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初,諸侯紛爭,群雄並起,天下大亂。神州大地硝煙滾滾,戰火連綿。各路諸侯勢力更叠,逐漸演變成劉邦和項羽之爭,史稱楚漢之戰。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劉邦在彭城被項羽擊敗,搖擺不定的各國諸侯乘勢向漢朝學習。劉邦被迫退守滎陽,壹時左右為難。情況非常困難。為了擺脫不利局面,劉邦采納了韓信提出的“北促燕趙,東攻楚,南必以楚為糧,西迎滎陽王”(《漢書·韓信傳》)的建議,決定對楚進行戰略包圍。劉邦繼續堅守滎陽正面戰場;彭越,項羽軍隊的必經之路,在南線右翼後方展開遊擊戰;韓信率軍北上,在中原北線左外圍開辟新戰場,消滅黃河以北各路諸侯,迂回敵後,迂回打擊項羽軍隊。
肩負北上重任的韓信不辱使命,壹路贏得贊譽,捷報頻傳。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八月,韓信北伐魏第壹戰打響。韓信采取了從東向西的轉移路線,以避免真正的攻擊。壹是在蒲阪對面的臨晉集中大量船只,佯作渡河,卻暗中以木販為臨時渡河工具,從上遊夏陽渡河,突襲安邑,突然出現在魏軍身後,大大破魏軍,平定魏,改魏為河東郡。
北戰首戰奪旗。9月,韓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東征北戰,壹舉擊敗,殺了代國國主夏,說是趙國傳統友好鄰邦代國被韓信征服,砍斷了趙國的手臂!
韓信接連攻克魏、戴,壹時間漢軍士氣大振,楚漢戰局出現了向劉邦逆轉的態勢。如果韓信再接再厲攻打趙,項羽集團將陷入險境。
二
然而,就在韓信壹路過關斬將,攻城拔寨,逼近趙國西門井陘關的時候,劉邦在滎陽的主戰場卻被項羽壹波又壹波的圍攻。劉邦寄予厚望的英布軍隊,屢屢告急,實力吃緊。劉邦無奈,只好緊急調遣韓信大部分精兵進攻趙,投入滎陽主戰場,只給韓信留下不到三萬新兵。
歷史上號稱“韓信用兵,多多益善”的韓信,面對的是越來越早的20萬趙軍。作為北漢軍的統帥,韓信對這三萬新兵的軍事素質和戰鬥力憂心忡忡,用“兵不知將何人,兵不知將何人”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就像韓信自己後來說的,指揮這些新兵簡直就是“與城民作戰”。壹旦戰鬥打響,如何有效組織指揮士兵,如何及時穩定安撫士氣,如何充分激發士氣,都成為韓信不得不思考的棘手問題。
況且韓信即將面對的趙也在備戰。此時的趙國雖已不再是100多年前時期的東方霸主,但也是秦滅亡後的諸侯國,是楚之後六國的第壹諸侯國。當年陳勝國王稱雄天下的時候,只能看著它復興。張寒讓項羽出名是因為他沒能擊破趙。趙的實力遠超魏、戴,手下將領也絕非平庸之輩。趙王燮和主教練陳郁在短時間內調集了二十萬大軍,集結在井陘口,做好了深深的壕溝屏障,嚴陣以待韓信的進攻。
趙國軍隊的總教練陳郁被稱為聖人,有軍事家的美譽。他是陳勝和的將軍,在趙當軍師時是趙的將軍,打敗了趙的叛徒。曾經和張耳絕配,橫掃河北趙巖諸侯,毀滅性的橫掃。
特別是軍中的軍事家,是趙長老會的將軍。他既有智慧又有勇氣。他長期鎮守井陘關,對井陘關的軍事地理了如指掌。他有著豐富的軍團實戰和關隘防守經驗。戰國名將武安君李牧之後,人稱光武君,是李牧的壹大遺產。
而且此時漢軍中央戰場剛剛受挫,天氣不利;韓信遠征趙故土壹票難求,勢必面臨孤軍奮戰、民心失守、後勤補給困難等諸多不利局面。
特別是井陘關,橫跨韓信軍隊的太行山天然屏障,牢牢掌握在趙手中。對於韓信來說,趙便利的地理位置是漢軍的天然屏障。
雄偉的太行山,南北綿延八百裏,橫跨河北西緣,連綿不絕的崇山峻嶺,構成了趙國西部天然的軍事屏障。八百裏太行只有八處斷谷叫“冀”,可通東西,稱為太行八冀。這個“四面高,中間低,深如井,狀如竈”的井陘,位於今石家莊以西約40公裏處,是太行北部的重要軍事關隘。井陘在記敘文中被列為“太行八弦”之五。《呂春秋遊石蘭》將井陘列為“天下九塊”之第六。
井陘不僅是溝通燕、趙、金、秦的交通要塞,也是軍事地理上的“壹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生死關”,成為歷代著名軍事專家的斷魂谷、生死關和名利場。秦將王建,當年過趙;後來北魏的拓跋珪沖破藩籬開中山;唐朝時,郭子儀、李光弼突破常山,攻打博陵。清末的庚子之戰、民國初年的金豐之戰、抗戰時期的八路軍百團大戰,都在井陘關的深谷絕壁上留下了彈孔。
“井陘之道,車不能方,騎不能排。”太史公司馬遷在記載這場戰役時,生動地描述了2000多年前崎嶇險惡的井陘古道。此時,大將韓信和他的三萬新兵正在穿越由二十萬趙國軍隊把守的井陘天險。
雖然代國的崩潰緩解了韓信的側翼遏制和來自北方的威脅,但吳城仍然在趙的將軍齊的控制之下。如果韓信貿然東進,必然會遭到吳城大將齊的夾擊。
無論從整個楚漢戰爭的全局考慮,還是從韓信自身面臨的危機來看,對於這場至關重要的戰役,韓信只有壹個選擇,那就是速戰速決。不戰則已,必須壹戰必勝,擊潰趙主力,站穩腳跟,使其無法再對漢軍構成威脅。持久戰和消耗戰是漢軍長途奔襲的大忌。否則,如果項羽打敗了英布,調兵遣將,與趙會師,韓信就會左右為難。後來戰爭形勢的發展也充分證實了這壹點。平定趙不久,韓信就遭到項羽渡河奇兵的伏擊。
漢軍在天時、地利、人和上的勝算有多大?權衡利弊,韓信應該怎麽切?戰爭迫在眉睫。我們應該如何計劃這個活動?韓信來到井陘隘口前,皺著眉頭,勒住韁繩,若有所思地看著它。
但是,韓信不愧為韓信。在這天險和咄咄逼人的趙軍面前,韓信沒有讓四面楚歌屢戰屢敗的劉邦失望,也沒有讓苦苦挽留他的蕭何難堪。劉邦以設壇的方式向他致敬,韓信也因此毫無波瀾地獲得了“漢初三傑”的美譽。
命運更為艱難的韓信明白,自己既不是名門大族,也不是名門大官,但從小父母雙亡,家徒四壁,窮困潦倒。只有做出貢獻,才能出名。韓信忘不了早年被亭長夫人虐待,被浮媽餵飯,被屠夫的腿羞辱。這曾經恥辱的壹幕壹直是他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激勵著他努力學習,掌握兵法,立誌為國家帶來和平與穩定,壹展抱負。
然而,自從韓參軍後,他就壹直默默無聞。先做了項羽的大夫,後做了劉邦的廉頗(糧庫裏的小官),差點被劉邦的部下懲罰殺掉。搶劫後逃跑,才被騰公夏侯嬰推薦為漢軍中的肅舉。不幸失意,他甚至加入了逃兵的行列。後人感慨,蕭何慧眼識珠,月下苦苦追求挽留。他推薦劉邦,立壇祭拜,才讓韓信有了今天自己來之不易的壹席之地。
當初拜大將軍的韓信,鋒芒畢露,與劉邦面對面談楚漢優劣,縱橫平衡天下大勢,力勸陳東征戰略定天下。高屋建瓴,劉邦應接不暇,感覺好久不見了。後來率軍起兵漢中,修築棧道,潛入陳倉,擊敗張寒,使劉邦得以平定三秦,奪得關中秦川沃野八百裏。第二年,再次領兵出函谷關,兵鋒直逼楚都程鵬...
韓信的旅程並不容易。這次北伐,在北線開辟新戰場,應該是他爭冠、拔劍出鞘、建功立業、彰顯英雄本色的好機會。困難屬於懦夫,而不是不屈不撓的布衣英雄韓信。
只有運籌帷幄,才能決勝千裏之外。兵馬未動,戰況在韓信腦海中翻滾,戰鬥的藍圖畫卷開始在他胸中緩緩展開。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韓信這個心腹,第壹個想到的應該是張耳,這位長山王在此戰之前被劉邦特意送給他的。如果要了解對方,韓信也應該想到張耳。雖然司馬遷很少提及情報諜戰和張耳在這場戰爭中的活動;盡管後人在提到這場歷史性的戰爭時,對韓信回水陣的神奇無窮贊不絕口,但從韓信對自己和自己認識的透徹程度,我們仍然可以推斷出張耳在這場戰爭中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因為,對於趙的山山水水,壹草壹木,都爛熟於心;張耳知道趙的將軍的氣質和戰鬥的特點,尤其是趙的教練陳郁。同時,與趙、趙的上層人物,尤其是刺探趙軍事機密的有著深厚的私交和廣泛的人緣。
陳勝起義後不久,張耳、* * *跟隨陳勝部陳武,轉戰河北。他們盤踞趙國多年,身居高位,先後輔佐、趙燮為趙國兩大諸侯。張耳和陳郁是同事,也是老鄉。兩人都是魏(今河南開封)梁人,交往密切。早年,陳郁的父親與張耳共事,後來,張耳的兒子在陳郁手下找了份工作。早在梁的時候,他們兩個就已經是不知所措的朋友了。
兩人的* * *事,可以說是知己知彼,絕配,曾與當時的陳同為楚政權的左右校尉,* * *同策劃並支持脫離陳勝,在邯復國自立為趙王,是右丞相,是上將軍。張耳的智謀,陳郁的用兵,兩大集團的默契配合,在河北鋪天蓋地,無人能擋,從而平定了河北各派勢力。後來,* * *聯手平定了趙在的叛亂,歡迎趙謝為趙王,並將趙國的都城從邯鄲遷到新都(今邢臺東北)。即使太史公寫《史記》時,也不能把它們分開,所以他不得不把它們同時寫進《張耳陳郁傳》裏。
更有資料顯示,張耳在趙國時,僅在趙國軍中的摯友就有數百人。他經常和他們壹起獨自在河裏捕魚打獵,交往密切,私交非凡。
巨鹿之戰後,兩人互相猜忌怨恨,反目成仇。陳郁和齊王田蓉聯手打敗了張耳。張耳於是投靠了漢王和劉邦。陳郁收復了趙國的土地,再次封趙謝為趙王。
這兩個人,曾經是親密的朋友,現在是自己的主人,聚集在井陘關口相見。國家痛恨個人恩怨,雙方都恨不得馬上殺了對方。這種由友而仇,由愛而恨的置換,不僅讓後人扼腕嘆息,也有助於韓信滅、平趙。
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測,正是由於的特殊身份和關系,韓信才得以迅速得知的深溝高壘、硬墻、迂回後方、劫其輜重、斷其糧道、伺機而戰的巧妙計劃,被以“誌願軍不必詐”為由,作為趙的最高軍事機密予以拒絕大概是基於的情報和策劃,韓信得出結論:趙在人與人之間,舊營無人掉隊,所以才敢大膽背水列陣,帶領趙在決戰,並派壹小隊騎兵偷襲趙的大營,扯旗改旗。甚至我們大膽地推測,有可能與趙的壹些將軍反目,從內部攻擊韓信的2000騎兵。否則,在趙二三萬的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不傻的怎麽可能出其不意,而且後面的大營沒有防備,連兩千小部隊都抵擋不住?看看後來孫可望投票後,李定國進退兩難的情形,就可以看出張耳的作用了。
所以,在兩軍相遇之前,韓信和陳郁,因為張耳的存在,勝利的天平已經向漢軍傾斜了壹大半。
對趙來說,的先守後攻策略天衣無縫,精妙絕倫,正中漢軍軟肋。他敏銳而準確地判斷出,漢軍“遠赴國門作戰”必然“勢不可擋”;千裏運糧,後勤補給,勢必困難重重。為了不遺余力地掌握深溝和高壘,陳出不去。他用奇兵迂回漢軍後方,奪取其輜重,切斷其糧道,使漢軍處於“前不戰,後不回”的困境,然後伺機而動。趙壹定會贏,否則,他們兩個就會被韓信俘虜。其實這和韓信後來的背水列陣、舉旗作戰計劃差不多。
唉,李左車的教練是陳郁,壹個有著大學者名聲和文學背景的老兵。他有愛面子,講排場,主張步步為營正面進攻的弱點。在壹場壹切都是公平的殘酷戰爭面前,簡直又是壹個宋襄公再世,假扮成壹個大君子,以壹個政治家的義正詞嚴的凜然正氣,自詡為抵禦侵略的仁義之師,堅持義士不必詐謀。更何況韓信進攻的敵人,在他看來,經過千裏奔襲早已疲憊至極;雖然號稱幾萬,其實只是幾千烏合之眾。《孫子兵法》裏有壹句話:“以十圍之,以十乘之。”有了自己的二十萬威武之師,就避開了這個小敵人。再遇到強敵入侵怎麽辦?豈不是讓天下諸侯鄙視嘲笑?這個先例壹開,以後大家就敢欺負趙了!
陳郁的弱點在這個時候被極度放大和膨脹,傲慢的士兵低估了他們的敵人。在他看來,今天的韓信就是壹個手裏容易捏的軟柿子,鉆過別人褲襠的韓信就沒見過。自覺自信有能力,不僅要打贏這場不成比例的仗,還要打贏壹場堂堂正正、理直氣壯、美輪美奐的秀!
不知這是君子之悲,還是對戰爭和兵家的詛咒?戰爭是如此的殘酷無情,以至於後世真正的君子和儒生都逐漸變成了稀有動物。作為壹個軍事家,李左車只能在天上嘆息!而同樣是軍事家的韓信,看到自己的背陣,肯定也像陳郁壹樣在陽光下笑。雙方都在笑對方,但誰能笑到最後?
過去,宋襄公在大戰中遇到了楚成王。法羅在古羅馬的坎尼遇見了漢尼拔;漢高祖第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儒者陳郁遇到了擅長欺騙和陰謀的韓信,但他沒有理會。壹場精彩而殘酷的戰鬥不可避免地壹觸即發。
韓信早已有了計劃,沒有直奔井陘關去襲營拔寨。而是派大將壹舉攻下吳城,斬殺鎮守趙城的大將齊,壹掃漢軍東進井陘的左翼威脅。然後率軍在離井陘關三十裏處紮營,全軍休息。
夜半時分,井陘關前的山溝裏壹如往常的寂靜,而漢軍大營裏卻是壹片肅穆,韓信開始了他蓄謀已久的部署和布署。
韓信的第壹道命令是,派兩千名驃騎兵,每人打壹面漢軍紅旗,趁著夜色迅速繞到小路抱犢山(今鹿西北)隱蔽,刺探趙軍。當趙軍要與漢軍交戰時,他們立即沖進趙營,奪取了屏障,移走了趙誌,重新插上了漢軍的紅旗。
韓信的第二個命令將是:“今天,趙將吃!”戰後請大家吃大餐,似乎是例行的戰前動員令。當時在場的漢軍男女很少有人當真,大家更多的是擔心能否再吃到平時的飯。更讓將領們不解的是韓信三令五申,派壹萬先頭部隊,背靠棉漫河和井陘水陣迎敵,斷其退路,與趙決壹死戰。《孫子兵法》上寫得很清楚,布陣原則是“右歸山,左歸水澤”,可是韓信卻反其道而行之,讓他們背水壹陣,這樣他們就不會自相殘殺了!沒有人敢想今天的大餐。然而軍令如山,韓信各路大軍已經悄然抵達指定陣地,等待他們。而和他的趙,此時正在溫柔鄉的大營高壘中,做著他們的美夢。
天亮時,韓信和張耳頭戴鋼盔,身穿甲胄,率領其余的漢軍士兵。旌旗招展,旌旗飄揚,人高馬大,浩浩蕩蕩來到趙大營。在陳郁不慌不忙的時候,他仍然是壹個儒者的風範。只見漢兵擺陣,漢將旌旗獵獵,韓信、親自來戰。陳郁心中不禁竊喜,嘲笑韓信不懂兵法,自斷出路,自陷陷阱;敵人張耳被他的手下打敗,不自量力而死。此時不戰,更待何時。當即下令趙全軍出擊,徹底消滅來犯的韓信。陳郁哪裏知道,他的這壹招正中了韓信的下懷,引誘他出營,韓信自動放棄了深溝壁壘的地理優勢。
頃刻間,井陘關谷內鼓聲雷動,號角齊鳴,彩旗遮天,戰馬嘶鳴嘶鳴,刀槍戟鏗鏘,將士鬥氣吶喊,此起彼伏,回蕩在綿長的井陘谷和洶湧的綿馬河中。
看來,正如陳郁所料,漢軍確實不堪壹擊。雙方鏖戰不到壹個時辰,漢軍壹個個丟了腦袋盔甲,紛紛落荒而逃,旌旗鼓到處丟棄。韓信和張耳也被叛軍困住逃走了。陳郁喜出望外,是時候摧毀韓信,抓住他的敵人張耳。他令旗狂舞,親自指揮,率領趙軍窮追不舍,企圖消滅綿蠻河東岸的漢軍。
韓信也暗暗高興,果然不出他所料,陳郁被他的詐敗之計所迷惑,被誘入了他蓄謀已久的回水陣中。這下和他的趙,算是徹底了解了韓信回水陣的秘密和厲害。在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科學合理的處置對戰爭的勝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排兵布陣是每個古代將領的必修軍事課。井陘之戰讓韓信的回水陣名垂千古,完美真實地體現了韓信非同尋常的處置技巧和軍事教育。歷朝歷代的軍事家都驚嘆不已,以至於後來的模仿者不計其數。但今天真正談到韓信井陘之戰的奇效的,卻少之又少,有的甚至因此喪命倒地,給後人留下了笑柄。背水陣的秘密不僅在於韓信的諜報工作,還在於韓信對井陘關軍事地理的超常運用。
這是我們在討論最後立場時永遠無法回避的命題。井陘口有兩條河——棉漫河和井陘水,壹條南北向,壹條東西向,在井陘口前呈直角相交。在這兩條河流之間,自然形成了壹個類似半島的平坦地帶,其正面朝向趙軍營地所在的東南方向。
趙深溝壁壘居高臨下,山高谷深,易守難攻。如果把趙國引到兩江之間的平坦半島,趙國將徹底失去地理位置上的絕對優勢,而這正是韓信夢寐以求的理想戰場位置。於是,韓信大張旗鼓地暴露了主帥的身份,引誘敵人下山;然後假裝戰敗撤退,把旗幟和戰鼓扔得到處都是,然後引誘敵人進入半島決戰。趙壹步壹步鉆進了韓信設下的陷阱——回水陣。
其實韓信在半島倒水的意圖更為深遠。他不僅僅是向趙軍示弱,誘敵深入。更重要的是,殺掉他帶領的新兵,比如那些驅趕“城裏人”的人,讓這些新兵,無路可退,沒有戰鬥經驗,戰鬥力不強,無處可逃,只能生死存亡。“如果妳被困在死亡中,妳會活下來。”這是韓信自己戰後說的話。他把諸侯之間爭奪世界霸權的戰爭簡化成壹種非常簡單的士兵保命的哲學。這就是戰爭的殘酷現實,但卻解決了韓信指揮新兵的所有難題,也讓韓成為永遠的名將。
同時,由於這兩條河的存在,韓信可能來自側翼和後方的威脅也就無形中消除了。這樣,原本兵力不足的漢軍就可以把原本用於側翼和後翼警戒的兵力全部部署在正面攻防上。從數量上看,漢軍的絕對數量並沒有增加,但能直接投入戰鬥的軍隊數量卻大大增加了。更重要的是,漢軍能夠部署兩千左右決定戰局的迂回騎兵。
戰爭結束前,陳郁在地形利用和兵力部署方面已經連續輸給韓信兩招。就這樣,在韓信神奇而巧妙的地緣優勢轉化中,雙方戰鬥力已經潛移默化地轉化為對方,勝利的天平再次向韓信傾斜。
在陳郁沖出去攻擊韓信和張耳後不久,他逐漸真正嘗到了韓信回水陣和回水士兵的真正力量。除了孤註壹擲的將士,人人頑強無敵,數倍於韓信的陳郁二十萬大軍,在韓信預設的半島狹小戰場上,首先陷入了相互擁擠的混亂局面。因為雙方能直接接觸的戰線寬度非常有限,真正直接進行戰鬥進攻的趙軍,等於漢軍的正面防禦力量。留下來的絕大多數趙軍只能歡呼雀躍。這就使陳郁的“十個包圍,兩倍戰爭”的公式完全無效了。處於絕對優勢兵力的趙,由於兩江的限制,無法對漢軍形成實際的包圍。
這是韓信回水陣的又壹驚人秘密。韓信將戰場的地理優勢發揮到了極致,使得原本寡不敵眾的兩軍在“漢軍防線”的實際戰鬥區域實現了相對平衡。
此時,陳郁想壹舉殲滅漢軍的激情和沖動,漸漸被混戰中的長久僵局所淹沒。教頭尚且如此,何況壹線血雨腥風,疲憊不堪的趙將士!處於絕對優勢的趙大敗。這時,陳郁也許是想到了李左車在後方盤踞迂回作戰的優勢,決定撤退回營,然後試圖打破敵人的好計劃。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空無壹人、毫無準備的據點,立刻被韓信早就預埋在寶都山的兩千驃騎兵占領。當他回到馬背上,看著曾經屬於他的趙軍舊營,早已掛滿了漢軍的紅旗,迎風而立,獵獵而舞,遮天蔽日。他無法判斷有多少漢軍,突然他的血液膨脹,他的眼睛變成黑色,他勒住韁繩,久久無語。
他的士兵反應比他快,馬上意識到自己被漢軍兩面夾擊。前方無法突破回水陣,後方老巢被奪。漢軍戰敗已成泡影,大勢已去。頓時,趙軍心中壹片混亂,四處逃竄。也可以看出,趙的士兵素質並不比韓信的新兵好多少,也不是久經沙場的士兵。當陳郁恢復理智,回來控制和派遣他的軍隊時,壹切都已經結束了。無論如何斬殺逃跑的士兵,都沒有效果。兵敗如山倒,但他的二十萬大軍卻全面崩潰。陳郁自己不得不逃命。
/lwh888/default.aspx
六
這讓我們在贊嘆回水陣頑強抵抗的同時,也驚嘆於升旗換旗的巧妙奇襲。用兵奇特,相得益彰,是韓信用兵的壹個顯著特點。
沒有輕騎兵的迂回偷襲和升旗的成功,整個戰役的最終結局不會改變。趙燦完全依靠數量上的兵力優勢,壹個接壹個地投入戰鬥,最終漢軍將被消耗殆盡。退壹步說,趙燦退回到舊的陣營,采納李左車的計劃。至少,他可以守住韓信軍隊,直到崩潰。同樣,如果沒有背水列陣的頑強抵抗,拉旗換旗的迂回騎兵也只會起到很小的騷擾作用。如果主力全軍覆沒,我們還能指望這兩千騎兵和他們的紅旗扭轉甘昆!
回水陣的堅守,輕騎兵的迂回,可以說是韓信在井陘取得勝利不可或缺的拳頭。雙拳互動,雙管齊下,完美的組合,打得陳郁呆若木雞,顯示出韓信組合拳的無窮威力。當陳郁逃走時,韓信徹底笑了。這時,輪到他出門了。背水列陣反擊,輕騎兵沖下屏障,韓信徹底擊潰趙的時候到了。
或許漢軍壹些機智的官兵已經明白了韓信此時發出的第二個軍令狀——“今日破趙必有食!”原來不是將軍的空話,而是勝利已經在手。漢軍士氣大振,士氣高昂。大家都奮勇作戰,大家都搶著打勝仗。唉,陳郁的二十萬大軍,在漢軍兩面夾擊下,決堤如河,潰不成軍,全軍覆沒。
唉,壹直渴望殺死張耳的陳郁,終於在灞河(今河北渭河)畔被張耳的同僚張蒼追殺,壹度尷尬的友誼終於尷尬;本不該遭受此敗的李左車在陳郁被綁在戰車上,心靈空虛,運氣不佳,最後被韓信賞賜女兒被俘;趙國世襲了100多年皇位的趙燮,目睹了趙國最後的滅亡,在(今河北邢臺西南)被漢軍活捉。從此,趙被納入漢王和劉邦的版圖。
而讓我們感受更深的是,這最後壹站,並不是韓信的主動和絕技,而應該是項羽在最近的巨鹿之戰中破釜沈舟。根據韓信的行蹤,當時他應該是項羽軍中的郎中,親自參加了巨鹿之戰!想必韓信對破釜沈舟的妙處深有體會,所以在井陘之戰中及時加以借鑒和運用,足見其用心和高明;而另壹個陳郁,他也親身經歷了巨鹿之戰,對此麻木不仁,沒有任何警惕。反而嘲笑韓信不戰而屈人之兵。兩人的軍事素養差異顯而易見。陳郁對進步如此無知,他怎麽可能戰無不勝!
韓信自己把勝利的原因總結為:困死而後生,任其自死而後存。這無疑是贏得這場戰役的壹個關鍵,但遠非全部。真正的關鍵點,其實就是大家常說的經典: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並把它與出其不意的戰術巧妙地、有機地結合起來。張馳對戰鬥的節拍把握得適中而準確,韓信譜寫了這首壯麗的勝利交響曲。
背水陣不在於它有多神秘,而在於韓信對敵情的充分掌握,對戰鬥地理的洞察,以及對癥下藥!不是奇兵和邴正配合默契和“哲學”,而是韓信有完全把握摧毀敵營的事實!井陘的勝利還在於,不僅壹方有壹個漢尼拔——韓信,另壹方還有壹個法羅——陳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