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確實需要文化來裝點,但文化不是“燒錢”的事。專家指出,南京水幕電影的關閉反映了文化消費過度的現象。我們的政府部門真的應該三思,為什麽苦苦掙紮卻不討好。
2000年9月,南京市鼓樓區政府投資16萬元從英國引進水幕電影,成為南京市山西路市民廣場的壹大亮點。中間篩選了很多年,後來逐漸減少,直到現在才停了下來,不過用了11年。水幕不同於壹般的銀幕,要放映的電影需要特殊的制作。“壹開始從英國進口的片子大概要5萬歐元,然後請英國的工程師飛過來現場剪輯,用聲、光、電等設備,這樣才能表現出效果。”南京湖南路山西路管委會的壹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壹部水幕電影的成本相當於壹場高質量的晚會,三部電影差不多要200萬元。如此高昂的成本限制了進口影片的數量,幾部影片反復播放後,市民就失去了觀看的興趣。
水幕電影全套播放設備也很“燒錢”。以南京山西路水幕電影為例。它有三組激光發射器,四個電腦星光燈,65,438+0流明數字圖像投影儀,以及汙水過濾系統和湖下的潛水棒。因為設備是國外進口的,很多配件出現質量問題後很難找到匹配的。光是大修的費用壹年就要十幾萬。
不僅如此,水幕電影放映的成本也很高,每部電影需要2萬多噸自來水,每部電影的水電成本高達8萬元至654.38+萬元。水幕電影運營經理劉叫苦不叠:“壹周壹次,八萬,壹周八萬。沒有壹個單位能負擔得起這樣的費用。”記者了解到,不僅僅是水幕電影,江蘇省其他城市的幾個大型水景項目也因高昂的運營維護成本而逐漸成為城市的“死角”,這只是文化過度消費的壹個方面。
2010拆除的鎮江穹頂體育館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鎮江“穹頂”高48米,最大直徑38米,內嵌壹個直徑28米的透明“蛋黃”。該項目建於1999。當時鎮江作為“中華世紀行”開幕式暨新千年慶典10分會場之壹,不惜重金。《穹頂》完成後,紅極壹時。但隨之而來的是,由於建設成本過高,後續資金無法到位,導致球場沒有配套設施,“世紀巨蛋”只能淪為“空殼廢蛋”,鎮江旅遊開發區因此損失了4000多萬元的建設成本。
鹽城市海鹽歷史文化風景區項目也是如此。建設成本6543.8+0.3億元,占地500畝,建築面積6543.8+0.8萬平方米。水街作為展示海鹽文化的仿古建築群,總投資3654.38+00億元,但運營狀況遠遠不夠。漫步水街,遊客寥寥無幾。除了少數旅館和小商店,其他房子的門都是關著的。壹位經營特色小吃的店主告訴記者,壹年只有元宵節能熱鬧壹次。平時和其他公休日,水街冷清。“有時候,壹個旅遊團最後來了,也沒有生意可做。這樣下去,我們只能搬出水街了。”
據調查,水街商戶整體入住率不足40%。對此,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解釋,“事情有發展的過程,現在沒有人,以後肯定會有的。”
前不久,南通首家五星級影院101國際影城對外開放。這是江蘇首家豪華影院,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設計裝修投資2000萬元。它引進了美國空氣凈化系統、進口美國和英國電影音響系統等先進設備,觀眾在觀影時如果身處森林中,可以感受到逼真震撼的音效。“建造者的良好意圖”對公眾沒有吸引力。“在4D豪華電影公司的旗幟下,看壹場電影要花100美元。誰買得起?”市民王先生指出,電影院不現實。“我希望建壹些中低檔電影院,讓普通人也能看得起電影。”記者在采訪中親身體會到,壹方面,群眾有文化消費的需求,但另壹方面,政府提供的文化消費不被群眾接受,壹些以民為代價建設的文化項目並不“買賬”,陷入難以為繼的困境。對此,有學者認為,這根源於政府不切實際的決策,往往標榜“最大、最強、最好”的偏差,加上城市之間的攀比,追求奢華,輕視實用,導致文化消費過度。
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余祥順教授說:“文化的過度消費與整個消費主義的社會時尚和社會心理密切相關。”極限視聽娛樂”追求形式上的快感,但內涵有所欠缺。成本高利潤少的文化項目也在壹定程度上迎合和反映了這種時尚和心理。這些項目往往因為缺乏足夠的市場調研而半途而廢。”
“壹定的文化消費水平對應著壹定的經濟基礎。普通人的經濟實力達不到那個消費水平。追求高端文化消費只會造成資源、場地、資金的浪費,最終落得個‘吃力不討好’的下場。”淮陰工學院副院長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不僅如此,文化的過度消費會導致文化市場的惡性循環。‘劣幣驅逐良幣’,壹些真正有內涵的文化項目往往無法進入市場,導致了文化產業發展良莠不齊的畸形局面。"
那麽,如何使文化發展走向科學理性,如何避免文化的過度消費?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關指出,壹個文化項目需要壹個公眾聽證會,政府應該向社會征求意見。文化設施要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既要滿足“大眾”的口味,又要照顧“小眾”的需求;我們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考慮社會效益。“應該更多地考慮支持社區文化和民間文化,以滿足人民的實際需求,而不是盲目跟風。”關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