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
國際地質大會被稱為地質界的奧林匹克大會,每四年舉行壹次,涵蓋地質科學的所有領域。大會的內容包括報告、研討會、地質展覽、地質科學電影和地質旅行。近年來,國際地質大會除了按學科舉辦研討會外,還就壹些跨學科的綜合性問題設立了研討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家參加了二十六大以來的所有代表大會,我個人參加了其中的三次(二十八、三十、31)。現將有關史料歸納如下:
I .第26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次大會於1980年7月7日至17年7月7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結合國際地質大會百年慶典(第壹次大會於1878年在巴黎召開),來自100多個國家的近5000名代表出席。會議分為20個專業組(按學科)和7個專題討論會(跨學科)。會議前後共有46條地質旅遊線路,分布在歐洲多個國家。地質展占地4400m2,展位150個。放映41地質科普片。此外,數十個國際地球科學組織在會議期間舉行理事會或工作會議。中國派出了由黃率領的40人代表團,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方面的代表包括顧德珍、安克石和。
第27屆國際地質大會
這次代表大會於1984年8月4日至14年8月4日在莫斯科舉行。來自100多個國家的5000多名代表出席了會議,其中大約壹半來自蘇聯。有22個主題研討會和9個專題討論會(跨學科)。會議* * *收到論文摘要5768篇,閱讀論文4000余篇;中國向大會提交了315篇論文,62名代表在大會上作了學術報告。大會安排了80條地質旅行路線,中國代表參加了32條路線的考察,涵蓋了蘇聯所有主要的地質單位。環境地質問題在會議上受到高度重視,有關這方面的論文有數百篇。會議只有兩次全體會議,壹次專門討論環境地質問題。大會還呼籲將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地貌學、構造地質學、地震地質學、土壤地質學和其他學科很好地結合起來解決環境問題。中國70人代表團出席了會議,朱訓任團長,楊任秘書長。其中,孫、王思敬、哈成友、淩澤民是水文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的代表。
三。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
這次大會於1989年7月9日至19年7月9日在華盛頓特區舉行,來自100多個國家的5786名代表出席了大會。本次大會打破以往按學科組織學術研討會的慣例,分為14個跨學科研討會。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的論文歸入第五個專題(e專題),總題目為“應用地球科學:環境、災害與工程”,下壹個副題目命名為:e 1-水資源管理;E3地震過程和預測;E5——從空間研究環境地質;E6-地面沈降和滑坡;E7——工程地質與海岸帶開發;E8——地質學家在土地規劃和利用中的作用;e9a-地下水保護之壹:有毒與無毒管理;e9b————地下水保護II:水源保護的水文問題;e 10-放射性廢物處理和貯存場所的特性;e 11-放射性廢物貯存場:選址、設計和運行;E12——低放射性含量應用地球科學與化學工程;e 13-地質環境與人類健康;E14——酸雨:地質學家的觀點;e 15-地球科學和城市化;E16——災害評估:事故、規劃與公眾教育;E17——壹般自然災害:自然與人為災害,工程建設中的應用地學。
會議期間,共放映了50多部地質科技影片,涵蓋了地學的各個領域,其中不乏珍貴的歷史紀錄片。比如西伯利亞通古斯卡隕石雨調查的記錄。會議期間,組織了大型地質展覽,中國代表團展出了許多成果。
會前、會中、會後,* * *組織了70多條地質勘探路線,覆蓋美國和夏威夷,部分路線還深入鄰國墨西哥。中國代表參加的遊覽路線有佛羅裏達中部巖溶水文地質、尤卡坦半島(袁道賢等。)、加州中部滑坡(李烈榮)和紐約城市地質學(方宏慈)。中國代表團有60名官方成員,包括代表團團長成和秘書長毛傳忠。此外,參加中美合作項目的32人也參加了大會的部分活動,水利工程和環境地質領域的代表超過10人。中國代表團帶來了三卷英文論文《中國地質科學的進展》;會後出版了《世界地球科學動態——中國科學家談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地質出版社,1990)。
四。第29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次會議於1992年8月24日至13年9月在日本京都召開,來自85個國家的4245名代表出席。大會共收到論文摘要6000余篇,恢復了主題討論的組織形式,舉辦了9場專題講座、2場專題報告和4場短期培訓班。會前、會中、會後,* * *組織地質調查路線49條,參加人數1400多人。會議期間還組織了地質科技展覽。
環境地質與水文地質專題討論會(第20號專題討論會)由9個小專題組成,反映了東道國的關切:①保護自然環境免受人為和自然的改變;②森林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的未來評估;③地下水、土壤和沈積物的環境地球化學;④水資源管理中的水文地質問題;⑤硬巖地下水水文和含水層水力性質;⑥火山含水層的水文地球化學;⑦含水層利用技術:人工回灌和地下水庫;(8)環境地質圖實例(展覽);⑨核廢料處理研究項目(展覽)。“工程地質研討會”(seminarNo。19)由七個小課題組成:①活動帶和穩定帶的工程地質問題;②第四紀沈積物和工程地質;③地下空間利用中的工程地質;④巖石特性的長期變化與古跡保護;⑤建築施工中的地下水;⑥工程地質勘察的新方法;⑦建築材料。
由朱訓和王秘書長率領的我國代表團向大會提交了352篇論文摘要,87人在會上宣讀了論文摘要。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專家有陳、王思敬、李慶寧。中國地質學會在會前挑選了93篇英文論文,匯編成論文集,送到會上交流。他還在地質科技展上展出了45項重要地質成果和200多種圖書雜誌,受到好評。
在第29屆國際地質大會討論的基礎上,日本地質調查局發起了“東亞自然災害測繪項目”,得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的響應。該項目制作了比例尺為65,438+0∶500萬的地圖,項目小組還在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開展了活動。
動詞 (verb的縮寫)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
本次大會於1996年8月4日至14年8月4日在北京召開,來自114個國家和地區的6000多名代表出席。大會* * *收到論文摘要8000余篇,6000余人作學術報告和展覽。有1036人參加了79條地質勘探路線。來自24個國家的180個單位參加了地質科技展,參觀人數超過4萬人。大會主席,副主席兼秘書長張。
大會設置了壹系列“主題研討會”和“專題討論會”(重大交叉課題),還設置了論文展。與液壓環境相關的討論包括:“主題討論”:什麽?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環境地質學。就“研討會”而言:地球科學與人類生存、環境與自然災害;?全球變化。每個研討會都有中外召集人。會後,荷蘭VSP出版公司和中國地質出版社編輯出版了中英文兩冊論文集。這次大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地質研究的成就,也給了更多的基層地質學家了解國外的機會。
不及物動詞第31屆國際地質大會
這次大會於2000年8月6 ~ 6日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在出席的3700名代表中,巴西代表約為1/3。會議的主題是“地質學與可持續發展——第三個千年的挑戰”。本次大會安排了多項大型學術活動,大會學術報告共9場,分三次進行。分別是:①礦產勘查;②油氣勘探;③清潔能源;④土壤保持與管理;(五)地質災害防治;⑥21世紀的水資源;⑦全新世氣候變化的地質記錄;(8)全球氣候變化;地球科學在可持續社會中的作用。這些報告中有壹半以上與水力環境地質學有關。跨學科研討會系列中的“議題B”除了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和環境地質學的研討會外,還有“地球科學與人類生存、環境和自然災害”,共包括七個小議題:(B 1)地質遺產;(B 2)核電廠和核廢料的選址和管理;(B 3)工程地質學的新趨勢;(B 4)地質災害和自然災害;(B 5)地下水資源和可持續發展;(B 6)地球科學與發展;地震預測的新前景。大會還組織了地質旅遊和地質科技展,有210家單位參加了地質科技展。中國參會代表180人,其中官方代表團80人,其余為來自北美和西歐的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在水利工程和環境地質領域有10多名代表。
七。第32屆國際地質大會
這次大會於2004年8月20日至28日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舉行。這是在意大利舉行的第二屆國際地質大會。1881年,第二屆國際地質大會在意大利博洛尼亞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是“來自地中海的全球地質復興:地質學、自然災害和文化遺產”。內容包括:①地質學復興:論證地質學能更好地服務於人類需求;②認識地球:表現出對地球各方面的新認識;③國際合作:以地中海為抓手推進國際合作(本次大會旅行路線覆蓋地中海南北兩側);④基礎地質科學與應用地質科學的相互作用:自然災害的有效評估和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⑤文化遺產保護:解決文化遺產保護和修復的地質問題。會議舉行了300多場學術報告。
由孫文勝率領的中國代表團在會前發表了三篇英文論文。會上舉辦了大型地質展覽。在48平方米的展位上,中國展出了各種地質成果,包括八個批準的世界地質公園的介紹、亞洲水文地質圖以及中國近代重大工程建設項目(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等)中的地質工作成果。).
結束語
2008年8月在奧斯陸舉行的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為紀念“國際地球年”主題,特別安排了“地質災害”和“水、人類健康與環境”等7個主題報告。可見國際社會對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和災害地質的重視程度。水利環境地質工作者應與時俱進,為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做出新的貢獻。