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持續護理的重要性

持續護理的重要性

醫養結合是構建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重要支撐,也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內在需求。持續護理是老人穿梭於醫院和家庭之間的重要橋梁。目前連續護理的模式有哪些?持續護理對慢性病患者的家庭康復有什麽意義?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雲南省關愛老年人協會會長李。

概念誕生早,發展慢。

李院長告訴記者,持續護理是通過壹系列的行動來確保患者在不同的醫療保健場所(如從醫院到家庭)和同壹醫療保健場所(如醫院的不同科室)得到不同專科的協同和持續的護理。通常指從醫院到家庭的連續性,包括醫院制定的出院康復計劃、轉診,以及患者回到家庭或社區後的持續隨訪和指導。這個醫療服務的概念最早產生於1947,是在美國聯合委員會的壹份研究報告中提出的。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持續護理服務是政府對護理服務業改革的要求,也是護理行業落實“健康中國2030計劃”的具體有效措施。

我們可以把持續護理比作壹座橋,它的兩端分別是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持續護理不是強調對出院患者的直接長期護理,而是幫助患者及家屬提高自理能力。對患者的指導以證據為基礎,通常包括用藥指導(藥品名稱、藥品不良反應、用藥方法、配合用藥等。);飲食指導(根據患者的病情、飲食習慣、支付能力等提供個性化指導。);癥狀管理和識別(出院後惡化癥狀的識別和響應);家庭環境指導(提供相應的建議、輔助器具的使用、康復訓練等。);社區資源的利用;幫助有需要的患者及其家屬聯系家庭護理和社工等。

連續護理在上世紀90年代在我國首次提出,現已被列為醫院醫務人員考核項目之壹。但由於醫療資源短缺,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開展從醫院到社區的持續護理。總之醫務人員太忙了。同時還有執業權限的問題以及經驗和專業能力的限制。

持續護理是實現醫養結合的重要“橋梁”。

連續護理有多種模式。

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李院長將帶我們進壹步了解什麽是持續護理,如何做好持續護理。她指出:持續護理是指在住院期間或出院後,通過溝通合作,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持續的護理和護理,以提高治療效果或恢復速度。通常的連續護理大概有以下幾種模式:

電話跟進。這是壹種癌癥患者家屬基本會接受的持續護理方式。每個人心裏都會有壹個疑惑,為什麽是家屬而不是病人?如上所述,持續護理的對象既包括患者,也包括其家屬。電話隨訪雖然只是對患者及家屬的簡單問候,但它不僅是醫生掌握患者近期狀態的直接方式,還能使患者出院後感到關心,具有撫慰患者心靈、指導患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

建立醫院微信公眾平臺。在信息技術普及的今天,這種方式經常被醫院采用,受到患者的喜愛,方便快捷。

設立護士咨詢臺。國內大部分醫院都設有護士咨詢臺,昆醫附壹院設有傷口造口、PICC、糖尿病健康咨詢、疼痛護理等護理門診,接受出院患者咨詢。

組建壹個病人俱樂部。患者俱樂部壹般由醫院組織。在這個俱樂部裏,患者和家屬可以同甘共苦,分享抗病經驗,互相鼓勵。同時還會組織壹些護理知識競賽,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康復護理的知識水平。昆明市第三人民醫院定期舉辦“死亡咖啡館”活動,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生命教育。

建立繼續護理服務中心。近年來,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等相繼成立了“出院病人繼續護理服務中心”。

繼續護理的其他方式還包括:評估再入院風險、為患者制定專項康復計劃、建立護理回訪登記表、對社區醫務人員進行壹定的技術指導、開展社區健康教育等。李院長坦言,由於醫護人員不足,依托醫院的模式還是可以實行的,但社區內的持續照護比較匱乏,最常見的就是義診和講座,針對性和系統性不強。我省“滴滴護士進社區”服務最大的不同在於護患壹對壹接觸,在相互熟悉的過程中提高了健康指導的針對性。

持續護理是實現醫養結合的重要“橋梁”。

連續性護理對慢性病患者家庭康復的意義

保持持續的診療護理,了解全面的家庭護理知識,提高患者的健康素養和生活質量,是持續護理對慢性病患者家庭康復的意義。參加“滴滴護士進社區”活動的護士長和護士們都這麽說。

對於慢性病患者來說,通常需要在家裏、醫院等地輾轉反側壹段時間,持續的護理可以保證患者的治療不會因為環境的改變而中斷或暫停。通過持續護理,醫護人員可以向患者及家屬詳細告知基本護理知識,如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什麽,少吃什麽,是否可以做運動等。,必要時還可以教患者及家屬壹些基本的護理技能。廣東省第壹人民醫院負責內分泌科的護士傑森告訴記者:“現實中,大多數患者出院後無法自行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原因如下:自制力弱,缺乏相關知識,消極心態任其發展。醫學研究證明,通過持續的護理,患者可以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早睡早起,並在醫護人員的監督下適量運動。”昆明市中醫院康復科護士長、智娟提出,要實現病前預防、病後預防,只有深入社區、深入老人家庭,才能真正實現持續護理。

持續護理是實現醫養結合的重要“橋梁”。

雲南省老年護理協會李會長對持續護理的可及性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她認為,單純依靠醫院安排醫護人員進入社區提供持續護理,還是不現實的。在互聯網時代,持續護理迫切需要依托新的載體,建立具有統壹技術標準的服務接口,能夠讓更多的健康服務提供者參與活動,實現機構為導向、社區為輔助、社會為聯動的邊際效應。讓越來越多的綜合資源進入這個行業,共同發展(比如各大醫院正在使用的“優護+”持續護理服務平臺),促進醫養結合的可及性,緩解醫療資源短缺。“互聯網+繼續護理服務”是醫療衛生改革的趨勢。利用信息技術可以緩解護士開展健康教育人力資源的不足。以我省“滴滴護士進社區”項目為例。20名護士為60位老人提供服務,每位老人享受的5次輕診通過“優護+”社區端口完成。

雲南網記者楊磊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