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短文本。
《百年美人》壹文,節選自梁衡的同名散文(發表於《蔡穎+0994》第4期)。這是壹篇贊美居裏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為主線,說明居裏夫人的美不在於外表,而在於內心和人格。她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作者以倒敘的方式,首先描述了居裏夫人在法國科學院做學術報告的場景,將居裏夫人的美好形象和豐功偉績凸顯在讀者面前。接下來的兩段具體描述了居裏夫人為探索“其他物質是否具有放射性”而進行的艱苦研究,直至發現鐳,這是正文的重點部分,充分展示了居裏夫人為科學獻身的堅定而執著的科學精神。最後兩段描寫了居裏夫人面對名利的態度和做法,表現了居裏夫人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和壹心壹意獻身科學的無私精神。最後引用愛因斯坦的話來肯定居裏夫人的人格。
文中沒有籠統介紹居裏夫人的科學成就,而是融入了作者對科學家生活的理解,文采斐然。教師在教學中應處理好科學與文學的關系。
講授這壹課的第壹點是在語境中理解課文中深刻的句子,體會居裏夫人為科學獻身的精神;二是了解居裏夫人的事跡,從具體事例中認識到“美跨百年”是居裏夫人所體現的科學精神。
2.文字分析。
(1)句子的理解。
她的報告震撼了全場,物理學進入了壹個新時代,她美麗而莊嚴的形象被定格在了歷史和每個人的心中。
“她的報告”宣布了壹個驚人的發現:天然放射性元素鐳。“她美麗肅穆的形象”指的是“壹襲黑色長裙”、“壹張白皙端莊的臉”、“堅定而略顯冷漠的表情”、“微凹的眼睛”,也暗示了這壹形象背後的執著精神。居裏夫人因為對科學的傑出貢獻而取得了她的歷史地位,使她成為壹個為世人所景仰和敬仰的女人。這句話描述了居裏夫人對科學的巨大貢獻。
(2)這美麗的淡藍色熒光,變成了女人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淺藍色熒光”是居裏夫人用三年零九個月提取的0.1 g鐳產生的,這是她的成就。這壹成就是以居裏夫人終日悶燒,身體疲憊為代價取得的,因此她融入了“美麗人生”。這壹成就也是居裏夫人堅持探索“其他物質是否具有放射性”這壹信念的結果,從而融入了“不屈的信念”。這句話是對居裏夫人在科學研究中堅持不懈的獻身精神的贊頌。
這種可貴的人格和崇高的追求,使瑪麗·居裏幾乎與這壹偉大的自然發現同時發現了生命的意義。
這種可貴的品格和崇高的追求,意味著居裏夫人有著堅定、堅決、遠大、執著的追求,這壹偉大的自然發現意味著居裏夫人發現了放射性金屬元素鐳,生命意義的發現意味著居裏夫人明白了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年輕的美貌、金錢和名譽,而在於為科學和人類做出貢獻。居裏夫人對生命和價值的理解,壹方面源於她的性格,另壹方面源於她在科研中的經歷和感悟。
(4)她從壹個美麗的小女孩,壹個端莊堅毅的女學者,變成了科學教科書中的新名詞“輻射”,變成了物理學中新的計量單位,變成了壹系列科學定律,她成為了科學史上永恒的裏程碑。
這個句子采用了“from”的句型...去……”。這種“變”不是壹般的變,而是生命價值的提升,是人生境界的飛躍。四個“變”概括了居裏夫人的奮鬥壹生和不朽業績。
(2)對單詞的理解。
放射性:某些元素(如鐳和鈾)的不穩定原子核自發放射射線並衰變為其他元素的性質。
鐳:金屬元素,符號Ra,銀白色,有放射性,醫學上可用於治療癌癥和皮膚病。
嘈雜的聲音:人群發出的聲音就像鍋裏的水在沸騰,形容聲音嘈雜。
莊重:嚴肅穩重。不隨意,不輕浮
無動於衷:超脫於(名利等)。)而不追究。
提煉:用化學或物理方法提純壹種化合物或混合物,或從中提取所需的東西。
冶煉:通過焙燒、熔煉等方法從礦石中提取所需金屬。
溶解:壹種物質(溶質)分散在另壹種物質(溶劑)中成為溶液的過程。例如,鹽或糖溶解在水中形成水溶液。
侵蝕:逐漸破壞或腐蝕。
剛毅:剛毅和毅力。
堅持:佛教是指堅持某件事,不超脫。之後指堅持某種信仰,不肯改變。
有效:優秀:優秀,高超。有突出的成績和效果。
名聲:巨大的聲譽。
二,教學目標
1.能寫14生詞,正確讀出“熔煉、溶解、沈澱、分析、侵蝕、退卻、疲勞、榮譽、稱號、嗡嗡、碩果累累”等詞。
2.帶著感情讀課文,抄寫喜歡的句子,背誦喜歡的部分。
3.能夠在語境中理解文中深刻的句子,理解居裏夫人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4.欣賞作者對居裏夫人偉大貢獻和人格精神的贊美,理解“美跨百年”的深刻內涵。
三,教學建議
1.這是本單元“科學精神”的第壹篇課文。學生在過去的語文學習和課外閱讀中,了解到了很多科技成果和壹些科學家的故事。編排這套教材的目的是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讓學生生動地理解什麽是科學精神。在教學中可以簡單介紹壹下以單元引領的科學精神,這是壹種堅持科學思維的勇氣,是壹種不斷尋求真理的意識。
2.第壹次讀課文時,要正確流暢地閱讀課文,初步了解居裏夫人的事跡和“美跨百年”這個話題。文中有壹些長句,比如“穿著黑色長裙,白皙端莊的臉上露出堅定而略顯冷漠的表情”,學生很難流暢地讀下去。應該指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學會停頓。文中涉及的壹些專業術語,如“放射性”、“鐳”、“元素”、“酸堿”等,壹般不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必深究。如果學生有疑問,老師可以進行通俗的講解,讓學生有個大概的了解。
3.文本研究的重點是學科中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文中隱含的兩個看似矛盾的地方:壹是居裏夫人有著端莊美麗的外表,但她卻全身心投入到科學研究中,毫不在意“美麗健康的外表正在悄然隱退”;第二,居裏夫人在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她壹生獲得了10個獎項,16個獎牌,107個榮譽稱號,尤其是兩次諾貝爾獎”,但她“視名利如糞土”。這看似矛盾的背後,是居裏夫人對科學的執著和對名利的淡然態度,讓學生明白,能跨越百年的“美”,不僅僅是居裏夫人的美麗和尊嚴,更是她的科學精神和人生態度。
4.課文中有許多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可以先在上下文中反復閱讀,然後談談自己的理解。教師抓住句子的核心部分來引起學生的思考,在生動的體驗中組織學生討論“妳為什麽這樣理解”“這樣理解是否合理”,從而在討論中深入理解,同時在合理的前提下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比如理解“這種寶貴的人格和崇高的追求,使瑪麗·居裏幾乎與這壹偉大的自然發現同時發現了生命的意義”,這句話的核心部分是“生命意義的發現”,理解的重點是什麽?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顧“這壹偉大的自然發現”的過程以及居裏夫人在工作中的態度和表現,感受其中的艱難困苦,思考居裏夫人為什麽要這樣做,從而明白這裏的“生命的意義”是對真理的追求和對科學研究的堅持。
這篇課文教學的意義不僅在於認識居裏夫人,更在於通過居裏夫人的事跡體驗和理解科學精神。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文本的學習,學生可以從內心深處尊重像居裏夫人這樣為科學獻身的人,認同他們對科學精神和人生價值的追求。因此,課文的教學也要關註學生學習課文後的感受、感受和感悟,引導學生說出來、寫下來。在教學中,學生可以結合課後的“閱讀鏈接”和學生收集的材料,寫出自己的感受。
第四,教學案例
片段:
解讀“美”感受科學精神
老師:同學們,1898,居裏夫人在法國科學院報告了她的驚人發現。她的報道震撼了觀眾,她的形象將永遠定格在人們心中。我們再仔細讀壹遍課文,想壹想居裏夫人的“美跨越百年”除了她美麗的外表,還有什麽,這種“美”表現在哪些方面?請找到文中相關的句子,閱讀並思考,我們稍後再交流。
(學生讀課文。)
老師:現在讓我們壹起交流。
生:我認為居裏夫人的美麗在於她的堅定、剛毅、堅韌和崇高、執著的追求。
老師:課文的哪壹部分最讓妳有這種感覺?
生:我覺得第三段發現和提煉鐳的過程讓我感觸最深。
生:我也覺得第三段居裏夫人提煉鐳的過程最能體現她堅定、堅決、頑強的精神。
老師:好,請快速默讀課文第三段,找出最能體現居裏夫人堅定、堅決、執著追求的句子,畫出來,讀壹讀,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看書。)
老師:讓我們根據課文中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我讀到這句話,“就像在沙灘上找到壹個貝殼。別人可能只是玩玩,居裏夫人卻要研究貝殼是怎麽誕生的,有多長,是怎麽沖到沙灘上的。”別人摸瓜,她找藤蔓。別人摘葉子,她要根。“我就想,居裏夫人不是第壹個發現放射性的人,但是為什麽沒有別人研究呢?我覺得我很佩服居裏夫人善於發現問題的精神。
老師:還有誰來說說?
生:我覺得寫居裏夫婦提煉鐳的過程讓我感觸最深。“為了提取純鐳,居裏夫婦得到了壹噸可能含有鐳的工業廢渣。他們在院子裏支起壹口大鍋,壹口壹口地熔煉,然後送到實驗室進行溶解沈澱分析。實驗室只是壹個廢棄的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鍋裏的爐渣。在她的衣服和手上,她留下了壹點酸堿灼傷的痕跡。”從這段話可以知道,居裏夫人從事科學研究的條件是非常艱苦的。他們提取鐳的工具只是壹個“大鍋”,實驗室只是壹個廢棄的棚子。沒有崇高的目標和堅定的信念,在這樣的條件下從事研究工作是不可能的。
生:工作條件的艱苦從這句話也能看出來,“她在衣服和手上留下了酸堿灼傷”。這說明工作不僅辛苦,還經常有被燙傷的危險。
生:我補充壹下,從這段話裏我也知道,當時不僅工作條件非常艱苦,實驗能不能成功也很難說。
老師:妳在哪裏看到的?
生:這裏有壹種說法,“居裏夫婦為了提取純鐳,得到了壹噸可能含有鐳的工業廢渣”。“可能”是指從這壹噸工業廢渣中可能提取鐳,也可能不提取。
老師:妳能抓住關鍵詞理解課文就不錯了!從“可能”這個詞我們還能學到什麽?
生:居裏夫人的工作可能是成功的,但也有可能她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的。從這裏,我深深感受到了科研的艱辛。
生:我感受到的是居裏夫人對科學研究的執著追求和不懈努力。她知道研究可能會失敗,但她絕不會放棄。我想即使失敗了,他們也會繼續努力,直到實驗成功。
老師:那很好。讓我們再讀壹遍這段話,讀出我們的感受。
(所有學生壹起讀。)
老師:請繼續講。
生: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句話,“三年零九個月,他們終於從噸渣中提煉出0.1g鐳。”從這句話中的數字,我意識到,盡管工作環境如此艱苦,居裏夫人還是堅持了下來。用了將近四年的時間,從數噸廢渣中提煉出0.1g的鐳,真的很不容易。她對科學事業的堅定信念和執著追求令人欽佩!我覺得這種精神是美好的。
老師:同學們,妳們知道0.1克鐳是多少嗎?它比我們的圓珠筆尖還小。從數噸廢渣中提煉出如此少量的0.1克鐳是多麽困難啊!那麽這句話應該怎麽讀呢?
生:我覺得讀三個數要讀出壹種又長又硬的感覺。
生:我覺得“終於”這個詞應該讀作壹種成功的喜悅。
老師:那妳們兩個能壹起讀這個句子嗎?
(生讀。)
學生:老師,我不太明白壹個問題:作者在描述提煉鐳的艱辛時,為什麽要寫居裏夫人和皮埃爾的對話?
老師: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們讓兩個學生分角色朗讀他們的對話。其他學生聽著,想著。妳從他們的對話中學到了什麽?
(按角色閱讀。)
老師:妳從他們的對話中學到了什麽?
生:我意識到居裏夫婦努力尋找新元素,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科學的利益,可見他們的追求目標是遠大的。
生:我覺得也反映了居裏夫婦的樂觀。
老師:是的,這麽艱苦的條件和實驗,但是他們要的是顏色漂亮的鐳。他們拿到了嗎?閱讀-
(全體同學讀:“它真的有很美的顏色,在黑暗的破木棚裏發出微微的藍色熒光。”)
老師:通過第三段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居裏夫人為了發現和提煉鐳所付出的艱辛。居裏夫人對科學的堅定信念和執著追求讓我們深受感動,這無疑是美好的。正如書中所說,“這種美麗的淡藍色熒光融入了壹個女人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居裏夫人的美還表現在哪些方面?讓我們再讀壹遍課文的其他自然段落。
(生讀。)
老師:誰能告訴我?
生:我覺得居裏夫人的“美”還體現在她對科學的執著上。
老師:妳在哪裏感覺到的?
生:正文第四段說,“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時,激光線也在默默地侵蝕著她的身體。她美麗健康的容顏正在悄然退去,漸漸頭暈耳鳴,渾身無力。”
老師:既然課文上說“她美麗健康的面龐在悄然隱退”,為什麽大家還認為這是居裏夫人的美呢?
生:我認為,雖然居裏夫人美麗健康的容顏正在悄然退去,但居裏夫人是用自己的美麗和健康換來了科學實驗的巨大成功和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生:居裏夫人的精神也深深打動了我。我覺得壹般人很難做到這壹點,正是這種犧牲精神讓居裏夫人取得了別人做不到的成功。這種美比外表的美更持久,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老師:說得好!她把外在的美變成了什麽?壹起讀課文中的句子。
(生讀。)
老師:還有什麽體現她的敬業精神的嗎?
生:從第五段的這句話也能感受到居裏夫人的敬業。"直到她去世40年後,她用過的筆記本裏仍有光線。"看完這個我就在想,做實驗的時候輻射要多強烈啊!她知道輻射對健康有害,但她仍然堅持工作。我認為居裏夫人真的獻身於科學。
老師:還有誰能從其他角度說說居裏夫人的“美”?
生:我覺得居裏夫人的“美”還表現在她淡泊名利。
老師:課文中哪些句子能體現她的美?請默讀課文最後兩段,邊讀邊思考這個問題。
(學生默讀第5段和第6段。)
老師:誰來說說自己的感受?
生:我們知道居裏夫人的每壹份榮譽都是用她的全部青春、信念和生命換來的。但她視名利如糞土,壹心只想著科研,埋頭工作,直到67歲去世。這種淡泊名利是壹種美。
生:從文末愛因斯坦的評價也可以知道居裏夫人淡泊名利。"在所有的世界名人中,瑪麗·居裏是唯壹壹個沒有被名利沖昏頭腦的人。"
老師:對,對居裏夫人來說,人活著不是為了追求名利,而是為了給人類做貢獻!因此,作者說,“瑪麗·居裏幾乎完成了這壹偉大的自然發現,也完成了對生命意義的發現。”讓我們讀壹下課文中關於居裏夫人的最後兩段自然段。
(完整閱讀第5段和第6段。)
老師:同學們,學完課文,妳們對“跨越百年的美”有什麽新的認識嗎?
生:我覺得學科中的“美”主要表現在她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對科學的執著,對名利的淡泊。這種“美”是長久的,所以是跨越百年的美。
生:我認為居裏夫人的“美”在於她對人類的巨大貢獻。這種“美”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流傳至今,並將繼續傳承下去。
老師:同學們,現在我們明白了,“美跨百年”不僅指居裏夫人美麗的外表,還指她偉大的研究成就。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學精神——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對科學的終生奉獻,對名利的淡泊。因此,愛因斯坦說,“即使歐洲知識分子中只存在壹小部分居裏夫人的道德力量和熱情,歐洲也將面臨壹個光明的未來。”我認為,如果我們能夠學習居裏夫人的道德力量和熱情,我們也可以為人類做出貢獻。
課後請閱讀“閱讀鏈接”中的材料。有條件的同學也可以選擇妳感興趣的科學家,看關於他們的書或文章,寫下自己的感受。
動詞 (verb的縮寫)相關鏈接
1.居裏夫人(1867—1934),原名瑪麗·斯科羅多夫斯卡,是波蘭物理學家,也是第壹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
居裏夫人1867 165438+10月7日出生於波蘭華沙的壹個教師家庭。10歲喪母,家境貧寒,這讓她在學習上吃苦耐勞,不知疲倦。1891,去法國巴黎大學理學院深造。她珍惜那段艱苦而“完美”的時光,努力學習,取得了1893的物理碩士學位和1894的數學碩士學位。幾乎在同時,科學的命運把她和皮埃爾·居裏拉在了壹起。他們於1895結婚。
65438年到0897年,居裏夫人看到了亨利·貝克勒爾發現鈾有放射性的報道,引起了她的極大興趣。經過仔細的探索、反復的實驗和居裏先生的密切合作,她終於發現了兩種新的化學元素,它們的放射性比鈾更強。壹種是釙,居裏夫人出於對祖國的熱愛,以波蘭的首字母命名。另壹個是“鐳”,為居裏夫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智慧、體力甚至生命。1903年,居裏夫婦和貝克勒爾都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6年,居裏先生車禍去世。居裏夫人以堅強的意誌克服了巨大的悲痛,承擔了全部家庭責任。不久,她在巴黎大學的課程中接替居裏先生,指導實驗室工作。
1911年,居裏夫人參加了法國科學院的選舉,卻因為有人提出“女性不能成為科學院院士”而以壹票之差落選。但這並不能阻止她投身科學。同年2月,她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居裏夫人充滿了犧牲精神。在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她用x光設備治療傷病員。她長期在艱苦的條件下對放射性元素進行緊張的研究,導致有毒物質損害了她的健康,晚年患上了各種疾病。1934於7月4日因白血病去世。
2.居裏夫人的科學研究
居裏夫人註意到了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的研究工作。自從倫琴發現X射線後,貝克勒爾在檢查壹種稀有礦物“鈾鹽”時發現了另壹種“鈾射線”,被朋友們稱為貝克勒爾射線。
貝克勒爾發現的射線引起了居裏夫人的極大興趣。輻射的力量從何而來?居裏夫人看到歐洲所有的實驗室都沒有人對鈾射線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就決定打入這個領域。
在皮埃爾的再三請求下,理化學校的校長允許居裏夫人使用壹間潮濕的小屋做理化實驗。雖然室溫只有6℃,但她已經投身於鈾鹽的研究。
居裏夫人接受了嚴格的高等化學教育。在研究鈾鹽礦石時,她認為沒有理由證明鈾是唯壹能發出輻射的化學元素。她根據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壹個壹個地確定元素。結果,她很快發現另壹種釷化合物也能自動發出射線,與鈾射線相似,強度也差不多。居裏夫人意識到,這種現象絕不僅僅是鈾的特性,必須給它起壹個新名字。居裏夫人提出稱之為“放射性”,鈾、釷等具有這種特殊“放射性”功能的物質稱為“放射性元素”。
壹天,居裏夫人想,礦物有放射性嗎?在皮埃爾的幫助下,她確定了幾天能收集到的所有礦物。她發現瀝青鈾礦的放射性比預期的要高得多。
經過仔細研究,居裏夫人不得不承認,這些瀝青鈾礦中鈾和釷的含量永遠無法解釋她所觀察到的放射性強度。
這種異常和超標的放射性從何而來?只有壹種解釋:這些瀝青礦物含有少量比鈾和釷更具放射性的新元素。居裏夫人在她以前的實驗中已經檢查了所有已知的元素。她斷定這是人類還不知道的新元素,她要找到它!
居裏夫人的發現引起了皮埃爾的註意,居裏夫婦壹起向未知元素進軍。在潮濕的工作室裏,經過居裏夫婦的共同努力,在1898年7月,他們宣布發現了這種新元素,它的放射性比純鈾高400倍。為了紀念居裏夫人的祖國——波蘭,這種新元素被命名為釙。
1898到65438+2月,居裏夫婦宣布發現了第二種放射性元素,比釙的放射性更強。他們把這種新元素命名為“鐳”。但是,當時沒有人能證實他們的發現,因為根據化學的傳統,當壹個科學家宣布發現了壹種新元素時,他必須得到實物,並準確測定其原子量。然而在居裏夫人的報告中,並沒有釙和鐳的原子量,手邊也沒有鐳的樣品。
居裏夫婦決定用實物證明這壹點。當時,含有釙和鐳的瀝青鈾礦是壹種非常昂貴的礦物,主要產於波希米亞的St. Ashimustahl礦。人們提煉這種礦物,從中提取鈾鹽來制造彩色玻璃。對於生活貧困的居裏夫婦來說,他們如何負擔得起這份工作的必要開支?他們的智慧構成了財政資源。他們預計,鈾提出後,礦物中所含的新的放射性元素肯定還存在,因此可以在鈾鹽提煉後的礦物殘渣中找到。幾經周折,奧地利政府決定給居裏夫婦壹噸廢渣,並承諾如果他們將來需要大量礦渣,可以以最優惠的條件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