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確保增長並取得積極成果。及時出臺並實施3600億元投資計劃、八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等壹系列促進中小企業和成長型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以及“項目推進年”和幫扶企業活動,全市經濟逐季回升。堅持以擴大內需為重點,爭取新增中央投資項目200個,資金4.7億元,省控資金241億元,其中前三批178個項目開工率、資金配套率、問題整改率實現“三個百分之百”。“項目推進年”233個重大項目完成投資579億元。工業投資541.8億元,增長24.8%,吉利轎車、青年商用車等壹批項目投產。投資結構進壹步優化,農業、高技術、現代服務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分別占總投資的3.7%、8.8%、42.4%和26%。努力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61.5億元,增長1.9%。大力培育旅遊、汽車等消費熱點,深入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啟動67個棚戶區改造,建設安置房265438+萬平方米,新建農房6.4萬套,改造危房1.1.000套。商品房銷售面積439.8萬平方米,增長18.5%。家電下鄉銷售收入增長3.2倍。努力穩定外需市場,實現進出口總額55億美元,其中出口30億美元,降幅逐步收窄。實際使用外資9.7億美元,增長65,438+02.1%。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迅速到位,有力促進了經濟穩步回升。
(二)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構建以服務經濟為基礎的產業體系。三次產業比例由5.8: 44.1: 50.1調整為5.5: 43.5: 51。農業、建築業、規模以上工業和服務業增加值分別達到654.38+085億元、220億元、654.38+065.438+054億元和654.38+0765.438+00億元,增長5%、654.38+065.438。非公有制經濟比重達到42.5%,提高1.5個百分點。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金融業增加值增長19.6%,軟件、旅遊、會展、物流行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33.6%、22.1%、26.4%和13.7%,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達到43.7%。引進浙商銀行等9家金融機構,全市金融機構達到156家。新增上市公司2家,全市上市公司和股票總數分別為26家和28只,均居全省第壹。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為6422.7億元和6200.6億元,同比增長25.2%和27.9%。高新技術企業209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9.5%,提高2個百分點。高新區和8個省級開發區工業產值占全市31.2%,成為新的增長點。“數字春城”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部省市共建中國軟件名城試點正式啟動,信息化惠民強政興業重點工程加快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取得330項重大科技成果。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創新型企業分別達到2家、8家和50家。企業技術中心187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2家,分別增加23家和31家。中國重汽集團獲準成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7個,占全省的30%。制定了濟南市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發明專利量和授權量繼續居全省首位。新認定中國馳名商標4件、省著名商標48件。電網建設加快,電力輸入容量增加55%。節能減排成效顯著,成為全國首批城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試點示範城市。淘汰立窯水泥熟料產能89萬噸,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進壹步降低。
(3)城市功能形象全面提升。抓住籌辦第十壹屆全運會的歷史機遇,全面提升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實施80項城建重點工程和90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迎接全運會,建成以“東河劉溪”為代表的奧體中心等壹批全運會場館,東部新區初具規模。加快建設以西站為中心的西部新城,西部大開發取得重要進展。著力打造泉城特色標誌區,完成大明湖擴建改造和護城河西線通航工程。加快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二環東路高架路、奧體中心路、史靜西路等壹批重點道路建成通車,舜耕路南段、順河西街、韓愈路等主要城市道路改造改造相繼完成。堅持公交優先戰略,新增公交車415輛,其中新能源環保車100輛,開通6條大容量快速公交線路,成為全國首個形成快速公交網絡的城市。小清河綜合治理壹期工程和工商河、東洛河等城區河道治理完成,城市防洪工程建設加快。擴大水、電、氣、供熱管網覆蓋面,城市燃氣氣化率和集中供熱普及率分別達到97.8%和49%,提高0.2個和3個百分點。加強鹽池山等地質災害治理,完成58座受損山體整治,新增城市綠地608公頃,綠化覆蓋率36.4%,提高0.8個百分點。機掃清潔率達到62%,提升7個百分點。垃圾日處理能力從2600噸提高到2900噸,汙水處理率達到85%以上。實施重點廢氣汙染源限期治理和揚塵汙染防治措施,城市空氣質量逐步改善。繼續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有效解決壹大批城市管理難題,綠化、美化、凈化、亮化成效顯著,城市形象全面提升。成功舉辦第七屆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有23個國家、86個城市參展,建成108個展園,創造了歷史上參展城市和展園數量之最。
(四)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十大行動”。全年糧食總產量289.5萬噸,連續七年獲得豐收。都市城郊農業初具規模,重點建設章丘大蔥、商河瓦西冬瓜等15特色品牌基地和月亮灣、長香園等30個都市農業園區,推出盛源梨花節、仁風富硒西瓜節等六大類觀光休閑農業精品項目。規模以上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分別達到300家和2011家,分別增加30家和912家。畜禽養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進壹步提高。累計認證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369個,推廣新技術41項,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不斷完善。實施南水北調濟南段、臘山分洪工程等重點水利工程,除險加固48座小型水庫,治理潤玉泉、八裏溝等18小流域。每村通油(水泥)路、通公交車、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分別達到99.3%、99.5%、95%和100%。283個電氣化鄉(鎮)村建設完成,農村用電量增長20%。美國白蛾防治、稭稈綜合利用和禁燒成效顯著,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紮實有效。落實“四項補貼”資金5億元,增長31.6%。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成效顯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順利進行,完成荒山造林47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28.9%,提高了1.1個百分點。修編完成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通過了國土資源部的審查。編制了南部山區保護與發展規劃、38個城鎮總體規劃和500個新農村規劃,重點支持10個小城鎮建設。土地整理復墾開發5113公頃,土地流轉積極穩妥推進。實施18加快商河發展配套政策成效顯著。實施農村扶貧開發項目30個,增加低收入農民收入108萬人。
(五)民生和社會事業全面加強。去年,為民承諾的九件實事全面完成。人民生活進壹步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2元,增長9.2%;農民人均純收入7770元,增長8.2%。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保持在100.33。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安置再就業148萬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188萬人。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進壹步擴大。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90%。城鄉低保和農村五保供養水平進壹步提高,新建68所敬老院達標。4489戶家庭享受廉租住房補貼和實物配租,同比增加1155戶家庭。棚戶區搬遷居民15.3萬人,順河街等地區8000戶居民陸續回遷。推進農房建設和危房改造,啟動105村整體搬遷工程。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作業費和住宿費,加快農村中小學“211”工程和校舍提升。啟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健康強基工程,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222個,基本實現城鎮居民全覆蓋。改造村衛生室2377個,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8.8%。人口自然增長率應控制在5‰以內。加快市級文化單位體制改革,啟動文化產業“3810”工程,完成6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800個農家書屋建設,免費開放全市公共博物館。創作發行了《人間春城》《北方有美女》等優秀電視作品,兒童劇《我和我的影子》獲全國優秀表演獎。我國運動員在第十壹屆全運會上獲得17枚金牌,創歷史新高。推動群眾體育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機關。全民健身設施達到299.4萬平方米,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
(六)和諧濟南建設紮實推進。以開展國慶60周年和全運會系列活動為契機,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工作。紮實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圍繞解難事、察民情、辦實事,解決壹批制約科學發展、群眾反映突出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迎全運會講文明樹新風”活動,組織實施十大文明行動,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湧現出泉城誌願者、溫馨公交服務、愛心民政等壹批精神文明建設品牌和歷下區、市中區等壹批國家級、省級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依法、民主、科學決策機制進壹步完善,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創建全面推進,“六個依法推進”工作不斷深化。深入推進平安濟南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開展交通秩序、暫住人口、網絡環境專項整治,人民群眾安全感明顯增強。加大基層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力度,開展“接訪”和“化解信訪積案”活動取得明顯成效。完善應急管理機制,做好甲型流感等重大疫情防控工作,推進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治理行動,安全生產形勢基本穩定。工商、質監、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加強對食品藥品來源、生產、流通和使用的綜合監管,進壹步規範市場秩序。積極推進“雙擁”建設,不斷加強國防教育、征兵、國防後備力量和人防建設。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全國防震減災綜合考評第壹名,對口支援北川災後恢復重建進展順利。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社會科學、檔案史誌、外事僑務、對臺工作、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慈善、氣象等方面取得新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的壹年,我們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特別是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市圓滿完成了第十壹屆全運會主賽區的各項任務。廣大幹部群眾以強烈的責任感,建設了壹流的競賽設施,提供了高效文明的服務保障和富有創意的競賽組織。動員114000名誌願者開展全運會服務,全運會村接待運動員、裁判員、媒體記者10000余人次,實現了零失誤目標。出動警力36萬人次,組織安保力量18000人,確保了火炬傳遞、開閉幕式和700多項比賽的圓滿成功,為舉辦壹屆有特色、平安、滿意的全運會做出了突出貢獻,贏得了中央領導、省委省政府、參賽人員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也收獲了豐富的物質成果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全面提升了市民的自信心和城市美譽度。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各行各業辛勤工作的全體市民,向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向關心支援濟南工作的駐省會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向為濟南發展作出貢獻的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海內外朋友,向廣大投資者和外來務工人員
各位代表,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濟南發展還存在壹些問題: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外需萎縮的局面沒有太大改觀,民間投資增速偏低。經濟中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產業結構調整相對滯後,壹些工業領域和重點企業尚未擺脫困境,節能減排和汙染控制的壓力仍然很大。城市承載能力不足,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功能難以滿足更高層次發展的需要。民生保障體系與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和群眾需求差距較大,就業、住房、醫療、教育、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少突出問題。政府自身建設有待加強,腐敗和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時有發生。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進壹步加強措施,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