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的壹天,李自成攻陷北京。下令對邊防功臣袁崇煥處以罰金的崇禎皇帝,再也沒有當年殺袁崇煥的氣勢了。皇帝的老兒孤身壹人,(後面跟著壹個王興來的太監)“親自”爬上景山公園,“親自”撲向壹棵樹。明朝就這樣結束了。在他朝廷的金庫裏,還剩下三千五百萬兩白花花的銀子,皇帝舍不得分給天下災民,舍不得分給士兵,舍不得分給百姓自用,留給李自成。
李自成攻陷北京。這個土包子什麽都不想要。他只是想要錢。他用各種手段掠奪錢財。雖然他建立了大順王朝。可惜這個王朝很短命。大明邊陲重臣吳三桂對美人生氣,率清兵入關。清軍和吳三桂的明軍聯合進攻,打敗了李自成。李自成的士兵和戰士,每個人的腰帶上都綁著大量的金銀,在戰爭中錯過了腰間的銀子,在戰鬥中被擊敗。李自成匆匆出京,帶著沿途數百輛滿載金銀的汽車,匆匆南逃。最終李自成在九宮山被殺。轉眼間,大順王朝就匆匆完蛋了。銀子害了大順。
明朝大順政權的腐敗,內亂,貪汙,內鬥,都被多爾袞利用了。他名正言順,不流血占領北京,清兵南下,滅了各路反清勢力,開始了清朝對中國的統治。
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起義後,清朝逐漸衰落。到了公元1911年,強大的清朝終於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這個被當今史家推崇,建立了康乾盛世的王朝,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經奄奄壹息。
滿清戰士在中國屠殺了幾千萬人。它血洗江南,血洗嶺南。塗江陰,塗昆山,塗常熟,塗海寧,塗廣州,塗贛州。戰後三十七年,中國人口從明日三年(1.623)的51.65萬銳減到順治十七年(1.660)的1.908萬,殺死了3200萬漢人,使中國人口減少了近三分之二!清朝入關,是中國歷代殺了不少人的時候。不是第壹次
壹,也是二。即使有新人,也是史無前例的。如此殘酷的政權不得人心。其消亡,自然,快人心,時代也自然。
1911年,武昌新清軍反清人士在測試壹枚炸彈時不幸爆炸,緊張緊急,臨時決定提前造反。這就是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既不是孫中山發起的,也不是他指揮的。它具有壹定的自發性和偶然性。隨後黃興來指揮,袁世凱北洋軍的馮被派去鎮壓。武昌起義引起全國震動,各省相繼宣布獨立。袁世凱用他的部隊向起義部隊施壓,用起義部隊向清廷施壓。在武昌起義新軍和各地獨立浪潮的壓力下,再加上袁世凱的軟硬兼施,清皇室不得不退位,從此只能在紫金城做皇帝。雖然還可以像過家家壹樣打官司,但是曾經名噪壹時的大清王朝已經走到了盡頭。
在大清帝國滅亡之日,其國民生產總值仍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它還有壹支強大的軍隊。他的軍隊,除了八旗鐵騎外,還擁有擁有先進武器的北洋六鎮。可惜國力強大沒幫上忙,軍力強大也沒幫上忙。它還是死了。
更奇怪的是,大清帝國滅亡的那壹天,也是“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果的時候。慈禧太後和袁世凱主張開放,真的有點死灰復燃的意思。西方的憲法、警察制度、技術、學校也是清朝學來的。但是,這種中興只是死路壹條,很快就會滅亡。
青為什麽會死?這真的很奇怪。這是壹個有趣的問題,也是壹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清朝的滅亡是因為腐敗。
在討論秦與六國之亡時,蘇洵認為,六國之亡,不在秦,而在六國,秦之亡,不在六國,而在自己。壹個王朝的興衰,主要是對自己負責。秦朝和六國是這樣,清朝的滅亡也是這樣。
由於清朝的腐敗,辛亥革命與其說是被革命者推翻,不如說是被它自己推翻。革命者只是輕輕推了它壹下,它就倒塌了。從實力上來說,革命黨人和清朝的實力相比還是很弱的。孫中山的惠州起義、黃花崗起義、鎮南關起義都以失敗告終,清朝輕而易舉就鎮壓了。武昌起義後,清軍新軍可以輕而易舉地奪回武昌,鎮壓起義。清朝的滅亡首先是因為自身的腐敗。
清朝,叫大清,對清朝已經不清楚了。各級官員買官賣官,揮霍浪費,中飽私囊,大大小小的蛀蟲啃噬著國家,清朝最終被掏空。清朝末年,腐敗已成常態。清朝只是壹個被掏空的巨木,壹個被無數蟻巢松動過的河堤。壹旦風浪襲來,就垮了。
清朝的腐敗,還是看看歷史的真相吧。
宣彤三年(1911),作為中央機關事務局內務府(約相當於中辦),其每年的供養銀預算高達1024萬兩,而鹹豐年間僅為40萬兩,足足增加了24倍。至於冒領公款、揮霍浪費、挪用救災糧食等事項,更是層出不窮。
清朝上層官員的腐敗令人震驚。小沈陽是皇帝手下的實權官員。他的職位相當於政治局委員,至少在部長之上。他執政二十多年,貪汙受賄的數額是無價的。和珅壹生貪汙的金銀財寶,抵得上朝廷10年的收入。除金銀玉器等珍寶外,金銀錠1000,砂金200余萬,赤金480萬,白銀940萬。再加上各種銀行,典當行,古董店,田地等。都折算成錢,總計約8億至6543.8+0億兩,連他的仆從的財產都被沒收了700多萬兩。所以當時有句民間諺語:“君子落而食之,嘉慶有余”。
那個年代,腐敗成了常態,送禮成了常態。大官如此,普通官員也是如此。《官場現形記》是壹部揭露晚清官場醜惡的小說。書中有壹位官員說“為官千裏只為錢”,說明斂財是清朝官場的第壹法則。在書中,唐二鸞說:“我想此番赴京,趕上喬奇萬壽,就是為了得到幾份厚禮。”妳替我想想,這次進貢要準備多少錢?”何小賢說,“沒有就拿不出來,我看妳得出二萬到三萬兩銀子。妳覺得夠了嗎?“唐二鸞又咯咯地笑了。”二三萬兩銀子夠什麽?至少十萬兩千塊。“妳看,當地官員在送禮取悅朝廷方面是多麽的慷慨大方。他們的錢,當然不是自己的,是被剝削的。
清代買官賣官市場十分繁榮,可謂是買官賣官兼而有之。商人學者捐官蔚然成風,相關官員則從中受益,實現了雙贏。法院拿到了錢,買家拿到了官。國家財政收入的三分之壹來自賣官。《紅樓夢》裏,賈蓉之妻柯青死了,公公賈珍花了幾千兩銀子給兒子捐了個官。可見,買官在當時非常普遍,人們並不感到意外,更不感到羞恥。《官場現形》壹書也記載了買官的普遍性。書中借壹個人物之口說:“玉山王孟標壹萬三千,萍鄉童比伯八千,新昌胡子根六千,上饒莫五千五,吉水盧五千,廬陵王傑剛六千。。。。壹時記不清了,起碼有二三十張,我的筆都有賬。”壹個地方官僚賣了二三十個官,價格從幾千到幾萬不等,總共至少有十二萬兩銀子。而且,我好像也不避諱傭人。這樣的情況,今天只能和東北某市的壹個組織部長比。
清朝官場腐敗程度也很高,行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送錢,有的送古董,有的送女人。這要看每個人的愛好了,總之就是自己喜歡的。比如《官場現形》寫了壹個給高官的禮物,“我知道這個老正廳的脾氣,我討厭別人用錢來孝敬他。如果妳給他錢,妳壹定會生氣說:“我不是唯利是圖的人。妳太小看我了。“妳怎麽能不碰釘子就寄錢呢?所以,他愛古董,妳得給。”這個經驗被後人得知,重慶有個官員也受賄,包括張大千的畫。這種方法似乎是從那個古老的中殿學來的。
清朝官場腐敗,軍隊也是如此。軍隊嚴重卷入了走私活動。軍隊裏有的官員有錢就抽鴉片,軍隊抽鴉片是常事。甲午戰爭時,有些官兵打仗前要抽很多煙。號稱世界八強的北洋水師,在日本海軍面前不堪壹擊,雖然其艦艇強大有力。骨子裏的腐敗是甲午戰爭全軍覆沒的主要原因。
清朝的國企也很腐敗。清朝壹會兒搞“改革開放”,壹會兒也搞技術引進。在洋務運動中,權力是核心生產力,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壹代又壹代大清企業家,最成功的都是官辦企業家。或者與官員勾結的企業家。有學者做過統計。1885-1894期間創辦民營企業的55人中,有行政部長職稱的2人,有候補道、候補道的5人,有候補知府、候補知府的6人,有其他雜職的7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清代企業家的“政治熱情”不斷升溫。甲午戰爭後,1900,新成立私營企業64家。創始人中,有大臣、廟堂、大臣頭銜的5人,有候補職務的9人,有知府、知府、知府等候補職務的17人,有其他雜項職務的28人。據1878-1907的100家民營毛紡廠統計,半數創辦人具有捐官身份。有壹點經濟能力,就買個正式幹部的身份,寫在名片上,掛在房梁上,刻在墓碑上。當時老佛爺講究讓壹部分人先富起來。還要註意讓壹部分先富起來的人捐個官,成為體制內的人。洋務運動中先富起來的都是和官場有關的人,或者說官員本身。
歷史上任何壹個政權,如果腐敗得不到遏制,最終都是貪官比不貪官多,腐敗的人比不腐敗的人好看。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無論朝廷的外表多麽光鮮亮麗,國家的肌體也必將變得千瘡百孔。就算妳在維穩上花再多的錢,也很難維持很久。清朝末年,別說100%,各級領導70-80%以上都腐敗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大清的滅亡是自然的。如果不消亡,就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規律。
清朝不知道腐敗嚴重嗎?不是這樣的。它也壹次又壹次地發出信函,它也壹再地反對腐敗。慈禧太後也意識到腐敗會毀了清朝。她老人家曾經親自發起反腐運動。但是清朝的腐敗繼續發展,從局部到整體,從小腐敗到大腐敗,最後壹發不可收拾。
為什麽慈禧反腐不力?比如浙江楊乃武案,從貪官發展到刑訊逼供,護官,互相包庇,造成了壹個大冤案,壹個大冤獄。慈禧太後當時在北京允許老百姓申訴,老百姓申訴上訪。沒有像丁原那樣的私人黑人警察來揍妳。得知姐姐上訪的消息後,她老人家派人去調查,復查楊的案子。當時報紙也曝光了本案的腐敗,太後也嚴肅處理了本案中大量受賄枉法的官員,流放監禁,體現了反腐的勢頭。當屈宏明揭露袁世凱賄賂軍部領導貝勒買下東三省行政權時,她老人家也派人調查取證,效率很高,反腐決心不大。然而,清朝的腐敗增加了。原因是什麽?
第壹,官僚體制讓腐敗的人相互勾結,上下左右,擠在壹起。腐敗的人上面有腐敗的人,鄰居裏面也有腐敗的人。腐敗的利益有上有下,腐敗有強大的保護傘。這個時候反腐太震撼,成本太高,只能睜壹只眼閉壹只眼。即使是想反腐的人,也擔心自己反腐失敗後的危險處境,所以退避三舍。
第二,腐敗日積月累,官場中腐敗的人盤根錯節,從少數變成了多數,整個官場成了腐敗者的天堂。這個時候,如果少數官員要反腐,已經是少數對多數,勢單力薄,很可能被趕出去。甚至可能被指責為腐敗,真正的腐敗者只要政治正確,就可以以反腐的名義打壓不同派系。當反腐已經成為政治鬥爭中的籌碼和工具,因為那個時候大部分人都已經腐敗了,腐敗的人已經習以為常,不腐敗的人反而會被嚇到。這個時候如果真的要反腐,阻力和風險都很大,這已經是從政者不得不考慮的因素了。
第三,壹旦腐敗嚴重到壹定程度,徹底徹底地揭露腐敗,將嚴重損害清朝的形象,動搖清朝的根基。所以清朝的反腐只是揭露壹些小腐敗,揭露壹些散兵遊勇和個體戶腐敗。比如壹個腐敗分子與知縣、知府、戶部或禮部官員有關系,大清就不願意徹查。因為查出什麽,青的臉?慈禧的面子在哪裏?國家形象如何?最好把它掩蓋起來。青還是青,表面上還是很光鮮。
就這樣,清朝的腐敗在發展,最終使清朝動搖了國家的根基。最後得了絕癥,支持不住了。
內鬥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專制政權無法處理好不同政治力量和不同勢力之間的平衡。爭權奪利是專制政權的常態。樹要倒,樓要倒,內鬥必然加強。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加劇,從而大大削弱了統治的力量。清朝末年就是這樣。
清末的內鬥表現在很多方面。
首先是後黨和皇黨之爭。
老佛爺和幹兒子光緒皇帝之間雖然有矛盾,但不是表面的,還是在* * *範圍內。維新變法後,後黨與皇黨矛盾加劇。表面上看,後黨大勝,慈禧直接出面奪權,光緒被軟禁在瀛臺。慈禧太後可能是軟禁國家領導人的創始人之壹。直到半個多世紀後,慈禧的方法才再次受到重視。慈禧軟禁光緒後,雖然表面上看風景很美,但她統治的正當性不足,得不到外國使節的認可,全國人民也不買賬。這對清朝的穩定是非常不利的。
慈禧與養子光緒有矛盾,也與親生兒子同治皇帝有很深的矛盾。這種矛盾導致了同治青年的早逝。老佛爺與身為軍機大臣的妹夫(丈夫的哥哥)也有矛盾。關系很緊張。這種無休止的內鬥大大削弱了統治力量。
第二,權貴與大臣之間的激烈鬥爭。
晚清兩位重臣之間爆發了壹場妳死我活的鬥爭。壹方面是軍務尚書袁世凱為代表,另壹方面是清派屈宏基為代表。兩派展開了妳死我活的鬥爭,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歷史是復雜和重疊的。當年反對和打壓維新派的勢力,後來也有人成了維新派,比如袁世凱。反對改革的人中,既有害怕失去權力的高官,也有世代享有特權的滿清貴族。他們的反對是可以理解的。但反對者中,也有壹位清正廉明的大臣屈宏基。他的反對是出於對袁世凱野心的擔憂。他反對的方式就是利用老佛爺惜權愛權的心態。他知道老佛爺的心理,就是無論怎麽改革,都不會動她的牛奶品牌。慈禧向他求教時,向慈禧太後建議,有了丞相衙門,所有用人和處理政務的權力都落在丞相身上。“您放心嗎,太後?”聰明的王太後立刻明白,袁世凱的改革就是要分她的權。這還不錯吧?
在1905 11.2的指揮會議上,討論改革方案時,西太後將袁世凱編纂的政治體制改革之壹的《新官制度草案》交給了屈宏基處理。四天後,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和無數次的吶喊,憲改方案終於隆重推出,這是壹個偉大的政改方案的第壹階段。在這個方案中,朝廷的權力不變,慈禧太後的大權不變;舊軍事部門的權力,壹切都壹樣。它的巨大變化只在於幾個老衙門機構改了名字,其他都沒變。也就是說,瓶子換了,酒老了;湯變了,藥還是那個藥。當然,這次改革也有其偉大之處。它終於改革了壹個新的部門,即郵政部,負責郵政和電報工作。
主持變法計劃的大“改革家”袁世凱看到了形勢的變化。他很不解,但他明白老佛爺是中國最有權勢的人,自己失寵了,被懷疑了。這是壹件危險的事情。無論改革成功與否,總是沒有個人生活。現在,他不想成為壹個偉大的改革家,也不想要任何權力或權力。他上書朝廷,免去他鐵路、電報、輪船等十二個官職。交出權力後,慈禧如釋重負。這場改革鬥爭的結果是,積極主張改革的改革家被改造了。
那不算。這位偉大的改革家命懸壹線。袁世凱想讓他的親信獲得東三省的領導權。他聽說的兒子宰金看中了天津名妓,於是用壹萬兩銀子把她贖回來交給貝勒大老爺,又給了壹百兩銀子給王祝壽。這件事不知怎麽被泄露了。反對派打了老太太後,高舉反腐大旗。老佛爺大怒,下令必須堅決反對腐敗,並盡快派人調查。如果查實,壹定從嚴處理。這樣,袁世凱的政治生命危在旦夕。
清派看到了勝利在望。不過袁世凱保住了性命,轉危為安。袁世凱做得很好。他臨危不亂,鎮定如山,趕在調查人員取證前,把特蕾西送回住處。調查官員找不到女孩崔西,所以他們沒有找到任何證據,所以他們不得不否認袁世凱向美國行賄以陰謀在東北三省掌權的指控。雖然袁世凱賄賂官員,擴大權力是真的,但是他逃過壹劫。他吸了壹口氣,冷靜了壹會兒,開始瘋狂反擊。
袁世凱不僅是壹位有能力的改革家,而且是壹位優秀的陰謀家。他開始了反擊。他知道康有為是太後最討厭的人。她老人家認為康有為唆使光緒皇帝,造成了她母子不和,損害了她的名譽。她家老頭子在菜場殺了六個先生,她知道這終究不是她的光榮歷史。她認為這壹切都是康有為造成的。康有為後來寫信要求回國時,說什麽人都可以赦免,除了康有為。她把康有為的信撕得粉碎,以示她和康有為不共戴天。袁師傅理解女人的這種心結。他制造了屈宏基與康梁勾結的證據,並(用金錢)賄賂了慈禧太後的心腹李,有意無意地讓慈禧太後知道了這些證據,著實激怒了慈禧。她分不清真假,信以為真。她不能原諒她信任的大臣與她的宿敵康有為有任何關系。於是壹怒之下,她辭退了屈宏基。太後在對待下屬的時候絕對不會聽臣下的辯解。
袁世凱用陰謀推翻了屈宏基和另壹個強大的對手岑春煊。這個人是慈禧出逃時的勤王,慈禧太後當時和壹個農村老太婆亂搞。岑保護皇太後,安排她吃好住好,恢復了她的皇族尊嚴。慈禧太後非常感激他。他後來成為郵電部部長。袁世凱偽造了壹張照片,照片上岑和康梁在壹起。慈禧看了壹眼照片,當即決定召回這位寵妃。她認為鐵證如山。雖然慈禧據說是壹位非常睿智的太後,但她從來沒有想過照片可以偽造。她解雇了岑·郭瑄瑄。就這樣,袁世凱的政敵被壹個個打倒了。朝中無人可用,無人敢為敵。於是,袁世凱再次升任軍務大臣,主管國事。
壹場改革在混亂中結束。在改革中,朝廷官員之間的鬥爭極大地削弱了清廷的權力,影響了清廷的威信。它沒落的形象越來越明顯。
清朝的滅亡是因為拒絕改革。
鴉片戰爭後,清朝病入膏肓,國力衰弱,危機日益顯現。長毛之亂,江南之毀大,國如大病;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被小股日軍消滅,不得不割地賠款。義和團運動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不得不逃亡。國家的情況壹天比壹天糟糕,疾病壹天比壹天嚴重。如果這樣下去,毀滅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在短時間內。
清朝雖然病了,但是是絕癥嗎?歷史給了阿清機會嗎?清朝有沒有可能挽救危機,避免崩潰的命運?
機會是有的。有辦法的。途徑就是順應歷史潮流,革除弊端,改革改良,尤其是清朝的封建專制政治制度,走上民主憲政或者* * *,的道路。甲午戰爭慘敗後,中外人士分析,中國這個大國敗給日本這個小國,不是因為其他原因,而是政治制度。後來日俄開戰,日本的領土、人口、實力都遠不如俄國,但還是打敗了俄國。輿論也認為先進的政治制度戰勝了落後的政治制度。這兩場戰爭給了中國人民深刻的啟示。清朝只有改革政治制度,實行憲政,改革政治制度,才能避免疊巢之禍。
清朝實現轉型是有可能的,歷史給了他機會。而且給了不止壹次。但都放棄了。
第壹次是光緒皇帝領導下的康梁變法。如果這次改革成功,清朝可以用很小的代價實現歷史轉型,壹個封建王朝可以通過改良走上現代化的道路。中國的國力可能增強,中國的政治可能進步,中國的法制可能建立。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俄羅斯的彼得大帝改革都表明,改革也是壹種可以嘗試的方法。這種方式對國家的傷害小,震動小,還能實現社會轉型,走上富強之路。
然而,在維新運動中,改革派和反改革派都犯了嚴重的錯誤。改革方面,光緒皇帝年少輕狂,急於求成,範圍太大,損害了太多權貴的利益。康有為是壹個不成熟的政治家。他的改革大多局限於依靠詔令,缺乏合理的改革策略,未能取得有效的改革成效。改革派也沒有努力團結和分化反對派成員。慈禧太後其實是壹種可以利用的力量,只是改革者不用。但我希望通過暴力行動消除改革的阻力。事實上,即使袁世凱真的逮捕了榮祿,拘留了慈禧,也不能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另壹方面,反對改革的人腐敗短視,不了解世界大勢,只看到自己的私利。那些保守的滿族老人,缺乏世界眼光和歷史眼光。我只知道我反對改革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卻不知道他們對改革派的打壓是醞釀革命的催化劑。最後,保守派鎮壓了改革派,六君子,溫德爾·迪金森菜市口。譚嗣同雖然死得慷慨激昂,但維新運動終究失敗了。清政府失去了壹次改革強國的機會。
第二個機會是憲法改革。立憲派要求有憲法和議會,中國可以通過西方走的這條路實現現代化。慈禧太後也部分意識到了世界的潮流,意識到了清朝的腐朽和危險,甚至意識到了革命派崛起的危險。她部分同意立憲主義。她派了五個大臣出國留學,開始醞釀憲法。如果我們走這條道路,中國就有可能實現民主轉型,並以漸進的方式步入世界先進行列。但是保守勢力太強大,太看重自己的權益。他們看到的是小利,卻看不到國家的大利。他們只看到自己的近利,看不到中國未來的遠利。他們試圖使憲法成為皇權的翻版。結果,憲政不過是換了壹種藥而已。滿清皇室成員占國民議會成員的絕大多數,皇權仍然淩駕於壹切之上。就這樣,憲政失敗了,人民失望了,憲政的失敗又壹次調動了革命者。中國社會最終不得不走上壹條充滿血與火的道路,中華民族不得不忍受更大的犧牲,走上另壹條代價更大、更徹底的現代化道路。日本成功走上了憲政之路,而中國
中國終於打破了封建梓。
康、等人在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時,是壹種冒險的活動。十年後,改革成為壹種時尚。連袁世凱和慈禧太後都成了改革派,積極呼籲改革。月亮變了,改革憲政成為大勢所趨。現在他們變成了改革派和立憲派。1905年,袁世凱從天津坐火車到北京。第二天壹早,他向早朝朝廷呈上奏章,要求清朝實行憲政。他的主題是救國必須憲政,憲政必須以法國的鄰國為基礎。就這樣,壹個是告密者,壹個是屠夫,成了中國新壹輪的改良派。大清帝國最有權勢的兩個男女,壹個成為大清帝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壹個成為改革開放最時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