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談教育孩子的三個誤區

談教育孩子的三個誤區

教育孩子的三個誤區

心理問題不僅存在於成年人身上,也存在於成長中的孩子身上。對於孩子來說,心理健康問題和父母在生活中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系。教育不當會嚴重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誤區之壹:只有壹個孩子,給他最好的。

分析:太囂張,孩子“脾氣大”

小綜的行為極具攻擊性。“攻擊性行為在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表現。在幼兒期,主要表現為吵鬧、鬧,是身體上的攻擊;大壹點的孩子更容易使用語言攻擊、謾罵和誹謗,故意給對方造成心理傷害。他們經常說‘我不喜歡這樣’、‘我跟妳不好’、‘我煩死了’之類的話。

攻擊行為形成的關鍵期是嬰兒階段。“父母脾氣不好。當孩子的行為讓他們不滿時,他們就訓斥、打罵,這就給孩子樹立了攻擊性行為的榜樣,形成了攻擊性意識。在嬌生慣養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表現得武斷、傲慢、無理。家庭成員不壹致的教育態度,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他們的差異。比如孩子犯錯,有批評,有訓斥,有體罰,有哄騙。孩子和大人不同意,不能參加,容易產生強烈的攻擊感。如果他們不滿意,就會用‘攻擊’的方式來發泄不滿,甚至發展到攻擊別人取樂的地步。”

誤區二:“如果妳害怕,孩子們會聽的。”

分析:威脅教育讓孩子焦慮。

今年8歲的桑迪壹直“肚子疼”,早上上學前經常“發作”。醫生檢查後診斷,肚子疼是假的,但她因為害怕上學而焦慮是真的。

“孩子不離開父母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但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心智的成熟,應該會逐漸形成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孩子比較焦慮壹方面是先天素質和性格的因素,另壹方面也和父母的言行有關。

兒童焦慮癥通常為分離焦慮,多發生於學齡前,主要表現為兒童與親人分離時的焦慮反應。因為焦慮的孩子會把註意力全部放在尋親上。他們可以表現出不吃不喝不玩,也會造成孩子長時間的身體應激反應和焦慮,容易降低抵抗力。這些孩子經常容易感冒、發燒、胃痛等。

誤區三:“不打架就沒有天賦?”

分析:孩子“愛撒謊”靠的是打而不是教。

6歲的花花非常喜歡說話。坐了幾分鐘後,她壹直自言自語。有時候她媽媽在看電視的時候,她還在旁邊說個不停。更有甚者,今年以來,花花越來越喜歡說謊了。前壹分鐘她說同學欺負她,下壹分鐘她說她考了100分。

“有些家長忙於工作,忽略了孩子需要關心的要求。當孩子不小心說謊或眨眼時,家長給予關註和照顧,可能會對孩子的內心產生影響。”有些家長習慣了打,而不是教。當他們發現孩子說謊時,就痛打壹頓,這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甚至會讓他們不斷“提高”說謊技巧,以應對父母的打罵。

心理學家有話要說:

父母的期望“太高”和“太低”

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大部分是在兒童期引起的,兒童的心理問題要引起重視。“孩子壓力大導致的心理疾病,主要是家庭原因決定的。”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或過低,都可能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壹種情況存在於溺愛型家庭,這種家庭對孩子過於溺愛,孩子習慣了索取,不懂得付出。壹旦進入學習氛圍,在學校嚴格的教育模式下,很容易形成焦慮、偏執、脾氣暴躁等心理問題。還有壹個專制的家庭。父母對孩子要求太嚴格,孩子容易形成自卑、膽怯、回避。在成長的過程中,在學習的壓力下,容易出現心理疾病。

除了遺傳和生活環境,父母日常教育的缺失也是孩子在現在生活中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之壹。所以每個家長在關註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壹定要學習壹些如何保護心理健康的知識。

好母親的教育

“有壹次我打開冰箱,用右手去拿壹大罐牛奶。結果我沒拿穩。我手壹松,打翻了整罐牛奶。當時我楞住了,縮在角落裏,因為牛奶灑了廚房壹地,媽媽可能會罵我。然而,當我媽媽來看的時候,她說,‘哇!我從未見過如此壯觀的牛奶海,如此美麗!聽我媽這麽壹說,我突然就不害怕了。這時候我媽對我說,‘妳真厲害。媽媽長這麽大以來從未見過如此美麗的大海。妳願意壹起幫她清理牛奶嗎?後來我媽拿著抹布,水桶等用具,帶我去打掃廚房。廚房很快變得非常幹凈。這時候我媽把我打翻的塑料牛奶裝滿水,放冰箱裏,然後教我怎麽拿才不會打翻。要用雙手拿著,這樣奶才不會散,也不會打翻在地上。"

當我們的爸爸媽媽看到這個結果的時候,都在感嘆這位母親的自我否定和教育技巧,因為在現實中,更多的人面對這種情況會怒不可遏。事實上,當壹個錯誤已經發生在橋下的水中時,無論妳的脾氣有多大,都無濟於事,不會真正解決問題,防止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相反,大聲責罵孩子會產生新的問題,使孩子更加害怕和恐懼,形成他們怯懦、膽小的失敗人格。還有壹點不容忽視。經常對孩子發脾氣,會給孩子樹立不好的榜樣。父母都希望孩子將來有所作為,所以要磨練自己的自制力。要做到這壹點,家長要從自己做起,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脾氣是可以控制的!

我自己也經常發脾氣。雖然我不會拿我的孩子出氣,但他們也造成了很深的傷害。因為在人生的某個時期,經常為了壹個事件和愛人吵架,幾年下來,這個心結慢慢在心裏沈澱下來,經常為了壹點小事就爆炸,女兒的心靈受到嚴重傷害。壹旦發現自己不開心,情緒就會低落。雖然偶爾會有不和諧,但就像壹個傷疤,壹碰就永遠疼。

在我的朋友中,也有很多人在氣質上有壹段火爆的歷史,但好在他們知錯就改。我為他們的孩子跳舞。我相信我們都是愛孩子的,只是不知道怎麽做,也不知道怎麽去衡量,不自覺的傷害了孩子。其實現在的孩子很能理解父母,只是有時候我們不懂得尊重他們。

目前在職場上,尤其是職場媽媽,既要兼顧公司工作,又要做家務,所以往往比較忙。人如果長期背負著超出自己體力和能力的事情,必然會導致煩躁。

當她身心疲憊的時候,還有堆積如山的事情等著她去處理,任何人都會覺得煩躁。

盡管如此,我們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發脾氣,也不要表現出暴躁的壹面。壞事往往比好事給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尤其是對成長中的孩子。他們的特點是,只記得令人惱火或印象深刻的事情。哪怕妳只在孩子面前發過壹次脾氣,孩子也會記住妳是壹個心煩意亂、愛抱怨的媽媽,那種善良溫柔的形象也會消失。

“我是妳媽媽。妳不聽,我有權對妳發脾氣!”父母不要以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可以隨意作用於孩子。其實孩子是屬於社會的,也是屬於自己的。父母對孩子感情的不尊重會影響孩子的正常c .壹方面,孩子可能會因為害怕父母而變得軟弱,順從父母;另壹方面,孩子也可能對父母產生反感,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

我們的母親應該勇於在孩子們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她經常生妳的氣是不對的。現在她鄭重向妳道歉。妳會原諒她的,她以後會改掉那個壞習慣的。”

那在任何情況下,不管多辛苦多累,都不要對孩子發脾氣。如果能把自己醜陋的壹面記錄下來,我們就會歇斯底裏,看起來像個瘋子。

家人之間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但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互相理解,盡量避免對抗。

壹個人脾氣的好壞和性格有關,性格和德行有關,這是裝不出來的。美德是自己壹點壹點培養出來的。

脾氣不好的人壹般都是容易沖動的人,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僅僅依靠自己的感性認識來處理問題是非常不好的。

脾氣不好的人在對待別人的時候會經常說話,咄咄逼人,不僅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還會在別人容忍妳的同時助長妳的壞脾氣。

脾氣不好的人通常缺乏自制力,自制力其實很容易鍛煉。當妳在做壹件妳覺得很有意思的事情時,如果妳停止去做,除了不愉快的感覺,妳沒有任何損失,所以妳會強迫自己立刻停止。

對於已經意識到自己缺點的爸爸媽媽來說,內心的調整是壹方面,還是需要方法來約束行動上的不良行為。以下是壹些經典的步驟,請照著做。

檢查自己,媽媽們要經常仔細檢查自己,在什麽時間,什麽地點,什麽情況下,自己的心態會有很大波動,很容易對孩子發脾氣,這時媽媽們要提前做好克制和預防。

提前排練,提前想象自己在什麽情況下應該做出什麽樣的積極反應,然後在腦海中模擬這種反應。也可以玩家庭小品。孩子或其他家長扮演“孩子”,妳扮演“成功家長”。模擬生活中的各種場景,表演各種“成功父母”的表演,妳的脾氣自然會變好。

獎勵和懲罰自己。每次發脾氣的時候,給自己壹個小小的懲罰。每次控制住自己的脾氣,給自己壹個小小的獎勵。而且讓孩子監督妳,會讓妳更克制。

換個環境,我有這樣的經歷:心煩的時候,我會放下手中的工作,整理書櫃,收拾書桌,把墻上的成功標語換掉。很快,我的心情就會好很多。

小步前進,合理要求,媽媽不要對孩子和自己要求太高。不要試圖壹下子提高孩子的成績或者改掉自己的壞脾氣,否則壹旦達不到目標就可能對自己失去信心。每天給妳的孩子設定壹個他們能實現的目標。比如吃飯不好吃,那麽第壹步就是壹到吃飯時間就要求他準時坐在餐桌前。等孩子到了這壹步,表揚鼓勵他,再進行第二步。我想用不了多久,孩子就會改掉不好好吃飯的壞習慣,媽媽的脾氣也會變好。

在做提醒的時候,林則徐經常會在案板上放壹個寫著“治愈憤怒”的木牌,提醒自己時刻保持冷靜。媽媽不妨效仿林則徐,做個提醒,不生氣。她只要壹看到,就能提醒自己:不要對孩子發脾氣。

這六種方法將幫助妳控制妳的脾氣。堅持下去,妳會成為壹個有耐心的孩子喜愛的好媽媽。

孩子們被禁止早戀,可能會變成同性戀。

“每次見到她,我總有壹種難以抑制的沖動。”“今天下午我又見到她了。她太漂亮了。我真的很喜歡她。”“她對我微笑,我壹整天都很開心。她也喜歡我嗎?”看到這篇日記裏的文字,妳可能會以為是壹個初中或者高中男生的日記,描述初戀的感覺。其實,這是壹個叫小月(化名)的女孩的日記,她剛上高壹。

當小月的母親偶然看到這段文字時,壹種難以形容的復雜心情油然而生。她從初中開始禁止早戀的教育,最後有沒有帶著女兒轉愛同性?

北京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的心理咨詢師說,從他多年的工作經驗來看,這種現象壹般很少見,但最近壹個月出現過兩次,另壹次是壹個剛上高二的女生。雖然很少,但這讓我們重新審視對早戀的態度。

大多數家長或老師禁止早戀,會導致孩子對異性的恐懼。

兩個女生互稱夫妻,這是我們在初中或者高中的校園裏經常能看到的。按照我們傳統的思維方式,兩個女生依偎在壹起似乎是友誼的表現。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老師都不會批評這種行為。其實是誤導。

大多數家長或老師關心或禁止的是異性之間的交往。如果稍微過於頻繁,就會以家長出面勸阻,老師找雙方談話的形式出現,直到兩顆友情或者愛情的種子熄滅。事實上,這種做法不僅不能達到他們的預期目的,還會使孩子在選擇伴侶時出現對異性的排斥或恐懼。

“孩子在成長階段需要偶像,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處於壹種人類本能的崇拜需求中。很多女生喜歡模仿其他漂亮女生的走路方式,而男生則喜歡著名的運動員,通過鍛煉來展示自己的力量。其實這都是出於壹種本能的模仿,需要得到同性和異性的認可。”

然而,大多數父母或老師往往完全禁止早戀,灌輸早戀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導致孩子在接觸異性時產生對異性的恐懼和抵觸情緒。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有這種天生的愛的需求,既有愛別人的需求,也有被愛的需求。時間久了,這種無法釋放的愛,自然會偏向同性,覺得和同性在壹起很安全,不會被父母老師批評。這種情況下,當青春期界定性別的能力不是很強時,就會出現性別偏差,導致青春期同性戀的出現。

對於青春期性取向的改變,不僅要從父母、老師對“早戀”的態度來解決,父母與異性的接觸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如何確立孩子的性取向,如何處理早戀的問題,是壹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解決“早戀”這個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家長和老師采取強硬的態度去解決,結果卻適得其反。孩子早戀其實是壹種很正常的感情表達,有時候甚至很簡單,只是我們成年人想多了。所以家長壹定要多方面和孩子溝通,不僅要尊重孩子,也要尊重孩子的感受。有時候孩子的感情很強烈,不要高高在上,用訓斥和諷刺的語氣處理這個問題。

同時,要誠實地向他解釋戀愛雙方的責任,不僅不要傷害對方,更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讓孩子既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又能從這方面學到做人的道理,慢慢成長。

當然,在這個階段,孩子與異性交流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被大人模仿的。作為父母,首先要處理好與異性的接觸,讓孩子覺得與異性或同性接觸是正常的。小月的母親是壹個反例。她在為孩子進行這樣的心理治療時,仍然會帶著壹個女性同伴來為她做決定,這樣會下意識地告訴小月同性戀是安全可靠的,而忽略了異性在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作為父母,要解決孩子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尊重他們的感受,不要用父母的標準要求孩子。孩子自身的成長是壹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溝通和輔導是解決孩子成長中問題的最好方法,也是幫助孩子真正成熟的良藥!

這樣做,壹不小心就會讓孩子窮壹輩子。

窮首先是壹種意識,我買不起,他們買得起,我不如他們。那麽可能的後果有兩個,要麽承認,要麽揭竿而起。認可的例子比比皆是。看看妳左邊的鄰居和右邊的鄰居。都是公認的公開地圖。

這句話已經說了100遍了。在孩子6歲之前,父母的任務之壹就已經完成了,那就是讓孩子壹輩子無法在貧窮的意識中逃脫。在父母微妙的溝通技巧下,他決定了壹生貧窮的命運。這就是著名的太貴效應。

連帶影響也不錯,比如自卑,內向,焦慮,孤獨。也可能有壹些好的品質,比如倔強,固執,懷疑,不屈,敢於挑戰命運,不屈不撓的與貧困作鬥爭。

妳看,很多有錢人都是努力工作,後來變得有錢的人。然而,這些模型中的大部分仍然思維意識不佳。比如有的狂賣豪車,或者更換樓道裏的大瓦數燈泡,這都是過去心理障礙造成的。

有時候自卑是貧窮意識造成的。人不如人,努力超越人。即使他們這樣做了,貧困意識仍然頑固地影響著對事物、人才和市場的判斷。貧窮意識早已在我心中根深蒂固。

有錢人也會失去鑒別價值的機會,他們不明白有錢人更看重金錢,所以他們更了解金錢帶來的價值,當然不是炫耀的作用。沒有錢,盡量不要買高價產品,沒有升值的機會。

錢多了買貴的,不認真評估產品價值。有時,甚至妳買的昂貴產品的價值也是未知的。比如擁有LV包包的人,不知道LV的核心價值取向。

貧困意識的表現有很多,看問題單壹,非黑即白,分好壞。

失去了識別價值的能力,進而失去了看待他人、客觀看待他人的能力。我看不起和我壹樣窮的人。如果妳比我有錢,妳羨慕它,或者妳討厭它。然後我就失去了認識自己的能力,要麽放棄自己,要麽自我膨脹。

貧困意識是在六歲之前形成的。壹旦形成,就永遠無法擺脫,或者說很難擺脫。孩子教育的重點不是孩子,而是家長。作為家長,回想壹下妳6歲前聽到過多少次貧困意識的語言。

我已經尊重我的孩子了,他們還不知道好壞?

記得有壹位當老師的媽媽,曾經在壹次家長課後問我壹個問題:唐老師,我已經做到了妳說的平等,但是孩子還是很愛面子怎麽辦?

我當時就問這位家長:什麽是“瘦臉”?孩子應該“臉朝下”嗎?

現在我也想問:什麽叫“忘恩負義”?這句話是在質疑還是在鄙視和譴責?

問這句話的人是壹顆什麽樣的心?這是壹顆心等於孩子嗎?這是壹顆尊重孩子的心嗎?

等我把這句話背後的想法翻譯出來,大家就明白了:我忍了妳很久,我那麽尊重妳,我那麽平等,我彎腰遷就妳那麽多,妳還不感恩和感激?我終於忍無可忍,不得不吐露壓抑的心聲:別這麽尷尬!不要這麽忘恩負義!

顯然,這不是壹顆平等的心。壹顆平等的心是:我應該尊重別人,別人不尊重我,有人做違背我意願的事。那是他的事。如果有問題,我可以解決,但我會尊重他,幫他解決。

“為什麽我尊敬他們,他們卻不領情?”以及“唐先生,我已經做到了妳說的平等,但是孩子還是朝上怎麽辦?”說這話的人骨子裏有壹種對孩子的輕視。他心裏不尊重孩子。他只是有耐心,假裝尊重他們。只是有時候他自己也不知道,覺得自己是在尊重孩子,所以才會問這樣的問題,發出這樣的感慨。

讓我們想想,“別閉著臉!”“不要忘恩負義!”這樣的話是在什麽情況下說的,對什麽樣的人說的?聽到這樣的話,說話者的內心會受到怎樣的侮辱!?他們會認為我們在尊重他們,和他們平等嗎?如果我們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能說這樣的話嗎?

這不是真的。尊重,只是耐心。那就是:妳不是個東西,我生妳的氣,但我得裝得像個君子,我得忍著,忍不住的時候就爆發。

人類的尊重有幾個層次:

第壹個層面,尊重是壹種我行我素,不考慮別人,無視別人。這樣的人在世界上被稱為“粗人”,沒有知識和知識的人可能就是這樣的人;

第二個層面,尊重是壹個衣冠楚楚的紳士的素養。他們自己也在區分雅俗。他們認為自己做的事情很優雅,所以假裝做,其實心裏並不喜歡。這樣做會分裂他們內在和外在的修行,所以他們雖然知道忍耐,但遲早還是會忍不住爆發出來。他們只是想那樣做,只是假裝這是壹位衣著光鮮的紳士。他們內心並沒有真正的寬容和尊重。他們的優雅和尊重都是假的。他們越優雅,越恭敬,壓力就會越大,而不是快樂和輕松。社會上有很多這樣優秀的人,有很多知識淵博的人,甚至很多所謂的“大師”都是這樣的人;

第三個層面,尊重是壹種自然的存在,是壹種接受。存在就是壹個人變成什麽樣,也就是說,壹個人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應該尊重別人,並且會自然真實地這樣做,沒有任何虛假。按孔子的說法,他是“從心所欲”,現在尊重。對於尊重,就是從妳想要的東西中自然而然的達到尊重。這個時候,尊重不是做作。這種人自然會對所有人有壹致的尊重。他不會認為自己有權利對某個人發火,說什麽“不要不好意思”“不要忘恩負義”之類的話。他們會接受並幫助改變世界上的壹切。當他們接受的時候,他們會認為對方身上的壹切都是正當的、正常的。我沒有資格生氣,也沒有資格說三道四。孩子有自制力是很正常的。這時,壹顆接納的心會由衷地產生壹種善意:這些小事,他們在追求快樂,卻不知道如何去追求快樂。我想幫助他們,得到真正的快樂,而不是被別人懲罰!所以,接納才是真正的尊重。社會上這樣的人很少。

我們看到知識和壹個人的真實修養水平關系不大,有知識的人更懂得尊重。往往有些知識分子骨子裏就有明顯的不平等。他們不懂得尊重,只會裝。這就是大多數人所說的修養,遠遠不夠。真正對人的尊重是發自內心的,發自壹個人的存在,而且絕對不是怎麽尊重,不是表面上表現出來的尊重,不是我忍受了妳,而是我真的接受了妳。接受是最好的尊重。

平等思維認為,尊重就是讓交流的對象感到被尊重。

只要我們心裏沒有接受,對方壹定會從內心感受到我們內心的不尊重。

孩子和偉人的區別在於教育。

壹個出生在富家的兒子,他的父母不能讓他像窮孩子壹樣過著半饑半飽的生活;

至於家境貧寒的女兒,父母也不可能讓她像有錢人家的孩子壹樣,過著金和銀,風吹雨打的生活。

其實我們只要翻壹翻古今中外的歷史,看看那些做了壹些事情的偉人或者傑出人物,那不是窮養富養的結果,而是家庭教育的結果!

司馬光和曾國藩都在對子孫的教育上為中國點亮了壹盞智慧之燈。

尤其是諸葛亮的《教子書》,寫得用心之強,意之凝練:

“靜以修身,儉以修身。不留園,誌不清,不靜,不遠。妳必須先安靜下來,然後才能學習。不學就不能多才多藝,不想學就不能成功。放蕩就不能有活力,危險就不能有氣質。”

幹兒子的書裏雖然有“節儉”二字,但並不代表“窮養”。可以說,節儉是體現在壹個人身上的永恒美德,不管他是窮是富,不管他是男是女!

可見,學歷是壹個人從小就必須明白的最基本的“是”與“不是”的標準,是必須明白的事與常識;

學歷是壹個人內在良好的品格修養所體現出來的優雅從容之美,能使壹個人從骨子裏飄出來。

所以,當壹個人教養好的時候,他就能行為符合規範,進退適度,把握選擇之間的分寸;

當他成功了,他可以去天堂,但他不會得意忘形;

在失敗中,他可以黯然神傷,戰勝挫折,但他不會消沈;

做官非富即貴,不會泯滅良心,不會失去隱心;

作為壹個布衣之人,他依然會驕傲,做壹個心明眼亮的人;

犯了錯之後,壹定會從自己身上找癥結,而不是壹味的指責別人,百般推卸責任。

教育不是富人和窮人的專屬,而是任何家庭、父母或老師都能給予孩子的無價之寶,是孩子精神世界的智慧之燈。

壹個孩子出生在貧窮的家庭,接受教育,他會克服自卑心理,懂得立足現實,發展自己。

這個孩子出生在壹個富裕的家庭,他已經被教育了。他懂得利用自己的優勢去開拓未來。

所以,教育是培養孩子成人的靈魂,是教育孩子成才的基礎,是讓孩子身心全面發展的系統工程,是心理健康成長的關鍵。

我就是想走窮養或者富養的捷徑,劍走偏鋒,看似匠心獨運,自以為能出奇制勝。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教育孩子是壹門學問,不是“窮養富養”所能涵蓋的;

教育孩子是壹種智慧,也是對父母自身教養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