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它要求將經濟系統中的資源利用和諧有序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進壹步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統壹。
首先,鄭州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意義重大。
(壹)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是鄭州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保障。
鄭州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種36種,探明儲量16種,已開發利用礦種20多種。豐富的礦產資源為鄭州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以煤炭資源為基礎的能源工業和以鋁土礦資源為基礎的鋁工業都是鄭州的支柱產業之壹。礦產資源的開發極大地促進了鄭州市所轄各縣(市)的經濟發展,加快了該地區的城市化進程。尤其是近年來,鄭州經濟持續實現兩位數增長。2006年,鄭州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01.5億元,增長15.7%,經濟總量占全省經濟總量的19.4%,其中礦業經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礦業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開采強度過高,後備資源不足;粗放的生產管理和落後的環境管理;綜合開發利用水平不高,資源浪費嚴重;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礦業要素市場不發達,嚴重制約了我市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進入十壹五後,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了“實現中原崛起,看鄭州”的發展要求,鄭州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實現跨越式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外部環境和自身發展都決定了本世紀頭20年是鄭州加快建設明星大都市的重要時期,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必將快速增加。礦產資源的大量利用將進壹步凸顯資源對鄭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這就要求礦業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生產集約、經濟發達的區域礦業經濟,從而大大提高礦業保障鄭州經濟發展的能力。
(二)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和諧鄭州”的必然要求。
構建和諧社會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為目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以可持續發展為支撐。隨著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資源消耗大幅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保有資源儲量下降。我市省屬重點企業鄭州煤業(集團)公司、中鋁河南分公司等大中型企業,都面臨著資源快速枯竭、後備資源不足的嚴峻形勢。還有壹些資源危機嚴重和中度的礦山,面臨著經濟轉型和社會穩定。溫家寶總理說:“當今中國最大的政治問題是生活,最大的經濟問題是資源,資源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嚴重瓶頸。”如果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繼續沿用高消耗、高能耗、高汙染、低利用的傳統粗放式開發利用模式,勢必對我市現有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更大的浪費和破壞,勢必影響我市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和諧鄭州,礦業發展必須盡快告別傳統模式,堅持科學發展觀,走礦業循環經濟之路。
二、鄭州發展礦業循環經濟的主要做法
鄭州的冶金、有色、電力、化工、建材(樓)、輕工、紡織、農業等生產資料大多以礦產品為原料。礦業在鄭州國民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整個工業體系的基礎和先導。近年來,鄭州市委市政府根據全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實際情況,全面落實國家資源宏觀調控政策,積極支持礦業循環經濟產業,支持和鼓勵礦山企業開發建設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項目,積極探索我市礦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1)以煤矸石、煤層氣綜合利用為突破口,突出了資源的綜合利用和開發。
鄭州礦區是壹個老礦區。長期以來,煤矸石、瘦煤、電廠爐渣、冶煉廠爐渣等廢棄物堆積成山,不僅汙染環境,而且占用土地。為徹底解決這壹產業難題,改善礦區生態環境,我市登封、新密、鞏義、滎陽、二七等縣(市)積極落實國家、省、市相關鼓勵政策,大力扶持“煤矸石、煤渣、粉煤灰——建材”產業鏈發展。圍繞煤矸石、煤渣、粉煤灰的綜合利用,提出了“無土制磚,無煤燒磚”的口號,大力發展免燒磚產業。同時,全面禁止關閉粘土磚窯廠,既保護了耕地,又為免燒磚的推廣使用騰出了市場空間。礦山排放的煤矸石全部被免燒磚廠作為粘土的替代原料,電廠排放的爐渣全部作為混合材被水泥廠消化。現在鄭州礦區的煤矸石、礦渣、粉煤灰已經不是廢物了,價格壹漲再漲,銷售非常火爆。全市100多家免燒磚廠靠煤矸石和粉煤灰生存。用煤矸石加工建築用磚,不僅成本低,還“吃掉”了鄭州礦區的煤矸石山。目前,登封、新密、鞏義、滎陽等縣(市)煤矸石堆積占地現象明顯減少,部分以前占用的土地也進行了復墾。
再者,就是積極開發煤層氣發電。登封、新密、新鄭等地的壹些煤礦針對煤層瓦斯突出問題,積極與科研機構聯合攻關,建立了地面瓦斯抽放站、真空泵抽放管路、民用燃氣供熱系統和燃氣電廠。不僅解決了礦區供電和供熱不足的問題,部分富余電力還被輸入華中電網進行市場運營,既保證了生產安全,又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還避免了天然氣排放對大氣環境的汙染。
(2)積極拓展和延伸礦業產業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在消耗相同資源的條件下,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是轉變礦業經濟發展觀念,提升資源價值的重要途徑。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登封市逐步形成了“煤-電”、“煤-電-熱-冶”、“煤-電-建材”等產業鏈,先後建成了華潤電廠、東金店熱電廠等多個坑口電廠,以及唐莊電解鋁廠、奧鑫等。
(三)推進礦區環境治理,努力創建生態和諧礦區。
登封、新密、鞏義、滎陽等縣(市)在鄭州市委市政府的統壹部署下,結合省市開展的煤礦塌陷區治理和棚戶區改造專項任務,嚴格落實“誰破壞誰治理”生態景觀修復責任制,按照“政府牽頭、企業為主體”的組織形式,采取企業投入與政府專項財政補助相結合的資金統籌模式,大力開展煤礦塌陷區治理。
礦業縣(市)利用礦業開發過程中產生的矸石、城市建設和棚戶區改造產生的建築垃圾回填采煤塌陷區,有效解決了矸石和建築垃圾造成的土地占用和環境汙染問題。金嶺、向陽、陽城等煤礦按照建設綠色生態環保型礦井的思路,積極推進礦區綠化和植被恢復工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同時,我市還積極開展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先後建成了以嵩山世界地質公園為代表的壹大批地質遺跡保護公園,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四)積極推進資源整合,全力打造礦業規模經濟,為礦業循環經濟發展搭建更高的主平臺。
礦山資源開發整合是解決礦山開發布局不合理,實現資源規模化、集約化開發的重要手段。從源頭上治理礦業秩序混亂是基礎性工作;是調整礦業結構、促進礦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資源整合對於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具有重要意義。我市第壹輪礦產資源整合後,礦山企業數量大幅減少,單個礦山生產規模明顯提高,礦山企業“多、小、散”的局面得到明顯改變,礦山發展布局更加合理。同時,建成了以鄭州煤業(集團)公司、中鋁河南分公司為代表的壹批市場競爭力強、資金雄厚的礦業集團,為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堅持政府調控和市場機制協調運行,我市礦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明顯改善,內在動力明顯增強。
壹方面,市政府通過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加強行政監管,加大執法力度,積極推進整頓和規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嚴厲打擊和查處無證開采、越界開采等違法行為;堅決關閉破壞環境、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礦山企業;全面檢查和糾正礦產資源開發管理中的各類違法行為。通過壹系列整治和治理,無證開采、亂采濫挖、浪費和破壞礦產資源等違法行為得到徹底遏制;超層越界開采等違法行為得到全面清理;違法案件也得到及時查處;礦山安全事故和生態環境破壞現象明顯減少,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更加規範,礦業投資環境明顯改善,礦山企業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保護,為我市礦業循環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另壹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將過去屬於“公共產品”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納入“生產要素”和“資本”範疇,按照“開發者保護、使用者補償、廢棄物付費、破壞者回收”的原則,推進礦產資源和生態環境有償使用制度。通過制定各種激勵和約束政策,利用價格和稅收,
(六)註重典型培養,促進全市礦業循環經濟健康發展。
鄭州登高集團公司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探索創新,堅持以煤矸石和煤層氣綜合利用為切入點,結合自身實際,走出了壹條獨具特色的礦業循環經濟之路。
壹是積極發展煤礦瓦斯發電項目。燈草集團公司金嶺煤礦屬於高瓦斯礦井。為解決瓦斯問題,確保礦井安全,他們堅持“以用促抽,以抽促采,采抽平衡”的方針,建立綠色自然生態礦井。先後開發建設了礦井民用煤氣系統和礦井煤氣發電廠。民用燃氣系統有效解決了礦區冬季生活用氣和供暖問題。燃氣電廠年發電量可達654.38+00萬千瓦時,為礦井提供40%的供電需求,緩解了礦井供電困難的問題。該項目每年為公司節省近600萬元。
二是成功開發煤矸石燒制水泥項目。成千上萬噸的煤矸石在礦區堆積了很長時間。面對礦區環境日益惡化的實際情況,登高集團科研中心從分析煤矸石的成分入手,探索出壹條利用煤矸石燒制水泥的循環發展新路。2006年,* * *生產水泥50.5萬噸,使用煤矸石654.38+05.2萬噸,硫酸渣2.04萬噸,磷石膏654.38+04.2萬噸,采礦廢渣2.62萬噸,粉煤灰654.38+03.84萬噸,共利用廢棄物35.72萬噸。這些工業廢渣的利用,不僅有效減少了礦區的環境汙染,而且每噸水泥降低生產成本25元,增加企業經濟效益12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07年7月,全國小煤礦安全基礎管理現場會在登封召開。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局長李、國家煤礦安監局局長趙鐵錘在檢查登草集團所屬煤礦時,對登草集團堅持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煤礦安全管理給予了充分肯定。我市發展了自己典型的、示範性的礦業循環經濟。
三。發展礦業循環經濟的建議
由於種種原因,我市礦業循環經濟發展起步較晚,目前仍處於初級階段。礦業循環經濟發展仍面臨認識不高、主體力量薄弱、資金投入不足、技術支撐不足、法律法規政策和激勵機制不完善等現實問題。做好以下工作也尤為必要:
(壹)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認識,積極營造發展礦業循環經濟的濃厚氛圍。
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是鄭州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不僅關系到當代發展,更是造福子孫後代,利國利民,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共同參與。通過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誌和發放宣傳材料,開展各種宣傳活動,大力普及礦業循環經濟的相關知識,廣泛宣傳發展礦業循環經濟的政策,提高對發展礦業循環經濟重要性的認識。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各級領導幹部要樹立科學發展觀,把發展礦業循環經濟的理念落實到礦業經濟的各項工作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使礦山企業領導樹立循環經濟的新理念、新思維,創新發展思路,開拓經營企業;使公眾樹立自覺的環保意識和綠色消費意識,自覺抵制資源浪費,逐步把節約意識轉化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為,逐步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二)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建立工作制度,加強對發展礦業循環經濟的組織領導。
首先是完善組織。要成立由市主管領導任組長的礦業循環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建立由發改委、國土資源、環保、財政、科技等職能部門組成的常設工作機構。二是落實責任。建立礦業循環經濟發展目標考核制度,將礦業循環經濟發展責任目標下達到相關市委辦局和重點礦山企業,層層落實責任,逐級落實。三是研究制定政策,通過借鑒其他地方的先進經驗,認真分析本地部門的實際情況,研究制定本地部門促進礦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四是加強監管監察。礦業循環經濟發展領導小組應定期聽取匯報,研究工作,深入基層,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各成員單位要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加強協作,確保礦業循環經濟項目、資金、技術和優惠政策的落實,為礦業循環經濟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領導。
(三)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應與發展知識經濟相結合。
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相輔相成、缺壹不可的兩個方面。全面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大技術引進力度,是我市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前提。無論是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還是引導綠色消費、發展環保產業,都離不開科技進步的支撐。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對科技進步的戰略需求日益迫切。鄭州科技中長期規劃要把支持礦業循環經濟發展作為戰略方向之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也要把加大支持礦業循環經濟的科技投入作為重要內容,設立技術攻關項目,在促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的推廣應用方面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各礦山企業要根據自身特點,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推廣先進、成熟、適用的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新技術。新的礦業投資項目應註重采用綜合利用的新技術體系。支持梅錚集團、中鋁公司等重點企業和科研單位自主開發研究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新技術,使企業逐步形成完善的資源節約、循環利用和再利用技術體系。
(四)堅持合理配置和綜合利用,完善標準體系和優化經濟結構,實施多管齊下的政策,推進我市礦業循環經濟。
發揮規劃在礦產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嚴格制定我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將礦產資源節約納入資源規劃的主要內容,合理配置資源,使礦產資源規劃成為礦業經濟宏觀調控和礦產資源節約利用的重要手段。凡不符合規劃的礦產資源開發項目,壹律報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審批。同時,在礦產開發過程中,堅持綜合利用的原則,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對原生和伴生礦產進行綜合勘探、開發和利用,對以礦產資源為原料和燃料的工業企業的廢渣、廢液、廢氣以及生產過程中的水、氣進行綜合利用。從而延長資源利用的產業鏈,增加資源的附加值。
在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過程中,應堅持發揮“標準體系”不可替代的作用。市政府各有關部門要盡快制定詳細的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標準體系。制定地方性法規,保護稀缺礦產資源,推進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和完善高資源消耗行業的市場準入標準和節能考核指標體系。定期開展企業能效標準和資源利用標準執行情況專項檢查,獎勵成績突出的企業,依法查處問題嚴重的企業。同時,我市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防止壹些高耗能行業的盲目發展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限制和淘汰浪費資源和汙染環境的落後技術,按照減少資源消耗和無害環境影響的原則,將循環經濟理念應用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和環節。積極協調、建立和完善企業間的資源回收體系,積極創建綠色生態礦區。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快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使單位產品的物耗、能耗、水耗和汙染物排放強度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逐步降低我市經濟對資源的依賴程度。
隨著國家宏觀調控力度的不斷加大,資源對鄭州經濟發展的瓶頸將進壹步凸顯。要實現礦業對鄭州經濟跨越式發展的資源保障任務,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循環經濟理念指導礦業發展,逐步實現資源開發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然而,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是壹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以創新的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完善的法律制度為支撐,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的積極參與和努力。
礦業經濟循環之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