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分上下兩部分,前十句積極模仿聲音。第壹句就不壹樣了。沒有提到鋼琴家,也沒有說明彈琴的時間和地點。而是緊扣題目中的“聽”字,直奔主題,將讀者引入美妙的音樂境界。琴聲裊裊,柔中帶細,仿佛年幼的孩子在親昵時竊竊私語,互訴心聲。中間有壹些責備,只是壹種非正式的表達愛意的方式。就在聽者沈浸在充滿柔情蜜意的氣氛中時,琴聲突然變得昂揚激越,猶如壹名勇敢的戰士馳騁敵陣,顯得非同壹般。然後琴聲由剛轉柔,起伏回蕩。就像壹場血戰之後,敵人的氣息完全被壹掃而空。此時天空晴朗,風和日麗,遠處飄著幾朵白雲,近處飄著幾朵柳絮。它們漂浮不定,難以捉摸,但卻引人入勝。琴聲所表現出來的意境是崇高而寬廣的,讓人感覺無窮無盡。
突然,鳥兒在歌唱,嘰嘰喳喳,安靜的環境被嘈雜的場景所取代。在所有的鳥中,壹只鳳凰振翅高飛,久久歌唱。“爬不上秤,就會大跌。”這只孤傲的鳳凰,不願與每壹只鳥為伍,壹心向上,苦於攀緣,但還是掉了下來,掉得那麽快,那麽慘。在這裏,除了用視覺隱喻展示琴聲的起伏,似乎還有其他的寄托。聯系到後面的句子,如“濕衣服和眼淚”,大概包含了詩人對自己處境的慨嘆。他幾次撰文分析政事得失,希望當局有所警覺,以革除弊端,勵精圖治。結果他屢遭詆毀,心裏憤憤不平。“濕衣服”這句話和“這個九江官”挺像的。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我的藍袖濕了”,但後者更直接明了。
後八句寫的是自己聽琴時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襯托出琴聲的優美。“魚雨”這句話是壹句自嘲的話,說明妳不懂音樂,無法理解其中的奧妙。盡管如此,我還是被時穎的鋼琴聲深深打動了。壹開始我很不自在的坐起來,後來眼淚順著裙子往下流,猶自不停的滴。這種強烈的情緒刺激實在是難以忍受,我就用手去推阻止,不忍心聽下去。最後兩句話進壹步渲染了時穎高超的鋼琴技巧。冰與炭不能同爐,但靈動老師的琴聲壹會兒把人帶入歡樂的天堂,壹會兒又把人扔進苦難的地獄,就像把冰和炭同時扔進聽者的胸膛,讓人無法承受這樣的情緒波動。
全詩跌宕起伏,如錢塘江潮,波濤洶湧,變幻無窮。第壹聯和第二聯,甚至第壹句和下壹句,都有很大的起伏。比如,第壹副對聯“與兒女親昵,恩怨與妳親近”,輕柔的琴聲充滿和諧的音調,中間夾著“怨”字,讓人感覺波濤險峻,姿態充滿了親昵與生命。再比如第壹副對聯更多的是兒女親情,第二副對聯是英雄主義。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壹種是軟的,壹種是硬的,構成了懸殊的局面。第三個環節又會發生變化,即由剛性變為柔性,很容易與第壹個環節重疊。詩人在意識到這種跌宕起伏的同時,又開辟了另壹種新的境界。高遠、寬廣、幽靜、醇厚,與第壹聯卿卿我我、風流倜儻形成鮮明對比。它表現出來的聲音也和第壹聯不壹樣。其中壹聯(第壹聯)柔細,純指聲;壹(三重)是悠揚的,也就是所謂的泛音。雖然兩者都很溫和,但各有特色,準確地反映了琴聲的變化。阿清詩人方說韓愈的詩“深而嚴”(語),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
壹直寫音樂的詩歌,大多是利用人類五官的生理功能,將難以捕捉的聲音轉化為更容易感受的視覺形象。這首詩因其聲音含蓄,形象生動而優雅空靈醇厚,但又不拘泥於皮肉。突出的表現是:在模仿聲音節奏的同時,非常註重發現其中蘊含的情感。好的琴聲可以是既悅耳又悅目,可以感同身受。好的琴聲不僅能畫出聲音,還能“畫出意境”、“畫出誌向”,把琴聲所表達的情境壹壹描繪出來。詩歌在模仿聲音的同時,或表現出孩童的稚嫩,或模仿英雄的誌向,或充滿對自然的眷戀,或蘊含非凡的思念與坎坷,等等,無不表現出濃濃的情意。
韓愈是壹位富有創造性的文學大師。他寫詩的時候,可以擺脫束縛,找到自己的路。這首詩在創作和遣詞方面是獨壹無二的。在創作方面,它向讀者展示了兩大境界:壹是音樂中的境界,即由音樂的聲音和節奏構成的情境;首先是歌外境界,即音樂聲音對聽者(詩人本人)的反應。兩者也是分分合合的,就像影子和形狀壹樣。因此,全詩的意境顯得深刻而有意味。很多詩詞新穎貼切,精煉,感染力強。比如前兩句用韻詳細,其中“女”和“語”的發音與“兒”、“如”相似,讀起來有些混亂。這種特殊的音韻安排正好適合表達幼兒之間的纏綿情態。後來,昂揚激昂的琴聲改為洪韻的“昂”、“田”、“揚”、“黃”,準確地表達了演奏者的感受和聽者的印象。此外,五言七語的交錯運用與鋼琴斷斷續續的聲音相協調,也大大增強了詩的表現力。諸如此類,明明是詩人心靈手巧,天馬行空,卻個個惟命是從,各司其職。其實,所謂“硬話,恰到好處”也是韓愈詩歌語言的壹大特色。宋代蘇軾對東坡的題詞和跋:《聽應詩琴》詩也隱退了。歐陽中公問仆人:“哪個最好?”我想回答這個問題。公開說這首詩紮實優美,自然是聽琵琶詩。
宋代胡載《苕溪漁隱從化前傳》:《西青詩話》說:三吳高僧怡海,以琴名。六月壹日,壹俗人問東坡:“琴與詩孰優?”東坡以“聽應秦時”答之,公曰:“此只是聽琵琶耳。”還是去問大海(指著和尚的義海),大海說:“歐陽公是英雄之輩,但他的語言是錯誤的。”“愛子之言,委屈如子之言”,語重心長,真情亦見。“劃槳變雄壯,勇士去敵場”,精神滿溢,聽聽吧。“雲柳絮無根,天地寬遠。”它是不正常的,它是廣闊而自然的。“百鳥齊鳴,忽見孤鳳”,又見靈動孤,俚語亦異於風俗。“我們在攀升時無法被衡量,但當我們失去權力和影響力時,我們就會急劇下降。”。都是參考絲音之美,但琴是自然的。琵琶格上音,悟能爾邪?深退很有意思,批評起來也不容易。"
宋代吳增《改齋隨記》:我說義海之音數,琵琶所不及;知琴真意不真。以前吳超秋說,品好琴者說“浮雲柳絮無根,天地寬如天”,是泛音,不是絲,也不是木。“百鳥齊鳴,忽見孤鳳”是泛音的標誌,“爬不上秤”是歌的音。“失勢壹落千丈”也是日歷的聲音。在鋼琴上工作是最困難的。”洪青山也試著去報,但未知是從晁蓋那裏傳來的。易海知道的是,形勢明朗,邪!
宋代許儀關於徐延洲的詩:“雲柳絮無根,天地寬遠。”這種泛音也叫“輕不為絲,重不為木。”百鳥嗡嗡,忽見孤鳳”,手指泛音中聞。妳不能爬上音階“,妳也不能唱歌。”失勢壹落千丈”,聲音也流暢了。仆不知琴,知善者為雲。這些聲音是最難工作的。文仲公和東坡談了這首詩,聽了琵琶行詩之後,後人紛紛效仿,柳下惠可以,我不行。所以討論的特別多,退的少。
宋·陳山《秦扁虱新論》:自學琴,得寫作之法。文章的妙處在於它能掩飾挫折,讓人讀之不倦。韓推之詩《聽英秦時》說:“我與我兒語親密...而我已經陷入了低谷。”此挫折法也。和李敖壹起退書,作為方法。
宋代婁鍵《攻恥集》,謝《石函〈廣陵三〉:韓文公《聽彈琴》詩,古今佳作。前十句描述了所有的歌,壹定是為廣陵散寫的,其他的歌就不夠了。此歐公以為是琵琶詩,蘇公附為琵琶詞。兩人都是天人,怎敢輕言,卻不比琴深。
宋·王迅《野客談》:歸詩《聽秦》曰:“勇者往敵場。”此意源於阮瑀的《付正》:“易而慢,遲而快,君子之道也;慷慨豁達,是壯士之節。”阮瑀的本意來自王勃的《東曉頌》,稱贊道:“多麽勇敢的人!溫柔敦厚,像個君子。”
明代蔣誌毅《唐代韓昌黎筆記集》:只聽四個字,忽聞骨弱肉嫩,銷魂心碎,忽聞爪開,可驚矣。裏面全是變態。
明代邢韻的唐丁峰:聽時穎彈琴遠不如李傑的胡笳,比香山的琵琶更渾厚。
清代黃《唐詩速遞》:琴聲之妙,可謂窮盡。歐陽文忠為什麽會想到琵琶?
清·賀商《酒園詩話》再編:秦時曰:“兒語知心...世界之廣,無遠弗屆。”真是松了壹口氣!
朱彜尊對清代朝鮮詩歌的批評:琴聲妙入骨髓,皆是真。無數胡貝爾叫車,劉子厚立誌做古箏大師,都不能相提並論,可謂古今絕唱。六壹,壹把好琴就是壹把琵琶,還沒有被盜解決。純是壹首好唐詩。為什麽讓杜?
清代查《楚白安詩評》:十句連句,各有所指,是對鋼琴家的贊美,而不是對琴的贊美。鋼琴的美是不可贊美的,所以下面這篇文章直接說“我聽到了石英的演奏”(在“失寵”這句話下面)。
清帝高宗編《唐宋詩詞》:寫琴聲之妙,真是精粹。無數胡貝爾叫車,劉子厚立誌做古箏老師,都達不到。勇叔鋼琴彈得好,卻拿來當笑柄。“攀”字是幾千首古詩詞的絕妙公式。
清代葉皎然的《龍興堂第壹詩集:李暢聽時穎彈琴》,抑揚頓挫,音樂變態,妙不可言,不亞於李奇的胡佳,常吉的余音。六十壹指琵琶,最準。
清代薛雪《壹瓢詩》:“時穎彈琴”為泛音,昌黎仿迷於“倪倪”二字,似琵琶之聲,故“無以復加,落於險峻之境”,更不可名狀,除了吟誦、拓本之外。
現代程學訓對漢詩的假設:雍舒所謂琵琶似的人,只有四個合耳,其余絕無僅有。愛倫坡極力追憶歐公的語言,甚至還寫了壹首《聽賢者奏琴》的詩,但他恨歐公看不到。所謂“大弦春柔平,牛鳴角”也是如此。要說這份誠意,不是對琵琶的懷疑,但也是無味的。試著再讀壹遍撤退的詩怎麽樣?周巖稱之為這個世界的琴耳,但不知道唐代用的是什麽,所以是壹樣的嗎?如果向老師擊鼓,就不會和孩子扯上恩怨,這壹點必須知道。
高蔔庭《近代唐宋詩詞集》:方富南說:據嵇康《福琴》所載,已有這些音,又說:“或怨?”而對於”,而不是“親密的兒童語言”呢?”搶的時候大方壹點”不就是“勇士去敵占區”嗎?”突然邁著輕盈的步子,如果所有的花都盛開在燦爛的春風”,豈不是“浮雲無根柳絮”?那“若離清池,若雙翼遊過崖”呢,或者“若夫妻雲吟”呢,而不是“百鳥齊鳴,忽見孤鳳”呢?”參禪(譚,據原文)是復雜的、重復的、積累的,它們之間沒有休息。“是不是說‘爬上規模是不可能的’?”還是冒險去投,邀隙成危”,“還是抱抱?橡木光滑,嫩綠明亮清澈,不是“失勢墜入千尺”?公眾並不攻擊,但對秦學說的理解也是和諧的。吳越說:無故來,無故停,構圖極其奇特(《勇士》的句子下)。極其跌宕起伏,封面隱喻其篇章之美(在“倒下”這句話下面)。再來壹筆(在“英虎”這句話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