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白墨述評

白墨述評

壹個老人的生活——讀的長篇小說《洗袋子的老人》,王,《短篇小說選》第4期,1991。

《解剖缺失的文本世界》,蘇長青,水影,4號,1991。

各顯其命脈與精神,李少勇《誰也沒有見過的草的生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直面坎坷炙熱的人生,曹增玉,載《莽原》第3期1992,收錄於《剛性或柔性的凝視》,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10。

《風車的寓言》,陳慧萍,當代作家,第2期,1993。

《思念的敘事特征》,王彪,《歷史小說選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3。

文壇兩兄弟孫氏,金城,當代人,2號,1994。

同胞的四維結構,李少勇,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93。

人性與現實主義,田中禾,《論文學自由》,第2期,1993。

《白墨小說劄記》,《文風·未來》第5期,1994。

孤獨遊子的悲歌——讀白墨的小說《進城》,李少勇,《誰也沒看見長草》,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穿越歷史的表層,李少勇《無人見草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評《鼠王》、《孤獨的人》和《對現實的顛覆》,王幹,《山花》,第2期,1995。

也許寫作才剛剛開始——記青年作家春兒白墨3月23日《文學報》1995。

古笛《十字下墨白》,短篇小說選,第1995,第10。

重建夢想的殿堂——談白墨小說的創新意義,李少勇,百花園,第1995期,第10期。

語言的誘惑——山水賞析,沂水,發表於《短篇小說選》1995增刊。

夢裏尋真——讀白墨小說,田中禾,鴨綠江邊,第1996期,第12期。

心態·情感·象征性敘事——論的小說創作,陳海濤,《百花園》第4期,1996。

與交叉口孫路6號1996。

《他們》,或《四重奏》,王洪勝,漓江,3號,1996,《無神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0。

最難的是平淡——讀顏屋《水墨飛燭》,發表於《微型小說選》第1997期、第12期,收錄於《微型小說三百首》,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九月版。

夢遊者永遠在旅途中,何向陽,《小說評論》第1998期,第1期,《肩膀上的風》,中原農民出版社,8月,1999。

清醒的夢遊者——白墨、張軍訪談錄,發表在《作家日報》上。

走近白墨,於洋,南方都市報65438+9月2日0998。

壹個失去精神自我的時代——讀白墨的小說《夢遊者,於洋》,發表於《學者日報》1998 65438+2月3日。

永遠的真誠——作家白墨訪談,於剛,教育周刊,6月65438+9月0998,6月65438+4月04。

以個人的回應輻射歷史與現實——專訪白墨、張軍《當代作家》1999第1期,收錄於《小說陣地——新生代作家訪談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千裏之外的聲音,東西方》,廣西文學,2000年第4期。

不為遊戲文學——淺談青年作家白墨及其創作《王洪照》,發表於《學者日報》2000年2月6日438+08。

白墨藝術的迷宮與“神秘的房間”——評《山花》第11期白墨的小說《浩宇》。

《論白墨小說的藝術風格》,黃易,《鄭州大學學報》,第6期,2001。

硬筆,唐宋元,南方文學,第5期,2001。

關於白墨小說的壹些關鍵詞,張虹,浙江作家報,2006年7月5438+0。

從真實到孤獨與激情,姚建斌,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8月23日,5438+0。

用夢想顛覆現實——訪周林白墨《花城》5期,2001。

精神探索與敘事的實驗者,何紅,《莽原》第4期,2001。

同壹片土地上生長的兩個聲音,安徽的馬,載《河南畫報》2001第6期。

水墨黑白世界,Xi同發,南風,4號,2001。

訴說不公平,艾雲,藝術與生存的壹致性,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

陽光與生活,唐宋元,載《創作》2002年第2期。

生存圖式的還原——白墨早期小說解讀何海濱,《平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白墨小說論》,郝宇,《平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論白墨的早期小說創作》,《王永生》,《平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

荒誕與隱秘痛苦中沈浮的真實——白墨小說的魅力,孫貴榮,《石河子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文本探索者——白墨訪談錄,楊家輝,中華工商時報,2002年6月5日至10月30日。

欲望驅使下的神秘房間——評白墨2002年2月27日發表在《中國讀書報》上的小說《欲望與恐懼·浩宇》。

現實的焦慮與救贖的渴望,周林,發表於2002年4月25日《大河報》。

夜色中綻放的花朵——讀《河南新聞出版報》2002年3月6日第1期白墨新作《欲望與恐懼》,作者:瓊梓。

建立更高的內在秩序——讀白墨的小說《欲望與恐懼》,劉海燕,《羊城晚報》,2002年7月25日。

壹邊是欲望,壹邊是恐懼,在火中,在教育時報,2002年8月16。

逃離與穿越——論白墨的中篇小說《曹懷明》,載《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白墨小說的社會學》,張寧,《河南日報》,2003年5月30日。

求真,何,,中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無處可逃的邊緣人——關於欲望與恐懼,張軍房,中州大學學報,第1期,2003。

白墨:與生活現實平行的文學敘事,《孫艷》,中州大學學報,第1期,2003。

壹個人離自己有多遠?從白墨的“喃喃敘述”談起,《梁燕芳》,《中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我何時才能醒來”——關於夢遊者,劉曼華,中州大學學報,第1期,2003。

《在進化中突破自我——白墨早期作品縱橫談》,梁倫潤,《文遠》2003年第3期。

《從白墨的短篇小說談起》,劉海燕,《百花園》,2003年第2期。

白墨:教學生涯是我寫作的堅強後盾,發表於2003年4月25日的《教育時報》。

文本的探索——2003年《山花六號》白墨訪談。

寫作是通過現實表現精神的過程--關於白墨、張寧、劉海燕等的對話。,訪陌生人,河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6月。

建設精神家園——評白墨的《夢遊者》和《尋找地點》,李少勇,《當代文學》2003年第6期。

《論白墨的小說世界》,張寧,《河北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被記憶雇傭的人,藍藍,載《山花》2004年第4期。

“故鄉”意象與民間敘事——白墨小說漫談,《聶偉·莽原》2004年第3期。

歡樂生活中隱藏的悲傷——先鋒小說家白墨曹利平梁燕平訪談錄,河南新聞出版2004年7月8日。

《文學的地域性與文學的個性》,孫慶宇,河南新聞出版,2004年8月6日5438+02。

墨白現象與墨白小說的意蘊,劉海燕,《紅豆》,2004年第8期,收錄於《理智之年的敘述》,作家出版社,2007年5月。

不確定性的存在——簡評2004年2月9日《文化時報》發表的《鏡中反映的白墨時間:藍色與藍色》。

文壇上的孤獨旅人折射地域文化,孫慶宇,《北京日報》,2004年9月20日。

光榮的退休與生命的追問——以白墨的小說為例,《夏敏·山花五號》,2005年。

信仰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納米,發表於報2005年3月22日。

《為墨畫白線》,田中和,發表於2005年9月8日《文學報》。

白墨的同情,李洪勇,《文化時報》,2005年5月24日。

評《父親的黃昏》,劉曉楠,2004年最佳小說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評母親的信仰》,邵,《文學報》,2005年5月26日。

李·《鄉村觀念的嬗變與堅守:話語、價值與權力》,載《上海文學》2005年第2期。

雪花飄落塑造風景——讀白墨的小說《風景》,張麗麗,清風月夜,九州出版社,2005年8月。

評《七步詩》,趙輝,發表於《文學報》2005年9月6日5438+05。

外貌與形象的結合,在德國北部,發表於《短篇小說選》2005年第23期。

扭曲人性的悲劇——讀白墨的長篇小說《謀殺》,柳斌榮,66個純美的故事,漓江出版社,2005年,10版。

反抗苦難,還是建立家園,王浩,文化時報,2005,65438+2月27日。

有壹個地方叫何英鎮——與劉海燕白墨的對話,載《莽原》2006年第3期,收錄於作家出版社2007年5月版《理智之年的敘述》。

苦澀與甜蜜——讀《父親在鐘平白墨的黃昏》,載《文化時報》2006年2月28日。

評《母親的信仰》,趙輝,2005年最佳小說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無詩的逃避——白墨小說個案研究,何海濱,《三門峽文藝》2006年第4期。

白墨黑墨都是好墨,葉芒,遼河,2006年第10期,莫可——見證三十年文壇現狀,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年9月。

《論白墨復調短篇小說藝術》,高軍,《神秘電話》,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0年5月。

我們應該怎樣敘述——與白墨、張小雪的對話,載《天津文學》2008年第8期。

藝術的迷宮:白墨小說的結構技巧,《李西閩當代小說》2007年第8期。

小說是敘事和語言的藝術——劉《訪談錄》,載《文學》2008年第8期。

痛苦的拷問:白墨小說的美學集結,李西閩,《時代文學》,2007年第5期

“何英城:白墨小說的隱喻場”,《李西閩記者》,第16期,2007。

神秘的尋找:白墨小說的情節模式,李西閩,《時代文學》(理論學術版),2007年第8期。

何英城——人類的精神載體——讀《孫平白墨文選》,發表於《大河報》2007年6月5438+2月65438+7月。

形式的倫理意義——評、李《》,載《文學批評叢刊》第9卷第2期,2007年8月。

《白墨小說批評語錄》,孫慶宇編著,載《耕耘》2007年第12期。

“精神”的抗爭與“思想”的獨立——從《紅樓》談白墨的小說,載《文學世界》2008年第8期,黃易

潁河變奏曲的瘋狂歷史篇章——評白墨的《夢遊者》,載《文學世界》2008年第8期

白墨老師,戴來,《文學》2008年第8期。

閱讀之夢與寫作之夢,劉海燕,《文學世界》2008年第8期。

米墨白城鄉二元對立的敘事模式,載《新聞人》2008年第2期(上半年)。

人性的異化,疾病的隱喻與歷史命運,龔奎林,《平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創傷經歷對小說創作的影響,米,載《平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夢中的天堂——論白墨小說中的城鄉二元對立,《劉鴻誌》,《平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徘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敘事——中篇小說中的叛逆者形象及其塑造張,《平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記憶的碎片與語言的密林——評的《來訪的陌生人》,高,《平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論的短篇小說創作——讀《懷念有陽光的日子》,劉,《耕耘》2008年第12期。

論何英鎮地塊,米,載《中州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白墨應該繼續描述苦難嗎?》,米·《大河文學》,2008年第3期。

人性的異化、疾病的隱喻與歷史的宿命——評龔奎林《白墨小說》,載《山花》2008年第7期。

《文學的底層敘事》,張宏聖和劉鴻誌,《光明日報》,2008年6月65438+10月31。

《白墨:底層人的偶然命運》,張虹,《感官的王國——先鋒小說敘事藝術研究》,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論後現代小說的形式意識——從白墨小說看小說的敘事藝術,張曉雪,《中州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壹次沈甸甸的欲望之旅——讀白墨新作《裸奔的年代》,方向正確,發表於2009年3月6日鄭州日報5438+09。

關於別人房間的交流,《芙蓉》編輯部劉星,發表於《芙蓉》2009年第三期。

現代主義精神的彌散——論白墨小說的敘事風格,《康寧·綠洲》,2009年第7期。

為什麽我們總是在對抗中迷失——讀白墨的小說《裸奔時代》,高軍,發表於《中國圖書商報》2009年5月6日5438+09。

對傳統歷史觀的顛覆與解構——讀米《記者》2009年第4期白墨的小說《雨中的墓地》。

疾病的隱喻與生存的困境——白墨小說論,龔奎林,《莽原》2009年第4期。

道德焦慮與人生困惑——與白墨、黃易的對話,載《廣州文藝》2009年第6期。

米小說中的歷史觀,《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對幾種自殺方法的註釋和評論,《野芒》,《芒苑》2009年第4期。

《白墨小說敘事美學的生命維度》,王慶傑,《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遊弋在靈魂的孤舟上》,中國戲劇出版社,10,2009年。

復雜的人性與生命的苦難——白墨小說中的人性與苦難敘述,劉鴻誌,載《荷花》2009年第6期。

無邊的壓抑——論白墨作品中麻木的靈魂和病態的生命,《劉鴻誌·紅豆》,第10期,2009。

不可抗拒的命運:行走在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之間——論新世紀以來的小說創作,高,《山花》2009年第9期。

精神之根與審美之境——白墨小說中何英小鎮形象的文化解讀,王慶傑,《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

求實精神與深遠意義,高軍,《耕耘》,第10期,2009。

經驗·歷史·責任·創造——訪白墨,龔奎林,西湖二號,2010。

關於白墨小說的九個詞條,高軍,綠洲,第4期,2010。

人性的掙紮與欲望的轉化——讀白墨的小說《裸奔時代》,龔奎林,《平頂山學院學報》第6期,2010。

論白墨小說的苦難敘事,張毅,《平頂山學院學報》,第6期,2010。

裸奔的年代與欲望和恐懼,荊彥峰,平頂山學院學報,第6期,2010。

靈魂轉移之旅:解讀《重遊晉城》,張,《平頂山學院學報》,第6期,2010。

世俗化與詩化之間的焦慮,高,《小說評論》,第3期,2010。

精神自由與人格獨立:訪談錄,高,《小說評論》2010第2期。

小說家檔案——可以訓練的主持人的話發表在《小說評論》第2期2010。

在苦難與陽光之間——論白墨的鄉土小說,劉穎,《中州大學學報》,第6期,2010。

《小說:中國當代文學的民族之聲》,張·,《山花》,第5期,2010。

論小說中的“失語”,何,《中州大學學報》第3期,2010。

淺析白墨小說中的幾個關鍵詞趙凱《中國知識》第4期2010?

從希望到絕望——《裸奔時代》的敘事解讀,胡洪春,《中國知識》,第4期,2010。

膿包治療中心的平靜——讀的中篇小說,高,《中國知識》,第4期,2010。

孫氏兄弟,王清傑,《社會的空缺——王清傑文化批判論文集》,網上書店,2065年3月438+00。

《天河之戀:純粹的情感與詩意的表達》,楊春生,電影文學,第110期。

龔奎林,“白墨新歷史主義小說的寫作”,《中州大學學報》,第6期,2010。

裸奔的時代,色彩的生命——解讀白墨《裸奔的時代》中的色彩,胡洪春,中州大學學報,第6期,2010。

歷史在行走中沈淪——從三個視角透視夢遊者,龔自強,《中州大學學報》,第6期,2010。

人文環境與文學精神:專訪,張,山花,第10期,2010。

尋找有意義的形式——白墨小說印象,李瑞華,新聞愛好者第22期,2010。

《鄭凱白墨何英鎮地塊分析》,《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論白墨小說中的人性書寫》,肖雲,《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白墨短篇小說的意義》,李少勇,《神秘的電話》,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0年5月。

自我的判斷——淺析白墨的小說《欲望與恐懼》,劉鴻誌,牡丹,第10期,2010期

從語言陌生化看“神韻與精神”,孫慶宇,《文藝評論》第3期,2010。

水墨的視覺與特寫,田中和,陽光,第12期,2010。

敲開嘈雜喧囂的孤獨——夢遊者組成的思想史,江原,芒園,第11期。

白墨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張明華《紅豆》第2期2011。

《以革命的名義》,劉鴻誌,發表於《長江評論》第2期,2011。

何英鎮與中國精神意象,劉鴻誌,山花,7號,2011。

《先知的意義:與巴爾加斯·呂薩之比較》,張,《作品》第6期,2011。

不確定的人生——論白墨小說的壹種哲學意味的表達,劉鴻誌,載《大地文學》第5期,2011。

《論白墨小說的語言結構和風格》,劉鴻誌,《於君論壇文集》,河南文藝出版社,2011年8月。

愛情與欲望的流浪——白墨小說《愛的面孔》中的生命隱喻分析張明華,《中州大學學報》第5期,2011。

陽光下的神秘——論白墨小說敘事中的未知因素劉鴻誌,《中州大學學報》第5期,2011。

自律:身體與靈魂的深度撕裂——白墨小說《欲望與恐懼》的思想圖譜,劉軍,中州大學學報,第5期,2011。

真實的生命肌理--論白墨小說的生命圖景。王慶傑出版《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學報》第3期,2011。

生命的何英城--探索白墨小說的地域文化意義。王慶傑出版《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學報》第4期,2011。

悲傷背景下的偶然命運——論白墨的小說《夏日往事》和劉鴻誌的《虹四號》2011。

小說的多維鏡像——訪江《時代文學》2012上半年第3期

白墨筆下的自我展示世界孫慶宇發表於《時代文學》2012上半年第三期。

雅、色、喻——墨白印象劉克宰《時間文學》第3期2012上半年。

《墨白——墨白印象》何宏載《時代文學》2012上半年第3期

小說家白墨由楊曉敏《短篇小說選》第4期2012出版。時間文學前半部分,第3期,2012。

白紙黑字,王浩發表《時代文學》2012上半年第三期。

某人的別墅。

文本建構與精神失落--論白墨小說的敘事風格。李瑞華出版的《中國知識》,第1期,2012。

白墨小說的深度——細讀劉濤《東京文學》第2期短篇小說《紀念》,2012。

敘事的核心:時間與記憶——白墨·苗美玲訪談錄《東京文學》,第2期,2012。

1945前後:主觀歷史——小說中階級與人性的沖突——蔣《南方文學》第3期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