多在3% ~ 6%之間,滲透率小於1×10-3μm2。王詵1井侏羅系平均孔隙度為8.7%,滲透率小於l×10-3μm2。根據測井解釋,該組有效孔隙度為0.1% ~ 3.6%,平均值為0.52%,滲透率為(0 ~ 1.4) × 10-3 μ m2,平均值為0.03×10-3μm2(表6-65438+)測井解釋表明398.1 ~ 591.6m的有效孔隙度為0.2% ~ 31.3%,平均為20.57%,滲透率為(0 ~ 341.2) × 10-3 μ m2,平均為65438。
表6-1-8王詵1井孔隙度和滲透率統計表
註:(1)巖心樣品物性分析數據;(2)測井解釋結果。
(據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
表6-1-9梨樹溝組砂泥比數據表
(根據張金波等人的說法,1995)
(3)蓋層
解3井侏羅系小東溝組為紅色粉砂質泥巖和泥質粉砂巖,厚323米,直接覆蓋奧陶系。厚層中生界可以作為奧陶系潛山的蓋層,中生界也可以形成自生、自儲、自蓋的組合。
(4)資源潛力
估算資源量為1.9×108t,資源豐度為11.4×104t/km2。
2.渤海中西部
包括秦南凹陷、石臼坨凸起和石南凹陷。秦南凹陷和石南凹陷是中生界主要生烴凹陷,石臼坨凸起是主要目標區。
石臼坨凸起位於JBOY3樂隊-K剩余厚度最大的地區,壹般超過2000米,最厚超過3000米..周圍是秦南、石南、渤中三個窪地。石臼坨凸起屬於ⅱ3型疊加單元,周邊凹陷為ⅰ型疊加單元。
烴源巖:下白堊統,主要發育在石臼坨凸起和遼東灣地區,代表井有渤中6、渤中14、JZ16-2-1。渤中6井巖性主要為深灰色和灰黑色泥巖,夾薄層鈣質泥巖、白雲巖、砂質灰巖和凝灰質砂礫巖,火山巖10余層(1 ~ 2m厚)。鉆孔厚度891m,泥巖含量占27%。渤中6井烴源巖有機碳較低,但S1+S2在1.0mg/g以上,最高在3.0 mg/g以上:JZ16-2-1井有機碳含量大於1.5%,S1+S2最高值大於8.0mg/g,符合好烴源巖標準。有機質類型均屬ⅱ1-ⅱ2型。這些井70%以上的Ro值在0.5% ~ 0.6%之間,屬於低成熟層,約30%的Ro值小於0.5%,屬於未成熟層。
目前只發現了N-1井和渤中6井的中生界儲層和QHD30-1的沙河街組壹段,說明中生界對生油的貢獻很大。
以上分析表明,渤海海域中生界烴源巖可以形成有效的油氣藏,尤其是生烴中心附近的圈閉成藏概率較大。因此,該地區是壹個有利的戰略地區。
估算資源量為1.3×108t,平均資源豐度為4.0×104t/km2。
3.沾化-黃河口地區
包括沾化地區和黃河口凹陷,勘探面積5240km2。
沾化地區有兩套烴源巖:中下侏羅統暗色泥巖和煤,上侏羅統-下白堊統暗色泥巖。中下侏羅統煤層厚6 ~ 31m,暗色泥巖壹般超過130m;。上侏羅統-下白堊統暗色泥巖厚度較小,壹般小於10m(表6-1-10)。發育上侏羅統-下白堊統的中生代火成巖,還有礫巖和砂巖等。其本身的泥巖和上覆的古近系-新近系可作為蓋層。黃河口凹陷埋藏深,中生界生成的油氣可以聚集在自身的儲層中,也可以通過斷層在古近系-新近系中運移。
表6-1-10沾化地區中生界烴源巖厚度統計表
中生界總生烴強度壹般為(50 ~ 200) × 104t/km2,總資源量為2.9×108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