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居與基礎設施發展研究中心)
名稱:香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城市建設研究中心
HKU——華南理工大學城市人居與基礎設施發展研究中心
目標
香港是世界級大都市,廣州是中國的南大門。隨著廣東省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其地位越來越重要,城市規模也在迅速擴大。香港和廣州的關系有著歷史和文化淵源。改革開放後,兩地聯系更加緊密。
香港和廣州在城市建設上面臨很多相似的條件和壹些共同的話題。特別是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對城市環境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香港特區政府和廣州市政府已經投入並將繼續投入巨資改善城市環境,建設城市橋梁、高架快速路、地鐵、輕軌、汙水處理廠等城市基礎設施。兩地的城市建設正處於高峰期。另壹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基礎設施老化不可避免,維護需求逐漸顯現。為滿足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和基礎設施建設維護的需要,擬聯合建立城市建設研究中心。
香港大學是香港歷史最悠久、水平最高的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是廣東省和華南地區最重要的工科大學,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香港大學張佑琪院士是世界著名的土木工程學者。兩校聯合成立由張院士領銜的城市建設研究院,對進壹步加強兩校合作,研究城市建設中面臨的問題,為城市建設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努力提高兩校相關學科的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主要研究領域1.1
1,智能建築、節能建築、綠色建築
2.新型建築結構的研究與發展
3.建築技術科學(建築的聲、光、熱技術)、城市環境和城市設計。
4.結構(包括建築和橋梁結構)檢測、評估、維修和加固的理論與技術
5、橋梁工程-橋梁風與地震分析、橋梁健康監測和橋梁管理系統等。
6、建築與土木工程信息技術
7.其他與城市建設有關的問題。
1.2主要活動
1,聯合兩校力量,向政府和企業爭取研究課題,組織力量完成。
2.組織學術報告會,65438+每年0到2次,輪流在香港和廣州舉行。
3、組織參觀城建1,每年2次。
4.交流學者
1.3資金來源
1.香港大學教職員受張佑琪教授委托來我校進行短期交流訪問。我們學校負責食宿交通,提供會議室。
2.我們的工作人員被邀請到香港大學進行研究,香港方面負責安排。
3.積極爭取城建科研任務,從科研經費中提取少量費用作為研究所的運行經費。
1.4組織結構
邀請香港大學張佑琪教授擔任研究中心主任;有幾名副主任,其中壹名來自華南理工大學,擔任常務副主任,負責協調華南理工大學的工作。該中心下設幾個研究所。華南理工大學有四個研究所。
1,城市建設學院
2.建築技術科學研究所
3.建築工程研究所
4.建築與城市設計研究所
1.5機構負責人簡介
中心主任:香港大學教授張佑琪,前校長,現任總統高級特別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長,發表學術專著10部,在學術期刊發表文章300余篇。
韓大建,城市建設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所長。
吳碩賢建築技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所長
建築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所長蔡健
建築與城市設計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孫益民
1.6常設機構和辦公地點
在HKU和華南理工大學設立兼職管理人員進行日常管理。在華南理工大學,研究中心設在土木工程系,同時,各研究所在各自所在地工作。高層建築結構研究所
2.1研究所簡介:
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高層建築結構研究所成立於2003年,主要從事高層建築結構的理論研究、試驗研究、工程設計和工程咨詢。自成立以來,與國內外高校、科研單位、建築設計院合作,完成了多項大型復雜高層建築結構設計和技術咨詢工作。
通過不斷努力,形成了壹支以教授、副教授為領導,以青年博士、碩士為骨幹,以博士、碩士研究生為主力軍的工作隊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華南理工大學自然科學基金和橫向研究基金的支持下,完成了“高層建築基於性能的抗震設計方法”、“轉換層結構基於能力的抗震設計方法”等課題的研究,其成果已在十幾個高層和超高層建築的抗震設計中得到應用。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和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
2005年獲得英聯邦結構工程師學會傑出結構設計獎(is rucet China Award 2005);2007年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獲得14世界地震工程大會組織的模擬強震下真實結構性能競賽3D研究組第三名。2008年獲得美國著名結構計算公司(CSI)組織的中國結構計算壹等獎。
基於性能的高層建築抗震設計和超高層建築的風振響應可以為超高層建築的結構設計和風振響應設計提供技術支持。
2.2董事介紹:
主任:韓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英聯邦結構工程師學會(MIStructE)註冊結構工程師,香港工程師學會(MHKIE)會員,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壹級註冊結構工程師,廣州市建設科技委員會結構與抗震專業委員會專家。長期從事高層建築結構和大跨度結構的教學、科研和工程設計工作,講授高層建築結構、結構抗震、高級鋼結構等本科和研究生課程;主持縱向和橫向研究基金的研究;主持超限高層建築結構咨詢;主持超限高層建築的結構設計;主持超限高層建築結構試驗研究。
2.3研究所的工作範圍:
1.超限高層建築基於性能的結構設計咨詢;
2.新建和現有建築結構基於性能的非線性有限元分析和抗震性能評估:
3.“爛尾樓”結構基於性能的抗震性能評估:
4.高層建築結構和大跨度結構方案的咨詢和優化;
5.結構試驗研究;
6.結構非線性有限元分析程序OpenSEES、PERFORM-3D、IDARC-2D的合作開發和技術支持。華南理工大學巖土工程學院成立於2002年。是基於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人才優勢的重要研究機構,也是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巖土與地下結構子實驗室的重要支撐力量,更是培養巖土工程與地下結構碩士、博士的主力軍。
華南理工大學巖土工程研究所自成立以來,充分結合我國南方和沿海地區巖土工程的特點,突出亞熱帶地區的特點,積極參與各種大型工程實踐和區域規範的編制,致力於土力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初步形成了具有亞熱帶沿海特色、面向全國的軟土工程、地基處理和地下結構的理論和方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研究所成員主持和承擔了100多項縱向和橫向的科研項目。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近百篇,其中EI光盤收錄50余篇,SCI收錄10余篇。發表學術著作1。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件。獲省部級科研獎勵3項。相應的研究成果已在廣州地鐵、廣州新光大橋、廣州龍頭山隧道、南沙港、廣州新煙草大廈等多個重點工程中得到應用。
在眾多巖土工程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我們團隊積極開展沿海軟土的基礎研究工作,如微觀土力學、真空預壓加固大面積超軟吹填土、珠江三角洲軟土特性等。
華南理工大學巖土工程學院是壹所充滿活力、務實創新、成果豐碩的研究機構。願與國內外政府管理部門、建築、鐵路公路科研院所、施工企業等相關部門真誠合作,共同推動巖土工程的快速發展。
4.建築經濟與房地產研究所
4.1簡介
建築經濟管理與房地產研究所是華南理工大學城市建設研究中心的分支機構。依托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建築學院的人才優勢,積極對外提供服務,轉化科研成果,將高校理論研究與社會工程建設、企業管理相結合,為華南地區經濟建設做出貢獻。其主要服務領域包括:
1.建築業和房地產業的長期建設規劃;
2.建築企業管理;
3.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綠色建築:
4.項目的經濟分析和可行性研究;
5.房地產開發規劃與管理。
4.2人員組成:
王友松: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專業兼職有中國建設管理研究會理事、中國建築學會會員、中國建築學會建築經濟分會理事、第五屆房地產經濟委員會委員、亞洲房地產學會會員、廣東省房地產行業研究會會員、第三屆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廣州市房地產學會會員、廣州市房地產行業協會會員、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房地產學者協會會員、廣州市自然科學專家人才庫專家、廣東省考試中心專家、南方日報特約撰稿人、南方房地產編委會委員、上海市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土木工程組)等。 主持完成《廣東省房地產市場分析與研究》、《梅州市建築業發展規劃與政策建議研究》、《中國大陸國際工程承包制度最佳實踐》、《天龍山石窟加固方法研究》、《房地產市場周期與建築業生產率影響研究》、《中國建築業生產效率分析與評價》等多項科研項目。 以及建築工程投標的運作分析與策略研究,在國內外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100余篇,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數十次,指導研究生50余名。
葉:工學碩士,副教授,長期從事建築與組織管理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在華南地區完成多項工程施工管理,桃李滿天下。
張遠:工學碩士,副教授,註冊監理工程師,壹直從事建築經濟和管理方面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主持和監理多項工程,其中“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教學樓”工程施工管理獲國家“魯班獎”。
張艷:壹級註冊結構工程師,工作20多年,主持過多項工程設計和科研項目,指導研究生20余名。對工程經濟、項目管理、房地產有壹定研究。
沈啟宇:博士,副教授,註冊監理工程師,註冊造價工程師,熟悉項目施工控制管理,施工組織設計,在綠色建築研究方面也頗有建樹。
張海燕:工學博士,長期從事工程設計、結構、施工、房地產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並通過駐外服務積累了豐富的工程協調管理經驗。
謝:管理學博士,註冊造價工程師,註冊咨詢工程師。她的工作經歷包括同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主持並參與“政府采購協議建設標準戰略研究”等多項建設部項目,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有專著和譯著出版。
石開榮:工學博士,壹直從事大型復雜項目施工技術管理研究,主持多項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黃文偉:博士,主要從事建築法規和土地資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在房地產開發和市場營銷方面也有所建樹。主持過多項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此外,研究所還長期招收和培養了約30名全日制研究生,他們也是科研和外事服務的生力軍。
4.3外部服務內容:
1.建築業和房地產業宏觀規劃研究;
2、開展工程建設項目規劃、可行性分析、實用管理等服務;
3.建立投入產出模型,分析區域建築業、房地產業和各類相關企業的經濟效益;
4、房地產項目發展規劃;
5.建築項目管理和房地產管理方面的專業培訓;
6、承擔或合作開展其他相關意向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