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喜歡彈鋼琴,但他平日只彈壹首歌,所以人們叫它範呂爽。他從事詩文創作,文章政治內容豐富,語言優美,思想開放。他的《嶽陽樓記》裏有兩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千古名言。也是他壹生愛國的寫照。
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統帥,也是傑出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李青變法成為王安石“熙豐變法”的序幕。他改進了壹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使西部邊防長期穩定;他推薦的壹大批學者,為宋代的學術繁榮奠定了基礎。他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思想和仁人誌士的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光輝燦爛的精神財富;朱稱他為“天地之間有史以來的第壹流人物”!時至今日,各地的範仲淹遺跡壹直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宋太宗端公二年(989年)八月初二,範仲淹生於徐州。他的父親樊勇當時是寧武軍節度使的秘書——徐州軍區首長的秘書。先娶陳,是他的第三個兒子。範仲淹出生後的第二年,父親因病去世。謝又窮又無助,只好在繈褓中抱著鐘繇,改嫁給山東子巡撫單縣(今山東省鄒平縣附近)壹戶姓朱的人家。範仲淹也改姓,取名朱稱,並在朱家長大。
範仲淹從小學習就很努力。朱家尖是常山的有錢人,但為了靈感,他經常去附近的長白山禮泉寺寄宿學習,早晚讀諷刺背誦。他堅持不懈的讀片精神給蒙克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候,他的生活異常艱辛。他每天只煮壹鍋稠粥,涼後切成四塊,早晚各吃兩片,拌幾根鹹菜,拌半罐醋汁,吃完繼續學習。後人有畫粥之譽,但他壹點也不介意這種清貧的生活,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書中尋找自己的樂趣。
快三年了,長白山鄉的書已經漸漸滿足不了他的需求。壹個偶然的事件暴露了範仲淹家世的秘密。他驚訝地發現,自己原來是蘇州範家的兒子,多年來壹直靠繼父照顧生活。範仲淹被這件事深深刺激和動搖了。在羞恥和憤怒的交集下,他決定離開朱家壹家,建立自己的家庭。他將來會壹直出類拔萃,然後接管他的母親。於是他匆匆收拾了幾件簡單的衣服,背上壹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含淚告別母親,徒步離開常山去讀書。
第四年(1011),23歲的範仲淹來到睢陽(今河南省睢陽區)應天府書院。應天府書院是宋代四大著名書院之壹,校舍150座,藏書數千冊。更何況這裏有很多既有抱負又有智慧的師生。在這樣的學院學習,不僅有名師可以請教,還有很多同學可以互相學習,還有很多書可以看。而且學院是免費的,對於經濟拮據的範仲淹來說,尤其受歡迎。應天府後來改名為南靖,應天府書院也叫杜南書院。
大中吉祥符七年(公元1014),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縣)拜太清宮。浩浩蕩蕩的車馬經過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全城轟動。人們爭先恐後地去見皇帝,但是有壹個學生呆在家裏,仍然埋頭學習。壹個好同學過來勸他:“去看看,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不要錯過!”但是那個學生只是漫不經心地說了壹句“再見到妳永遠都不晚”,然後頭也不擡地繼續看他的書。果然,第二年,他考上了秀才,見到了皇帝。這個學生就是日後北宋偉大的改革思想家範仲淹。
第七年秋(1014),第八年春(1015),大中祥符通過科舉,成為秀才。他在崇正殿參加科舉時,第壹次見到年近五十的真宗皇帝。後來,他榮幸地參加了帝國政府舉行的宴會。二月,汴京(今開封市)春暖花開。進士騎跨馬,伴著鼓樂之聲遊街:“長白寒儒,二年有余名。”他唱著這樣的詩,以為自己二十七歲。與旁邊的滕宗良等人相比,他顯得蒼老了許多。
不久,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經理參軍(廣德軍位於今安徽省廣德縣,經理參軍為負責訴訟、審判的官員,來自九品)。接著,他被調到慶忌軍任節度使(慶忌軍位於今安徽亳州,節度使是幕官,來自八品)。他帶著母親支持他,正式恢復範氏,改名鐘言,字希。從此,他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天禧五年(1021),範仲淹被調到泰州海陵(今江蘇省東臺縣附近)西溪鎮做鹽倉監,負責監督淮鹽的儲運和轉賣。西溪鎮靠近黃海,雖然鎮上偶爾能看到牡丹,但其荒涼景象畢竟與內地不同。乍壹聽風浪的咆哮和野鶴的長籲短嘆,範仲淹不禁感到有些失望。由於管滄是壹個閑職官員,他就借著慵懶的吃喝來自嘲壹下:“我都沒撐過椅子,還敢談什麽上萬裏的誌向!”老了就該黑白分明了。為什麽要抱怨江湖?"
然而,他很快發現這裏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當地年久失修的海堤已經坍塌,不僅鹽場和亭臺樓閣失去屏障,大片農田和房屋也壹再受到海浪的威脅。成千上萬的災民在遭遇海潮,甚至淹沒臺州城門時流離失所。政府的鹽產量和租稅遭受了損失。為此,他給江淮水運的張倫寫信,抱怨陳海堤的利益,建議在通州、泰州、滁州、海州(今連雲港至長江口北岸)沿岸重建堅固的海堤堰。
對於這項浩大的工程,張倫慷慨地同意了,並讓範仲淹擔任興化縣(今江蘇省興化市)知府,全面負責堰務管理。
天盛二年(1024)秋,興化縣令範仲淹率四州民夫數萬人出征海濱。然而,在堰塞體控制工程開始後不久,就出現了壹場夾著雪的暴風雨,緊接著就是壹場大潮汐,吞沒了100多名民工。壹些官員認為這是天意,堤防無法完成。他們主張取締原提案,全面停工。事情上報京城,朝臣們也猶豫了。而範仲淹卻臨危不懼,堅守守堰。
風卷著浪花,沖向他的腿。軍民紛紛逃離,官員們猝不及防。範仲淹沒動。他饒有興趣地看著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良,宗良正在淡定地評論著壹座屹立的大堤。大家發現他們很淡定,很淡定。經過範仲淹等人的努力,守海治堰已經全面復工。很快,壹條綿延數百裏的長堤矗立在黃海的沙灘上。鹽場和農田的生產從此有了保障。前幾年流亡的幾個幹戶受災,扶老攜幼回國了。人們感激興化縣令範仲淹的功績,都稱海晏為“範公弟”。興化縣的許多受害者實際上都跟了他的姓範。時至今日,興化仍有壹處龔凡廟遺址,為長輩們所懷念。
仁宗天盛四年(1026),謝卒。範仲淹含淚哀悼,回到南京生活。當時的南京留守官員顏姝,被文仲深諳儒家經典,尤其是《易經》。他邀請鐘繇協助齊主持應天府學堂的教務。鐘繇被恩準,向晏殊推薦了另壹位年輕的朋友富弼。
為了方便工作,範仲淹搬到了學校。他制定了壹個時間表來指導學生按時閱讀。晚上經常深入宿舍檢查,懲罰那些犯困的人。每當他給生活題布置作業時,都要先寫壹個,這樣才能掌握題的難度和寫作的重點,讓學生快速提高寫作水平。
應天府書院的學風很快就煥然壹新。各地的人都來求學,向範仲淹要事業。範仲淹熱情接待這些遠道而來的學者,不厭其煩地捧書教導。有時候,我用我微薄的工資招待他們,讓家裏人都不好意思。次年,範仲淹離開南京,孫秀才也辭職。
天盛六年(1028),範仲淹喪期結束。經過顏姝的推薦,他被提拔為秘閣的校尉,負責整理和歸類皇家典籍。秘密館位於首都宮城的崇文門。秘閣的校尉其實屬於皇帝的文臣子。在這裏,妳不僅能經常見到皇帝,還能聽到很多宮廷秘聞。這是宋代壹般官僚少有的捷徑。
範仲淹曾經了解到朝廷的壹些內幕消息,他大膽地介入了這場險惡的政治鬥爭。他發現仁宗皇帝20歲,但朝鮮的各種軍政大事都是由60多歲的劉皇後處理。此外,我聽說在今年冬天的至日,皇太後要求仁宗在前廳給她磕頭慶祝生日。範仲淹認為,不應該把家禮和國禮混為壹談,有損君主尊嚴的事情應該制止。
範仲淹的表現讓顏姝慌了。他急著給範仲淹打電話,責怪他太輕浮。不怕連累主嗎?範仲淹過去很尊重晏殊,但這次他不肯讓步。他把臉沈在大聲說話的臉上:“我壹直害怕我不能盡到我的責任,因為我是妳推薦的,我被妳為難。沒想到,我今天被妳的誠實言論定罪了。”壹席話,說得顏姝無言以對。回到家裏,範仲淹又給顏姝上書,詳細辯護,幹脆到下壹章,幹脆要求劉夫人退位罷政,還權給仁宗。
朝廷對此沒有作出回答,而是下了壹道聖旨,將範仲淹降職駐京,調至濱江府(今山西省西南永濟縣)任副都督——大將軍刑。秘閣現任好友送他出城,眾人餞行。“範軍之行極其光榮!”三年後,劉太後去世。仁宗把範仲淹召回京城,派他做專門評論朝政的官員——遊思鑒。有了官的身份,他寫信把事情說得更加無所畏懼。
JD.COM和江淮地區在明道第二年(1033)發生了嚴重的旱災,發生了蝗災。為了穩定民心,範仲淹要求仁宗立即派人救災,仁宗不予理會。他問仁宗:“如果朝廷停食半天,陛下怎麽辦?”仁宗又驚又羞,就讓範仲淹去賣災。當他回來時,他還帶回壹些雜草來滿足災民的饑餓,並把它們送給仁宗和侯元宮。
這時候的宰相呂義通,就是從討好劉皇後開始的。慈禧太後死後,他很快就說了慈禧太後的壞話。這種狡猾的行為壹度被仁宗郭皇後揭穿,宰相的職位也被罷免。然而,簡毅在法庭上的因果報應仍然根深蒂固。不久,他通過內侍顏重新登上相位,並與顏勾結,希望借仁宗國內紛爭之機,廢掉郭皇後。愛上楊梅仁和尚美仁的年輕皇帝最終決定廢除聖旨,並按照呂夷簡的預謀,禁止官員參與討論。
範仲淹深知,這場宮廷家務糾紛的背後,是壹場深刻而復雜的政治角逐。他和負責糾察的禦史孔道輔,還有幾個人壹起去了阿合宮,要求面見仁宗。他們向內閣申訴了很長時間,但沒有人理會:寺廟的門被司門的官員再次砰地關上了。範仲淹等人,手拿銅環,敲著金葉,隔著門喊:“皇後為何不聽臺灣的勸告?”看也沒用。大家壹致同意了鋼虎行的壹個方案,準備明天淩晨過後把所有官員留下,當眾與呂翔辯論。
第二天淩晨,妻子李拿著範仲淹的衣服,再三勸他不要惹事。他走了出去,再也沒有回頭。剛到院就被泄密,等待朝廷,聽到聖旨的召喚,被貶下河,去做周目(今浙江桐廬縣附近)知府。然後,朝鮮派人到他家,敦促他立即離開北京。孔道輔和其他人,或被降級或受到懲罰,幸免於難。
這次去郊區送別的人不多,但還是有人舉杯說:“範軍之行更光榮!”在去浙江的路上,範仲淹心裏沒有遺憾,只是覺得有點不公平:“妳若看重妳的父親,就要看重妳的母親。如果妳是壹個好國家,妳應該首先在家。壹心十口到天涯,回歸妳的心靈!”有人笑他像不幸的屈原,他卻認為自己更像蒙克:“出伏江外,人笑如詩人”,“我迂閑”!
幾年後,他從周目遷到蘇州,因治水有功被調回京城,並獲得天章閣使的榮譽稱號,出任開封府知府。過去壹起被貶的孔道輔等人也回到了朝廷。範仲淹在北京下大力氣整頓吏治,革除弊端,安排工作有條不紊。短短幾個月,素有繁劇之稱的開封府就被“尊主而治”。
範仲淹看到宰相呂夷簡大開後門,濫用私利,朝鮮極其腐敗。據查,範仲淹在景佑三年(1036)繪制了壹幅《百官圖》呈至仁宗。他指出了圖中所列官員的升遷,並對首相的用人制度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呂夷簡不甘示弱,反駁說範仲淹迂腐。範仲淹寫了四章,指責呂夷簡狡猾。呂夷簡甚至誹謗範仲淹勾結親信,離間君臣。
範與魯之爭的是非,很多人都能看得很清楚。恰巧呂夷簡老謀深算,善於利用君主的權力,最後取得了勝利。仁宗27歲,沒有孩子。據說範仲淹曾經關心過仁宗的繼承人問題,或許還談過立侄的事。此事雖源於盛世宋朝的真誠與忠誠,卻不可避免地傷害了仁宗的自尊心。範仲淹被呂夷簡誹謗後,被剝奪了應得的爵位,並被貶為饒州知府。後來差點死在嶺南。
為了迎合丞相旨意,臺官韓都讓範仲淹的同僚寫了壹份名單,掛在朝廷上。於禁、朱茵、歐陽修等人,因為對範仲淹的積怨,也被流放到了偏僻的地方。自此以後,朝中官員都屏息以待,令人咋舌。
範仲淹自幼患病,近年又患肺病。不久,他的妻子李也在饒州去世。壹位在附近擔任縣長的詩人朋友梅送給他壹首詩《靈武賦》,並告訴他,他在朝鮮多次直言不諱的言論被視為不祥的烏鴉叫聲。祝他過去除了吃吃喝喝,別無他法,只求展翅高飛。範仲淹馬上回了壹首詩《靈武賦》,他回說,不管人們多麽痛恨烏鴉的啞聲,我死在寧明,默默誕生!
50歲左右,範仲淹調任潤州(今江蘇鎮江)、越州(今浙江紹興)為太守。這時,壹件大事震動了全國,改變了他的命運。
五十二歲的範仲淹先是被恢復了天章閣的職務,轉眼間又被授予了龍圖閣直學士的職務。範仲淹從北京仁宗辭職後,趕到兗州。仕途的艱辛讓他染鬢,但報效國家的熱情不變。範仲淹親自視察前線,他發現宋軍的官兵、戰爭、後勤和工事在各方面都有許多缺點。如果不改革軍陣體制,采取嚴密的戰略防禦,就很難扭轉戰局。
範仲淹的戰略防禦不是簡單的或被動的防禦措施。初到兗州,他全面檢閱了軍隊,進行了認真的縮編和整編。他從士兵和下級軍官中提拔了壹批猛將,從當地居民中選拔了不少民兵;還進行了嚴格的軍事訓練。他還禁止按軍銜順序出征的機械制度,改為根據敵情選擇戰爭將領的應變戰術。在防禦工事方面,他采納了鐘的建議,先在雁北築城。後來在宋夏交戰地帶,修建了堡壘。對邊境少數民族居民,真誠團結,慷慨優惠,獎罰立嚴公約。就這樣,壹座座堅固的屏障逐漸矗立在路沿、歡慶、靖遠等路邊防線上。
李青二年(1042)三月的壹天,範仲淹秘密命令長子淳祐和壹名範將軍趙明攻打西夏軍,奪回慶州西北的馬普寨。他親自出馬,然後率領大軍出發。沒有壹個將軍知道這次行動的目的。
從大順城回慶州的路上,範仲淹如釋重負。只有他自己的身體,卻覺得很累。現在是晚春時節,山邊的野花剛剛開放。要是在江南,早就繁花似錦了。
在範、韓等人的努力下,邊境局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此時的西夏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危機,西夏軍隊的將領之間也有很多矛盾。李青後兩年,從西夏投奔宋朝的人數壹直不斷。宋夏時期的人民都希望盡快停止軍事行動。雙方使節也開始在興慶府(今銀川市)和汴梁之間秘密往返。李青第四年(1044),雙方正式達成和平協議。宋夏恢復和平,西北局勢轉危為安。
自元昊起兵反宋以來,宋軍的邊防支出驟然膨脹。為了增加收入,政府不得不增加人民的負擔。於是,各地包括首都附近的反對朝廷的暴動和騷亂,此起彼伏。
在李青(1043—1044)的三四年間,急於穩定政局的仁宗皇帝顯得特別開朗上進。將西線三將夏拉、韓琦、範仲淹調回京城,分別任命為最高軍事機關主官、副主官。他還擴大了言官的編制,親自任命了歐陽修、俞京、王肅、蔡襄四位諫官,後來被稱為“四諫”。
“四諫”官言罷,革除無軍功的夏松,改杜衍、富弼為武將。這位“四諫”官員再次發表講話,徹底解除了呂夷簡的軍政權力。“四諫”第三次陳述時,副總理王被開除,由範仲淹接任。面對這支前所未有的優秀團隊,石傑喜出望外。他寫了壹首詩贊美說:“舉梁軍,掃風韻!”!宣揚聖賢就像拔草,壹大批人起來驅邪,就像切雞爪,永遠不會長久。
李青三年(1043)九月,仁宗敦促範仲淹等人采取措施改變局面。範仲淹、富弼和韓琦連夜起草了改革方案。尤其是範仲淹,認真總結從政28年來醞釀的改革思路,很快就提出了著名的新政綱領《十件事答妳手》,提出了十條改革建議。其主要內容如下:
(壹)明,即嚴格的官員升降制度。當時的升降官不問如何休息放松,也不看政績好壞,只看資歷。所以,官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所以跟風而不為。範仲淹提出考核政績,提拔有重大貢獻和明顯政績的人,撤換有罪和不稱職的官員。
(2)抑制僥幸心理,即限制為官之道,靠僥幸心理升官。那時候大官每年都會推薦自己的孩子去北京做官。20年後,有20個人從壹個兄弟和孫子的家庭擔任北京官員。以這種方式陸續進入朝廷,不僅增加了國家開支,而且這些紈絝子弟不務正業,只知道互相包庇,拉幫結派,謀取私利。為了國家政治清明,減少財政支出,應該限制大官的特權,不讓他們的子女在飯店擔任重要職務。
(3)精貢,即嚴格的貢制。要培養有真才實學的人,首先要改革科舉考試的內容,把原來的進士科從只註重詩詞賦改為註重謀略,把明經科從只要求背經學的詞句改為陳述經學的意義和道理。這樣學生才有真才實學,才能名副其實地求真。
(四)推選行政長官。針對當時州縣兩級無能官員十有八九的情況,範仲淹建議朝廷派得力的人到各地(北宋以上壹級監察、財政科)檢查地方政績,獎勵能幹的人員,罷免無能的人員;應該仔細推薦和審查地方官員的選擇,以防止冗余。
(5)所有公共領域。公田,即職田,是北宋地方官員的固定收入之壹,但其分配往往不均衡。範仲淹認為,供給不均,如何要求官員盡職盡責?他建議朝廷平衡他們的職業收入;職業領域不給的,按成績給,讓他們賺夠養活自己。然後,妳可以怪他們老實巴交;違反法律的人也可能受到懲罰或被解雇。
(六)厚農桑,即重視農桑等生產事業。範仲淹建議朝廷頒布詔令,要求各級政府和民眾講貧田利益,興修水利,興農惠農,並制定長期獎勵百姓、考核官員的制度。
(7)軍備訓練意味著軍備改進。範仲淹建議在北京附近招募壯士擔任京畿護衛,協助正規軍。這些衛兵每年大約有四分之三的時間用於耕作,四分之壹的時間用於訓練和戰鬥。實施該系統可以節省耗材成本。如果首都的這個制度成功了,就會被各地效仿。
(八)推信善,即廣泛推行政府惠民忠信。主管部門拖延或違反大赦令執行的,要依法嚴肅處理。此外,還要向各行各業派出使節,檢查各種應該落實的優惠政策是否落實。這樣,皇帝恩寵無處不在。
(九)重令,即要認真、慎重地下達法院命令。範仲淹認為,成文法本是為了表示對人民的信任,現在頒布後不久就改了。因此,朝廷必須討論哪些條例可以長期實施,刪除復雜、多余的條款,作為皇帝的命令、國家的法令來規定,頒布實施。這樣,法院的命令就不會經常改變。
(十)減徭役。範仲淹認為,戶口數量減少了,但民眾對政府的供給更重了。戶口人數少的縣,減為鄉鎮,各州軍的使館、州醫院合並為壹所醫院;吏部派出的雜役,可以分配給壹些州兵去承擔,不應該承擔公職的,壹律打回農村。這樣,人民將不再擔心沈重的麻煩。
《陳十事》寫好了,馬上呈送。宋仁宗與朝廷其他官員商量,同意了,並逐步以詔令的形式向全國發布。由此,北宋歷史上轟動壹時的慶歷新政在範仲淹的領導下開始,範仲淹的改革思想付諸實踐。新政實施後短短幾個月,政局煥然壹新:官僚機構開始精簡;以前靠家族勢力做官的子女受到很多限制;過去只論資排輩的官僚增加了考察業績和品德的程序,有特殊才能的破格提拔;科舉考試中,突出了對實用議論文的考查;全國各地都建立了學校。
範仲淹還主張改變中央機構的多重領導和實際分權的制度,認真擴大大臣的實權,以提高行政效率。為了更換不稱職的地方官員,他派遣許多省級法官到各地。檢查報告壹到,那個偷東西的軍官的名字就被從班級記錄本上劃掉了。富弼看到他壹手拿著壹本書,壹手在寫字。他在閻羅看起來像個冷酷無情的法官,他在旁邊勸他:“妳是個大漏網之魚,可是壹家人都要哭了!”範仲淹答道:“壹家哭,不如幾郡人哭!”
改革的廣度和深度往往與其遇到的阻力成正比。壹大批守舊派官僚開始私下議論。在禦史臺的官員中,有人攻擊過壹些省法官——說“江東三虎”、“山東四諾”。範仲淹在邊疆線上的幕僚也被暗中調查,遇到很多麻煩。歐陽修等“四諫”企圖除掉這些保守派爪牙,換上幾個臺灣官員。但他們很快發現,臺灣官員背後隱藏著更有權勢的人。歐陽修本人被旌鳴秘密撤回,離開北京前往河東。範仲淹有壹種預感,事情絕不是石碣所稱贊的那麽簡單:改革的道路上有很多隱患;新政的未來也岌岌可危。
李青四年(1044)仲夏,臺官突然宣稱破獲了壹起叛亂大案。這個案子直接牽涉到石傑和富弼。仁宗不相信會有這種事。石,富二,更莫名其妙。但是,臺灣官方有壹封石碣寫給富弼的親筆信作證;信中暗藏廢黜仁宗的意圖。史潔對此予以否認。富弼還沒來得及反駁這壹不實的指控,就被嚇壞了。其實這件事純粹是夏松壹手造成的。自從被免去唐朝使臣的職務,被石碣斥為“漢奸”後,他就暗中賄賂婢女抄寫石碣的字跡。從女仆寫信到現在還沒有壹天。
案子鬧得沸沸揚揚,謠言四起;後來甚至牽連到範仲淹的改革誠意,甚至有擴大相對權力的意圖。盡管宋仁宗不相信這壹切,但當他看到反對創新的力量如此強大時,他開始動搖了。此時,宋夏兩國已經正式媾和:政治危機基本消除。仁宗對改革的興趣也漸漸淡漠了。為了避嫌,富弼要求去邊境。範仲淹也知道自己沒意思,接了壹份工作,考察河東、陜西。
總理張德祥和副總理賈昌超曾附和範仲淹的新政。但在實際執行中,他們有聽話的,也有不聽話的。當新政受挫,改革派被誣告時,他們立即倒戈。範、傅離京後,幹脆聯合保守勢力向範仲淹等人扔石頭。並通過臺灣官員制造新的冤案,消滅北京的創新人物。
李青五年(1045)初,壹直慷慨激昂、欲大展拳腳的宋仁宗終於徹底退卻了。他上書放棄壹切改革措施,範仲淹和富弼被免去重要軍政職務。實施僅壹年多的各種新政策也相繼被禁。首都內外的達官貴人及其子女仍在載歌載舞。範仲淹嘔心瀝血革除營私舞弊的努力,頃刻間付之東流。他被調到那個州(今陜西省賓縣)做知州,準備為範祖先的出生地做點好事。
6、為國為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個冬天,範仲淹將近58歲。邊塞的嚴寒威脅到了他的健康,於是允許他遷到更溫暖的地方鄧州(今鄧州市)去當太守。此時富弼已被貶青州(今山東宜都),歐陽修被貶滁州(今安徽滁縣),滕宗良被貶越州(今湖南嶽陽),朱茵被貶雲州(今江西高安附近),受盡屈辱。範仲淹申請了。朱茵被帶到鄧州養病。朱茵奄奄壹息,極度貧困。他笑著告訴範仲淹:“生老病死是正常的規律。既沒有鬼,也沒有恐懼。”
嶽陽樓
嶽陽樓的由來。慶歷新政失敗後,範仲淹被流放到鄧州,此時身體欠佳。故人滕從湖南寫信給他,請他記下重修後的嶽陽樓,並附上壹幅晚秋洞庭的圖畫。範仲淹同意了。李青六年六月(即1046年六月),在鄧州化州書院寫下了著名的《嶽陽樓記》。說明作者雖身在江湖,憂國憂民,雖受迫害,但仍不放棄不屈不撓的意誌。同時也是對自己被降職戰友的壹種鼓勵和安慰。
範仲淹是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先驅。他認識到宋初軟文巧俗的危害,強調對歷史上進步文學傳統的繼承,推薦能堅持雅俗共賞傳統的好作品。他自己的詩也代表了文學創作的進步方向。他的雜文旨在闡明民為國之本的重要性,很受歡迎,有搶人之勢。《嶽陽樓記》是他的傳世之作。
《嶽陽樓記》送嶽州,膝宗良大為感動。他立即下令雕刻壹塊石頭。我腦子裏的兩句諺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脛而走。仁宗聽了,不禁贊嘆。
祐三年(1051年),範仲淹遷居青州。這裏寒冷的冬天加重了他的病情。第二年(1052)調任潁州,他堅持扶病上任。但只到了徐州,便突然去世了。六十四歲的時候。當年12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他被封為楚王和魏王,範文正的公開收藏代代相傳。此時,範仲淹的積蓄已經消耗殆盡。家裏貧病交加,只借官宅暫避風雨。範仲淹去世的消息傳開,朝野壹致悲痛。包括甘肅和西峽梁平在內的所有少數民族的人,數百人聚集在壹起哀悼並齋戒數日。無論他在哪裏從政,人們都為他建造寺廟的畫像,數百人來到祠堂,像他們死去的父親壹樣哀悼。按照他的遺願,遺體沒有運回蘇州,而是葬在了母親安葬的土地旁邊——洛陽南郊萬安山下。範仲淹的所作所為和思想,贏得了他死後幾代人的敬仰。歷代有誌之士也紛紛以北宋名臣範仲淹為楷模,學習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