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先講壹個狗狗得抑郁癥的故事。這是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20世紀60年代做的壹個實驗。
塞利格曼是美國心理學會的前任主席。他被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出版了許多關於中國幸福的書籍。然而,他因研究狗如何得抑郁癥而在學術界成名。
怎麽研究?
他把兩組狗趕到籠子A和B,給籠子通電。籠子A和籠子B是用壹根鐵棒連接起來的,所以兩個籠子裏的狗受到的電擊是壹樣的。唯壹不同的是,A籠有切斷電源的杠桿,B籠沒有。
被電死很痛苦,所以狗在籠子裏跑來跑去想辦法。A籠的狗很快學會了按下控制桿切斷電源,而B籠的狗除了等待A籠的狗切斷電源,什麽也做不了。
然後,他把兩組狗分別放在C籠子裏。c籠子沒有杠桿,但是很矮,狗壹個大飛躍就能跳出籠子。當籠子C通電後,原籠子A的狗很快學會跳出籠子C,而原籠子B的狗趴在籠子裏,哀叫著遭受電擊,壹動不動。
習得性無助是對傷害的抽象。
為什麽B籠子裏的狗被電擊後壹動不動?是因為之前的電擊嗎?但是,A籠的狗和B籠的狗之前受到的電擊是壹樣的。為什麽籠子A裏的狗壹直想跳出籠子?
答案是,B籠的狗不僅被電死了,還形成了“我能做的都沒用”的信念。
不是電擊,而是電擊下形成的這種信念,讓B籠的狗放棄了掙紮。塞利格曼創造了壹個著名的心理學概念來概括狗在B籠中的表現,叫做“習得性無助”。
事實上,人們經常會陷入這種習得性無助。例如:
工作壓力會讓我們在習得性無助中覺得無論怎麽努力都跟不上工作進度,於是幹脆關機。
失戀也會導致習得性無助,我不再相信自己能找到壹份好的愛情。
任何回避行為和抑郁的背後,都有習得性無助的影子。在這種習得性無助的背後,我們往往認為“什麽都做不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絕對思維。
這有點像,每次遇到讓我們痛苦的事,我們都在心裏埋下壹顆地雷。這個礦非常危險。被觸碰時,會引發我們的情緒反應。
所以,為了避免接觸這些創傷性事件,我們把危險抽象化,在心中設置警示標誌,標出不要輕易靠近的危險區域。
我們曾經感受到的痛苦越大,我們用警告標誌標出的危險區域就越大。久而久之,我們自己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小,逐漸沒有出路。
例如,讓我們假設有壹個年輕人叫羅曉,他剛剛畢業,在壹家創業公司工作。
因為這家創業公司剛剛起步,每天都要加班到很晚,老板對他很挑剔,壓力很大。結果幹了半年,被老板罵了壹頓,被開除了。
這對他來說是壹次創傷性事件,給他留下了心理陰影。他會怎麽想?
如果他受到的傷害較小,他可能會想:我不適合這個公司。他害怕回到這個公司是很正常的。
如果把防守範圍再擴大壹點,小羅可能會想:我不適合在創業公司工作。這樣,他就排除了所有的創業公司。
如果他的辯護範圍再擴大壹點,他可能會想:我不適合在公司工作,也許我應該考事業單位或者公務員。
如果它又膨脹了呢?他可能會想:我不適合工作,我應付不了職場中的人際關系和工作壓力。那麽他的防禦將擴展到所有工作崗位,他可能會選擇不在家工作,成為壹名啃老族。
從“我所在的公司很可怕”,到“創業公司很可怕”,再到“公司很可怕”,再到“工作本身很可怕”。
被開除造成的傷害越大,他心中的信條就越抽象,他的思維方式就越絕對,他辯護的範圍就越大。
反之亦然。他對這種挫敗感想得越絕對,他的情緒反應就會越大,就會越悲觀,越抑郁。
悲觀思維的三種抽象方式
這種對挫折的絕對化也是悲觀思維的本質。塞利格曼指出,悲觀思維會從永久性、普遍性和擬人化三個方向來處理挫折。
比如最近公司比較忙,經常需要加班,妳當然很不開心。妳會怎麽想?妳可以告訴自己最近工作很忙,也可以告訴自己這個工作總是做不完的。
註意這兩種說法的區別。前壹種說法是把忙碌的工作限制在壹定的時間範圍內,但最近,也意味著過壹段時間可能就不壹樣了,這就留下了變化的空間。
後壹種說法呢?這個工作是無止境的,它賦予這種狀態的時間判斷是永久的。壹旦把壹件事情永久化,就看不到改變的希望,自然就會悲觀沮喪。
時間的永恒也反映在我們如何描述自己或他人。
如果妳累是因為經常加班,那麽妳要麽對自己說“我狀態不好,我累了”,要麽說“我沒用,我完了”。
“累”是壹種暫時的狀態,其實隱含著壹種解決方法。妳累了,所以也許妳應該休息壹下。但如果“妳完了”是壹個永久的判斷,就沒有改變的可能。
這種永久性也會體現在別人的判斷上。
在我的咨詢室裏,吵架的夫妻經常喜歡說“妳總是這樣,妳總是那樣”。
比如妻子會指責丈夫“妳總是只想到自己,每天總是不回家”。丈夫會回應,“我不是每天都回家。我只是偶爾應酬壹兩天,妳總是這樣大驚小怪,無理取鬧。”
“總是”是壹個在時間上永久的表達。這時候我會問他們,有例外嗎?有沒有丈夫提前回家的時候,或者妻子體諒妳的時候?如果有,不能說“壹直”。
將“總是”替換為“有時”。有沒有感覺“妳總是不回家”和“妳有時候不回家”,後壹句話的味道是不是少了很多?
如果有人對我不公平,那就是這個世界對我不公平。小羅,我們前面舉的例子,這個創業公司不好,所有工作都不好。這是壹個普遍的例子。
我給妳舉個例子。以前有個朋友因為工作的原因來找我咨詢。他從事金融行業,每天給很多客戶打電話推薦他們的理財產品。
當然,這些客戶對電話銷售的熱情並不是很高,有的會委婉地說不需要,有的壹聽說是銷售就幹脆掛了。他有點抑郁,覺得自己很討厭,會被拒絕。他是無用的。這是壹種個性化。
我問他:“接到電話的人知道妳是誰嗎?”他說不知道,有的聽到“妳好”兩個字就掛了。
我問:“那其他同事呢?”他說差不多。
我說:“既然他們不知道妳是誰,既然其他同事也有類似經歷,那他們為什麽要針對妳呢?”那些人有他們自己的需求,他們不想被打擾。這無可厚非,但如果妳說這都是針對妳的,都是妳的錯,那妳就想多了。"
他想了想說,好像是這樣。後來為了提醒自己,他做了壹張卡片,上面寫著:這不是我的錯。每次打電話被拒絕了,我就不會那麽沮喪了。
出現問題時,覺得“都是針對我的,都是我的錯”是常見的心理反應。也許妳看過這樣的電影片段。主角遇到不吉利的事情,會對著天空大喊:“老天,妳為什麽針對我?我做錯了什麽!”
這是壹種個性化。我們經常對不好的事情有壹種奇怪的負罪感,有時候明明是受害者卻還覺得是我們的錯。這擴大了我們的防禦範圍,卻讓我們陷入了不必要的內疚和自責。
回過頭來看,絕對思維最大的問題是防範可能的危險,把生活封閉在真空中,使我們不敢接觸現實,從而失去了從現實和生活中療愈的機會。
就像抑郁癥的狗,輕輕壹跳就能跳出籠子,卻再也不敢嘗試。如果人生是壹條河,絕對的思考讓人生成為無源之水。這是絕對思維的最大問題。
在這些課中,我們談到了三種防禦性思維:僵化思維、應該思維和絕對思維。這三種思維方式看似不同,但實際上密切相關。
比如父母誇壹個孩子聰明,這是壹種抽象的評價,會讓孩子陷入自我證明的陷阱,孩子會努力維護自己的形象,從而回避挑戰。這是僵化的思維。
然後孩子就會養成這種思維方式:我應該聰明點,不然就沒人再喜歡我了。應該...否則...這是我們應該想到的。
然後,如果孩子在某件事上做得不好,比如考試不及格,他就會想:我連考試都過不了,證明我不夠聰明,做別的也沒用。這是絕對的思維。
所以,刻板思維、應思維和絕對思維通常是同時出現的。他們的核心特征是用抽象的思維方式阻止我們接觸現實。
也許妳會好奇,如果我有防禦性思維該怎麽辦?
本章摘要
1.絕對思維的本質與人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關。這種抽象思維能力,善於總結規律,提高存活率,但也容易抽象傷害,擴大防禦範圍。而絕對思維就是傷害的抽象。
2.悲觀思維會從永久性、普遍性、擬人化三個方向來處理挫折。
3.所謂永久性,就是在時間維度上,我感覺這種情況會壹直發生;所謂泛化,就是從壹個烏鴉黑到全世界的烏鴉黑。從壹個不靠譜的男人,到世界上所有不靠譜的男人;所謂擬人,就是所有的壞事都是針對我的,都是我的錯,才會讓這些壞事發生。
要求
什麽是絕對思維?怎麽理解,妳的生活中有絕對的思維嗎?
絕對思維就是擴大傷害範圍。文章中的小羅因為去創業公司上班,壓力很大,經常被老板罵,最後被開除。壹個樂觀的人性格會說自己不適合在這個公司工作,但是如果繼續擴大傷害範圍,就會上升到,不適合在創業型公司工作,不適合在公司工作,不適合打工,逐步擴大傷害範圍,壹步壹步的禁止自己。最後心情會越來越壓抑,人會越來越悲觀。這裏悲觀思維有三個方面:永久性、普遍性、擬人化。
以前絕對思維挺嚴重的,很容易限制自己。把壹件小事無限放大,最後導致膽怯。因為壹件事沒做好,妳會否認,覺得自己什麽都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