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的老師是個智者,也是我的老領導。在過去的幾年裏,我從老師那裏學到了很多東西。每當我有什麽想不通的地方,總會通過和老師的交談,有所收獲,豁然開朗。老師的修養和人品是塵所不及的,如爬山。老師說,好的關系需要同時滿足安全感、價值感和歸屬感。我從老師身上深深體會到這三種力量。什麽都可以接受,什麽都可以收獲。什麽都不用擔心,比如水的包容,山的厚重,但依然有趣有禮。老師是我的榜樣,成長路上,感恩教學。
我現在需要解決的是自戀的問題。老師,這篇文章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不要自暴自棄,不要擾亂他的心。把自戀變成自信的動力,保持謙虛,知行合壹。
(1)
自從上了壹些關於身心的課程,最常聽到、最常說的壹個詞就是“成長”。
每個人在分享、討論、交流、實踐、回顧、總結甚至規劃人生的時候都會用到這個詞。這個詞好像是壹個精細的千分尺,可以衡量壹個人的成長。
直到有壹天,我被邀請和壹堆人分享“作業與成長”的主題。在準備大綱的時候,我寫到我突然想到:什麽是成長?搜索了半天儲存的知識,卡住了,沒有完整清晰的答案。妳看,凡人就是這樣。他們只知道壹件事,不知道另壹件事,但總覺得挺理解的。
擡頭看杜娘。度娘給的定義是,成長壹般指長大成人,也指事物走向成熟,擺脫不成熟的過程。
哦,我明白了。
難怪大家都那麽講“成長”,那麽在乎“成長”。原來每個人都想“成熟起來,擺脫不成熟”,不想被人說“沒有成長”就是“沒有成長,沒有成熟,沒有不成熟”。
我他媽的腦子又開始興奮起來:哈,新的問題來了——怎麽定義“成熟”和“不成熟”?我真的控制不了自己現在的思想狀態。像過去壹樣,我讓它思考和探索。它總是想要壹個自以為是的標準答案。
經過壹番邏輯掃描和分析,Brain 1率先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成熟”是褒義詞,“不成熟”是貶義詞。前者表達的是壹個人為別人做事的可信度,程度越高可信度越大。後者表達了壹個人害怕為別人做事,越不成熟,地位越高。
然後,Mind 2指出“成熟”和“不成熟”既不是褒義也不是貶義。什麽是「成熟」和「不成熟」?怎麽定義?因人而異。我們說張三成熟,只是相對於李四成熟,對於王五不成熟。
腦3快速回應:我剛查了壹下杜念,杜念對“成熟”的定義是:指生物發展到壹個完整的階段,或者事物或行為發展到壹個完美的程度。“不成熟”的定義是:幼稚,懦弱,幼稚,單純,不成熟。
當我在brain 3裏聽到“幼稚,單純”這個詞的時候,我突然感覺內心壹陣發熱,然後壹種情緒湧上來:我不想那樣長大,不想那麽成熟,我只想幼稚,單純,強烈的欲望居然讓我眼眶濕潤。我的覺知告訴我:這不是我的思想,這是我的感覺。
我在感情中無法平靜。
(2)
多年來,我壹直在追求成長,追求壹種完美的成長。這種成長只是為了更好的贏得更多更好的認可和證明,其初心是偏頗的。心臟不好就不能壹直。
因為雙方的融合,追求更好的壹面有時會給自己產生強大的推動力,促使自己克服障礙,取得成果,但同時也隱藏著錯誤的初心。這種初心蜷縮在不知不覺的潛意識裏,不斷重復。
心理學指出,人的第壹需要是被認可和欣賞。這就是大多數人壹旦出現在媒體面前,要麽緊張,要麽虛偽。前者害怕自己表現不好被嘲笑,後者期待更好的表揚。
大多數人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認可和欣賞而焦慮和害怕,認為自己壹文不值。為了逃避和避免這樣的焦慮和恐懼,我努力工作,付出了生命,贏得了大家和我自己的高度認可和贊賞。
標簽是傳達認可和欣賞的有效工具。
標簽有時像壹束鮮艷芬芳的花朵,有時像壹串空靈悠揚的風鈴,有時像香甜的香茶,有時像濃郁可口的蜂蜜。它承載著貼紙的願望,或淡、或飽、或濃、或甜,不自覺地貼在身上。所以在滿滿的歡喜中有壹種錯覺,這麽想。
然而,美麗的背後是深淵。
每壹個美好的標簽都有使命和期待。
“妳是壹個特別負責任的人”——妳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尤其是對我。
“妳是壹個認真仔細的人”——以後壹定要紮紮實實、卓有成效地做好我布置的事情。
“妳是壹個大愛的人”——尤其是對我要寬容,要有愛心。
“妳是壹盞明燈”——妳要關心和支持我的事情。
“妳好帥好迷人”——必須壹如既往地保持。
“妳真有見識”——我不禁明白了。
“妳很優秀”——只有超越。
………..……….
日復壹日,年復壹年,我辛辛苦苦地在別人的田裏播種收割,直到有壹天,我路過壹塊土地,壹塊肥沃卻貧瘠的土地,深深地為這塊土地的主人惋惜,我在邊境不起眼的草叢裏看到了壹個‘re’,拿起來就頭暈目眩,幾乎喘不過氣來。“re”上刻著主人的名字。
當妳處於錯誤的位置時,生活就成了壹個笑話。
直到這幾年學了心理學,參加了身心課程,體驗了禪修,接觸了佛學,實踐了自己所知,明確了真相,我才看清了虛偽的初心,改正了它。我覺得這也是壹種成長。
(3)
成長始於溯源。
我想從編程的角度切入。
編輯壹個程序使計算機執行的過程叫做編程,計算機根據植入的程序進行分析計算,得出結論(結果)。
在我們出生後,甚至當我們還在子宮裏的時候,在小學之前,這些生命的初級階段就被我們的父母或看護者植入了芯片。芯片中的程序根據它們的值和關系的交互方式進行編輯。我們自己無我無欲無分的天真純潔的靈魂,逐漸被是非黑白善惡是非汙染,壹分為二,形成二元對立模式。到目前為止,
中國有句老話:三歲,妳老了;七歲,妳老了。這句話被後來的心理學科學地驗證了:童年初級背景的影響決定了壹個人的生活質量。成年人不斷地表演童年時輸入的人生劇本。
解剖這個人生劇本,就是“內心的孩子”和“內心的父母”的模型。
作為壹個孩子,我也有小我,也有人生觀。妳對父母和周圍的世界做出自己的判斷,形成壹套看法和反應。也不要記在心裏。
即使在成年後,這些記錄變成的聲音仍然像童年壹樣反應。這個聲音叫做“內心的孩子”。
當妳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妳吸收並內化了妳父母(或看護人)的個性。作為人類正常發展的壹部分,妳模仿他們的行為是因為生物基因的設定。到了七歲,妳不自覺地吸收了父母的思想、觀點、言行。這些態度和觀點成為了內部對話中壹方的聲音:“內心父母”。
“內心的孩子”和“內心的父母”有四種模式:
“內心的孩子”和“內心的父母”是人生初始階段編程的結果,我們所有的內心沖突都是“內心的孩子”和“內心的父母”的沖突。
七歲前植入的編程,已經成為我們七歲後價值觀形成的基礎數據,而這些基礎數據正在不斷分裂成更相關、更強大的數據鏈接。我們聽到的、看到的、體驗到的“五感”(眼、耳、眼、身),都是由這些程序化的數據鏈接產生的,我們深信自己有自以為是的“自持”,並利用這些“自持”進行交流。
但最後的結果是“我持有”屏蔽了真相,抗拒了法律,讓生活疲憊不堪,支離破碎,千瘡百孔。
只有破解小時候植入的芯片的編程,才能更新升級,重建生命,停止輪回。
(4)
增長需要被看得更深。
妳看到了什麽?看妳在什麽樣的出身背景的家庭長大?這種背景會對妳的性格產生怎樣的影響?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張圖:
插圖:
橫軸是壹個人的年齡。
壹個人從出生到3歲這段時間,如果感受到安全、溫暖、被重視,對母親全心全意、及時的關愛感到滿意,就容易養成健康的情緒,成年後就會開放、接納、擁抱(非包容)、承受和付出,建立愛,懂得愛,就很難有心理疾病。
3歲是孩子的第壹個“叛逆期”。這個時候,孩子已經可以通過表達、交流、行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覺得自己無所不能。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感覺促使孩子產生了強烈的獨立意識。孩子認為自己已經是“大人”了,不需要“大人”的控制和教養。在此期間,孩子容易出現三種危險:壹是迷路(有意脫離大人的視線),二是摔倒(沒有準確的障礙物認知),三是撞到(獨立意識被忽視和訓斥)。
現在是爸爸進公司的時候了。
3歲之前,孩子和母親形成二元世界,主要是內心感受的世界。父親代表外部社會力量。當孩子第壹次有強烈的獨立意識,遇到危險時,父親必須在孩子3歲後及時到位,與母親和孩子形成三元世界,培養孩子在與外界聯系和互動時需要建立的邊界和規則意識。父親要牽著孩子的手,帶著TA去接觸外界,告訴TA哪裏有不可逾越的障礙和危險,哪裏有迷路的可能,壹旦發生該如何面對,應該尊重哪些規則和禮儀。總之,在孩子3-7歲期間,應該以父親為主。如果父親到位了,那麽孩子就會建立起界限感和規則感,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當他們成年後,會很容易融入群體和社會,有正確的認知和精力去創業。
同時,在三元關系中,孩子會遇到與母親、父親聯系互動的背景。通常,孩子與母親的互動模式決定了成年後與女性的互動模式,與父親的互動模式決定了與男性的互動模式。
孩子如果和媽媽互動不好,將來成年後會遇到感情問題,將來成年後會遇到事業上的問題。
所以“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不是沒有道理的。西方心理學指出,愛和自由是人生的主題。0~3歲培養愛,3~7歲培養自由(知道邊界和規則)。
現在很多不知道婚姻內涵的人不準備結婚,不知道父母責任的人不準備生孩子,最終產生了大量的廢品和半成品,可憐的父母為此付出了生命。
7歲,孩子將進入小學,註意力從家庭三元關系轉移到校園。此時,家長對孩子的主要餵養方式應調整為配合學校,促進孩子德智體全面提高。在這個階段,兒童的身心發育是最快的,特別是在身體上,他們需要運動和營養來滿足骨骼、內臟、肌肉和其他生物的生長需要。如果做不到這壹點,孩子的身體成長將無法獲得必要的新陳代謝和營養,內臟器官也難以茁壯成長,從而無法應對和承受未來進入成年後的艱巨職業,甚至會出現“過勞死”。近年來,壹些IT行業出現了年輕人因疲勞而猝死的現象。正是因為小時候這段時間缺乏鍛煉,所以內心並不充實,以至於支撐不住內心的疲憊。
同時,這個時期的孩子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階段。好習慣包括穩定有序的生活,專註自律的態度,沈穩的性格。特別是如果妳培養了專註和自律的風格,妳將創造價值,並在未來的任何地方取得成功。
12歲,孩子會深入初中和高中。這個階段是之前0~12歲的人格的聚集和呈現。0~12年齡成長好的話,在這個階段會順利升華。如果長得不好,那麽這個階段就會出現人生的第二個“叛逆期”,過去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積累的怨恨、恐懼、缺乏會在這個時期躁動地爆發出來。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需要加強對生命尊重和生命意義認知的引導,先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愛自己,再將他人與社會聯系起來。尤其對於有“叛逆期”的孩子來說,尊重生命尤為重要。否則,孩子會因為難以面對自己認為自己“不完整”、不如別人的心理狀態,而否定照顧者和自己,導致情緒走向毀滅,甚至選擇自殺。
當我們看到0~18歲的這條人生之路所蘊含的規則和規律,再回到當下去面對成長和改變,就會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看著舒服,懂得制造慈悲心。
(5)
成長不是尋求認可和證明。
問:如何快速準確的識別壹個人是否成熟?
答:很簡單。讓我們看看他是內向還是外向。
問:什麽意思?
答:成熟的人總是關註自己,而不是別人。
問:妳能說得更清楚些嗎?
答:活出真實的自己,忠於自己內心的聲音,才是成長的終極意義。做到這壹點,就是成熟。如果他的成長只是為了尋求認同,證明自己,那麽他就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就會失去自我,像浮萍壹樣在風中飄來飄去。
另外,外向也可以這樣區分。當困難和問題出現的時候,如果壹個人能先向內聚焦,審視自己尋找原因,這就是成熟。如果壹個人把目光放在外面找原因,那肯定是不成熟的。前者是先回頭反思自己是不是有問題。這樣的人有擔當,有擔當。後者找原因,自己收拾。這樣的人不負責任,讓人難以忍受。
專註精力。能量在哪裏,看正反兩面。
(6)
長大後要警惕放大“自戀”。
自戀的兩個特征:
1,我是對的。
2.我比妳強。
這兩個特征都隱藏在潛意識裏。
自戀的這壹面是壹種動力,可以推動自己不斷創造壹些成就。另壹方面是破壞性的,破壞和諧,引發對抗。
當壹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獲得了壹些知識、經驗、閱歷和壹點點成就,如果不警覺,就會放大潛意識中的自戀,走向更高的位置,就像救世主壹樣,極其樂於助人,樂於助人。他會像壹臺外表綠油油,內心精準的儀器壹樣高速運轉,不斷分析妳的表情,得出結論。如果結論不是他的,他會立刻給出判斷和糾正,同時“貢獻”很多建議。眾所周知,“糾正”滿足了“我是對的”的潛意識自戀,“投稿建議”滿足了“我比妳優秀”的自戀。
孟子曰:“人之煩惱,在於當良師。”為什麽有些人那麽熱衷於當老師,是自戀的驅使。
要知道,在壹段感情中,沒有人喜歡對方是壹個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也沒有人願意和善於評判、批評、糾正、教導的人打交道。評判、批評、糾正、教導的人處於壹種居高臨下的狀態,給人帶來壓力。如果他們有壓力,他們會反抗,會抽離。因為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自戀心理,並且不同程度的存在“我是對的”和“我比妳優秀”的潛意識。所以自戀越大,反對越強烈。這也是為什麽學習上課的人越多,關系越不和諧的原因。謙遜被削弱,懶惰卻被增強。
“自戀”的意思是“自我修養”,但我們往往追求的不是成就,而是“我的”成就。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有A和-A的兩面性,自信與自卑,積極與消極,善與惡,正直。
同樣,“自我修養”的另壹面是“自我挫敗”。就是遇到挫折的時候容易產生‘這是我的‘失敗’,這種自我挫敗感會影響壹個人潛能的發揮。
(7)
桂嶺寺位於福建省福安市蛇口鎮桂嶺村。建於唐憲通元年(860)。應朋友邀請,3月17日來到寺廟,住了壹晚。第二天早上,我和方丈釋德儒聊了聊。
我:什麽是“無話”?
解讀:這裏的“立”不是既定的“立”,而是立著的“立”。如果實踐只是基於文字,如何證明?如何開悟?
……….
知識是智者的工具,是愚者的障礙。
方丈接著講了壹個禪宗故事:
唐朝神贊禪師出家後,在旅途中得到百丈禪師的指點而開悟。神贊禪師開悟,想報答徒弟,於是回到大鐘寺。
有壹天,我們老師正坐在窗下聚精會神地讀佛經。嗡,嗡,壹只小蜜蜂飛了進來,大概是想找辦法飛出去,但是沒有飛到開著的門口,就壹直對著窗戶紙飛。神贊禪師見此情景,言語感嘆:“天下之廣大,不肯出,鉆其舊紙,驢年去也!”然後,我又做了壹首歌,內容如下:
空門不出,砸窗太傻。
百年鉆舊紙,當那壹天到來。
上帝壹語雙關地贊美禪師,我們老師頓悟了。
空門不出,砸窗太傻。這句話明顯的意思是,小蜜蜂,敞開的門有這麽大的縫隙,妳不肯出去,卻要把它扔進這個紙窗。太蠢了。這句話的隱喻意義是:壹味地去撞“現實”的窗戶,而不是從空無之門去領悟,去尋找開悟的出路,不是很愚蠢嗎?
百年鉆舊紙,當那壹天到來。這句話的直白意思就是,就算妳這個小蜜蜂鉆這堆舊紙壹百年,也未必能飛出來。這句話的隱喻意義是:即使在有門的舊紙堆裏讀書幾百年,也不能開悟。
佛陀指出,人生有兩個障礙——無知和知識。
我們的頭腦中充斥著大量外界授予的知識,這些知識只是概念和片段。如果我們的內在系統是壹個學習但不學習的模型,我們就會教條地應用這些知識。如果教條中有別人的經驗和認知,有我們自以為是的知識,必然會產生難以符合現實的主觀意識。如果用主觀意識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和事業,壹定會撞得頭破血流,這樣的認識會成為我們人生的障礙。
我積累了大半輩子的知識,深感“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很不恰當。也可能是後人曲解了英國哲學家培根的這句話,他說知識是實踐之後的知識。
長期沒有實踐過的知識讓我深感負擔,復制知識的能力強,但實踐和驗證知識的能力弱,導致學習不斷進步,生活不接地氣。如果我善於將所學轉化為證據,我的事業和生活會更加豐富。
記得很多次遇到聽過我課的同學。他們說,老師講的如何做好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他們只是模糊的印象,但對老師講的遊記和故事印象特別深刻,被感染的人特別想去那樣的地方旅行。
是的,我記得教學過程。每當我談到抄襲的內容,總是幹巴巴的。每當我說起自己的經歷和實踐,都是生動有趣,如行雲流水。
這兩年不太喜歡去聽課。如果我有選擇有目的的聽,我總是告訴自己,如果我同意,我就付諸實踐,通過示範變成自己的理解。而且,對於沒有經歷過的事情,要小心開口甚至閉嘴。說謊會對人有害。
獲得智慧的方法-覺知、覺知和開悟。後者是前者的果實。意識壹定是被實踐證明了的覺悟。
知行合壹是最好的成長,也是最終極的成長。
(8)
每當我走在旅行的路上,即使有時很累,但我總會感到神清氣爽,精神抖擻。
當我聽那些禪宗空靈的音樂時,我總是感到寧靜和感動。
當我穿著圍裙在廚房裏煮湯、炒菜和準備晚餐時,我總是輕松愉快的。
當我燒香、泡茶、品茶的時候,總會覺得香香的,滿滿的心安。
…… …….
放飛心靈,天真單純,融入自然,親身體驗,身心都會輕盈靈動。所以,聽從自己的內心,忠於自己。如果妳生來就是壹個旅行者,妳會帶著壹根蘆葦航行。
這是我成長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