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縣成立前屬遷西縣管轄。大沽新場(今城關)為黔西縣第九區,是當時黔北四大集鎮之壹。1938年10月,在* * *新野地下成立了黨總支委員會。抗日戰爭時期,黨為了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擴大中國* *產黨的影響,決定把學校作為革命的重要根據地。1939年底,地下總支把在新昌創辦中學提上工作日程。於是,黨總支書記林利用區長劉的地位和社會關系,聯系了壹些社會名流,成立了由劉領導的“中學籌備委員會”。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建校經費和校址問題得到了初步解決,但被當時的貴州省教育廳搞得舉步維艱。幾經周折,終於獲準以“新昌玉屏職業中學”的名義立案,該校以玉屏書院舊址命名,建於1831年。1940年春,玉屏職業學校正式開學。劉為學校董事會主席,孫麗君為校長。由於劉和孫很少來學校,學校的工作實際上是由林主持。潘主管教育事務。他的老師有卓文宇、宋子寬、周子達、毛祖琪、周子愷、趙光遠。學校叫職業中學,其實是開普通中學課程的。林、等人壹邊組織學校建設工作,開展革命思想教育,壹邊團結改良師生。同年7月10日,數十名師生組成“玉屏職業學校抗日救國鄉村宣傳隊”,由林率領,徒步數百裏,歷時壹個多月,往返於遵義地區14鎮與盤水等地之間,演出了《打東方》、《張家店》、《放下妳的鞭子》等抗日劇目。他演唱了許多革命歌曲,如《流放三部曲》、《生死到底》、《黃河頌》等。林同誌總是以身作則,努力工作。每次演出前夕,他都要發表抗日救國的革命方針演說,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在我們淪陷區的罪惡行徑。並親自參與排練節目,扮演角色。這次宣傳活動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但由於影響很大,引起了當地國民黨反動勢力的註意,並上報省黨部。很快,壹紙公文下發,稱“黔西新場玉屏職業中學有‘漢奸’活動,學校立即關閉”。於是創立不到壹年的玉屏就被扼殺了。1941年1月24日,林在新昌被國民黨保安司令部特務機關逮捕,押往桂陽,關在羈押拘留所第三號牢房。林同誌被戴上鐐銬,遭受酷刑,但國民黨特務始終沒有從他那裏得到任何消息。1941年8月7日,32歲的林在桂陽警備司令部監獄被秘密殺害。他在遺書中寫道:“今日自盡,死而無憾!”表現出了* * *黨員高尚的革命情操。玉屏職校雖然被扼殺在搖籃裏,卻為後來金沙中學的開辦埋下了伏筆。這應該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吧。1940年,貴州省政府派劉到新昌準備建縣。1941年3月,金沙建置完成,7月正式授縣。後來,方伯鸞、曹木魚、王彥等力勸首任縣長劉辦中學。如是,金沙縣第壹所公立中學金沙中學成立於1941年8月。借用的學校位於文昌宮(現人民醫院)。校長是縣政府書記助理陳謝堂,周定遠是教學主任。教師包括李長仁和潘。首期招生50人,其中玉屏職校約17人。當年冬天,陳謝堂將八景宮(東嶽廟側廳)改建為校舍,1942年春,學校遷至新址(現金沙小學)。這年春天,堂被調任,由縣長任校長,潘任教導主任。授課老師有董、許、鄭暢、吳、李西霞、賴更生、於。學校春秋創業,壹級兩個班,學生100多人。1943年秋,任命國民黨立委尹的弟弟尹為校長。尹很少來學校,學校的日常工作由潘主持。尹離開校長後,平壩人毛勛陽接任。1944年,金沙中學與城關第壹小學交換校址,學校從八景宮遷至玉屏書院舊址(現金沙第二小學)。所以後人把玉屏職校當做金沙中學的前身。在日本被徹底毀滅之前,發動了“黔南事變”。壹些曾在省城工作或學習的金沙人甚至外地人被疏散到金沙,其中宋子寬、周子達、周子愷、周德忠、王木蘭、王德玄、劉、郭可凱、易希仁等都到金沙中學任教,辦學規模進壹步擴大。1946年秋,毛勛陽離職,孫抒情被任命為校長。僅半年後,毛祖琪接任。兩年後,毛祖琪辭職,何京華出任校長。這時,鑒於學校部分教師離職,何鏡華聘請了華誌春、卓、何偉民、馮、馮玉書、羅啟發、林光貴、蔣仁炯等任教。到1949年春,學校已發展成為三個年級,六個班,300多名學生的初級中學。1949年12月15日,金沙解放。次年1月,金沙縣人民政府對學校進行了改組,何京華仍在金沙中學任校長。1951年初,畢節專員任命宋達為金沙中學副校長兼主任,學校正式命名為“貴州省立金沙初級中學”。新加入的老師包括葛菲和王玉民。那時候的學校建築很簡陋,破舊不堪:壹個方磚木結構的院子,院子不大,教室裏放著幾十張課桌凳子;辦公室沒有書桌,幾個男老師擠在壹個房間,甚至是宿舍。報名的時候初三7人,初二10人,高壹30多人,顯得很稀疏。1952年,教師“思想改造”運動後,宋達轉學到黔西中學,李靜雯被任命為分管工作的副校長,王建武被任命為教學主任。1953年底,學校對學生成績進行全面考核,並在此基礎上重新調整班級,教學質量逐年提高。1956年秋,金沙中學畢業生參加地區統壹中考,全部升入高壹級學校,各科平均分80多分,名列全區第壹。1958年,隨著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金沙中學增設了壹個高中初中示範班(1960年停辦),首次招收24名新生。這是金沙中學發展史上的壹個裏程碑,結束了金沙中學沒有高中的歷史。1959年秋,金沙縣委決定將金沙中學遷至玉屏公社於家莊,建校前已下馬。1960年,由倉庫改建的教室竣工,學校隨即遷至現址。文革期間,學校受到很大沖擊。1968年3月1日,金沙中學革命委員會成立。不久後,學生們下鄉,接受貧窮中農的“再教育”。
1969年3月,初中恢復招生;
1970年,在上山下鄉的知青中招收了54名新生。
文革結束後,金沙二中於1974年建成,於是在1978年9月,金沙中學正式更名為“貴州省金沙縣第壹中學”。在此期間,於1972年任校長,於1978年任校長。
1980年9月,卓宇翔被任命為金沙壹中校長。得益於改革的東風,學校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師資隊伍得到加強。
1988年9月,廖被任命為金沙壹中校長。通過團隊的努力,學校繼續穩步持續發展。進入90年代後,金沙壹中被定為畢節市重點中學。
1991年9月,陳培正被任命為金沙壹中校長。此後學校發展突飛猛進,高考教學質量迅速挺進全區前列。尤其是1995年高考,李雲瑤獲得貴州省理科第三名,被清華大學錄取。
1998年12月,戴被任命為金沙壹中校長,教學質量繼續在全區名列前茅。最典型的例子是1999年高考,李果獲得貴州省理科第三名,被清華大學錄取,羅援獲得貴州省理科第十名。2003年高考,陳亮獲得畢節理科第壹名,周星鑫獲得畢節理科第二名,分別被清華和北大錄取。在此期間,學校修建了知行樓,並啟動了創建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的工作。2003年,校長戴調任教育局後,副校長王松接管學校。
壹年後,2004年8月,邱若彤出任金沙壹中校長。在縣委、縣政府、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學校的努力下,學校的硬件設施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於2006年12月24日至27日通過了省教育廳組織的專家組對創建省級示範普通高中的首次評估驗收。在此期間,學校完成了啟智樓主體工程建設,確定了“尊德、廣智、健身、育人”的校訓和“修身、體藝、和諧發展”的辦學特色發展思路。
2007年3月,羅出任金沙壹中校長。學校不斷完善硬件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順利通過創建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復評”“復檢”驗收。2010年5月至今,校務由副校長萬主持,黨務由副校長主持。
截至目前,金沙壹中已為國家培養合格中學生3萬余名,其中高中生1.5萬余名,其中5000余名保送高校深造。陳培中,原十四軍政委,雲南省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解放軍藝術學院原書記、院長,總政治部直屬後勤部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沈萬生;趙,美國亞特蘭大大學博士生導師,畢業於金沙壹中。截止2014年9月28日,金沙壹中校園總面積63243平方米,校舍面積29386平方米,綠化面積12350平方米。有53個班級,3760名學生;教師183人,其中特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41人,中級教師56人,省級骨幹教師6人,地市級骨幹教師21人,地市級教學名師2人,縣級教學名師7人。建成了“4-4-2”理化實驗室,包括20個多媒體教室,3個計算機房,1個校園網絡辦公室,40個座位的教師閱覽室,148份報刊,240個座位的學生閱覽室,82份報刊,3個圖書館,83250冊圖書,83臺電腦,65438。由於金沙壹中領導班子與時俱進,抓改革,聚精會神謀發展,努力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辦學效益,學校實現了快速持續發展,得到了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65438-0998,省委、省政府授予學校“文明單位”稱號。2001年,省政府授予學校“貴州省普及中小學實驗教學示範學校”稱號。2002年,省委、省政府授予學校“紅旗文明單位”稱號。2002年和2006年,教育部和省教育廳授予學校執行《學校體育條例》優秀學校稱號。2004年,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授予國家重點科研項目“21世紀中國學校體育發展研究實驗學校”稱號。2004年,省教育廳、教育工會授予學校“校務公開先進單位”稱號。2007年,省教育廳批準學校為“省級示範普通高中”。2007年,省教育廳、省環保局授予學校“綠色學校”稱號。2007年,省教育廳授予學校“貴州省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評價試點先進學校”稱號。2008年,省教育廳授予學校“貴州省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學校”稱號。回望過去,金沙壹中以其代代相傳的百折不撓、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和嚴謹求實的校風、學風,培養了壹大批人才,創造了69年的成績。今天,金沙壹中的師生們正夜以繼日地奮鬥著,以更大的決心和努力,續寫著金沙壹中更加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