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調查
江西省位於中國東南部長江中下遊南岸,毗鄰安徽省和湖北省。東臨武夷山,南接浙江、福建、廣東。西有湖南,北有湖北安徽,長江;上至武漢三鎮,下至南京、上海,南至梅關、嶺南,直抵廣州。境內北部較為平坦,東、西、南被幕府山、武夷山、懷玉山、九連山、九嶺山環繞,中間丘陵起伏,形成壹個整體向鄱陽湖傾斜,向北開放的巨大盆地。全境河流2400多條,其中贛江、撫河、信江、修水、饒河為江西五大河流。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鳥棲息地。
氣候特征
江西省屬中亞熱帶暖濕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約16.3~19.5℃,自北向南氣溫升高。省內夏季較長,冬季較短,南北差異很小,極端最高氣溫幾乎在40℃以上,是長江中遊最熱的地區之壹。江西是中國多雨省份之壹,南部多,北部少,東部少,山區盆地多。
自然資源
江西素有鎢都之稱,江西省鎢資源分布全省各地,產地多,規模大,資源豐富。大余鎢礦的鎢儲量居全國第壹。修水縣香爐山鎢礦是目前江西省最大的鎢礦床,儲量已達超大型。
運輸
江西省以省會南昌及所有設區市為中心樞紐。國道、省道和贛江水道為主線。形成由上饒-南昌-萍鄉東西通道和九江-南昌-贛州南北通道組成的十字形交通骨架。目前鐵路線路主要有浙贛線、夏穎線、九難線、皖贛線、京九線等。有六條主要公路貫穿全省,包括國道206和國道105。內河航道覆蓋長江、贛江、鄱陽湖等5000多公裏,全省有78個港口,年吞吐量超過600萬噸。民航有南昌、景德鎮、九江、贛州機場,可從廬山直達廣東惠陽、北京,年客流量過萬人。
經濟概況
江西省農業條件好,農業資源豐富。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省內農林牧副漁立體發展,茶葉和淡水魚是其主要經濟作物。由於山區廣闊,畜牧業發展迅速,畜牧業產值逐年增加。江西瓷業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經濟產業,而景德鎮瓷業歷史悠久,已經機械化。生產的瓷器是中國八大瓷器之壹。50年代以來,冶金、電力、煤炭、有色冶金工業發展迅速,門類比較齊全。江西的交通運輸以鐵路和內河航運為主,公路運輸次之,航空也有很大發展。
文化習俗
江西南昌乞討兒童的習俗頗具地方特色。在古代南昌,西湖區中心有壹座高土橋,橋上有12根石柱和欄桿。每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婦女們來到橋上,在月亮達到正午的時候,用手撫摸高橋兩邊的柱子,甚至抱在懷裏。據說這樣可以生男孩。贛南采茶戲是江西地方劇種之壹,它是將民間采茶燈和民間花燈相結合,再吸收南昌民間舞蹈特色而發展起來的。
省會:南昌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會。是壹座歷史悠久的江南古城,物產豐富,人傑地靈。地處江西省北部、贛江下遊、鄱陽湖西岸,山地、丘陵、平原相間,河湖縱橫交錯,自然資源豐富。南昌文物古跡眾多,有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70余處,其次是漢代的紫金城遺址、三國的孫綠城遺址、久負盛名的王騰亭、晉代的玉龍萬壽宮、明代的著名寶塔、洪雅石刻等。南昌也是壹座英雄城市,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留下了許多革命遺址和遺跡,包括八壹南昌起義指揮部舊址和紀念館。南昌夏季炎熱,有火爐之稱。
“贛北棉花之鄉”:九江
九江市位於江西省北部,西南與湖南省嶽陽市接壤,西北與湖北省黃岡市、鹹寧市接壤。東北與安徽省安慶市、池州市相連。面積18823平方公裏,轄2區9縣,轄瑞昌市。人口約466萬。是長江中遊南岸對外開放的重要港口。地勢西高東低,幕府山向西北延伸,廬山為其余脈,九嶺山向西南蜿蜒。這個城市的水網縱橫交錯。主要河流有秀水河、遼河和鄱陽湖,東部為鄱陽湖區。九江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有金、銅、鎢、錫、螢石等40多種礦產,其中金、銻、錫、螢石儲量居全省首位。工業主要包括紡織和機械。農業主要生產水稻和棉花,被稱為“贛北棉花之鄉”,是國家商品糧和棉花生產基地之壹。京九鐵路貫通後,成為新的與長江交匯的水陸交通樞紐。
“鎢都”:贛州
贛州市位於該省南部,面積39380平方公裏,地勢四周高,中間低。中部丘陵綿延,河流眾多,屬於中亞熱帶濕潤氣候。礦產資源有鎢、稀土等80多種。鎢的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第壹,素有“鎢都”之稱。新豐臍橙是國內外著名的土特產。贛州森林覆蓋率達65.5%,是中國重點林區之壹。名勝古跡有通天巖、翠微峰、贛州古窯址、大寶光塔、大聖寺塔、西磨牙石刻等。最著名的手工藝品是竹制品、皮枕和皮箱。
“瓷都”:景德鎮
景德鎮位於江西東北部長江上遊,皖贛鐵路線上,中國著名瓷都,丘陵城市。富含瓷土,尤其是優良的東港高陵瓷土,故又稱高嶺土。它還生產蜜餞水果、煤、鐵、黃金、石灰石和耐火材料。景德鎮制陶業始於漢代。唐宋時期景德鎮陶瓷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宋景德以景德鎮窯聞名。從南宋到元朝,中原地區戰亂頻仍。制瓷工人南遷,南北制瓷工人匯聚。景德鎮的制瓷技術越來越精湛,逐漸成為中國的瓷都。明清時期,景德鎮瓷業進入鼎盛時期,在中國瓷業中占據中心地位。現在全市有20家大中型瓷廠。瓷器年產量約占全國的20%。有壹千多個品種,產品出口到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廬山
廬山以奇、美、險、豪氣著稱。懸崖、雲海、瀑布是廬山的“三大奇觀”。它美麗的自然風光為它贏得了“壯美風光天下第壹”的美譽。景區占地300多平方公裏。山高坡陡,谷深多變。因此被譽為“廬山真面目難知”。“春山欲滴,夏山欲綠,秋山欲醉,冬山如玉”點出了廬山的魅力。廬山是壹座集自然風光、文化、宗教、教育、政治於壹體的名山。廬山是佛教凈土宗的發源地,保留至今的白鹿洞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和理學的中心機構。
“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
井岡山位於羅曉山脈中段,江西和湖南兩省交界處。井岡山的風景具有雄、險、美、奇、靜的特點。當年,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隊伍進入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壹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星星之火,燃遍全中國,因此,井岡山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自然景觀包括山峰、怪石、瀑布、洞穴、溫泉、亞原始森林、珍稀動植物、高山田園風光等。:尤其是險峰、清溪、深谷、怪瀑、雄偉的雲朵、壯麗的日出、燦爛的杜鵑花,更是聞名中外。
九江言水閣
位於九江南部的甘棠湖,建在湖中央。三面臨水。隱隱約約在碧波之間遠離塵世喧囂。相傳是三國名將周瑜的舊址。北宋理學家周敦頤之子周壽在甘棠湖建了壹座新亭。就拿“山上水細籠煙”這句詩來說吧,叫煙水亭。燕水閣的地形平面為圓角矩形,為磚木結構。“湖光山色環抱,亭臺在水,半堤柳廟藏煙”可謂是對燕水閣景區的絕佳寫照。
石鐘山
宋代,蘇軾日夜泛舟,寫下了《石鐘山記》。讓石鐘山聞名世界。石鐘山位於湖口縣的南北兩端,南面是石鐘山,北面是石鐘山。主要景點在石鐘山下城。海拔57米的下石鐘山位於鄱陽湖和長江的交匯處,地勢極其險峻。山裏的竹子種植。亭臺樓閣掩映,江天樓樓、大雄寶殿、鎖江亭、聽濤俯瞰雨軒等40多個景點依勢而建。豐富的文物古跡使其自古以來就是旅遊勝地。
南昌起義舊址
江西大酒店是壹棟五層建築。有96個房間。後來,它被改造成八壹南昌起義紀念館。展覽線路長350米,展覽面積1500平方米。門上掛著陳毅題寫的“南昌八壹起義紀念館”的鍍金橫匾。在建築的第二層和第三層,有四個陳列室和壹個碑文紀念室。展出了南昌起義期間的壹些革命文物、文獻和圖片,詳細介紹了周恩來、朱德、陳毅、賀龍等領導南昌起義的情況。生動再現了南昌起義的光輝歷史篇章。
滕王閣
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姜妍路贛江邊上。它建於唐初永輝四年(653年),由唐太祖李淵的第二十二子李元嬰所建,故名滕王閣。現存的王騰館是在1989重建的。展館高57.5米,共九層,面積9400平方米。下部有12米的臺座。王騰亭是中國南方三大著名建築之壹。亭內,柱上貼著名家對聯,掛著宮燈,極為精致典雅。墻上掛滿字畫,嵌有玉雕。滕王閣能有這麽大的名氣。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初唐四傑之壹的詩人王波為著名詩人滕所作的《秋別序》。後來有王中書寫的《三王篇》,王旭寫的《三王篇》。從這個。序以亭名,亭以序名。
饒集中營舊址
上饒集中營原名“第三戰區總司令部訓練總隊”。集中營位於七峰巖、周田村、李村、茅家嶺。新四軍軍長葉挺被囚禁在李村的拘留室裏。、黃澄、林誌富、等國際新聞機構的記者,如季希穎、顧等也在這裏舉行了見面會。1978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紀念館成立。
白鷺洲書院
白鷺洲書院是時任冀州知府的為程太忠、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等來此講學而建。宋理宗授“白鹿洲書院”二字後,與廬山白鹿洞書院、鉛山鵝湖書院、南昌張羽書院齊名,合稱古代江西四大書院。
“古代四大書院之壹”: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建在廬山五老峰下的山谷裏。唐朝貞元元年(785年),洛陽人李伯、李劭隱居於此。因為李波喜歡養白鹿。因此,人們把他們居住的洞穴稱為白鹿洞。唐朝末年,顏真卿的孫子崔琰帶領30多名弟子傳授儒家經典。
贛江
贛江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也是鄱陽湖水系最大的河流,是長江中遊的主要支流之壹。東源貢水為正源,出武夷山黃祝玲,綿水與響水匯流而成:西源漳水出大玉嶺。章、貢在贛州城會合後才稱贛江。贛江上遊沙灘眾多,水流湍急,包括著名的萬安十八灘,在萬安以下。贛江流經吉太盆地,河面逐漸變寬,水勢逐漸變緩。贛江流域下遊地區是江西省主要水產基地之壹,河網密布,水產品豐富。贛江幹流常年可通過100~300噸駁船隊和客船。
文天祥墓
文天祥陵園占地100多平方米,墓前有石翁仲、石羊、石馬。墓門墓誌銘上刻著“為國捐軀”四個字。墓前對聯是“忠烈,名垂千古。”墓前有壹塊新的石碑。上面刻著“宋丞相文天祥、護國公文心之墓”的字樣。文天祥紀念館是壹組模仿宋代的建築。松竹嶺對面,是文心國公殿,是兩層閣樓。在地下壹層的中央是文天祥的雕像。紀念館是壹座四合院。庭院居中,四周長廊連接思賢祠堂、文山閣、竹居、市北樓、狀元樓。館內展品包括文天祥生平及其遺物、作品、手跡等。,以及當今名人稱贊的書畫作品。
“古建築博物館”:婺源古建築群
婺源古建築群位於上饒市婺源縣。是當今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壹,被海內外譽為中國最美的村莊。鄉村民居具有典型的徽州特色。其中,沱川李坑官邸、鎮頭遊山村寺口巖村民住宅等明清古建築,風格獨特,造型典雅,被譽為古建築博物館。王口玉祠堂氣勢恢宏,工藝精湛,被古建築專家譽為藝術寶庫。婺源古村,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數百座明清時期的村落民居建築。步入婺源,處處青山綠水,松竹連綿。藍天、青山、碧水之間隨處可見小橋流水、人來人往,與梯田、雲端相映成趣。風景如畫,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