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後現代思潮的本質和特征
後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尤其是80年代以來盛行於西方世界的壹種泛文化思潮。也是壹種批判和解構現代文化哲學和精神價值取向的哲學思維方式和態度。這種反現代性思潮雖然孕育於20世紀30年代現代主義的母體胚胎中,但主要是後現代社會(又稱後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和晚期資本主義)適應科技革命發展的產物,也是美國社會危機和精神異化的反映。
後現代主義的四個發展階段
(1) 1934 ~ 1964是後現代主義術語開始被應用和歧義的階段;
(2)60年代中後期是後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的精英意識徹底決裂,呈現出壹種反文化、反智識的時期;
(3) 1972 ~ 1976是存在主義的後現代主義思潮階段;
(4)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後現代主義概念變得更加全面、更加包容的階段[1]。
後現代主義已經遠遠超出了文學藝術領域,深入滲透到哲學、科學哲學、心理學、宗教、法律、教育等諸多領域[2.3]。
1.2後現代主義哲學的主要特征
(1)反主體性後現代主義哲學繼尼采提出“上帝死了”的口號後,又提出了“主體死了”、“人死了”的口號。它們意味著主客二分中的主體和人的概念是不現實的,西方傳統哲學尤其是現代哲學的“人類中心主義”已經破滅。
(2)反普遍性和反同壹性後現代哲學認為差異無處不在,甚至在重復中,沒有差異的世界是壹個蒼白無趣的世界。傳統哲學把普遍性和同壹性作為人的最高本質,只能使人成為失去了個性、沒有血、沒有肉、沒有情感的抽象的人。
(3)不確定性後現代哲學認為,沒有獨立自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語言構成的。也就是說,世界本身具有語言的結構,語言不是人們表達意義的工具,它有自己的體系。已知的壹切都是以語言為中介的,所謂的事實和真相只是語言上的。在他們看來,“我不說語言,但語言在說我”。這樣,人們就從西方傳統哲學中以人為中心的立場退到了語言所掌握的立場。但是,語言總是不確定的,隨著說話人不穩定的情緒而搖擺不定。所以,壹切都是不確定的,模糊的,多元的,解構的[4]。
(4)內在性如果說不確定性主要代表了中心和本體消失的結果,那麽內在性則代表了人的心靈適應壹切現實本身的傾向。這說明後現代哲學不再是先驗的,它不再對精神、價值或終極關懷、真善美等先驗價值感興趣。反而是對環境、現實、創作的壹種內在適應。
後現代主義哲學是壹種質疑、反思和批判現代主義的新的認知範式。其矛頭指向傳統哲學中的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和經驗主義,完全是反傳統、反權威的。它經歷了從邏各斯中心主義到無中心多元論,從深度模式到平面模式,從以人為中心到反傳統人文主義的轉變。它能促進我們開闊視野,更新觀念,改變過去僵化封閉的思維方式,實現學科融合,貼近大眾化和現實生活。
2人本主義心理學與後現代思潮的壹致性
後現代主義哲學的興盛晚於人本主義心理學,具有不同於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極端主觀主義、非理性主義、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思想傾向,甚至具有反主體、否定自我認同、反對人類中心主義等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特征。因此,後現代主義哲學不僅沒有直接影響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相反,它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為它猛烈地攻擊了“正常”行為的價值觀和動機模式。
但由於後現代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有壹定的相似性[6],且二者都與美國的社會危機和精神異化有關,他們有的參加過反戰運動,或者是新左派和反主流文化派的成員[7],他們都受到現象學、存在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的影響[8]。所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後現代主義哲學有壹些重合[8]。
2.1攻擊科學主義
壹方面,西方社會依靠和發展現代科學技術,使整個國家富裕,人民生活富裕。另壹方面,隨著人類知識的空前膨脹,計算機和數據庫的廣泛使用,科學技術的大踏步前進導致了“合法性危機”,將人作為機器或動物來研究的科學主義泛濫,從而使現代西方社會的許多人感到了生命意義和精神價值的喪失。面對這壹現實,後現代主義通過對科學針鋒相對的批判,逐漸成為壹種“文化帝國主義”。計算機霸權使人漠視心靈和智力的內在培養,追求商品世界冰冷的“外化”符號操作[10]。美國社會學家貝爾(1919 ~)指出,後現代社會的人有兩種體驗世界的方式:外部世界的快速變化導致他們的時空感混亂;然而,宗教信仰的消亡,超生希望的喪失,以及生命有限、死後壹切都是空的新意識,鑄就了自我意識的危機。就這樣,人們來到了壹個缺乏生命意義的“空白荒原的邊緣”。後現代主義壹再強調精神價值的重要性,重視解決人生意義的問題,重建精神信仰,從而成為維護社會團結的精神支柱。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揚棄了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的片面性,呈現出西方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融合的趨勢。
同樣,人本主義心理學也明確批判了心理學中的科學主義傾向。他們反對行為主義的機械還原論和精神分析的生物還原論,指出心理學中的自然主義和實驗主義取向使心理學模仿物理科學的模式,實驗方法獨特而絕對,必然導致心理學的非人化,陷入機械論和還原論的境地[11]。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開始提出心理學中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融合,實證主義和現象學的融合,強調對人的價值和意義、人性和潛能、人的自由和選擇的研究。這些思想雖然與後現代主義不完全相同,但在抨擊科學主義的危害、重視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兼容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等方面不謀而合[7]。
2.2人際交往的重建
在貝爾看來,後工業社會(美洲)是不同於前工業社會(亞非拉)和工業社會(西歐、俄羅斯、日本)的新型社會。其中,前工業社會的“意向”是“與自然競爭”,其資源來自采礦業,受收益遞減規律制約,生產率低;工業社會的“意圖”是“與加工過的自然競爭”,以人與機器的關系為中心,用能量把自然環境變成技術環境;後工業社會的“意圖”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其中以信息為基礎的“智能技術”與機械技術並駕齊驅。在主客對立解體、虛無主義信仰被解構的情況下,壹方面似乎肯定了人的* * *知識和交流的可能性,但另壹方面又認為各派的敘述無法建立* * *知識和對話交流。因此,批判信息社會的交往扭曲,探索人類交往的可能基礎,重建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成為後現代文化的核心話題[12]。
在後現代主義者看來,交往的基礎是人始終處於人際關系的語境中。人如果不想陷入虛無的自我矛盾,就必須從主客對立的思維模式轉向“我-妳關系”的模式,實現以人際關系為核心的全面交往[13]。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認為,從交往到理解,不是主體對客體的簡單把握,而是視界的融合。從解釋學的角度來看,解釋者有自己的歷史傳統,理解的對象也有自己的歷史傳統。理解不是解釋者拋棄自己的傳統去接受理解對象的傳統,也不是把自己的傳統強加給理解對象,而是解釋者超越自己的傳統和理解對象的傳統,通過兩種視域傳統(理解事物的原初觀點和意義體系)的交融,達到壹種新的境界。
同樣,人本主義心理學也堅持從解釋學和馬丁?Buber的“我-妳關系”模型用於構建人際交往和關系。在布伯看來,只有在相互相遇中,也就是當每個人在整個地方都遇到他所面對的東西(人或物)時,人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所以,壹個人是壹種互動,是壹種關系,是與他遇到的人的對話。布伯的思維模式不僅得到了馬斯洛的充分肯定,而且在羅傑斯的來訪者中心治療、交友小組和存在分析治療實踐中得到徹底貫徹。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把協調人際交往、重建人際交往、獲得相互了解作為心理治療和咨詢成功的關鍵[7]。
2.3人的個性的實現
法國後結構主義哲學家德裏達反對黑格爾認為同壹性高於差異性,同壹性是差異性的“真理”,主張差異性高於同壹性,普遍性是同壹性的基礎。後現代主義反對把人變成不分青紅皂白的抽象存在物,強烈提倡和展示人的多元個性。按照他們的說法,人們在交流過程中,通過言語和動作發出壹些信息,表達交流者的感受、情感傾向、人格狀態、意誌和動機,這些統稱為人的人格。
同樣,人本主義心理學也非常重視對人的個性和獨特性的研究。早在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協會成立之初,他們就將“有經驗的個體”定義為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奧爾波特認為,認識到每個人的個性和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