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7-850)唐朝趙縣人,正史翰林學士,觀察員,兵部左侍郎,左侍郎。在唐玄宗時,因遭到李宗民、牛桑如集團的白敏及其同黨的排斥而被流放到海南。
字文饒,唐朝趙縣(今河北趙縣)人。出生於山東貴族家庭。祖父李啟運是德宗朝的官員,父親李繼孚是憲宗朝的兩位宰相,曾大力贊助憲宗朝。少年時聰慧過人,文章寫得極好,但不願意參加科舉考試,不屑與進士同流合汙,很快就以門下之影為官,編官為校簿記員,後來又官至翰林學士、按察使、巡撫、兵部尚書、宰相。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二月,李德裕被文人任命為同平章(即實際宰相)。這壹時期朝中黨爭激烈,李德裕因反對奸臣李遜等人為諫臣而得罪文人。大和八年(834年)十壹月,貶為鎮海節度使。公元五年(840年),唐武宗即位。九月,李德裕成為門下侍郎,再次與平章共事為丞相。入閣前後六年,深受武宗信任和重用,使他得以充分發揮政治才能。執政的六年是他政治生涯中最有成就的時期。諸侯割據、黨友之爭、宦官專權是中晚唐的壹大政治特征。在此期間,破北方回紇,會昌三年(843年)擊退回紇入侵,收復幽、燕兩地,維護北方邊境穩定;會昌四年(844年),他又壹次撥亂反正,誌在必得,平定了我們的趙壹特使劉振及其部將的叛亂,使那些不服從朝廷政權的人——相繼臣服。李德裕在位期間,發揮了圖書大省的突出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宦官的權力,使動蕩的唐朝相對穩定,進壹步鞏固了中央集權。唐朝後期,派系紛爭激烈。李德裕是他的黨的領袖,而以牛桑儒和白敏中為領袖的對立的牛黨則長期競爭,互有勝負。會昌六年(846)三月,武宗駕崩,其叔陳麗即位為玄宗,起用白敏中為丞相。四月,李德裕被貶為靖南節度使,大中二年(公元848年)被貶潮州。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李德裕從洛陽南下,趕到潮州。李德裕執政期間,對朝中親信恨之入骨,提拔冷峻質樸的孤立無助者。李德裕被貶崖州的消息傳開後,許多文人吟詩作賦,產生了“八百裏孤寒淚,壹會兒南望莉雅州”的詩句,可見文人對他的懷念之情。
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正月,李德裕到達崖州(今海口),開始流亡生活。在他被貶為懸崖州期間,他的處境和生活極其艱難。他曾在給表弟姚泰的壹封信中寫道:“開荒棄物。”雖然是有血有肉,但是沒有有聲讀物。我知道了壹輩子,也沒有答案可問。”“資源枯竭,家事賣光,八個人深感尷尬,經常絕食。我又窮又累,整天餓著肚子。但如果妳討厭妳不在的那些年,那妳壹定是個有風度的鬼。"
李德裕雖被萬歷所棄,身處逆境,貧病交加,生活艱難,但他仍然關心著唐朝的國運和安危。他常常登上崖州塔,環顧四周,只見青山環抱,壹片荒涼。他不禁心酸,想到自己已經遠離朝廷。我不知道他還能不能再為朝廷出力,就寫道:“獨望帝都高樓,飛鳥半年,青山似似。”在居瓊不到壹年的時間裏,他仍不忘寫書,留下了四十篇《窮愁》。
李德裕被貶為貞德,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相傳李德裕算命時,有壹天晚上夢見壹位老人對他說:1979年我們將在萬裏之外相見,他真的死在了遠離京都的流放地海南,享年63歲。關於李德裕之死還有壹個傳說: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十二月十日,他到城南壹個小院,遇到壹個在墻上掛葫蘆的老人。貧病交加的李德裕問他有沒有藥。老人答道:“人皆骨灰耳,臣子皆因黨友之爭而死。他很窮,很可憐,就把骨灰存放在這裏。李德裕當晚回到公寓,因心痛去世,享年63歲。
生活在為官、尊、文、武、玄宗六朝的李德裕是壹位開明進取的政治家。在晚唐政治混亂的時代,宦官專權、任人唯親、割據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他能夠奮發進取,采取壹些有利於政治穩定和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使動蕩的唐朝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他被貶謫海外,但仍記得著書立說,也為海南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壹代名士因朋黨而“北成功,南葬”,實在可惜。主要作品有《慈柳家舊聞》、《會昌壹品集》等,代代相傳。
李剛
-(1083-1140)福建邵武人,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北宋末年壹位有魄力有才華的宰相,因被奸臣陷害而被流放到海南。
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李綱被任命為太常邵青。同年,10年6月,宋朝北部女真族建立的金國破約,大舉進攻宋朝。在宋朝大將郭的帶領下,長驅直入,直取北宋都城開封府,北宋壹半的河山落入金人之手。宋徽宗叫來世上勤王的老師,準備逃往南方。同年12月,在李綱的堅持下,惠宗為了欽宗,把皇位傳給了太子趙桓,次年改名靖康。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遊牧民逼近東京,惠宗倉皇出逃,欽宗也要南下。李剛站出來堅決反對逃跑,認為“今天的計劃是打擊整頓軍隊,提高嗓門,鞏固民心,為勤王之師堅守。”在京城軍民的呼聲下,欽宗被迫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副部長),負責防務。在李剛的領導下,東京軍民積極抗金,擊退了遊牧民族的進攻。金軍撤退後,李剛被任命為樞密院事。同年4月,惠宗回到首都。六月,李剛被任命為特使,前往河北、河東路了解樞密院情況,為解太原之圍而離開朝廷。與此同時,欽宗給傅玄的副使寫了壹封信,讓他們直接服從朝廷,讓李綱根本無法指揮軍隊。8月,李剛被召回北京,9月,被停止了解樞密院的情況。165438+10月,金兵再次南下包圍開封。欽宗重用李剛。李剛從建昌經長沙到寧江時,奉命率領湖南“勤王”前往援助。途中,都城失陷,皇帝惠宗和皇帝欽宗同時被遊牧民族俘虜。宋朝被迫南渡,北宋滅亡。
靖康二年(1127)五月,康王趙構在南京被封為應天府,為宋高宗,並將當年改為建炎元年,史稱南宋。他把深受人民愛戴的李剛當了總理。6月,李剛被召往朝鮮。剛到不久的李剛立即制定了治國、強軍、抗金的十項主張。這就是著名的十議(即議國、巡國、赦辜、違霸、議偽命、議戰、議防、議政、議教、議修德)。他給寫了壹封信,反對和談,要求承認抗金陣亡將士,並解封整頓軍務。他強烈要求嚴懲陷晉官員,積極支持兩江軍民抗擊金兵的行動。由於李綱的苦心經營,南宋政局逐漸穩定。但宋高宗最終還是聽信了黃千山和伯顏的讒言,在八月說:“不要再說了,壹個人把國家大事辦好。”罷兵後,李綱屢遭貶謫,建言三年(公元1129年)被貶為單州團練助紂為虐,遷居萬安軍(今海南萬寧)居住。同年11月24日夜,李剛和兒子李宗智從廣東徐聞渡海。25日,他們在海口登陸,下榻花園亭(今海口德勝沙壹帶)。三天後,他們被赦免,於12月5日從海口返回。紹興二年(1132)二月,李綱被任命為湖廣宣傳大使兼潭州知府。紹興十年(1140)正月,於十六年(1189)病死於撫州,享年58歲。
在海南期間,李剛到海口祁龍村伏波寺拜祭了兩位富博漢將軍,並留下了寺碑來記述他的南巡之旅。雖然李剛在海南停留的時間很短,但他在歷史上抗擊外敵入侵的壯舉留下了深遠的影響,這也是海南人民懷念他的原因。
李廣
——(1078-1159),南宋越州人,秀才出身,過縣令生活,參政議政,學士高級事務。因為強烈反對秦檜,他被貶到海南。紹興八年(1138)十壹月,李參政(副丞相),後由出任丞相。由於李廣在朝野有很高的威望,試圖利用李來維持他的統治地位。起初,李廣看不清秦檜猙獰的面目,所以被他蒙蔽、利用、欺騙。不久之後,當李光頭看到秦檜撤走了淮南軍並奪取了交戰各方的軍事權力時,他意識到了秦檜的賣國投降。於是李光頭多次在皇帝面前毫不留情地揭露秦檜操縱權力、國家犯錯誤的罪行是“欲掩陛下耳目、竊國大權、賣國”,並請求皇帝將秦檜斬首以謝百姓,但皇帝壹心求和。紹興十壹年(1141),的同謀者萬依以“包庇罪”誣告李廣。與此同時,53個家庭陷入困境,李廣壹家藏在萬卷書裏,也在這場誣告中被燒成灰燼。李光被貶為建寧軍副使,遷居滕州(今廣西藤縣)安置。紹興十五年(1145),漢奸楊遠誣告李廣“以寫詩諷刺時局,鋌而走險,帶兒帶客往返吳越,邀人寫信,震動全國”,再次被貶瓊州(今海南瓊山)。
紹興十五年(1145)末,李廣從徐聞渡海。面對這個荒涼的荒島和陪伴他南下的兒子孟博,他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淒涼和怨恨,於是寫下了兩首渡海的詩。“三年來,藤森守著藥爐,卻輕飄飄,羨飛。瓊山萬歷乘風,始感粗滑。”退潮壹起唱船歌,檢查船帆是否去穿梭。但是,如果妳胸中沒有英雄氣概,妳就會來到海邊看鯨浪。“表達他們對秦檜迫害的不滿。到了瓊州,李光住在金素寺(今武功寺)。他在《雙泉亭》詩的序中寫道:“我去甲子,後貶瓊山,居雙泉六年。"所以留下了《我曾是雙泉老主人》這首詩。據說他的兒子孟博病死在金素寺。為此李廣寫道:“脫塵而作蟬,其形非煙。淡臺路將壹去不復返,白宇大廈也不會長久。宴依我們古佛,空行妳為飛仙。父子之情難割,淚流千回酒泉。"哀悼他失去的愛子。
李廣在邛期間,與被貶邛的關系密切。他們常常和顏悅色地寫詩、唱歌,“譏笑國家大事”。後被漢奸陸痛斥,紹興二年(1151)被貶為彰化軍(今海南儋州市)。李廣從瓊州向彰化軍轉移,途經澄邁童超驛站時,題寫了童超亭橫匾。到了彰化軍之後,警備隊的陳石對李廣十分敬重,熱情接待。陳石邀請李廣住在他的私宅“建柏堂”書房。李廣遷入後,將“建百堂”改名為“五仙齋”。據《宋史》記載,他在這種“孜孜不倦的學習”中,孜孜不倦地“研究論文史,變得遊刃有余,年逾八十,文筆蒼勁”。這壹時期,軍城裏幾乎所有的亭臺樓閣都有他的題詞、詩詞、對聯。不久,李廣搬出“無盡齋”,在陳石私宅北面建了兩座茅舍,取歐陽修《醉亭序》中“野香幽香,花木美,濃蔭無數”之意,命名為“秀香堂”。他與當地學生如王開文、杜傑誌、許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經常與他們壹起喝酒、唱詩。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留下了200多首詩歌和散文,其中大部分反映了他自己和當地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四庫全書》的總結曾評價他的詩是“格調高雅,綺麗多彩,壹般充滿熱情,並非獨特可愛。”李光菊瓊在十年間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散文,其中有許多極具價值,為海南文化事業的發展留下了極其寶貴的遺產。
趙鼎
-(1085-1147)山西運城人,南宋狀元,曾任宰相。他因反對秦檜的投降主義而被貶到海南。
四歲時,他失去了父親。在母親樊氏的指導下,他通讀了數百部經典和歷史書籍。靖康二年(1127),任洛陽令時,恰逢宋朝南遷,趙鼎跟隨南渡。高宗建炎三年(1129),被任命為右大臣諫,向朝廷提出反對金朝統治的政治意見40條,被采納36條。在此期間,他反對黃金。紹興四年(1134),九月,他力勸皇帝高宗“親啟六師,決戰於江上”,在大邑鎮大敗金兵,推舉抗金英雄嶽飛為主帥,主持收復襄陽(今湖北襄樊),成為千古傳奇故事。因“對國家貢獻巨大”,在紹興任左仆射手(宰相)五年(1135),不久又因政見高被貶為紹興六年(1136)關文典學士。紹興七年(1137),高宗再次起用趙鼎為左仆(宰相)。他主政後,積極支持嶽飛等交戰派系的抗金主張,以過人的才幹處理了南宋初期的軍政大事,壹度造成南宋政權的短暫死灰復燃。所以高宗皇帝曾經誇贊他說:“趙定貞為丞相,天使與中興為伴。”然而,由於高宗只想以偏概全,他非常反感交戰各方恢復中原,歡迎回秦的想法。於是,紹興八年(1138)三月,他又壹次用投降派秦檜掌管對方。秦檜恢復右相後,為了迎合高宗皇帝的討論和主張,避免交戰各派的反對,首先把主戰的趙鼎推出了朝鮮。紹興十壹年(1140),六月,貶清原軍,遷居潮州安置。紹興十壹年(1141)十壹月,秦檜講和,高宗更加重視和信任他。此時,他封太師、魏國公為左相,獨霸朝政,獨攬朝政。為了維持和平局面,鞏固其政治地位,他進壹步排斥異己,迫害主戰派,趙鼎首當其沖,再次被貶。紹興十五年(1145),濟陽軍(今海南省三亞市)再次降級。
紹興十五年(1145)夏,趙鼎從潮州貶謫南下,途經雷州時,王媞雷州知府仰慕趙鼎抗金的壯舉,熱情接待,並“賜假肩”給秦檜,當即把王媞放在全州。九月,趙定南渡至貶謫處,住在三亞水南村裴家中(裴曾任紹興濟陽武將)。按照當時的規定,被降職的官員還是要表揚朝廷的降級。趙鼎在給皇帝的謝表中說“白頭歸來,余生無多;單鑫沒有死,發誓死九次。”他表達了對朝廷的忠誠,抗金救國的思想永遠不會改變。他的堅強意誌也讓秦檜感到非常害怕。當秦檜讀到趙鼎的感謝信時,也不得不戰戰兢兢地說:“這老頭頑固如初。”。因此,這也導致他迫害趙鼎。他把趙鼎的名字寫在家裏的壹本書上,並且總是試圖殺死他。由於秦檜的迫害,在居瓊的三年間,趙鼎“深居簡出”,所有的弟子和官員都不敢互相詢問。在生活中,他更加饑餓無助。這個時候,只有廣西帥哥張宗元有時會派人帶著壹些藥品、米酒等生活用品來聊聊生活的困境。被秦檜知道後,立即將張宗元調離桂系,並命令紀陽君每月向他匯報趙鼎在貶謫府的生活和活動情況,使這位老人在生活和行動上徹底絕望。由於秦檜的殘酷迫害,此時,趙鼎只能表達他與死亡的鬥爭。紹興十七年(1147),派托人到湘黔邊境告訴兒子,“齊國要殺我,我死,妳受;不行,簡直是災難!”他絕食而死,臨死前給自己寫道:“乘簸箕尾而歸天,壯山河。”意思是他至死不忘國家,抗金救國。趙鼎去世後,“全世界都為這個消息感到悲傷”。愛國詩人陸遊看了他的題詞,大呼“唉,這不是很好嗎?”?趙鼎死後,葬在海南昌江縣的古鎮廟山。第二年,葬於浙江石門。當靈柩運抵瓊州縣(今瓊山)時,江作了悼詞:“只有兩人登上屠場,才共患難。當他們放棄南方時,那是生死之交。此事由棺定論,恩特歸骨。”
趙鼎死後十年,孝宗繼位。因其對國家的功勛,被封為馮國公,作為禮物送給某師,對簡忠心耿耿。主要作品有《德泉居士集》、《忠義鄭德集》。
胡荃
——(1102-1180)江西吉安人,南宋狀元。先後任知縣、樞密院編輯、監察少司、活郎、政事顧問、高級管理學士。他因反對與金和談而被貶海南。
胡荃從小就以善於接觸而聞名。宋靖康下午進行了壹次課後考試,高宗建嚴第二年(1128)主動“湯,聽民,聽天而死”,深得賞識。但因為耿直,在進士中排名第五。這壹年恰逢金軍大舉南侵,渡長江,從湖北直取江西,而當太後玉龍南逃到贛州時,太守楊遠已棄城而逃,金軍大舉圍攻贛州。這時,胡荃挺身而出,迅速召集項勇叛軍和金軍,誓死保護這座城市。擊退了金軍的入侵,使玉龍太後轉危為安。胡荃因護城有功,被提升為程之郎、冀州軍法官。紹興五年(1135),在兵部尚書魯直的推薦下,胡荃升任樞密院事,主管全國軍事文書的編纂工作。紹興八年,(1138),秦檜接掌朝政。為了迎合的偏心,他派王倫去晉國議和,政治官員孫晉也全力以赴地參加了這次會議。於是,金國以“聖旨江南”的名義將宋朝改名為“江南”,並將高宗皇帝視為“臣子”。消息傳開,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遭到朝野的強烈反對。時任樞密院總編輯的胡荃,以大無畏的精神,對皇帝說“妳壹屈膝,宗祠社會的精神就毀了,百萬赤子左手,朝廷隨行大臣,天下文人盡被撕裂毀滅。”並大膽暴露了秦檜、王倫、孫晉這些賣國求榮的嘴臉,請求皇上“斬三頭,絕大街”。胡荃的《在戊午日,皇帝高宗的印信》得到朝野的廣泛支持。來自江蘇的學者吳世谷,用壹種僵硬的方式背誦他的《舒勤》。曾有壹段時間,臨安洛陽物價昂貴,到處流傳,被稱為“天下第壹奇書”。
晉國Xi宗拿著幾千塊錢來求援,看了之後非常震驚。他甚至稱“南朝有人,中國不可忽視”,但胡荃的赤誠之心卻被秦檜視為“洪水猛獸”。他把胡荃的名字寫在他家的墻上,想把他處死。於是,秦檜在紹興十二年(1142),因抗金英雄嶽飛被等人刺殺,再次前往,兩次要求將秦檜斬首,後被貶至新州(廣東新興縣)。在新南威爾士州,胡荃目睹了秦檜和其他人在他們國家的專制錯誤和他們傷害忠誠的行為。於是,他寫了壹首名為《好事將近》的詩:“富貴無心,何必輕忽故鄉。”空虛使猿猴感到驚恐和怨恨,使它們懷念秋月。膠囊錐剛出來,時機不太好。想開毛巾車回家,有狼。因詞中有“狼在正道上”壹句,秦檜被指“謗窮怨望”。紹興十八年正月(1148),貶為濟陽軍(今海南三亞)都督。紹興十八年(1142)春,胡荃從徐聞渡海,在澄邁童超亭登陸,前往邊所。當他路過臨高縣時,縣長謝員外熱情地接待了他。路過臨高博登村時,因天氣炎熱在茂林歇息,見泉水自地下湧出解渴。從那以後,他就壹直不停地打水。後來,伯墩村人戴父子為了感謝的貢獻,請宗方題寫“經”二字,並刻石紀念。縣長方世功也作了筆記,後來成為海南的古跡之壹。
到了濟陽軍,就住在裴的家裏。他親眼目睹了流亡朝鮮的宰相遭受迫害,被趙鼎抗金救國的精神深深感動。因此,他寫下了著名的詩《為趙鼎哭泣》:“往國而死,抗議獨使龔燕。大人第三姓在海南,我只看到二翁歸來。壹丘孤冢留窮島,千人泰山名。既然天地府日漸蒼老,中原何時復三關?。他以高昂的激情贊揚了趙鼎敢於“抗倭”的精神,充分肯定了他在光復中原事業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他的精神如泰山壹般永恒。
在被流放到濟陽軍的八年中,胡荃開始在非常艱苦的環境中睡覺。他曾在給侄子的信中寫道:“陷在深深的深淵裏,太陽和死亡在步步緊逼。”但隨著對周圍環境的適應和與當地人的友好交流,創業的絕望壹掃而空。在看守所裏,他覺得交通堵塞帶來了當地文化教育的落後,於是在自己的公寓裏,招收當地學生“天天教書傳經,李妙聽說了,送兒子上學。”為海南文化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與當地的名人和學者建立了非常友好的關系。據《瓊臺》記載,“陳帝公與靖江木泉往來頻繁,名聞遐邇”。陳迪公和靖江是鎮壓黎族的地方首領。胡荃經常教導他們在交往中要搞好民族團結。於是,在胡荃的建議下,他們在城西南的二裏水潭上建了壹座亭子,取唐代詩人杜甫之意,命名為“洗兵亭”。他還著書題詩,反對漢族統治者對少數民族的屠殺,主張黎族和漢族人民和平相處。
紹興二十六年(1156),秦檜去世,胡荃遷至衡州。五月離開濟陽軍回到北方時,他已經是白胡子了。他回頭看了看自己曾經生活過的荒島,百感交集。他想起了比他早壹年離開瓊北的李光送給他的壹首詩,寫的是《瓊州與李不參政》:崖州之前會發生什麽?萬山行遇李母,魂疑似葉。停止十年非人夢,虛度壹生飄回家。這次旅行的收入更有誠意,我更願意從大眾出發。“詩中印證了他當年反對秦檜,堅持抗金的觀點是正確的,即使被貶得遠遠的,也絕不會反悔。詩人還總結了自己在海南的貶謫生活,有苦有甜。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改名隆興。就在這壹年,胡荃被召回擔任朝中大臣,並很快被提拔為活郎。大路上七歲的胡荃(1171)要求孝宗“退休”,回老家寫書。孝宗批準了他。臨行前,胡荃仍念念不忘收復失地,並勸孝宗“吸取前車之鑒,在仁賢中除邪氣,在理財中練兵,憐寡孤獨,然後昭告中外。回國後寫了《易經》《春秋》《禮記》《禮記》等書。,這些都是獻給孝宗的,而孝宗的聖旨就藏在秘書省。惜春七年(1180),他在家鄉去世,朝廷特意贈給依桐博士“忠厚淳樸”。主要作品是《安聯紀》。
胡荃是壹位博學的學者和詩人。他貶謫海南期間,傳播了先進的中原文化,為海南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為加強黎、漢民族的團結做出了重大貢獻。因此,他被海南人民懷念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