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妳能從空中俯視這架飛機,妳會看到這個密密麻麻的坑就像壹個緊湊合理的地下軍陣。當我們仔細觀察坑中的陶俑時,它確實是當年士兵的形象。跪俑是古代的戰車。它們可分為兩種:較瘦的壹種是禦制戰車俑,負責駕駛戰車。身披盔甲、身背箭袋的士兵是弓箭手。前進的是步兵。在最高處,有四匹又肥又壯的戰馬,馬後立著壹個高大的泥人,他就是這支部隊的指揮官。古代的人物雕塑或繪畫都有這樣的表現。稍加註意還會發現指揮官周圍空無壹人。據考古人員介紹,發掘時有壹堆爛木頭的痕跡,馬身上還畫有紅色的硬繩,說明這裏原來有壹輛指揮車,馬在拉車,指揮官當然是站在車內,顯示出古代貴族在重要場合站在石身邊的姿態。就這樣,四馬壹車壹兵馬俑組成了壹個指揮中心,更加印證了這支地下軍隊的完整性。那麽,在野外,離原表8米的地下,怎麽會有這樣的軍隊呢?
經考證,這些兵馬俑最初與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武合葬,距今2150多年。就像我們都知道秦兵馬俑和秦始皇陵驪山葬在壹起壹樣,漢代社會是壹個視死如歸的社會。人們認為死後,人們只是在不同的地方繼續前進。所以,生前能享受到的壹切物質和精神利益,死後都必須想盡壹切辦法帶到另壹個世界。所以在徐州的楚王墓中,各種糧倉、廚房、舞廳、客廳壹應俱全,甚至連廁所都制作細致,設備齊全。在這樣的背景下,壹些有權有勢的王子或高級將領自然可以希望在死後繼續統率千軍萬馬,兵馬俑也就應運而生了。
根據漢代的埋葬制度,只有做出特殊貢獻的人才能享受兵馬俑的埋葬,而且還需要皇帝的批準。所以目前國內發現的大型兵馬俑只有三個:鹹陽楊家灣的秦兵馬俑和漢兵馬俑,徐州獅子山的漢兵馬俑。徐州出現如此大規模的兵馬俑,充分說明了漢代徐州在政治和軍事上的特殊地位。徐州是壹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尤其是在漢代,因為它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故鄉。就在政權穩定後,劉邦任命他的弟弟蛟劉為楚王來管理這壹地區。漢朝初年,劉邦在同姓君王中地位最高,高祖以下的文臣武將大多來自徐州。這種特殊的背景導致徐州成為漢代繼首都長安之後的政治文化中心。漢代兵馬俑是徐州漢文化發達的有力證據。它用無可替代的歷史內涵告訴所有來賓,“漢文化看徐州”不是徐州人自己喊出來的。錯落有致的漢墓群、精美絕倫的中國石像,以及漢兵馬俑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猶如璀璨的明珠,照耀著古彭大地,折射出漢代彭城人民創造的輝煌物質文明。徐州漢兵馬俑,由於主人只是中央王朝的封臣,不可能制作出像秦俑那樣大而傳神的陶俑。但是捏出來的小俑氣勢太小了。所以聰明的楚工匠借鑒了古代青銅器的制作技術,采用了合模的方法。我們以坑中工藝最簡單的軍俑為例來說明這種方法:第壹步,按比例要求捏壹個軍俑標本,然後放入窯中成為樣品;第二步,在樣品周圍塗上壹層厚厚的粘土,陰幹,從頭部沿著耳朵切兩半,在粘土上留下軍俑的形象,其實就是壹套模具;第三步,在燒制好的模具中填充粘土,“二合壹”,壹個軍俑就浮現出來了,以此類推,就可以制作出大量外形相同的軍俑;第四步,將剝好的軍事人物放入窯中烘烤成型。這個過程說起來簡單,但實際執行起來相當復雜。壹些赤土俑把手向前或向上。有些俑頭是分開做的,不能和軀幹合在壹起。於是工匠們把壹個泥人分解成幾個部分,用模具制作,然後粘在壹起。據專家計算,制作壹套不同的兵馬俑需要9組73個不同的模具。多麽乏味的項目!
當我們走到兵馬俑的前面,會發現它們的表情五花八門,各不相同。他們有的昂著頭,張著嘴,身體後仰,好像忍不住趴在地上哭。身邊的兩個壹個俯過身去,另壹個歪著臉,好像在安慰和勸說哭泣的人。有的低著頭,眉頭緊鎖,嘴角向下,像是內向沈默的憂郁表情。這和整體莊重安靜的軍事主題是壹致的。當然也有輕松活潑的年輕軍人,也許他就是壹個雕塑大師靈魂的真實寫照!總之,通過廖廖的幾筆,把這些人的性格特征刻畫得細致入微,栩栩如生。這些陶俑成型後,還有壹個工匠手工修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工匠的主觀能動性和藝術創造力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壹些普通的泥土,用它們靈巧的雙手,被賦予了無限的生命力。我們在這裏看到的似乎不是陶俑,而是壹個個活生生的隊伍向妳走來,充分體現了漢代勞動人民高超傑出的生產技術。如果妳去過Xi,參觀過秦兵馬俑,妳壹定欣賞過兵馬俑高大壯觀的景象。的確,寫實的兵馬俑給人壹種奔放的力量美,但任何藝術的發展都有壹個從具象到抽象的過程。漢兵馬俑是在繼承兵馬俑風格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寫實向寫意轉變。它不註重人物線條比例的準確,而是註重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壹隊最前線有三個士兵,工匠用不同的人物和面孔來表現不同的年齡層次和心理活動。最右邊的士兵很善良,像個孩子。是壹個初出茅廬血氣方剛渴望建功立業的年輕軍人。中間壹個弓著腰瞇著眼,看起來像是壹個久經沙場的老兵。左邊是壹個老成持重的中年軍人形象。據史料記載,漢代的兵役制度規定,18-55歲的成年男子必須服兩年兵役。這樣,隊伍中就必須有不同年齡的士兵,可謂老中青有機結合。漢代雕塑家根據自己的生活制作的陶俑,不僅為後人留下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而且以精妙絕倫、更耐人尋味的藝術手法,在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為人們留下了永恒而美麗的篇章。
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是中國的文物博物館。位於江蘇省徐州市東郊獅子山西麓。博物館是在1985年5月兵馬俑坑發掘的基礎上建成的,9月竣工,6月10開館。
東西向有三個步兵俑坑,間距5米,長28米。坑口寬2.2m,底寬1.1 ~ 1.4m,深度0.4 ~ 1.1m;在三個步兵俑坑以東約5.5米處,有壹個南北走向的警衛俑坑。坑長26米,寬1米,深0.15 ~ 0.40米。有兩個騎兵和戰車坑,位於三個俑坑西北125米處。1981處損壞壹個坑,另壹個坑長12.5米,寬3.5米,深0.4 ~ 0.6米。雕像坑距離遺址超過24米。
目前已經挖掘出兩個步兵坑和警衛坑,兩個步兵坑的東端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陶俑2393件,其中壹號坑1016,二號坑1377。這些小雕像都是用粘土燒制而成的,呈藍灰色。馬4匹,官俑1,其余為甲俑、跪俑、甲俑、辮俑、髻俑、弓弩手俑、長械俑。這些小雕像是用粉末畫的,有些是用墨水畫的。從形制、質地、服飾等特征分析,是公元前1世紀的作品,時間約為西漢時期。
獅子山楚王墓地介紹
1984 65438+2月,徐州東郊獅子山西麓,發現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4000多件彩繪西漢兵馬俑。這支象征防禦楚王墓的部隊分布在六個坑中,由步兵、戰車和騎兵組成。步兵中有高大幹練的官員,也有身著戎裝的普通士兵,如長臂俑、弓弩手俑、發俑;在戰車上,有鐵甲俑和駕戰車的帝王俑;騎兵圖強壯勇敢,蓄勢待發。
發現兵馬俑後,考古學家開始了尋找主墓的漫長旅程。經過幾個冬天和夏天,考古學家於1991年7月在獅子山發現了楚王墓。楚王墓於1994年正式發掘,1995年建成對外開放。陵墓龐大宏偉,隱藏在海拔54.3米的獅子山主峰腹部,南北總長117米,石刻體積5100立方米,墓區面積850平方米。陵墓橫豎分設,結構獨特,240平方米的土堆天井別具壹格,前無古人。
2004年5月,南京大學考古隊和楚墓管理處利用遙感技術對獅子山附近地區進行了探測。反饋資料顯示,獅子山楚墓北側確實有大型洞穴,初步推斷為貴族墓葬。
2004年9月16日,徐州獅子山楚王陵東北50米處再次發現神秘的兵馬俑。有兩個大型祭祀坑,長3.4米,寬2.2米,用石頭砌成。壹號祭祀坑內有多個直徑約70厘米的大骨灰盒和瓦片,二號祭祀坑比壹號祭祀坑淺得多。140多個彩陶俑有規律地排列在坑的東南角。10年10月20日,考古人員在距離壹號坑幾米的地方發現了三號祭祀坑。兵馬俑、楚王墓、貴族墓、祭祀坑的相繼發現,使考古學家得出結論:獅子山地區是壹個以楚王墓為核心,兵馬俑、貴族墓、祭祀坑包圍的大型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