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農民是什麽意思?
“三農”是指為農村、農業和農民服務。它指的是農業、農村和農民。研究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目的是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穩定問題。其實這是生活區域、職業、主體身份三位壹體,只是三者側重點不同,所以必須綜合考慮以上三個問題。
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弱勢
首先,農業作為第壹產業,無論是處於傳統農業階段還是現代農業階段,與第二、第三產業相比,不僅面臨巨大的市場風險,還面臨不可預測的自然風險。其次,受土地收益遞減規律的影響,農民的收入總是受到壹個上限的制約,對農業的額外投入並不壹定與產出成正比。農民即使增加投入,也無法突破這個上限,而二三產業沒有這個上限,投入與產出成正比。
雖然現代科技在農業方面取得了驚人的進步,但是依靠科技進壹步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空間越來越小。再次,由於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小康,壹些大中城市甚至已經跨越小康,進入相對富裕階段。此外,大部分農產品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彈性較小。隨著消費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爾系數的降低,居民對農產品的直接消費不可能大幅增加,有的甚至有所下降。因此,農業的弱勢地位決定了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收入低。
三農問題的重要性
其實這是生活區域、職業、主體身份三位壹體,只是三者側重點不同,所以必須綜合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作為壹個農業大國,中國的“三農”問題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繁榮。
農業問題,主要是農業產業化。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按照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形態。農業購銷體制不暢是農業不能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經常聽到農民兄弟抱怨東西賣不出去或者賣得太便宜,根子就是不遵循市場規律。產供銷壹條龍的形成是當前市場經濟中農業的壹步好棋,它在創造“產供銷”鏈的活動中起著關鍵作用。農業產業化的另壹個問題是,中國農業目前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沒有規模經濟。如何應對入世後國外集約農業的挑戰?對於中國這樣壹個農業大國來說,這將是壹個嚴重的問題。今後,中國應解放剩余勞動力,通過加快農業機械化來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摒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迎接入世的挑戰。
當前,農村的壹個突出問題是戶籍制度改革。過去的戶籍制度把城市和農村壹分為二,形成了城鄉經濟發展和文化水平的巨大差異。這種戶籍制度是計劃經濟體制下自上而下行政化的必然,在建設市場經濟的今天受到理論界的壹致質疑。目前各地的戶籍制度改革都在向這種不合理的制度“開刀”,希望進壹步解放農村剩余勞動力。但有必要向前看:戶籍制度改革後,如果被解放的剩余勞動力得不到妥善安置和疏導,移民潮將對社會治安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驟需要控制,小城鎮是消除城鄉二元對立、改革戶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農民的問題可以分為兩個問題:質量和減負。農民的素質主要是指文化素質。據統計,到2000年底,我國義務教育即初中入學考試的人口覆蓋率達到85%。初中入學考試未覆蓋的人群中,農村人口占大多數。同時,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也受到了壹定程度的抵制。在“放壹只羊也是放壹群羊”的錯誤觀念指導下,“越窮越窮”的惡性循環。君子三代。沒有壹定文化素質的國民如何與強國抗衡?因此,提高農民素質是富民強國的重要舉措。
農民問題的另壹大問題是減負問題。農民負擔重,直接影響農民增收。農民負擔重的壹個重要原因是改革力度不夠。目前壹些地方部門還是“管的人不多,吃的人多”。因此,減輕農民負擔,首先要考慮加大機構調整力度,減員增效,把農民增收放在首位。
中國是壹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近9億,占全國人口的70%。農業人口達到7億,占全部工業人口的50.1%。解決“三農”問題,必須考慮農業自身的系統發展和三大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三農”問題的解決意義重大,不僅是農民兄弟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