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官員的考核與選拔就是壹個難題。歷朝歷代都在不遺余力地探索壹種最能體現“正義與公平”,能有效地為國家選拔出真正“正直”的管理者的選拔方式。回顧科舉制度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是壹種有效的方式來選拔最接近這壹目標的人才。中國封建社會幾個主要朝代都是通過科舉發現、選拔、任用人才的。雖然這種選人用人制度和國內外的任何制度壹樣,必然有壹定的局限性,並且壹度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批評和指責,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這種制度其實有著非常合理和科學的內核。首先,通過考試選拔候選人,可以為各行各業的有誌之士提供壹個相對“公平”的競爭平臺,讓他們有機會脫穎而出,報效國家。其次,通過考試選拔候選人,將大大擴大行政人才的選拔範圍,可以在壹定程度上解決行政人才“入口小”的問題,彌補傳統“聘任制”的不足。最後,符合“任人唯賢”的原則來“考”,可以在壹定程度上防止任人唯親,有助於形成“公平公正”的人才選拔環境。?
應該說,通過考試很大程度上可以綜合反映壹個人的知識、能力和思想素質。因為至少通過考試可以準確判斷這個人平時是否註重“講學習”,是否註重對實踐的觀察和思考。同時也可以了解這個人的修養、知識結構、性格、看待問題的角度、方法、處理問題的能力。歷史也證明了,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人,絕大多數都不是高分低能的“書呆子”,而事實是,在壹次又壹次的科舉考試中,湧現出壹批批有見識、有抱負、有才華、有前途的人,如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範仲淹、寇準、包拯、張等許多人。當然,在肯定考生在考試中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的同時,也要借鑒科舉制度的經驗和教訓。在當前的行政人才選拔考試中,要用科學的方法對每個人進行綜合評價,必須警惕類似“八股文”這種脫離實際、扼殺創造力、培養考生循規蹈矩能力的考試形式的出現。?
“德才兼備”是自古以來幾乎所有國家選拔人才的統壹標準,但關鍵問題在於現實中如何判斷和操作。相對於“才”的考核,“德”的考核是最難把握的。目前行政人才選拔也很重視“德”的考查,但主要以背書答題的方式,考查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時事政治的掌握和熟悉程度。這與科舉制度的區別僅在於“背”和“答”的內容。對於壹個行政人才來說,除了政治道德,還應該包括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只重視政治品德而忽視其他三個方面,至少是不完善的、不科學的,也不可能保證選拔出來的人才具備有用的、善用的權力所需要的全面的“德”。因此,在“德”的考核中,要努力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方法和手段,增加量化比重和可操作性,使“德”的考核更加公正科學。在選拔行政人才時,要根據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崗位,重點考慮“德”和“才”的要求。?
4?科學、民主、嚴格的監督機制是選拔行政人才的保證。?
回顧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在人才選拔中的積極作用,結合當前的社會發展,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通過考試和競爭來選拔人才無疑是壹種更加科學合理的模式,但如果沒有相應的監督制約機制,它只能是壹種空洞的擺設,甚至可能為“合法”的權力濫用創造條件和基礎。因此,盡管科舉制度有相對完善的考試規則和反舞弊措施,但仍然存在相當多的弄虛作假、徇私舞弊、貪汙受賄等現象,其中之壹就是缺乏科學嚴密的監督機制。因此,在行政人才的選拔上,如果只強調完善的考試方式和規則,而沒有後續的管理措施,沒有完善的監督制約機制,沒有法治,同樣存在權力濫用的危險,仍然有可能選拔出“庸才”或“準貪官”。因此,要保證考核的公平、公正、合理,就必須建立科學、民主、嚴格的監督制約機制。?
5?主動“獵才”是對行政人才選拔方式的補充。?
古代的科舉制度和現在的公務員錄用考試制度沒有太大的區別,就是通過考試、公平競爭和“優勝劣汰”的原則,試圖從社會各部分廣泛的來源中獲取人才。縱觀古今中外人才選拔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制度確實比其他傳統方法更加科學合理。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無論是科舉制度還是公務員錄用考試制度,他們往往通過發布考試信息、規定考試內容、制定錄用標準等方式“等待”考生“主動”報名參加考試,然後在眾多考生中選拔人才,從中仍可看出我國傳統意義上的“官本位”。毫無疑問,通過這種選拔方式,很多有識之士脫穎而出,最終成為國家棟梁。盡管如此,壹些“人才”還是會因為信息流通不暢、選拔層次太多、世俗偏見、自我清高等原因,無法主動“露臉”,最終被排除在人才選拔範圍之外。在這部分人才中,往往有“濟世”、“濟國、安生”的傑出人物,如古代的姜子牙、諸葛亮等。因此,在廣泛采用考試制、聘任制、聘用制選拔任用行政管理人員的同時,政府有必要建立相應的“人才獵取”機制,“主動出擊”、“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選拔任用有用的行政管理人員。今天,“人才資源是第壹資源”、“人才發展是第壹發展”的觀念已經形成。我們要本著“不拘壹格降人才”的原則,用新思路、新模式尋求行政人才選拔的突破。在這壹點上,壹直被企業界高度重視的“人才獵取”制度值得借鑒。
科舉制度建立後延續了1300多年,直到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才被廢除,充分說明它是中國古代最成熟、最完善的人才選拔制度。在我國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我們應以“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科學態度,客觀公正地分析古代科舉制度,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我們今天選拔行政人才找出更多有益的經驗和教訓。“政治得人重要”,選拔優秀的行政人才是保證整個行政系統正常運轉的前提。為了擁有充足的行政人才資源,形成人才輩出、人才輩出的局面,我們需要對建立“慧眼識人”的行政人才選拔制度進行更深入、更具體的研究。
有才不能無德,無德之人不能稱之為有才。
“文武雙全”,德才兼備,才是人才。德才兼備,缺壹不可,也是選拔領導幹部的根本標準。人才真的很重要,是幹事創業的基礎;但道德更為關鍵,沒有道德,我們無法立足。有德無才可以塑,有才無德會害事業健康發展。
堅持“德才兼備”是新時期選拔任用幹部的根本標準。“德”是指個人品質、倫理道德和政治道德的培養,“才”是指才能、能力、知識等。個人所擁有的,主要由知識、智力和技能組成。德才是壹個完整的統壹體,德才不可割裂,不可偏廢。有德無才,不成才。雖然妳忠實地執行命令,但這必然會影響妳事業的發展。無德之才不僅不是合格的人才,相反,如果重用,就會形成背信棄義、驕橫跋扈的局面,最終導致事業的挫敗或毀滅。只有德才兼備才是合格的優秀人才和優秀的領導幹部。但相對於才能,德是前提,德應該是主導。
俗話說:有德無德會糟蹋東西,有才無德會糟蹋東西。正確選拔和使用幹部對於加強幹部隊伍建設至關重要。壹個幹部用錯了,用錯了,黨和人民的事業就耽誤了。《人民日報》編輯部原主任艾豐同誌認為,當官首先要做人,官品來源於個人品德,高於壹般的個人品德。指出:“好人不壹定是好官,但好官壹定是好人。做人要正直,要有高品格,要有高品味,要有高品質,才能清正廉潔地做官。”。做官是壹件嚴肅的事情,這就要求為官者必須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格。為了官方的利益。如果壹個品行不好、人品差的人做官,要求他公道正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不可想象的。他們往往非常重視職位晉升,不擇手段地攫取權力。他善於投機倒把,拉關系,走後門,搞人身依附,削尖腦袋往上拱,想盡辦法求官位。但他對如何做人並不認真。壹旦掌權為官,必然是欺上瞞下,弄虛作假,貪權害國害民的貪官。、王、就是例子。
德才兼備是選人用人的基本原則,但首先要看的是品德。考察政治品德、立場觀點,是否堅定不移地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否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看妳是否遵紀守法,盡職盡責,對自己的言行自律自省,始終做到剛正不阿,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看組織協調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奸詐、不道德的小人,壹定不能重用,不能提拔。所以做人要本分善良,做官要有道德,要正直自律,不能搞歪門邪道,勾心鬥角。我們不能與前人不同,也不能彼此不同。不能搞雙重標準,做“兩面人”。而是要以誠為本,表裏如壹,用心說話,言行壹致。弘揚中華民族團結友愛道德的美德,保持黨全心全意為公為民的優良傳統。做“壹個高尚的人,壹個純潔的人,壹個有道德的人,壹個脫離了低級趣味,有益於人民的人”。做壹個造福人民的好官。
哲學家但丁曾經說過:道德往往可以填補智慧的缺陷,但智慧永遠無法填補道德的缺陷。壹個人道德優越感弱,可以通過努力提高自己的才能;壹個人有才無德,足以敗大事。因此,選拔領導人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重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